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忠義王
明末太子:召喚猛將,複我山河! 作者:青鋒劍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人!”
朱慈烺厲喝一聲,整個皇極殿裏麵氣氛幾乎凝固了,都不知道等待張縉彥的將是什麽命運?
“給我把張縉彥的烏紗摘去,官袍扒掉!自即日起,免去張縉彥兵部尚書一職,貶為庶人,抄沒全部家產!”
朱慈烺在來皇極殿的路上悄悄在心裏製定了一個標準。
鑒於這個萬馬齊喑的年代,這些便宜老爹的臣子們隻要能占住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一條,那就從輕發落:
要麽有能力,能為大明王朝出力,那麽你貪一點我也可以睜隻眼閉隻眼!
要麽你有氣節,能為大明王朝殉國,那麽你就算庸碌一點我也能用你!
要麽清潔廉明,不貪贓枉法,不為金銀財帛動心,就算能力一般也可以繼續擔任朝廷命官。
你張縉彥要什麽沒什麽,對不起,抄沒家產!
老子這監國太子正窮的叮當響,鍾粹宮裏的太子私庫存銀不到一千兩,我不抄你們這些貪官的家對的住“監國”這兩個字麽?
至於為何沒有把張縉彥下獄,朱慈烺覺得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絕了,還得利用張縉彥打心理戰,逼迫其他貪官主動上交餉銀。
“謝太子殿下不殺之恩!”
張縉彥以額頭撞地,涕淚橫流,經營了半輩子全部化為了烏有,好在性命總算保住了!
早有幾個太監上前把張縉彥鑲著金線的二品烏紗帽摘掉,把打著錦雞補子的緋紅色二品官服扒掉,架起來逐出了金鑾殿。
朱慈烺繼續用威嚴的目光掃視站在腳下的文武百官,一個個俱都默默低頭,不敢直視。
這太子殿下的銳氣太盛,氣場太強,壓迫感十足!
短短一天的時間,殺成國公朱純臣並抄家、罷免當朝首輔魏藻德、罷免左軍都督駱養性、罷免兵部尚書張縉彥並抄家……
這已經不能說是太狠了,這魄力簡直蓋過了洪武大帝!
但被處罰的大員要麽像朱純臣、張縉彥鐵證如山,要麽像魏藻德、駱養性庸碌無為,就算被處罰了也不敢站出來喊冤。
什麽叫做霹靂手段,這就是!
什麽叫做雷霆之威,這就是!
關鍵朱慈烺不僅有氣勢,而且還有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驚天大功!
在場的無數大臣尤記得昨日已經在家中準備以身殉國,沒想到今日還能早朝,可以說這條命是太子殿下從鬼門關拉回來的!
甚至可以說是太子殿下挽救了瀕死的大明王朝,讓二百七十六歲的大明朝繼續苟延殘喘!
現在,天子成功突圍南下,被攻破的永定門也收複了,走馬換將之後城牆上守軍的士氣也變得高漲起來,大明王朝正在露出起死回生的跡象。
“啟奏太子殿下,右安門守備高國輝帶著一名剛剛進城的斥候在皇極門求見,說是有重要軍情稟報!”
在皇極殿門口當值的太監進殿悄悄轉達給司禮太監李從良,再由李從良稟報。
“速宣!”
朱慈烺正襟端坐,揮手吩咐,霸氣漸露。
片刻之後,守備高國輝帶領一名滿身風霜的斥候來到金鑾殿,命他磕頭稟報。
這斥候磕完頭道:“稟報太子殿下,小人昨夜刺探得知,大概戌時時分,李元霸將軍單騎追逐逆順大將軍劉宗敏率領的中軍,一直攆到西山腳下。
李將軍徒步登山,雙錘砸斷連接山穀的仙人橋,引發山體滑坡,將賊將劉宗敏與兩萬闖賊全部埋葬在山穀之中……”
“哦……劉宗敏死了?”
朱慈烺又驚又喜,忍不住擊掌叫好,“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雖然臨摹了李自成的畫像交給李元霸,讓他擒賊先擒王,但朱慈烺也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沒想到誤打誤撞之下竟然把劉宗敏給嘎了。
李元霸雖然死了,但能夠換回闖軍二號人物一條性命,不愧!
皇極殿上也是一片嘩然,滿朝文武俱都信心大振,紛紛作揖道賀:“恭喜太子殿下運籌帷幄,此番能夠擊斃匪酋劉宗敏,足見天佑大明!”
朱慈烺略作沉吟,高聲道:“李元霸孤身擊殺數萬闖賊,加上錘震西山埋葬兩萬,隻怕斃敵數目不下五萬。
且其中含有匪首劉宗敏,此乃蓋世奇功,為我大明王朝兩百七十年來第一人!
