施績對這種情況很滿意,雖然說賣官鬻爵這種行為挺無恥的,也最容易為世人所詬病,但施績壓根兒顧不上這麽許多了,能短時間內聚殮如此之多的錢財,又不用引起大規模的騷亂和恐慌,這恐怕已經是再好不過了法子了。
至於這種行徑將來會不會對朝廷造成惡劣的影響,施績現在也顧不上考慮了,如今大敵當前,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是如何退敵,新立王朝還有沒有將來,誰都說不準,考慮那麽深遠幹什麽,先渡過眼前的難關再說。
最起碼這次賣官鬻爵得來的錢可以武裝起兩三萬的人馬,給施績堅守交州增添了不少的信心,施績也沒有將這筆錢裝進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投入到了募兵之中,為了朝廷的安穩大計,施績自問自己是問心無愧的。
桂陽郡的魏軍撤走了,來自荊州那邊的威脅消除了,這也讓施績少了一份擔憂,如果魏軍從兩麵夾擊的話,交州這邊還真是有些吃不消的。
而現在荊州的魏軍一撤,交州吳軍的對手也隻剩下了來自揚州那邊的魏軍了,相對來說,壓力減輕了不少。
但依然還是不可掉以輕心的,施績暗暗地告誡自己,隻要建安郡的魏軍一日沒有退兵,交州這邊的危險就一日沒有解除,交州的吳軍必須要嚴加防範,謹防魏軍的突襲。
而駐守揭陽的陶璜,成為了守護交州東大門的門神,想要保證交州的安全,揭陽確實是不容有失的。
現在施績最關心的,就是揭陽那邊的情況了,魏軍半年前就已經抵達了建安郡,卻遲遲地沒有向交州發起進攻,顯然這裏麵是有文章的,應當是魏軍還沒有做好向交州進攻的準備,而一旦他們準備就緒之後,隨時都會發起攻擊的。
雖然施績身為左丞相,需要處理的事務相當的多,但就算是再忙,也要將揭陽那邊的事放在首位,施績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揭陽軍情,每天都要親自趕往刺史府,與陶基共商軍情,研究形勢,討論對策。
施績和陶基的分工比較明確,施績主管朝廷上的事務,而陶基主管交州地方的事務。
這當然和陶基長期的擔任的交州刺史有著莫大的關係,現在陶基雖然晉升為右丞相,但依然兼任著交州牧,負責著交州的地方事務。
施績雖然依然兼任著荊州牧,但誰都清楚,吳國現在已經失去了對荊州的控製權,施績的荊州牧不過是遙領,沒有任何的實權,所以施績現在將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朝廷的事務上麵。
施績唯一可以享受的荊州牧的權力大概也隻有麾下的那支軍隊了,按照施績和陶基私底下的約定,雙方各自的軍隊各自管轄,新募到的軍隊則會平均分配到交州軍和荊州軍之中,雙方各占一半。
在權力分配麵前,就是親兄弟那也得明算帳,更別說施績和陶基是表兄弟了,在這方麵,施績倒是門清,事先便和陶基是約法三章,免得虎落平陽被犬欺。
陶基倒也實稱,在新立朝廷中,推施績擔任左丞相,位置在他之上,同時將新募來的兵馬也一二添作五,一人一半,充實到各自的兵營。
時局艱難,理應當同赴國難,陶基如今看得明白,吳國亡了,自己在交州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兒去,一旦魏軍進攻交州,他這個土皇帝也就做到頭了。
所以,那怕施績帶來的兵馬不多,但好歹也是一份助力,讓陶基有了和魏軍周旋的本錢,所以想要利用施績的力量守交州,那陶基必須要將手中的權力分潤給施績一部分,否則施績又怎麽可能心甘情願地來賣命呢?
