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銀、棄疾都是熱淚盈眶,不忍卒視,雙雙走過來一左一右攙了辛讚的胳膊,牽了馬,先慢慢向前走去。
忽聽辛讚一字一頓吟道:
“自古多情出漣漪,從來大義滿荊棘。
義氣浮蕩乾坤中,熱血沸騰人間裏。”
步履蹣跚,聲音嗚咽,悲愴在天地之間,搖曳在風裏。
如此走了好遠好遠,辛讚才讓成銀扶上馬。
爺仨一時並無多言,隻是將馬勒得慢了,正自傷心趕路,突然聽見身後響聲大作,回頭看時,竟是完顏亮那隊人馬疾馳了過來。辛讚吃了一驚,緊急吩咐道:“我們快點閃在一旁,盡量離得遠些,別盯著打望!”並示意成銀,好生看護棄疾,不得妄動。
說話間已到了跟前,爺仨閃在一旁。這隊人馬前後各有八名護衛,個個威武雄壯,兩個並作一排,甚是齊整,自三人眼前疾馳而過。居中一人身著淡黃龍袍,腰係玉帶,高戴一圓頂氈帽,三十左右年紀,身材高大,麵色威嚴,該是金國當朝皇帝完顏亮。騎一匹的高頭大馬,鳥頸象背,長身細腰,雄健異常。那馬麵部有兩道白斑自額頭左右直入口至齒,在渾身青黑毛色映襯之下,又增了幾分猛惡。
眼看人馬走遠,成銀向辛讚問道:“完顏亮今日該是要將烏林答王妃帶回燕京,怎麽這會兒卻向東北去了?”
辛讚略作沉吟,答道:“他或許是因剛才王妃之事有異,為防備完顏雍生變,而臨時起意急趕而回。這人處事果決,沒半分遲疑,果真是個厲害角色。
“你看他所乘坐騎,渾身青黑,額有白點,乃是寶馬名駒,名曰‘的盧’,又名‘榆雁’。此馬腳程最快,不過向來卻被視為凶馬,南朝宋時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載其‘奴乘客死,主乘棄市’。但三國時劉備卻以‘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可妨哉’而執意乘之,曾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便是依仗的盧馬一踴三丈乃得過,由此而知其妨主一說未必盡然。完顏亮自命不凡,行事素來肆無忌憚,自然不在乎這些。”
又行了約莫五百裏路程,這日來到渝關關城之下。
渝關,一作榆關,又稱臨閭關、臨渝關、臨榆關,其處燕山東端北向依之,南連渤海,扼遼西走廊西口,乃天然鎖鑰之地、冀遼之分界。
其關城城垣周長十裏,城高五丈,厚兩丈二。東牆南、北端連長城為主線,建東南、東北角台,其上建角樓。東西南北各置城門:東為‘鎮東’,西為‘迎恩’,南為‘望洋’,北為‘威遠’。四門城台上均建城門樓,之外均築有甕城,偏側開門。凡城樓建築,皆是下為磚木結構,上設歇山重簷頂,頂脊雙吻對稱四角飛簷,上麵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羅城設南北二水門,其東北南三麵有護城河環衛。
關城南、北二裏各設翼城,形製與關城相同,遠遠望去,牆高城闊。
在關城東南角有奎光樓,東北角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分別有牧營、臨閭兩樓。關城中心,處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鍾鼓樓。
三人佇立觀望多時,都不由心中讚歎:好一座雄關要塞!
