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義滿確實是非常優秀的掌權者。


    名義上倭國天皇統治一切,實際上所有的權力都在足利義滿的手中。


    原本的倭國,雖然算不得閉關鎖國,但實際上各行各業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限製。


    曾經的倭國,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來源於中原王朝,尤其是盛唐時期。


    現在的倭國武士刀,基本上就是從唐刀模仿而來。


    倭國最強大的士兵,就是武士。


    從某種方麵來說,他們屬於職業軍人,不事生產,因為世襲的關係,多數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他們普遍信禪,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以死在戰場為榮耀,如果沒有完成主上所交代的任務,甚至會羞辱而切腹自殺。


    而在有心人的推導下,切腹自殺成了武士的最高光榮。


    切腹自殺的武士,可以被原諒一切的過錯。


    最早實行切腹自殺的武士叫藤原義。


    他是京都藤原家的貴族,卻在白天過著優雅的貴族生活,夜裏卻搖身一變成為無惡不做的大盜,騷擾京都的大街小巷。


    被發現後,也並沒有反抗,而是自己設計了切腹這種行為來恕罪。


    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會在後世成為武士道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實際上,切腹自殺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往往在切腹的過程中,武士並不能很快的死去。


    後世的影視中,倭國武士一刀切腹立即身死,那都是扯淡。


    實際上的切腹,是需要剖開腹部,將身體中的內髒都挑出來,才算是完成了這個儀式。


    這個過程血腥殘忍,且極為痛苦。


    發展到後來,就出現了輔助所需的介錯人。


    介錯人就是武士在進行切腹後,為避免減少痛苦,一刀砍掉武士的頭顱。


    當然,在現在的倭國,還沒有出現介錯人,武士切腹自殺的時候,需要獨自完成這個儀式。


    血腥殘忍,更容易刺激作為武士道的精神。


    實際上的倭國武士,在個體對戰能力上還是很強的,在身材上,也跟普通的倭國百姓不同,他們享受家族的供奉,從不擔心吃食的問題。


    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很是像盛唐時期世家門豢養的死士。


    武士道之所以在倭國如此盛行,究其根本,是因為這非常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不管是幕府還是地方大名,他們都需要強大且忠誠的士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自然會對武士道極為推崇。


    當年蒙元征戰失敗,除開台風這個主要因素外,倭國武士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倭國的兵器,尤其是武士刀,實際上是優於蒙古人的,包括現在,倭國的鍛刀技術在整個世界都是一流水準。


    這是特殊環境下的產物。


    倭國盛行武士決鬥,那麽一把好的兵器,自然會占據非常大的優勢。


    所以倭國的工匠地位很高,同時也受到熱捧。


    當年伐倭,蒙古镔鐵馬刀硬抗倭國太刀時,往往會刀刃彎曲,甚至還會被劈斷。


    就算是現在的大明,在鍛刀技術上,還是要比倭國差了一截。


    在征伐倭國之前,倭國的武士刀一直都是走私貿易中比較暢銷的貨物,現在貿易開發,就更加暢銷了。


    然而當初明軍征伐倭國的時候,主打的是火繩槍,火炮。


    即便是小規模的作戰,也不是單對單的對決,而是有編製的對戰,那也是配備了火繩槍的士兵。


    倭國武士連接近的機會都沒有,就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了。


    因此倭國武士刀,在戰爭中根本就沒有發揮出太大的閃光點來。


    但這不可否認倭國武士刀的精湛工藝。


    現在倭國開始盛行火銃,而武士刀,也就是太刀,在大明非常受到歡迎。


    大明國內,民間是禁止使用火銃的。


    火銃跟甲胄,都是嚴格的限製品,一旦有所私藏,視情節起步五十年勞役或死刑。


    在大明律法中,沒有無期徒刑這個概念,五十年勞役就是最長的期限了。


    實際上哪怕是十歲犯罪,五十年勞役過後都是六十歲了,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即便活過來,也就是感受一下最後的晚年時光。


