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庭預算確實是令人頭痛的難題。要想將它變得輕鬆一些,我們就要懂得:家庭預算隻不過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一種工具,不能因為錢限製夫妻之間的恩愛歡樂。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計劃不要定得太死,你會發現它有時定得不合適,或是忘了某些開銷,或是好幾個月未作適當調整,但你最終總會使消費計劃較為有效地起作用。


    盡管製定家庭預算是件棘手之事,但一份書麵預算方案仍是把好使的鑰匙。它也是引導夫婦們走向希望和理想的導遊圖。而且,它能不止一次地阻止或防止夫婦為錢而爭吵。


    為什麽要做好家庭收支預算,做好家庭收支預算具體有以下幾條好處。


    1、能掌握家裏的收支情況,對指導家庭開支有一定的幫助。


    2、隨時掌握家庭財產狀況,包括財產規模、分布情況等便於有空時適當做些理財分析。


    3、經曆過一段時間記賬後,掌握了家庭收支規律時做一個家庭年度財務收支預算,也不是很複雜,以便於有目的的預測和計劃家庭開支。


    4、能約束家庭無節製開支行為,發現某項開支過於異常時,你不用批評誰,給她或他報一報數據就很有效。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閑置資金越來越多,且家庭開支項目也越來越繁雜、開支金額也越來越大。如果說在人們生活水平較低、收支渠道比較單一的情況下,家庭收支預算並不能夠為家庭理財帶來什麽益處的話,那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支逐步多元化,若沒有一個清晰的家庭收支預算,要進行良好的家庭理財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收支預算表顯示您每月有餘錢,你可以實行一個定期儲蓄計劃,或者新造一宗貸款然後用每月的餘錢償還。但是,你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必須絕對肯定自己有餘錢負擔每月還款或供款額,才可以申請貸款或實行定期儲蓄計劃。


    如果收支預算表顯示您入不敷支,那麽你必須找到其中的原因。如果隻是短暫的入不敷支,你或者可以透過動用儲蓄或使用信用卡簽賬等方法,解決這類短期問題。但是,如果你每個月底都入不敷支,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縮減開支或增加收入。


    毋庸諱言,做好家庭收支預算是你我家庭幸福的基本條件之一。


    承認差距,放下“仇富心態”


    在這個世界上,由於財富上的不平等,窮人往往會滋生出許多抱怨來。於是,他們紛紛和富人劃清界限。有很多事情他們想不明白,也難以接受。比如窮人存錢,富人貸款,富人在銀行大筆大筆貸出的資金都是無數個窮人存入的小錢匯集而成,最終卻成就了富人,讓富人可以有錢投資其他產業,然後又讓窮人為自己打工,繼續賺窮人的錢。


    其實,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追求完全的平等就像在做一個永遠都無法實現的白日夢一樣。貧富的差距是一種社會現象,關鍵是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審視它的存在。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樣的財富,那麽相互之間就不會有比較,也就不會有貧富的差別。


    然而,沒有比較怎麽會有進步呢?這種現象僅存在於某種極具想象力的社會形態中。承認差距,才可奮起直追。


    仇富的人,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為富不仁”。富人裏是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正如窮人中也有罪犯一樣,富人中也有好人,不可一概而論。


    窮人總跳不出自己思維和行為習慣的圈子,找不到成功的方法,便用“為富不仁”這句話聊以自慰:我窮是因為我比你仁義,沒有你那麽黑心腸。阿q精神發揚光大,愛極不得便生恨。


    有一個男孩,因為家境貧困,很難獲得零花錢。他發現鄰居的孤寡老人,因為有社會福利和好心人的幫助,每個月都有幾百元的收入,這在一個小孩子的眼裏確實是一筆巨款。於是。當他向老人提出“借錢”的要求被拒絕後,將其殺害。


    男孩被捕後,有人問他為何要用令人發指的手段,殘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者。他說因為老人有那麽多錢卻不願意給自己所以就將她殺了,言談之中沒有任何的悔恨。僅僅隻為區區幾百塊錢,就讓一個無辜的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一般都覺得這是怎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男孩卻認為理由非常充分。


