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水的蓄勢待發被若岫打斷,似乎嚇了一跳,臉色緩了緩,“何事?”
若岫笑道,“我向來讀書疏略,嚐有一惑在心中不能得解,今日恰逢盛會,在場皆為飽讀之士,不知能否為我一嚐夙願?”
“但說無妨。”樂水看了她一眼,順著她把話題帶開。
那書生漲紅了臉,似乎想說什麽,若岫忙笑道,“諸位莫急,這也是和孔孟之道有些關係,這位似是對此學知之甚詳,不妨聽上一聽?”
“你說。”書生一臉輕蔑地道,沒有看見吳聖學在後麵皺了皺眉頭。
“前日再讀《論語》時,見得‘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一句,不知此句怎解?”
“披發左衽,夷狄也,此句乃讚頌管夷吾之能。”書生露出些許鄙夷之色,“莫非傳說中飽讀詩書的陶五小姐,連聖人之言都沒有讀過麽?”
“那,不知‘以齊王,由反手也。’此句又怎解?”
那書生臉色一變,遲疑了起來。“以齊王,由反手也。”的上一句正是孟子不屑於與管仲相比的言論,孟子鄙薄管仲,認為齊勢本強而非管仲之力所成,正和孔子說法相悖,他自然不知該如何對答。
“孔孟之道,唯仁義二字。其餘皆末節也。”吳聖學忽然開口插話。
“此話正解,仁義乃為君之道,此為學者正途矣。”書生眼睛一亮,也將話帶開。
“吾聞徐堰公行仁德,其在位嚐百年乎?”若岫暗笑,就知道你要這麽說,在這兒等著你呢。
書生語塞,《史記》上記載,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文王進攻徐國,徐偃王主張仁義不肯戰,遂敗逃。《說苑》裏麵說徐偃王臨終有言:‘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正是仁義王道的大反例,若岫之前曾聽叔叔說過這個,印象很深,故而隨口能道。
吳聖學慢吞吞的走出來,有些意味不明地看了若岫一眼,又開口給書生解圍道,“今日卻不該言及政事,懷仁兄,罰你作畫一副。”
“如此,是我逾越。甘願領罪。”書生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轉身去桌前研墨,不再說話。
“原也是我的不是,罰我講件逸事,給大家賠罪。可好?”若岫笑眯眯的看著眾人,也不等人答話,便自行說道,“前些時候聽聞某地有一個性情古怪的書生,讀了兩頁書,便以為自己通讀聖人之言,做了首半吊子詩,還到處誇耀,惹來鄰裏嘲笑。”
“是什麽詩?”袁漱玉開了口幫腔,一臉興味。
“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若岫煞有介事道,來而不往非禮也。齊人與攘雞,原是比喻,不足深究,但最後這兩句,隻怕起孟夫子於地下,亦難自辯。這吳聖學之前聽聞若岫到吳家的經曆後,一直對她百般輕視,若岫閑適散漫慣了,本不願理睬別扭任性的小孩子。如今他卻變本加厲,找來一個酸儒,借題發揮來說她與子默單獨相處二日不合禮教,若岫雖不是愛計較的性子,卻也從不會任由別人欺上頭來撒野,偏給他來個釜底抽薪,他說不合禮教,她便要說禮教也是信口開河的渾說。
女人不能惹呐,一旦報複起來,那小刀子捅得,可是比誰都利落,隻可惜吳聖學看來並不了解女人。若岫當仁不讓的接下樂水讚賞的眼神,淘氣地衝他挑眉而笑。
一時間四下無聲,轉過一會兒,卻是那文瑾笑了出來,眼睛亮閃閃的看著若岫道:“雖則狂狷,卻是妙語,那書生你在何處見得?”口氣竟有幾分急切,想來他也是江湖中人,自有一份豪放不羈,平日對這禮教世俗不甚看在眼裏,不然也不會一直幫她說話,而今聽得這首詩,怕是有了那得遇知己的心思了。