    戰爭是最好的催化劑。


    當大明用火銃和火炮打開了倭國的國門,並且占據九州島為四藩王之地後,這也同時給倭國帶來了許多先進的工藝體係。


    比如高產作物,水泥,礦藏的開采工藝,造船工藝,火器這些。


    近幾年的倭國,在足利義滿的帶領下,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


    數百萬人口的民族在全力爆兵,建設的情況下,還是很有底蘊的。


    也就是現在的大明能夠穩穩的壓製,換作其他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壓製力度。


    實際上如果大明朝廷不進行幹預,足利義滿動員舉國大軍,是很大可能把四藩王趕出倭國,收複九州島失地。


    隻是有大明這麽個龐然大物壓著,足利義滿根本沒有任何信心。


    現在九州島上總計明軍也就不到二十萬。


    可大明掌有總兵力兩百萬之數,加上現在更多的海船,隨便再投入個二十萬兵力輕而易舉。


    倭國需要動員全國之兵,而大明僅僅調集沿海水師跟周邊衛所就行了。


    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倭國,長府。


    這裏是位於本州島與九州島的相接處,與九州島隔海相望,最短不過三裏地。


    揚帆起航不過幾炷香便可達。


    這裏屬於倭國長門國的領地。


    守護大名是大內家。


    現在的倭國,還沒有藩主這個稱呼,不管是守護國,還是地方上,統一稱作大名。


    藩主的稱呼是在後來的江戶時代才有的,占據一國的守護大名,就稱作藩主。


    長府,也就是後世的倭國下關。


    目前這裏的地方大名是毛利家。


    後世流轉於中原的知名動漫裏毛利小五郎,就是毛利家後代。


    毛利家租地並不在長府。


    而是本州島內側的相模國。


    原姓大江,祖上是鐮倉時代大江廣元四男大江季光的後代。


    後因政權變更,戰事避禍,一路遷徙過來。


    如今的大名是毛利大介。


    毛利大介亦步亦趨的陪在足利義滿的身後,卑微而恭敬。


    在足利義滿的麵前,毛利家就是微不足道的螻蟻。


    不過現在因為防禦大明的關係,毛利家所在的長府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戰略之地。


    毛利家就承擔了建造海防的任務。


    “還不錯,看來近幾年來,毛利大名確實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足利義滿很是滿意的點點頭。


    先前沿著海邊轉了大半圈,這裏都用大石砌成有一丈多高的石牆,堡壘。


    沿線吃水淺,大明的船艦沒有合適登陸點。


    大明若想要攻打本州島,這裏是最好的橋頭堡,一旦拿下就能快速囤兵本州島。


    “這都是大將軍閣下統領有方。”毛利大介連忙躬身回道。


    足利義滿繼續道:“我聽說一色氏、澀川氏、大友氏,他們的族人現在很多都在長府避難。”


    毛利大介猶豫了一下回道:“自從大明占據九州島以來,就有許多族人遷徙到長府,現在長府的發展,離不開各家的支持。”


    “在海防的建設上,大友氏擔當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聽到這話,足利義滿感歎了一聲:“氏継君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友家跟足利家,也是世代交好,可惜大明凶殘。”


    大友氏在南北朝之際,就投靠了足利尊氏,從而實際意義上統治了北九州地區。


    也就是豐後、築前、築後三國的實際統領。


    在對抗大明上,並沒有太多的效用,城門被大炮破開,大名自然也被明軍殺死。


    毛利大介不敢說話。


    因為他知道,大友氏的死,其實是跟足利義滿有間接關係的。


    南朝雖說落敗了,實際上在九州島還有著很大的統治地位,這裏許久武士大名,都是心向南朝。


    而足利義滿最後還違背了當初南朝投降的承諾。


    南朝跟北朝的內戰,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就是王權跟將權的爭奪。


    不過顯然最後還是王權落敗。


    可這並不意味著王權沒有支持者。


    明軍進攻九州島以來,實際上足利義滿一直沒有派出本州島的精銳武士迎戰。


    他在借大明的手,去清洗九州島對他反抗落敗的勢力。


    可惜的是,他並不知道大明如此強橫,畢竟先前都殺了大明使臣,十幾年過去了,都沒看見大明敢來攻打倭國。


    這次是真的失算了。


    整個九州島竟然被大明直接平推,完全不是對手,等到足利義滿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包括足利家的盟友,大友家也因此被殺。


    “大明秦王啊!”