辛讚大是感慨,轉首向成銀、棄疾說道:“此關本是中原與塞外屏障。在漢唐強盛時,中原不但據有此關,還掩有關外大片之地,其作為中原內關,塞外一旦勢弱,還可憑關緩衝。後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並求援於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後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而自後梁乾化年間,渝關終為契丹所取,又兼有燕雲十六州大片之地,此消彼長,敵我易勢,情狀完全不同。
“薛居正後來曾就此關言道:‘渝關三麵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於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
“如今金國不但占有此關,又盡占淮河以北中原之地,大宋國土若要恢複漢唐時強盛模樣,更加難上加難了。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做好盡複國土的準備。”
過了渝關,向東北便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曾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此時入冬漸深,燕山以北草枯鷹飛,天高雲淡,辛讚滿眼望不盡的空曠與遼遠,想到再也見不到女兒翠娥,心中又是猛的一痛,湧出無盡的淒苦與寂寥。
成銀不忍看著辛讚一時傷心過度,故意岔開話題道:“燕京以北自古以來就是胡地,很少隸屬於中原,燕山正是敵我分界。”
辛讚想女兒已然無幸,而前途道阻且長,爺仨各有負任,一路該彼此看顧,更不想拂了成銀心意,於是接口道:“燕山以北自夏、商以來,雖各朝各代情狀不盡相同,但多數時間隸屬中原,《左傳.昭公九年》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燕山以北,內有遼河,曆來多稱遼地,不知是地因河得名,還是河因地得名。夏、商時稱幽州、營州,周則封屬燕國,至春秋戰國時置遼東、遼西兩郡。至秦則置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西漢時隸此地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東漢增設遼東屬國,西晉時又屬於平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此地為營州所管轄。
“隋時這裏則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時屬河北道,設安東都護府,隋唐在此屢次征剿高句麗。隋雖不能說是因此而衰亡,於這裏的窮兵黷武也是主因之一。唐太宗曾親征遼東,名將李勣、薛仁貴、蘇定方、薛萬徹等均曾征戰於此,終於滅亡了高句麗,一舉收複。後來唐朝衰弱,契丹興於此地發跡、立足,成了遼國中腹,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如今,金滅遼,大部歸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鹹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上述遼地再往北,《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不鹹山即為長白山,又曾用名蓋馬大山、徙太山、太白山,至遼史稱長白山。長白山周邊,即為古肅慎地。而如今金之女真人,既是肅慎後人,更是發跡於其間。《竹書紀年·五帝篇》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而據東漢學者鄭玄疏注,其中‘息慎’就是東北夷中的肅慎,是‘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司馬遷在其《史記·五帝本紀》中稱‘山戎、發、息慎……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即認定‘息慎(肅慎)’人曾與‘四海之內’一起擁戴帝舜。
“女真人與契丹人生來遊牧,居無定所,所占地盤分際並不明顯,但大致如上所述。隻是契丹人發跡比女真人更早,立國更在大宋之先。