若岫心道,便是在一燈大師處,黃蓉口中見得。黃藥師這個頗有魏晉遺風的古怪家夥,一直是她最喜愛的小說人物,卻是在這裏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人物了。
她看向文瑾,配合的露出一臉惋惜道,“我隻是偶然聽人說起,也沒細問過,怕是無緣見得作者了。”
這邊文瑾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聽得那邊咕咚一聲,是那個酸書生,他之前被若岫說的臉色紅一陣青一陣的,聽了這詩,竟煞白了臉色,半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此時連桌帶人向後仰頭倒去,旁邊的人看了,驚呼出聲,忙圍上去,扶桌攙人好不熱鬧。
那書生因為之前的辯駁緩不過來,這詩正是最後一根稻草,他情緒大起大落,難免會如此,又兼此時日頭正烈,他穿衣又是恭謹之至,連盤扣也係到最上頭那顆,又不肯從權的精減著衣,自是更透不過氣來。
那邊已然亂作一團,圍成一個嚴嚴實實的大圈,若岫見了不禁微微皺眉,樂水和吳聖學被圍在最裏圈,看不到人。
她轉頭看見斷劍山莊一群人,張誌遠在那裏哈哈大笑,幾個姑娘也笑成一團,文瑾和袁漱玉低聲說了些什麽,看到她往那邊看,還衝她頜首微笑,離若岫最近的路浩眯著眼,唇角帶笑地看熱鬧,若岫想了想,低聲對他說,“大家都圍成一團,裏麵不得透氣,怕是對那位反而不好,不如拉了大家讓出空兒來。”
路浩揚眉看了她一眼,慢吞吞的走過去,慢吞吞的疏散人群,然後走回來,遞過來一個交工的眼神。若岫笑著衝他欠了欠身,便走近裏麵的樂水身邊。
吳聖學在書生旁邊一手扶著他,一手正掐他人中,若岫忍不住建議,“把他領口鬆一鬆吧,我看像是憋著氣了。”
樂水回頭看見是她,竟笑眯眯地搖頭道:“這樣不合禮數。”
圍觀的人都笑了起來,若岫也忍不住笑罵:“都什麽時候了,怎地還貧呢。”
樂水還是滿是笑意,吳聖學卻是一臉的不在乎地道,“怕什麽,男人哪兒有那麽弱的,放心,一會兒就好。”
若岫見他這麽說,隻得作罷。三言兩語間,那書生也悠悠轉醒,麵色極差的在亭子裏歇了歇,吃了杯茶,也不再提作畫議論什麽的,便起身告辭離去了。袁漱玉的幾個朋友恰好邀請她去了另一邊,一群人呼啦啦的散了個幹淨,隻剩下若岫、樂水和吳聖學三人在原地。
“今天這算哪一出啊?”樂水冷笑著看吳聖學。
“你總是說你妹子好,我便考她一考又如何?”吳聖學回了個無賴的笑。
“沒你這樣考的。”樂水沉下臉色。
“也沒你陶家這樣報恩的。”吳聖學也冷笑道。
樂水聽了這話有些迷糊,又恍然,搖頭無奈道,“你這家夥。”
若岫有點沒明白過來,問樂水,“什麽報恩?”
樂水睨了一眼吳聖學,轉頭對若岫道,“那天你們回來,子默什麽也沒說,隻要了他的馬便走了,連一宿都沒留。這個自詡俠士的書呆子以為我們過河拆橋、嫌貧愛富,把救命恩人轟走了。這些卻是我沒和他說,因為……”他停頓了一下,沒再說下去。
那邊吳聖學聽了,有些微微發楞,低頭半天,麵色一會兒紅一會兒白的,忽然下定決心似的走過來,衝著若岫長揖到地,“如此,近來多有得罪了,在此當眾道歉。還請妹妹責罰,吳某定無二話。”
若岫偏頭想了想,雖然覺得他之前很討厭,但此時大庭廣眾之下如此賠罪卻也誠懇,便淡淡道,“無妨,我剛才不也反擊了麽,兩清了。”
若岫這麽說著,卻見吳聖學看著她的目光似乎帶著些愧疚,還有些異樣的同情,她覺得有點頭痛,完全不明白他腦袋裏究竟怎麽想的,索性開口問樂水道,“我還有什麽沒說清楚的麽?怎麽他那樣看我?”