    仇富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就很容易被心中的恨意衝昏了頭腦,做出種種惡舉。


    仇富是窮人在失意時稍作發泄的載體,但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如果隻沉迷於“仇富”本身,而不去思索如何改變現狀,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窮人的“仇富”便沒有半點益處。當然,當你身處窮困的境地時,千萬可別指望使用暴力,也絕不要老是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


    與其尋財無門而仇恨富人,不如想想富人對社會的貢獻,富人中不乏成功人士,學習他們的成功之道才是上策。


    富人為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給別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為那些暫時還沒有能力自己創業的人,提供就業和增長個人能力與財富的機會。為了實現對財富更多的探索,他們會自動投入巨款進行科學研究,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能讓自己和子孫後代有一個優良的生存環境,


    他們會主動投資進行環保事業。向政府上繳大量稅款,用於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健全……


    哈佛心理學教授認為,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富人,也絕對沒有天生的窮人。客觀地說,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實現由窮到富的跨越。窮人應該理智麵對仇富心態,從自身尋找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毫無意義的仇富上,窮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為什麽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正事上,從富人的成功中找到成功的經驗,從自己的失敗中吸取失敗的教訓,並且為自己樹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並且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貪婪是一口陷阱


    阿拉伯有句諺語說得好:“把貪心除掉,你的腳鐐就能打開。”顯然,養成了貪婪的惡習,便如一副無形鐐銬加在身上,除非及時痛改前非,否則難免終身受害。


    驕傲的哈佛學子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窮人在田地裏鋤地,突然鋤出一條小蛇,他不願意打死它,就對它說:“你快逃吧,不然讓人看見了會被打死的。”


    小蛇迅速地爬走了。


    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衣少年對他說:“我是被你放生的小蛇,為了報答你,我可以幫你實現一個願望。”


    窮人說:“我能有什麽願望呢,隻要能過上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的日子就行了。”


    小蛇說:“這很簡單,我給你一個盆,盆裏有一枚金幣,你可以去盆裏拿金幣,每次拿一個,永遠也拿不完,但是要記住,不能太貪婪!”


    窮人醒來,果然床前有一個小盆,裏麵有一個金幣,他就拿金幣,拿出一個盆裏又出現一個,金幣不斷地出現,他總也拿不完。


    窮人簡直高興到了極點,他不停地拿啊,拿啊金幣越來越多了,足夠他用的了,但他還不願意停下來。


    他餓了,就想,拿了更多的金幣,以後就可以天天吃美味佳肴。


    他累了,就想,拿了更多的金幣,以後就可以什麽活都不用幹了。


    金幣已經堆得很高很高了,他依然沒有住手。他又累又餓,精疲力竭。


    他想:“我不能停止,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啊!”最後他實在堅持不住了,想扶著堆得高高的金幣站起來,不料他身子一歪靠在金幣上,大堆的金幣倒下來,把他砸死了。


    貪婪的結果,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意外之財不可得,是人人皆知的。但當我們偶爾拾遺時,卻會下意識地占有,並期盼再次不勞而獲,於是就有了貪婪之心。貪婪與懶惰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看不起勞作,忘記了手的功能,於是在餡餅掉下之前便餓死在貪欲上。


    人的貪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像對財富的貪得無厭,對權力地位的貪婪成性,對美女俊男的貪戀,對國家財物的貪圖,對好酒好菜的貪杯貪吃,做生意上的貪便宜,娛樂放鬆時的貪玩,對下屬財物的貪賄愛賄等等,所有這些“貪”都是人的貪心造成的。


    叔本華說:“財富和海水非常類似,越喝喉嚨就會越幹燥。”


    席勒說:“貪者終至一無所得”。人是有欲望的,正因為有了無窮的欲望,才有了人類追求上進的心;正是有了無數個人的上進,人類社會才一步步地向前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文明,越來越進化。如果說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欲望的曆史這一點不為過。