    足利義滿有些感傷。


    最開始其實大友家並沒有出事,是大明的秦王來了後,直接屠城,一點活命的機會都沒給。


    當初足利義滿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人都有些懵了。


    隻是即便是知曉了又能如何,也隻能將仇恨埋在心中。


    找秦王報仇肯定是沒希望的。


    “那就用明軍將士的鮮血,來祭奠氏継君吧。”


    這已經是足利義滿暫時能夠辦到的極限了。


    大明的秦王要是死在他的手中,整個倭國都要被顛覆。


    視察完之後,足利義滿開始部署方案。


    因為後小鬆天皇跟燕王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約定,所以現在足利義滿也沒法得知燕王到底什麽時候會囤兵過來,所以他隻能是先行做好準備。


    長府這裏距離九州島也就一線之隔。


    九州島那邊並沒有像長府這般建築石牆堡壘,或許在大明看來這完全沒有必要。


    也是給了足利義滿機會。


    他要趁著夜色,偷偷向九州島的海邊運送武士過去,繞到後方。


    等到燕王過來的時候,形成前後夾擊之陣。


    直接運送到對麵肯定不行,為了避免暴露,運兵的船要從海上繞一圈,避開對方的巡查,然後再偷偷潛藏起來。


    他知道燕王親衛明麵上隻有四萬之數,實際上肯定更多。


    很多武士投靠了大明,成立了軍隊。


    這些武士並不享受大明的待遇,而是相當於藩王的私兵。


    平時種地,挖礦,有戰事的時候就參與戰事。


    足利義滿估摸著燕王至少會有十萬左右的總兵力。


    畢竟燕城不可能完全抽空,頂多是帶三萬兵來,其餘的武士,頂多是六萬之數,多了就容易出現問題。


    而他則準備,調五萬武士潛伏後方。


    為了穩固,這邊主力軍足利義滿決定帶三十萬武士。


    三十五萬之數,還是以偷襲的方式去打。


    足利義滿覺得自己不可能輸。


    ......


    同樣,朱棣也不覺得自己會輸。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傳信之後。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齊王朱榑,一起來到了燕城議事。


    “老四啊老四,你膽子是真大,父皇那邊明令禁止了要我們跟倭國不可開啟戰事,你這家夥,還是想盡辦法要搞事。”


    “你就不怕到時候收不了手,真的開啟了國戰,到了那時候,父皇怪罪下來,你受得住嗎!”


    朱棡一進大殿,就對朱棣冷嘲熱諷的說道。


    朱棣麵色平靜,回道:“若是二哥覺得不可為,完全沒必要過來,我想有大哥,七弟在,此番自不會出問題。”


    朱棡聞言冷哼一聲,倒是不接這個話茬。


    話是這麽說,但這次可是個好機會,他們雖說也一起打,可明麵上是相當於借兵給朱棣。


    既有好處可以撈,還有朱棣背鍋,這樣的事情朱棡憑什麽拒絕。


    “行了,都是自家兄弟,不要一見麵就吵,平白看得心煩。”


    “老四,老三這話糙理不糙,雖說這事你擔著,可父皇那邊可不見得這麽想,倘若真要降罪,可不知道是什麽結果了。”


    秦王朱樉開口說道,作為二哥,調和一下自家兄弟的矛盾還是很有必要。


    再則這樣吵來吵去,也搞不成事情。


    朱棣聞言,笑著回道:“二哥放心,父皇可不能怪罪我。”


    “畢竟咱們這次過去,是為了倭王啊,這可是他邀請的我們。”


    “隻不過這足利義滿設計過來,我這邊將計就計罷了,即便是吃了虧,誰又能說些什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皇長孫:朱元璋求我稱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大明皇長孫:朱元璋求我稱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