樂水支吾半天,吞吞吐吐的道,“平時你也挺機靈的,怎麽這會兒繞不過來。也難怪之前冠文猜疑……照理,子默是該向陶家,提親的……”
若岫聽了差點跌倒,果然她這個現代的腦瓜完全沒轉過這個彎兒來,吳聖學的猜疑,樂水的隱瞞,竟是為了這個,如今他倆倒是要開始同情她了,因為子默完全沒有流露出提親的意思便走了。報恩的話,果然要以狗血的以身相許作結尾麽?
若岫頭大的看著樂水和吳聖學兩人閃爍的眼神,哭笑不得。她思索了一陣,開口道,“你二人卻是想岔了,我和子默已經商量過此事。”
樂水訝異的揚了揚眉,吳聖學也古怪的看著她,她繼續道,“當初我和他困在山崖下麵時,也曾討論過禮教問題。”
“那,是你不願意?”樂水問道。
“非也、非也。”若岫擺擺手,“若當初我與他因為拘泥於禮教,不敢互相扶持,就這麽困死在那山崖之下,百年之後,待得世人得見我二人屍首,我的名節不是照樣受損?兩條人命換一世汙名,你道是值是不值?”
她舉手阻止樂水插話,又道,“若他為我名節著想,舍下我徑自去了,我一人死於山崖下,雖是名節得保,他便背上一生罵名,苟活在我死亡的陰影之下,又有何益?”
“再者,若我那時便以禮教相迫於他,讓他不得以而答應娶我,多半他會心生抗拒,由抗拒而生厭惡,由厭惡又生怨怒,最後變為終生怨侶,抑鬱不得所終,豈是我所希望?再有甚者,他心生怨忿,便將我中途害死以求自由,棄屍於荒野之中,我此生難道是為了果那野獸之腹而來?”
若岫看著兩人道,“若是助人者和被助者,都以此為念想,天下焉得太平?施恩不求回報,報恩不以己身,方是正途。”
樂水見她振振有詞,哭笑不得的搖搖頭,“丫頭這張嘴,益發刁鑽了。”
吳聖學也笑道,“如今總算見識了陶家五小姐的厲害。”(未完待續)
若岫笑道,“我向來讀書疏略,嚐有一惑在心中不能得解,今日恰逢盛會,在場皆為飽讀之士,不知能否為我一嚐夙願?”
“但說無妨。”樂水看了她一眼,順著她把話題帶開。
那書生漲紅了臉,似乎想說什麽,若岫忙笑道,“諸位莫急,這也是和孔孟之道有些關係,這位似是對此學知之甚詳,不妨聽上一聽?”
“你說。”書生一臉輕蔑地道,沒有看見吳聖學在後麵皺了皺眉頭。
“前日再讀《論語》時,見得‘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一句,不知此句怎解?”
“披發左衽,夷狄也,此句乃讚頌管夷吾之能。”書生露出些許鄙夷之色,“莫非傳說中飽讀詩書的陶五小姐,連聖人之言都沒有讀過麽?”
“那,不知‘以齊王,由反手也。’此句又怎解?”
