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都頭厲害。”</p>


    “都頭所謀甚遠,佩服佩服。”</p>


    “若非有此神來之筆,這趟竟然是虧的。”</p>


    “大同太窮了,什麽都沒有。”</p>


    “李克用的蕃部都去哪了?”</p>


    燕昌城外,一群柔州行營的將校正在恭維老楊。</p>


    這些日子老楊也沒閑著,不斷掃蕩大同軍三州,幾乎把地皮薅了一個遍,都快禿了。</p>


    同時,他還組織抓到的數萬俘虜,重修了三座城池。</p>


    第一座便是燕昌城了,位於雲州北四十裏,慕容垂所築,後半廢棄,又有人續修,今又大力修繕乃至擴建,可駐步兵四千、騎兵千餘,儲存半年以上所需糧草、物資。</p>


    這座城池的修建,主要是為了壓製久攻不下的雲州,給北麵的參州旋鴻縣乃至更北麵的柔州集寧縣增添一道屏障。</p>


    第二座是遮虜軍城,控扼草城川通道,同時也是參州、朔州的前哨基地。</p>


    第三座是柔州新置的興和縣。</p>


    這座城本來沒有,是真的從頭到尾新建,與遮虜軍、燕昌城大不一樣。</p>


    城池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提前儲存物資、駐守兵力,是一個穩固的據點。</p>


    </p>


    這是你遷移一些部落過來無法達成的效果。部落裏的牧人從早到晚都要忙活,很容易被人突襲。突襲之後,你的物資還沒征調,兵員還沒集結,器械還沒發放,結果腦死亡了,冤不冤?</p>


    三座城池之中,在夏晉之間數次易手的遮虜軍城不談,燕昌、興和二城的修建,意味著夏人的勢力開始進一步增強,在大同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優勢。</p>


    這與之前的經營是分不開的。</p>


    參州、柔州農牧業的發展,局勢的穩定,是能夠進行下一步的關鍵。</p>


    “契丹暗弱,一打就試出來了。”楊悅也很高興,捋著胡須笑道:“要我說呢,比當年的吐蕃差遠了。想當年,我父、我祖在靈州防秋,與吐蕃人連番大戰,打得那叫一個艱難。便是分裂後的吐蕃,也比契丹人有章法。”</p>


    楊悅還是對祖上的事情耿耿於懷。</p>


    家族數代人都在靈夏與吐蕃人幹,幾代人的群體記憶、人生價值就在那裏了,現在兩個兒子都去了南方,說實話他是不太樂意的。</p>


    但兒孫有兒孫的追求,就那樣了。憑著當年夏王征討拓跋思恭的關鍵時刻,楊家率榆多勒城的數千步騎投靠過來這個情分,楊家就差不了。</p>


    二十年前的投靠,與現在的投靠可不是一回事。那時候的夏王,也不過就一萬多兵馬。</p>


    “謝隨使來了。”親兵走了過來,稟報道。</p>


    “嘩啦啦!”方才還簇擁在楊悅身邊的將校們紛紛轉身,一時間甲葉、兵器碰撞聲四起。</p>


    楊悅早就見怪不怪了。</p>


    關北的軍隊,或許桀驁,但他們終究姓邵,不姓楊。</p>


    “見過楊都頭,見過諸位將軍。”謝童行了一圈禮後,笑道:“甫至燕昌,便聽聞捷報。折、梁二位將軍兩路出師,殺賊逾萬,獲人丁十餘萬、牛羊馬駝數十萬,此誠為一大捷。殿下若知,定然還有賞賜。”</p>


    眾人喜笑顏開。賞賜嘛,誰不喜歡。</p>


    此番出兵,眾至十萬,消耗極大。本來光靠大同軍地盤上的繳獲,是遠遠值不回出兵的開銷的,打一次虧一次,還虧得很厲害。但兩路出兵奔襲契丹,卻所獲甚大,差不多能彌補掉絕大部分虧空了——完全回本,光靠那幾十萬頭牲畜,估計還不行。</p>


    “惜未能攻下雲州。雲州不克,如芒刺在背,新、毅、媯、蔚四州都拿不下。”楊悅起身請謝童坐到他身旁,說道:“燕北草原,亦拿得戰戰兢兢,隨時擔憂晉軍北上。若令其得逞,怕不是又一個奔襲契丹。”</p>


    “楊都頭的意思是……”謝童問道。</p>


    “請大王調大量步軍北上。”楊悅直截了當地說道:“騎兵可攻不了城。飛龍軍善於出其不意奔襲,對付雲州這種重鎮,還是得正規步軍。”</p>


    “這可是大行動啊。”謝童基本認可楊悅的說法,道:“但此事還需大王定奪。”</p>


    “盡快。”楊悅說道:“靈夏財貨、糧草,見天轉運中原,有多少喂了魚鱉?何必呢?關北人也不少了,大王隻需調一支禁軍北上,大事濟矣。”</p>


    謝童不想和老頭再糾纏這個事,轉而說道:“我此番前來,是奉殿下之令,查看燕北草場。”</p>


    “燕北?”楊悅一怔,問道:“是哪個部落這麽好運啊?”</p>


    “此事還得都頭參詳。”謝童笑道。</p>


    謝童是知道一些事的。陰山五部之中,契必部已經遷到柔州,不過聽聞他們要向北挪一挪,把柔州集寧縣讓出來。</p>


    興和縣設立後,柔州便下轄兩縣,以後會和中原正州一樣,派流官治理。</p>


    臨行前,謝童與夏王深談了一番。夏王提出了農耕、遊牧分界線之事,認為大體上以陰山為界,但陰山附近也必須有緩衝,陰山北麓的條件如果適合,某些區域也可劃入正州之內,由朝廷直接管轄。</p>


