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看到有讀者說晚唐的大頭兵怎麽那麽有文化,知道鄰省發生的兵變。</p>


    我在章節說裏舉了例子。</p>


    長慶二年(822)七月,汴州軍亂,殺將驅帥。</p>


    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p>


    浙西觀察使竇易在九月聽聞了汴州的這場兵變,十分害怕,擔心浙西武夫跟著作亂,於是決定“散金帛以賞軍士”。</p>


    他這個判斷不是沒來由的,而是作為一線工作的藩鎮主帥的經驗和直覺。</p>


    果然,在竇易猶豫不決的時候,消息其實已經傳入浙西,於是武夫們也跟著作亂了。</p>


    兩個月就從汴州傳到浙西,武夫們消息閉塞嗎?</p>


    千萬不要把晚唐的武夫代入其他朝代的武夫,他們完全是兩類人。</p>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108.32斤),每年還領10緡錢、10匹絹左右的賞賜。如果有戰爭或遠戍,還會加賞。</p>


    一年春秋發兩次衣料。</p>


    軍中定期比試,每年都有獎品發下,獎勵表現突出的個人:金銀飾鞍轡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綾一百匹、緋紫紬綾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綾褥之類。</p>


    在軍中包吃住。不訓練、不出征時,一天吃2升米麵(注意,不是2升糧食,是米麵),訓練或打仗時,一天吃3升——這個標準北宋都沒做到,明代就更不提了。</p>


    每個月都要有酒有肉。還記得涇原兵變嗎?東出平叛的涇原武夫因為吃到的是粗茶澹飯,大怒作亂,拿箭射前來傳旨的太監。</p>


    晚唐的大頭兵還深度參與政治。</p>


    藩鎮割據的體製下,親黨膠固,互相聯姻,關係網四通八達。</p>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將。</p>


    前文還舉過例子,河北文人有一個讚美某個家族的美譽:“書劍雙美。”</p>


    其實北方都差不多,程度區別罷了。</p>


    士人家族的成員大量投軍,成為武夫,晚唐大頭兵識字的比例是超過其他朝代的。</p>


    而且大頭兵的家庭條件較好,親黨膠固之下,分享藩鎮權力,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也是顯著區別於其他朝代大頭兵的地方。</p>


    </p>


    他們的精神麵貌和其他朝代的兵也大不一樣,我讀史書,發現很多跋扈的話是從小兵嘴裏說出來的,而不是大將,說明他們的精神麵貌不一般,思維能力不弱。</p>


    這其實是社會地位的折射。</p>


    當士人家族都大量投軍時,說明這是個好職業,比較搶手。那麽即便是小兵,他也不會多自卑,活得也不卑微,以至於過分自信,太過跋扈了。</p>


    而且這幫人是比較狡猾的。</p>


    德宗建中之亂時,涇原兵擁立朱泚當皇帝,但根本不聽他的,隻自己搞錢。朱泚真正能指揮的,隻有幽州來的防秋兵和部分投靠他的神策軍,你說坑不坑?被人逼著當皇帝,結果是拿你來頂缸的。</p>


    晚唐大頭兵作亂,其實將領未必想跟著亂,因為他們知道一個不好,自己就是頂缸的,好處都讓底層武夫拿走了,坑得很。</p>


    朝廷也意識到了跋扈武夫這個群體,這些大頭兵們才是作亂的根源,而不是武將、大帥。所以王式屠戮徐州銀刀都,羅紹威請汴兵幫著殺魏博衙兵,鬧事的真不是大將節帥。</p>


    最後奉送下幽州、汴州的典型軍亂,讓大夥品鑒一下:</p>


    長慶元年(821)7月,幽州軍亂,囚節度使張弘靖(目不識丁這個成語就出自此人)。</p>


    軍中公推朱滔之子朱洄為留後。</p>


    朱洄說我年紀大了,你們找其他人吧,不肯幹。幽州武夫立他的兒子朱克融為留後。</p>


    朱洄:“……”</p>


    寶曆二年(826)5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p>


    亂軍立朱克融次子朱延嗣為留後。</p>


    當年8月,幽州軍亂,殺朱延嗣及其家三百餘口。</p>


    太和五年(831)1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李載義跑路,朝廷以楊誌誠為留後。</p>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誌誠被驅逐,亂軍立楊誌誠部將史元忠為留後。</p>


    會昌元年(841)9月,幽州軍亂,殺史元忠,推陳誌泰為留後。</p>


    一個月後,又亂,殺陳誌泰,亂兵立衙將張絳為留後。</p>


    直到張仲武擔任節度使後,才稍稍穩定了一些。</p>


    前文提到的汴州軍亂:</p>


    貞元八年(792),宣武節度使劉玄左薨,朝廷派吳湊來當節度使,宣武軍人拒絕承認,立劉玄左之子劉士寧為留後。</p>


    貞元九年(793)12月,汴州軍亂,劉士寧逃奔京師,都頭李萬榮當留後。</p>


    貞元十年(794)7月,汴州軍亂,奇跡出現了——李萬榮成功鎮壓,他向朝廷檢舉,說這是劉士寧扇動的。</p>


    貞元十二年(796),李萬榮病重,其子李逎代行職權,然後發生兵變,都虞候鄧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合謀,把李逎抓了起來,送往京師,鄧惟恭自任留後,李萬榮病逝。</p>


    當年7月,朝廷任命東都留守董晉為宣武節度使,11月,鄧惟恭領兩百人作亂,被董晉發覺,成功鎮壓,鄧惟恭被械送京師。</p>


    貞元十五年(799),董晉死,行軍司馬陸長源為節度使,汴州軍亂,殺之。</p>


    韓弘接任宣武節度使,他到任後,先與武夫相善,然後仔細觀察刺頭有哪些,暗暗記下來。</p>


    比如每次作亂,誰喊得最響,誰最會串聯,誰朋友最多,羅列了一個三百人的名單,然後調集宋州兵,將他們全部殺了。</p>


    汴州武夫受此重創,勢頭受到遏製,老實了不少,當然我們知道,這不是釜底抽薪,隻是揚湯止沸罷了。</p>


    但在此之前,真的太過分了。而且殺戮也是有震懾效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歡呼於城郭者”。</p>


    什麽意思?</p>


    以前不得人心的節度使,他走的時候,武夫們會歡呼慶賀啊!而且是在城頭上歡呼。這畫麵太美,大家自行品鑒。</p>


    品鑒了這兩個藩鎮的軍亂劣跡,我想大夥對那個時代武夫的精神麵貌有點了解了吧?</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唐浮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晚唐浮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