本宮決定追授李元霸為忠義王,待平定叛亂之後,在城外為他立下忠義祠,供後人祭奠瞻仰,以表其功!”
大明王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活著的異姓王,全都是死後追封的。
即便是死後被追封王爵者也是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跟隨朱元璋開國的一些功臣。
譬如徐達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常遇春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李文忠死後被追封為岐陽王……
小部分是跟著明成祖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的功臣,這裏麵就有朱純臣的祖宗朱能,死後被追封為東平王。
追封的王爵僅僅隻是榮譽的象征,子孫後代不能承襲,所以朱純臣隻是承襲了朱能的成國公爵位。
李元霸孤身一人,沒有子嗣後裔,也不需要老朱家出撫恤費,朱慈烺能做到的也就是給他追爵立祠,讓他青史留名。
“李將軍立下驚天奇功,可當此封賞!”
“太子殿下賞罰分明,忠義王九泉之下定當欣慰!”
“太子殿下睿智聖明,君賢臣忠,後世定當傳為一段佳話!”
朱慈烺話音落下,滿朝文武一片支持。
朱慈烺繼續道:“雖然忠義王憑借一己之力斃敵五萬,可闖賊兵力依舊強盛,京城依然在圍困之中。
要想徹底擊退賊兵,必須依靠城內的將士同仇敵愾,浴血奮戰。
但我大明近些年天災人禍,賦稅銳減,以至於國庫空虛,這些年拖欠了將士們許多軍餉……”
一聽朱慈烺提到錢,本來還嘰嘰喳喳、群情激憤的金鑾殿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滿朝文武大部分都悄悄低下了頭,默不作聲。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這些大臣的心理,裝作視而不見的道:
“前些日子父皇號召諸位愛卿捐錢資餉,諸位大人都說囊中羞澀,父皇忙活了一頓,不過才籌措到了二十多萬兩白銀,還不夠打發吳三桂的呢!
就像這位張尚書,隻拿出來了兩千五百兩銀子,說他已是家徒四壁,準備出售府邸,遣散仆從。
可結果呢,今夜一場大火從張家燒出了三萬兩白銀,一千五百兩黃金。
可見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張府才無故失火,在場的諸位有多少人跟張縉彥一樣?是否也想讓老天爺把火燒到你們家去?”
在場的許多官員一個個如芒在背,恨不得把頭插進褲襠裏。
不捐錢吧感覺太子爺明裏暗裏說的就是自己,真要是掏錢吧,感覺心肝都在顫抖!
朱慈烺覺得敲打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該樹立榜樣了,清了清嗓子道:“張國丈何在?”
站在賦閑勳貴行列裏的太康伯張國紀急忙大步出列:“老臣在!”
朱慈烺頷首示好,高聲道:“昨夜張國丈委托皇伯母到鍾粹宮見我,願意捐獻兩萬兩白銀資助軍餉,張德謀國舅也傾囊捐獻五千兩白銀。”
沉默了片刻的滿朝文武再次喧嘩起來,有人驚歎,有人誇讚,有人眼紅,有人腹誹,有人豎大拇指……
五十多歲的張國紀對著滿朝文武抱拳道:“諸位大人,老朽從來沒有任過官職,我的銀子除了先帝賞賜的之外,就是靠經商積累的,來的堂堂正正。
當此國難之際,京城被圍,老朽此時不捐,更待何時?”
大殿上響起一片誇讚聲。
“張國丈說的好啊,此時不捐,更待何時?”
“張國丈慷慨解囊,急國家之所急,實在是我輩之楷模!”
“張國丈還真是有錢啊,老夫幹脆辭官經商算了,我要是有錢,我也全部獻給國庫!”
朱慈烺趁熱打鐵,高聲道:“張國丈急朝廷之所急,慷慨捐資,實乃大明之楷模,國家之棟梁!本宮決定晉升張國丈為太康侯、張德謀國舅為南樂伯!”
張國紀急忙推辭:“老臣多謝太子隆恩,但臣這次捐銀絕非為了換取爵位,而是從太子身上看到了複興大明的希望!”
一句話解釋,之所以沒捐給朱由檢,是從他身上沒看到希望!
朱慈烺一錘定音:“張國丈不必推辭,你主動捐銀是你的忠心,但論功行賞也是我這個監國太子的責任。”
“既然如此,那老臣與犬子謝太子爺隆恩!”
張國紀與兒子張德謀一起出列磕頭。
滿朝的文武都在暗中計算,侯爵、伯爵可是世代相傳,倘若大明能夠再中興二百年,那張家父子這筆買賣不虧嘛!