隻有兩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有機會守住交州。
至於皇帝孫奉,其實也就是一個擺設,壓根兒就沒有什麽實權,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施績自己完全就可以做主了,需要孫奉蓋印的時候,才會拿來給孫奉看一眼。
這一日,施績在皇宮之中處理完奏章,便例行公事地離開了皇宮,前往刺史府。
今天的奏章相對來說比較多,施績處理完公文,天色都快黑了,不過他並沒有改變行程,還是一如既往地去見陶基。
這幾日,揭陽那邊不斷地有消息傳回來,關於交州地方的軍政事務,當然得先遞交到刺史府陶基的手中,等到第二天,才會分抄一份交到皇宮,則施績想要了解最新的情況,就必須當天去刺史府。
趕到刺史府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反正施績每天都來,門口的管事也早已是習以為常,施績都無需通報,徑直入內。
一進堂屋,就瞧見陶基手執文書,輕撫胡須,微露笑容,一副頗為自得的模樣。
施績不禁有些詫異,道:“叔先何故如此高興,有何喜事?”
陶基抬頭微笑道:“我兒陶璜有如此擔當做為,吾心甚慰。”
施績有些不解,道:“莫不是揭陽那邊有甚消息?”
陶基將文書交給施績,道:“魏軍兵犯揭陽,合計有一萬八千步騎,某曾告訴璜兒,若來敵勢大,不可力敵,以退兵為上。璜兒不懼敵兵,憑險據守,誓不後退,真有擔當的勇氣,表兄,我們是不是該出兵增援,共守揭陽,禦敵於國門之外?”
陶璜以前沒怎麽領過兵打過仗,估計參加過最大的規模的戰鬥也就是平定山賊盜寇了,所以陶基讓他領兵駐守揭陽,陶基手裏還是捏著一把汗的,生怕陶璜在關鍵時候掉鏈子。
但沒想到陶璜麵對魏軍來犯,處變不驚,沉穩有度,並且向陶基表達了堅守揭陽的決心,這讓陶基甚感欣慰,虎父無犬子啊!
陶基曾交待陶璜,如果魏軍勢大的話,不可與之戀戰,而如今魏軍來犯人馬尚不足兩萬,吳軍憑險據守,完全有一戰之力,陶基當然是無條件支持陶璜的。
如果能派兵再增援揭陽的話,那便是更好了,守住揭陽,就等於守住了交州。
至於這種行徑將來會不會對朝廷造成惡劣的影響,施績現在也顧不上考慮了,如今大敵當前,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是如何退敵,新立王朝還有沒有將來,誰都說不準,考慮那麽深遠幹什麽,先渡過眼前的難關再說。
最起碼這次賣官鬻爵得來的錢可以武裝起兩三萬的人馬,給施績堅守交州增添了不少的信心,施績也沒有將這筆錢裝進自己的腰包,而是全部投入到了募兵之中,為了朝廷的安穩大計,施績自問自己是問心無愧的。
桂陽郡的魏軍撤走了,來自荊州那邊的威脅消除了,這也讓施績少了一份擔憂,如果魏軍從兩麵夾擊的話,交州這邊還真是有些吃不消的。
而現在荊州的魏軍一撤,交州吳軍的對手也隻剩下了來自揚州那邊的魏軍了,相對來說,壓力減輕了不少。
但依然還是不可掉以輕心的,施績暗暗地告誡自己,隻要建安郡的魏軍一日沒有退兵,交州這邊的危險就一日沒有解除,交州的吳軍必須要嚴加防範,謹防魏軍的突襲。
而駐守揭陽的陶璜,成為了守護交州東大門的門神,想要保證交州的安全,揭陽確實是不容有失的。
現在施績最關心的,就是揭陽那邊的情況了,魏軍半年前就已經抵達了建安郡,卻遲遲地沒有向交州發起進攻,顯然這裏麵是有文章的,應當是魏軍還沒有做好向交州進攻的準備,而一旦他們準備就緒之後,隨時都會發起攻擊的。
雖然施績身為左丞相,需要處理的事務相當的多,但就算是再忙,也要將揭陽那邊的事放在首位,施績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揭陽軍情,每天都要親自趕往刺史府,與陶基共商軍情,研究形勢,討論對策。