    但是,人類如果過度地放縱自己的欲望,那麽勢必變成貪心,而貪心過度無疑就會毀滅人類。不是嗎?正是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無休止的貪婪,才造成了資源枯竭、生態麵臨危機;而對水資源的貪心開采,使地麵不斷下沉;林業資源的亂砍濫伐,導致沙塵暴愈來愈嚴重。


    培根曾經說:“野心有如膽汁,它是一種令人積極、認真、敏捷、好運的體液——假如它不受到阻止的話,但假如它受了阻止,不能自由發展的時候,它就要變為焦燥,從而成為惡毒的了。”


    在事業上,貪心和野心有同樣的特點。適當的貪心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因為它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人人都像中國古人講的“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的話,那一個人就會永遠處在“知足長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境地中,那麽他在事業上恐怕永遠都不會取得什麽大的成就。窮人永遠就是窮人,陳勝的“王侯將相豈有種乎”也就是成為空發的議論了。正是因為有了人的適當貪心,一個人才會不斷地在事業上前進,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取得更大的進步。正是這種具有創造性的貪心才推動了曆史的發展。


    哈佛學子認為,當物質欲和精神欲統一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一股巨大的人生動力,激勵人們在事業的道路上奮力開拓。但是,一個人必須注意使這種貪心在適度的範圍內膨脹,否則就會咎由自取。


    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


    生活中沒有快樂,人生就如小鳥失去了翅膀一樣,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於藍天。沒有快樂,人生就會像花朵得不到陽光,失去嬌豔和芬芳。智者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事物,他們盡情地享受著生活賦予的點滴快樂;愚者總是忙忙碌碌地像陀螺一樣,生活在壓抑、煩躁中,他們無法破譯生活的真正意義,活得毫無樂趣可言。智者和愚者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中,卻有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裏,每個人都在為生計而忙碌著。生活節奏每時每刻都在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遞增,人們像拉緊的彈簧一般無法鬆弛下來,即使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也無法放緩邁動的腳步,身不由己地被湧動的人流推著走。仔細想來,人們的這種匆忙,無非是為了追求到更多的金錢、名譽、更高的地位……得到這些後,也許你就會覺得真正得到了幸福與快樂,但是,人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在那如陀螺般的高速旋轉中失去了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快樂。


    智者在生活中知道給自己的心靈放假,使自己在充滿喧囂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中享受到快樂和輕鬆;愚者卻像一張緊拉著弦的弓,無時不處在緊張之中,但這張弓可能在某一天會由於過度緊拉而崩斷。


    記得有一則《蝸牛散步》的寓言,講的是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蝸牛已經在盡力爬了,但每次隻能挪動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餘,開始向上帝抱怨,為什麽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麽?”人朝著天喊,天一片安靜。人沒有辦法了,隻得任蝸牛慢慢往前爬。此時,人忽然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鳥鳴,看到晶瑩的露珠在樹葉和草莖上閃爍,人困惑了———路邊原來有這樣美麗的花園,為什麽我以前沒有看到?莫非是蝸牛在帶著我散步?


    “為了看看太陽,我來到世上。”巴爾蒙特說得好,“我來到這世上是為見到太陽和高天的藍輝,我來到這世上是為見到太陽和群山的巍巍,我來到這世上是為見到大海和穀地的多彩……”人生有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其絢麗燦爛的風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一去不複返。“體驗陽光,體驗美麗,體驗幸福,體驗純淨,體驗溫馨,體驗柔情,體驗思念和懷想”,這樣的精神世界實在太有魅力了。


    愛迪生在枯燥的千百次實驗中,常常用兩三句詼諧的笑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前仰後合。而林肯更勝一籌,他能在事態嚴重、大家精神緊張、麵臨很大壓力的時候,用詼諧的語言或幽默的舉動,將陰雲密布的局麵衝破,以使大家心理鬆弛、思想活躍,尋找出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


    美國哈佛大學的某位校長有一套獨到的方法,他曾經有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曆。有一年,校長向學校請了三個月的假,然後告訴自己的家人:不要問我去什麽地方,我每個星期都會給家裏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哈佛心理學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亞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亞歌並收藏哈佛心理學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