朱慈烺厲喝一聲,整個皇極殿裏麵氣氛幾乎凝固了,都不知道等待張縉彥的將是什麽命運?
“給我把張縉彥的烏紗摘去,官袍扒掉!自即日起,免去張縉彥兵部尚書一職,貶為庶人,抄沒全部家產!”
朱慈烺在來皇極殿的路上悄悄在心裏製定了一個標準。
鑒於這個萬馬齊喑的年代,這些便宜老爹的臣子們隻要能占住以下三個條件中的一條,那就從輕發落:
要麽有能力,能為大明王朝出力,那麽你貪一點我也可以睜隻眼閉隻眼!
要麽你有氣節,能為大明王朝殉國,那麽你就算庸碌一點我也能用你!
要麽清潔廉明,不貪贓枉法,不為金銀財帛動心,就算能力一般也可以繼續擔任朝廷命官。
你張縉彥要什麽沒什麽,對不起,抄沒家產!
老子這監國太子正窮的叮當響,鍾粹宮裏的太子私庫存銀不到一千兩,我不抄你們這些貪官的家對的住“監國”這兩個字麽?
至於為何沒有把張縉彥下獄,朱慈烺覺得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絕了,還得利用張縉彥打心理戰,逼迫其他貪官主動上交餉銀。
“謝太子殿下不殺之恩!”
張縉彥以額頭撞地,涕淚橫流,經營了半輩子全部化為了烏有,好在性命總算保住了!
早有幾個太監上前把張縉彥鑲著金線的二品烏紗帽摘掉,把打著錦雞補子的緋紅色二品官服扒掉,架起來逐出了金鑾殿。
朱慈烺繼續用威嚴的目光掃視站在腳下的文武百官,一個個俱都默默低頭,不敢直視。
這太子殿下的銳氣太盛,氣場太強,壓迫感十足!
短短一天的時間,殺成國公朱純臣並抄家、罷免當朝首輔魏藻德、罷免左軍都督駱養性、罷免兵部尚書張縉彥並抄家……
這已經不能說是太狠了,這魄力簡直蓋過了洪武大帝!
但被處罰的大員要麽像朱純臣、張縉彥鐵證如山,要麽像魏藻德、駱養性庸碌無為,就算被處罰了也不敢站出來喊冤。
什麽叫做霹靂手段,這就是!
什麽叫做雷霆之威,這就是!
關鍵朱慈烺不僅有氣勢,而且還有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扭轉乾坤,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驚天大功!
在場的無數大臣尤記得昨日已經在家中準備以身殉國,沒想到今日還能早朝,可以說這條命是太子殿下從鬼門關拉回來的!
甚至可以說是太子殿下挽救了瀕死的大明王朝,讓二百七十六歲的大明朝繼續苟延殘喘!
現在,天子成功突圍南下,被攻破的永定門也收複了,走馬換將之後城牆上守軍的士氣也變得高漲起來,大明王朝正在露出起死回生的跡象。
“啟奏太子殿下,右安門守備高國輝帶著一名剛剛進城的斥候在皇極門求見,說是有重要軍情稟報!”
在皇極殿門口當值的太監進殿悄悄轉達給司禮太監李從良,再由李從良稟報。
“速宣!”
朱慈烺正襟端坐,揮手吩咐,霸氣漸露。
片刻之後,守備高國輝帶領一名滿身風霜的斥候來到金鑾殿,命他磕頭稟報。
這斥候磕完頭道:“稟報太子殿下,小人昨夜刺探得知,大概戌時時分,李元霸將軍單騎追逐逆順大將軍劉宗敏率領的中軍,一直攆到西山腳下。
李將軍徒步登山,雙錘砸斷連接山穀的仙人橋,引發山體滑坡,將賊將劉宗敏與兩萬闖賊全部埋葬在山穀之中……”
“哦……劉宗敏死了?”
朱慈烺又驚又喜,忍不住擊掌叫好,“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雖然臨摹了李自成的畫像交給李元霸,讓他擒賊先擒王,但朱慈烺也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沒想到誤打誤撞之下竟然把劉宗敏給嘎了。
李元霸雖然死了,但能夠換回闖軍二號人物一條性命,不愧!
皇極殿上也是一片嘩然,滿朝文武俱都信心大振,紛紛作揖道賀:“恭喜太子殿下運籌帷幄,此番能夠擊斃匪酋劉宗敏,足見天佑大明!”
朱慈烺略作沉吟,高聲道:“李元霸孤身擊殺數萬闖賊,加上錘震西山埋葬兩萬,隻怕斃敵數目不下五萬。
且其中含有匪首劉宗敏,此乃蓋世奇功,為我大明王朝兩百七十年來第一人!