那書生臉色一變,遲疑了起來。“以齊王,由反手也。”的上一句正是孟子不屑於與管仲相比的言論,孟子鄙薄管仲,認為齊勢本強而非管仲之力所成,正和孔子說法相悖,他自然不知該如何對答。
“孔孟之道,唯仁義二字。其餘皆末節也。”吳聖學忽然開口插話。
“此話正解,仁義乃為君之道,此為學者正途矣。”書生眼睛一亮,也將話帶開。
“吾聞徐堰公行仁德,其在位嚐百年乎?”若岫暗笑,就知道你要這麽說,在這兒等著你呢。
書生語塞,《史記》上記載,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文王進攻徐國,徐偃王主張仁義不肯戰,遂敗逃。《說苑》裏麵說徐偃王臨終有言:‘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正是仁義王道的大反例,若岫之前曾聽叔叔說過這個,印象很深,故而隨口能道。
吳聖學慢吞吞的走出來,有些意味不明地看了若岫一眼,又開口給書生解圍道,“今日卻不該言及政事,懷仁兄,罰你作畫一副。”
“如此,是我逾越。甘願領罪。”書生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轉身去桌前研墨,不再說話。
“原也是我的不是,罰我講件逸事,給大家賠罪。可好?”若岫笑眯眯的看著眾人,也不等人答話,便自行說道,“前些時候聽聞某地有一個性情古怪的書生,讀了兩頁書,便以為自己通讀聖人之言,做了首半吊子詩,還到處誇耀,惹來鄰裏嘲笑。”
“是什麽詩?”袁漱玉開了口幫腔,一臉興味。
“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若岫煞有介事道,來而不往非禮也。齊人與攘雞,原是比喻,不足深究,但最後這兩句,隻怕起孟夫子於地下,亦難自辯。這吳聖學之前聽聞若岫到吳家的經曆後,一直對她百般輕視,若岫閑適散漫慣了,本不願理睬別扭任性的小孩子。如今他卻變本加厲,找來一個酸儒,借題發揮來說她與子默單獨相處二日不合禮教,若岫雖不是愛計較的性子,卻也從不會任由別人欺上頭來撒野,偏給他來個釜底抽薪,他說不合禮教,她便要說禮教也是信口開河的渾說。
女人不能惹呐,一旦報複起來,那小刀子捅得,可是比誰都利落,隻可惜吳聖學看來並不了解女人。若岫當仁不讓的接下樂水讚賞的眼神,淘氣地衝他挑眉而笑。
一時間四下無聲,轉過一會兒,卻是那文瑾笑了出來,眼睛亮閃閃的看著若岫道:“雖則狂狷,卻是妙語,那書生你在何處見得?”口氣竟有幾分急切,想來他也是江湖中人,自有一份豪放不羈,平日對這禮教世俗不甚看在眼裏,不然也不會一直幫她說話,而今聽得這首詩,怕是有了那得遇知己的心思了。
若岫心道,便是在一燈大師處,黃蓉口中見得。黃藥師這個頗有魏晉遺風的古怪家夥,一直是她最喜愛的小說人物,卻是在這裏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人物了。
她看向文瑾,配合的露出一臉惋惜道,“我隻是偶然聽人說起,也沒細問過,怕是無緣見得作者了。”
這邊文瑾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麽,卻聽得那邊咕咚一聲,是那個酸書生,他之前被若岫說的臉色紅一陣青一陣的,聽了這詩,竟煞白了臉色,半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此時連桌帶人向後仰頭倒去,旁邊的人看了,驚呼出聲,忙圍上去,扶桌攙人好不熱鬧。
那書生因為之前的辯駁緩不過來,這詩正是最後一根稻草,他情緒大起大落,難免會如此,又兼此時日頭正烈,他穿衣又是恭謹之至,連盤扣也係到最上頭那顆,又不肯從權的精減著衣,自是更透不過氣來。
那邊已然亂作一團,圍成一個嚴嚴實實的大圈,若岫見了不禁微微皺眉,樂水和吳聖學被圍在最裏圈,看不到人。
她轉頭看見斷劍山莊一群人,張誌遠在那裏哈哈大笑,幾個姑娘也笑成一團,文瑾和袁漱玉低聲說了些什麽,看到她往那邊看,還衝她頜首微笑,離若岫最近的路浩眯著眼,唇角帶笑地看熱鬧,若岫想了想,低聲對他說,“大家都圍成一團,裏麵不得透氣,怕是對那位反而不好,不如拉了大家讓出空兒來。”
路浩揚眉看了她一眼,慢吞吞的走過去,慢吞吞的疏散人群,然後走回來,遞過來一個交工的眼神。若岫笑著衝他欠了欠身,便走近裏麵的樂水身邊。
吳聖學在書生旁邊一手扶著他,一手正掐他人中,若岫忍不住建議,“把他領口鬆一鬆吧,我看像是憋著氣了。”
樂水回頭看見是她,竟笑眯眯地搖頭道:“這樣不合禮數。”
圍觀的人都笑了起來,若岫也忍不住笑罵:“都什麽時候了,怎地還貧呢。”
樂水還是滿是笑意,吳聖學卻是一臉的不在乎地道,“怕什麽,男人哪兒有那麽弱的,放心,一會兒就好。”
若岫見他這麽說,隻得作罷。三言兩語間,那書生也悠悠轉醒,麵色極差的在亭子裏歇了歇,吃了杯茶,也不再提作畫議論什麽的,便起身告辭離去了。袁漱玉的幾個朋友恰好邀請她去了另一邊,一群人呼啦啦的散了個幹淨,隻剩下若岫、樂水和吳聖學三人在原地。
“今天這算哪一出啊?”樂水冷笑著看吳聖學。
“你總是說你妹子好,我便考她一考又如何?”吳聖學回了個無賴的笑。
“沒你這樣考的。”樂水沉下臉色。
“也沒你陶家這樣報恩的。”吳聖學也冷笑道。
樂水聽了這話有些迷糊,又恍然,搖頭無奈道,“你這家夥。”
若岫有點沒明白過來,問樂水,“什麽報恩?”