    柔州,其實有相當部分適合農耕,比如集寧縣就可以。漢魏、北朝以來,曆代中原王朝都大力經營柔、參二州,後魏年間更是軍事重鎮,中原北疆。</p>


    參州已設善無、旋鴻、沃陽、參合四縣,柔州今有兩縣,今後會遷移部分中原百姓至此,以旱作農業和放牧為主,且牧且耕,作為中原的北部屏障之一。</p>


    誠然,在這些地方投入資源搞建設,很可能收不回本。但凡事不能算經濟賬,也得算政治賬、軍事賬。</p>


    後魏強大之時,草原部族盡皆順服。但後魏高層很清醒地認識到,草原也許不會永遠順服,因此在形勢變得緊張之後,在陰山一帶設六鎮防禦。新朝建立之後,北邊防務不可能全部依賴降契必部、哥舒部、藏才部、莊浪部之類的遊牧部落,這筆錢是省不了的,也斷斷不能省,定然要駐軍,這就需要當地有一定的基礎了。</p>


    另外,謝童敏銳地意識到,夏王並不完全信任這些草原部族。</p>


    人是會變的,他活著時沒人敢反,死了後呢?況且就算這些部落不反,且與中原關係密切,頭頭腦腦的都有錢拿,有官做,沒有造反的動機,但這樣其實也很危險。</p>


    這樣文恬武嬉、腐化墮落的部落,真的能承擔起抵禦野蠻人的重任嗎?如果西邊、北邊有比他們更野蠻、更殘忍、更嗜血的部落殺過來,這些過慣了好日子的依附中原的部落,能抵擋得住嗎?夠嗆。</p>


    “其實各部都打得不怎麽樣,但藏才王氏還算賣力,不如就讓他們移鎮吧。”楊悅建議道。</p>


    木剌山的藏才黨項所居之地確實有點局促,也正因為想“移鎮”,所以比較賣力。楊悅覺得該賞還是得賞,給王氏換個地方。</p>


    “我知矣。”謝童點頭道。</p>


    如果真是王氏移鎮,那麽他們將去三泉之地(昭蘇乃木)放牧,與禦夷鎮的奚王去諸所部、炭山的仙遊宮部屬連成一線。</p>


    三泉靠近契丹人,或者說本來就是暗中投向契丹的部落的遊牧地,王氏過去之後,也未必就是什麽好事了,等於是頂在一線,日子沒那麽好過的。</p>


    但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三泉也是個容易擴張的地方,王氏如果經營得法,那麽可比去諸、仙遊宮要有前途。</p>


    當然這都是眼下的情形。未來會不會繼續移鎮,還很難說。看夏王著力經營陰山防線的意思,去諸、仙遊宮都有移鎮的可能。</p>


    “還有一事……”謝童又提起了話頭。</p>


    “說吧。”楊悅看了他一眼,道。</p>


    “諸州新設,城池亦有所完備,還需有鎮兵。”謝童說道。</p>


    “哦?”楊悅一驚,問道:“難不成要盡複後魏六鎮?”</p>


    “非也。不過也差不多。”謝童說道:“大同軍在國朝可不就是邊軍麽?天寶十節度,也都是邊軍。邊塞之地,還是得有兵戍守。”</p>


    楊悅反應了過來,又嗤笑一聲,問道:“可是洛陽那幫桀驁武夫不願戍邊?”</p>


    “非也。”謝童又道:“夏王治下,早年諸軍便輪番戍守河隴,沒有禁軍不能戍邊的說法。”</p>


    謝童一不小心,把“禁軍”二字都說了出來。但楊悅恍若未聞,已思考起了夏軍的軍製是否會有大變動。</p>


    曾幾何時,夏王可是把所有部隊都牢牢把在手裏的,派到各處的部隊都是短暫戍守,最多兩年便回去,確保他們不成為坐地戶,產生地方割據的苗頭,這會怎麽又想開了?</p>


    是,他的威望很高,在他這一代不會出什麽大事,可以後呢?若新朝穩定傳個幾代人,或無事,若不能穩定傳承下去呢?</p>


    楊悅仿佛看到了邊塞將門世家的崛起,不過這對他而言不是壞事,對所有武人都不是壞事,沒必要多說。</p>


    “殿下之意,在於抽調部分降兵整編,然後常駐塞上。”謝童說道:“連同家人,一並遷來。”</p>


    “可別亂來!”楊悅先是一愣,然後說道:“中原那些鳥兵,就沒幾個願意來塞上的,可別逼反了人家?”</p>


    謝童仿佛早料到了楊悅的這番話,突然問道:“新泉軍的家人都在靈夏吧?”</p>


    楊悅不語。</p>


    倒不是他貪戀什麽,實在是舍不得繼續領兵作戰的機會。</p>


    謝童這話一出,他便猜到了夏王的用意,打算以新泉軍為骨幹,拆散後補入願意來北邊的中原降兵,就地組建邊塞鎮兵。新泉軍的家人在靈夏,讓他們東遷,隻要善加撫慰,還是有可能辦到的,至少比讓人從中原搬家到陰山更容易。</p>


    隻是這樣一來,他還能繼續待在北邊麽?如果夏王心胸寬廣,比較信任他,那麽還有可能,如果不信任他,怕是就要收拾行李去洛陽了。</p>


    “唉!急什麽急?李克用還未平滅,急個鳥啊!”老楊霍然起身,悶悶不樂地走了。</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唐浮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晚唐浮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