本宮決定追授李元霸為忠義王,待平定叛亂之後,在城外為他立下忠義祠,供後人祭奠瞻仰,以表其功!”
大明王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活著的異姓王,全都是死後追封的。
即便是死後被追封王爵者也是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跟隨朱元璋開國的一些功臣。
譬如徐達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常遇春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李文忠死後被追封為岐陽王……
小部分是跟著明成祖朱棣參加靖難之役的功臣,這裏麵就有朱純臣的祖宗朱能,死後被追封為東平王。
追封的王爵僅僅隻是榮譽的象征,子孫後代不能承襲,所以朱純臣隻是承襲了朱能的成國公爵位。
李元霸孤身一人,沒有子嗣後裔,也不需要老朱家出撫恤費,朱慈烺能做到的也就是給他追爵立祠,讓他青史留名。
“李將軍立下驚天奇功,可當此封賞!”
“太子殿下賞罰分明,忠義王九泉之下定當欣慰!”
“太子殿下睿智聖明,君賢臣忠,後世定當傳為一段佳話!”
朱慈烺話音落下,滿朝文武一片支持。
朱慈烺繼續道:“雖然忠義王憑借一己之力斃敵五萬,可闖賊兵力依舊強盛,京城依然在圍困之中。
要想徹底擊退賊兵,必須依靠城內的將士同仇敵愾,浴血奮戰。
但我大明近些年天災人禍,賦稅銳減,以至於國庫空虛,這些年拖欠了將士們許多軍餉……”
一聽朱慈烺提到錢,本來還嘰嘰喳喳、群情激憤的金鑾殿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滿朝文武大部分都悄悄低下了頭,默不作聲。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這些大臣的心理,裝作視而不見的道:
“前些日子父皇號召諸位愛卿捐錢資餉,諸位大人都說囊中羞澀,父皇忙活了一頓,不過才籌措到了二十多萬兩白銀,還不夠打發吳三桂的呢!
就像這位張尚書,隻拿出來了兩千五百兩銀子,說他已是家徒四壁,準備出售府邸,遣散仆從。
可結果呢,今夜一場大火從張家燒出了三萬兩白銀,一千五百兩黃金。
可見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張府才無故失火,在場的諸位有多少人跟張縉彥一樣?是否也想讓老天爺把火燒到你們家去?”
在場的許多官員一個個如芒在背,恨不得把頭插進褲襠裏。
不捐錢吧感覺太子爺明裏暗裏說的就是自己,真要是掏錢吧,感覺心肝都在顫抖!
朱慈烺覺得敲打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該樹立榜樣了,清了清嗓子道:“張國丈何在?”
站在賦閑勳貴行列裏的太康伯張國紀急忙大步出列:“老臣在!”
朱慈烺頷首示好,高聲道:“昨夜張國丈委托皇伯母到鍾粹宮見我,願意捐獻兩萬兩白銀資助軍餉,張德謀國舅也傾囊捐獻五千兩白銀。”
沉默了片刻的滿朝文武再次喧嘩起來,有人驚歎,有人誇讚,有人眼紅,有人腹誹,有人豎大拇指……
五十多歲的張國紀對著滿朝文武抱拳道:“諸位大人,老朽從來沒有任過官職,我的銀子除了先帝賞賜的之外,就是靠經商積累的,來的堂堂正正。
當此國難之際,京城被圍,老朽此時不捐,更待何時?”
大殿上響起一片誇讚聲。
“張國丈說的好啊,此時不捐,更待何時?”
“張國丈慷慨解囊,急國家之所急,實在是我輩之楷模!”
“張國丈還真是有錢啊,老夫幹脆辭官經商算了,我要是有錢,我也全部獻給國庫!”
朱慈烺趁熱打鐵,高聲道:“張國丈急朝廷之所急,慷慨捐資,實乃大明之楷模,國家之棟梁!本宮決定晉升張國丈為太康侯、張德謀國舅為南樂伯!”
張國紀急忙推辭:“老臣多謝太子隆恩,但臣這次捐銀絕非為了換取爵位,而是從太子身上看到了複興大明的希望!”
一句話解釋,之所以沒捐給朱由檢,是從他身上沒看到希望!
朱慈烺一錘定音:“張國丈不必推辭,你主動捐銀是你的忠心,但論功行賞也是我這個監國太子的責任。”
“既然如此,那老臣與犬子謝太子爺隆恩!”
張國紀與兒子張德謀一起出列磕頭。
滿朝的文武都在暗中計算,侯爵、伯爵可是世代相傳,倘若大明能夠再中興二百年,那張家父子這筆買賣不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