樂水睨了一眼吳聖學,轉頭對若岫道,“那天你們回來,子默什麽也沒說,隻要了他的馬便走了,連一宿都沒留。這個自詡俠士的書呆子以為我們過河拆橋、嫌貧愛富,把救命恩人轟走了。這些卻是我沒和他說,因為……”他停頓了一下,沒再說下去。
那邊吳聖學聽了,有些微微發楞,低頭半天,麵色一會兒紅一會兒白的,忽然下定決心似的走過來,衝著若岫長揖到地,“如此,近來多有得罪了,在此當眾道歉。還請妹妹責罰,吳某定無二話。”
若岫偏頭想了想,雖然覺得他之前很討厭,但此時大庭廣眾之下如此賠罪卻也誠懇,便淡淡道,“無妨,我剛才不也反擊了麽,兩清了。”
若岫這麽說著,卻見吳聖學看著她的目光似乎帶著些愧疚,還有些異樣的同情,她覺得有點頭痛,完全不明白他腦袋裏究竟怎麽想的,索性開口問樂水道,“我還有什麽沒說清楚的麽?怎麽他那樣看我?”
樂水支吾半天,吞吞吐吐的道,“平時你也挺機靈的,怎麽這會兒繞不過來。也難怪之前冠文猜疑……照理,子默是該向陶家,提親的……”
若岫聽了差點跌倒,果然她這個現代的腦瓜完全沒轉過這個彎兒來,吳聖學的猜疑,樂水的隱瞞,竟是為了這個,如今他倆倒是要開始同情她了,因為子默完全沒有流露出提親的意思便走了。報恩的話,果然要以狗血的以身相許作結尾麽?
若岫頭大的看著樂水和吳聖學兩人閃爍的眼神,哭笑不得。她思索了一陣,開口道,“你二人卻是想岔了,我和子默已經商量過此事。”
樂水訝異的揚了揚眉,吳聖學也古怪的看著她,她繼續道,“當初我和他困在山崖下麵時,也曾討論過禮教問題。”
“那,是你不願意?”樂水問道。
“非也、非也。”若岫擺擺手,“若當初我與他因為拘泥於禮教,不敢互相扶持,就這麽困死在那山崖之下,百年之後,待得世人得見我二人屍首,我的名節不是照樣受損?兩條人命換一世汙名,你道是值是不值?”
她舉手阻止樂水插話,又道,“若他為我名節著想,舍下我徑自去了,我一人死於山崖下,雖是名節得保,他便背上一生罵名,苟活在我死亡的陰影之下,又有何益?”
“再者,若我那時便以禮教相迫於他,讓他不得以而答應娶我,多半他會心生抗拒,由抗拒而生厭惡,由厭惡又生怨怒,最後變為終生怨侶,抑鬱不得所終,豈是我所希望?再有甚者,他心生怨忿,便將我中途害死以求自由,棄屍於荒野之中,我此生難道是為了果那野獸之腹而來?”
若岫看著兩人道,“若是助人者和被助者,都以此為念想,天下焉得太平?施恩不求回報,報恩不以己身,方是正途。”
樂水見她振振有詞,哭笑不得的搖搖頭,“丫頭這張嘴,益發刁鑽了。”
吳聖學也笑道,“如今總算見識了陶家五小姐的厲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