施績和陶基的分工比較明確,施績主管朝廷上的事務,而陶基主管交州地方的事務。
這當然和陶基長期的擔任的交州刺史有著莫大的關係,現在陶基雖然晉升為右丞相,但依然兼任著交州牧,負責著交州的地方事務。
施績雖然依然兼任著荊州牧,但誰都清楚,吳國現在已經失去了對荊州的控製權,施績的荊州牧不過是遙領,沒有任何的實權,所以施績現在將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朝廷的事務上麵。
施績唯一可以享受的荊州牧的權力大概也隻有麾下的那支軍隊了,按照施績和陶基私底下的約定,雙方各自的軍隊各自管轄,新募到的軍隊則會平均分配到交州軍和荊州軍之中,雙方各占一半。
在權力分配麵前,就是親兄弟那也得明算帳,更別說施績和陶基是表兄弟了,在這方麵,施績倒是門清,事先便和陶基是約法三章,免得虎落平陽被犬欺。
陶基倒也實稱,在新立朝廷中,推施績擔任左丞相,位置在他之上,同時將新募來的兵馬也一二添作五,一人一半,充實到各自的兵營。
時局艱難,理應當同赴國難,陶基如今看得明白,吳國亡了,自己在交州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兒去,一旦魏軍進攻交州,他這個土皇帝也就做到頭了。
所以,那怕施績帶來的兵馬不多,但好歹也是一份助力,讓陶基有了和魏軍周旋的本錢,所以想要利用施績的力量守交州,那陶基必須要將手中的權力分潤給施績一部分,否則施績又怎麽可能心甘情願地來賣命呢?
隻有兩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才有機會守住交州。
至於皇帝孫奉,其實也就是一個擺設,壓根兒就沒有什麽實權,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施績自己完全就可以做主了,需要孫奉蓋印的時候,才會拿來給孫奉看一眼。
這一日,施績在皇宮之中處理完奏章,便例行公事地離開了皇宮,前往刺史府。
今天的奏章相對來說比較多,施績處理完公文,天色都快黑了,不過他並沒有改變行程,還是一如既往地去見陶基。
這幾日,揭陽那邊不斷地有消息傳回來,關於交州地方的軍政事務,當然得先遞交到刺史府陶基的手中,等到第二天,才會分抄一份交到皇宮,則施績想要了解最新的情況,就必須當天去刺史府。
趕到刺史府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反正施績每天都來,門口的管事也早已是習以為常,施績都無需通報,徑直入內。
一進堂屋,就瞧見陶基手執文書,輕撫胡須,微露笑容,一副頗為自得的模樣。
施績不禁有些詫異,道:“叔先何故如此高興,有何喜事?”
陶基抬頭微笑道:“我兒陶璜有如此擔當做為,吾心甚慰。”
施績有些不解,道:“莫不是揭陽那邊有甚消息?”
陶基將文書交給施績,道:“魏軍兵犯揭陽,合計有一萬八千步騎,某曾告訴璜兒,若來敵勢大,不可力敵,以退兵為上。璜兒不懼敵兵,憑險據守,誓不後退,真有擔當的勇氣,表兄,我們是不是該出兵增援,共守揭陽,禦敵於國門之外?”
陶璜以前沒怎麽領過兵打過仗,估計參加過最大的規模的戰鬥也就是平定山賊盜寇了,所以陶基讓他領兵駐守揭陽,陶基手裏還是捏著一把汗的,生怕陶璜在關鍵時候掉鏈子。
但沒想到陶璜麵對魏軍來犯,處變不驚,沉穩有度,並且向陶基表達了堅守揭陽的決心,這讓陶基甚感欣慰,虎父無犬子啊!
陶基曾交待陶璜,如果魏軍勢大的話,不可與之戀戰,而如今魏軍來犯人馬尚不足兩萬,吳軍憑險據守,完全有一戰之力,陶基當然是無條件支持陶璜的。
如果能派兵再增援揭陽的話,那便是更好了,守住揭陽,就等於守住了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