“其實自古以來,北方就有匈奴、肅慎、東胡等遊牧人與中原王朝南北對峙。匈奴在西北,東胡在東北,肅慎還在兩者之北。唐以前匈奴最為強盛,唐以後東胡則取之以代。如今女真人強橫一時,卻是來自二者之外的肅慎。
“相傳夏亡時,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不斷征服吞並,因而有了匈奴。開始時匈奴與東胡兩強並立,後來匈奴擊敗東胡獨為北方霸主,其後不斷侵擾中原。其驍勇彪悍,出入無常,給先秦的北方諸國及秦與兩漢,都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中原不得已修築長城以禦之。直到東漢中期竇固兄弟北伐,匈奴人式微,分為南北兩部。南部歸漢,居於河套,為漢戍邊。北匈奴後再被打敗西遷。
“五百年後突厥自西而入,與中原相互殺伐,就是北匈奴的後人,《周書》載之曰‘突厥者,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隋唐時好生猖獗。
“南匈奴在東漢末歸附曹操後,分為五部,於五胡入中原時,分別立國漢、趙等。及被北魏所滅後,與宇文氏的鮮卑一起融入高麗,自此而沒。
“從商至西漢,東胡亦盤踞燕、趙之北,隻是後為被匈奴所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烏桓與鮮卑。後來烏桓依附南匈奴進入漢朝,被曹操征服後與其他雜居,稱‘雜胡’。南北朝時,烏桓血脈的‘鐵弗’人赫連勃勃建立過胡夏,唐時也曾有烏丸國,後來均被滅亡。
“烏桓投漢後,鮮卑趁勢而起,周邊慕容部、柔然、宇文部、拓跋部相與投靠,南北朝時,鼎盛一時。慕容部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拓跋氏建立北魏。慕容部有一支於隋時西走,成為吐穀渾,後被吐蕃消滅。
“鮮卑中的柔然一支,起初依附拓跋部,曾橫行漠北,卻被突厥擊敗,分解為南北兩支。如今蒙古人祖先蒙兀室韋來自其北支,契丹人來自南支,宇文部中的迭刺部便是後來的‘契丹八部’之一,其後人建立遼國。
“如今的金國女真人卻是來自匈奴、東胡之外的肅慎,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黑水靺鞨’,自唐以來稱為‘女真’。
“中原通常把周圍這些人以北狄、西胡、東胡、東夷、西戎、南蠻等謂之,其各自的稱呼更五花八門。自東周、秦漢時的匈奴,魏晉時的鮮卑,南北朝時的柔然,隋唐時的突厥、回鶻,五代時的契丹,直到如今的女真,先後在長城地界內外與中原人纏鬥,都是形跡飄忽,興衰無常,分合不定,中原也因此外患不斷。
“大宋自立國以來,一直外敵環伺,像遼、西夏、金等更是外族強敵。對遼與西夏,還能互有攻守,有時略占上風。但對金卻知之不深,童貫竟然聯其滅遼,引狼入室,以致靖康之難,何其痛耶?”
辛讚說到這裏,抱拳扼腕,深為痛惜,扭臉對棄疾道:“你在北國,刺殺、反間還在其次,首務便是詳察敵情,確保將來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棄疾點頭稱是。他自此牢記爺爺叮囑,不但千方百計搜集了金國內部經濟、政治、軍事動向及山川地理形勢,為起兵反金準備充足的戰略大計,還準確預言蒙古人定當崛起,而金必在六十年內亡於其手。他後來由此寫成《美芹十論》、《九議》等書,震驚當世,終成抗金之圭皋。
忽聽辛讚一字一頓吟道:
“自古多情出漣漪,從來大義滿荊棘。
義氣浮蕩乾坤中,熱血沸騰人間裏。”
步履蹣跚,聲音嗚咽,悲愴在天地之間,搖曳在風裏。
如此走了好遠好遠,辛讚才讓成銀扶上馬。
爺仨一時並無多言,隻是將馬勒得慢了,正自傷心趕路,突然聽見身後響聲大作,回頭看時,竟是完顏亮那隊人馬疾馳了過來。辛讚吃了一驚,緊急吩咐道:“我們快點閃在一旁,盡量離得遠些,別盯著打望!”並示意成銀,好生看護棄疾,不得妄動。
說話間已到了跟前,爺仨閃在一旁。這隊人馬前後各有八名護衛,個個威武雄壯,兩個並作一排,甚是齊整,自三人眼前疾馳而過。居中一人身著淡黃龍袍,腰係玉帶,高戴一圓頂氈帽,三十左右年紀,身材高大,麵色威嚴,該是金國當朝皇帝完顏亮。騎一匹的高頭大馬,鳥頸象背,長身細腰,雄健異常。那馬麵部有兩道白斑自額頭左右直入口至齒,在渾身青黑毛色映襯之下,又增了幾分猛惡。
眼看人馬走遠,成銀向辛讚問道:“完顏亮今日該是要將烏林答王妃帶回燕京,怎麽這會兒卻向東北去了?”
辛讚略作沉吟,答道:“他或許是因剛才王妃之事有異,為防備完顏雍生變,而臨時起意急趕而回。這人處事果決,沒半分遲疑,果真是個厲害角色。
“你看他所乘坐騎,渾身青黑,額有白點,乃是寶馬名駒,名曰‘的盧’,又名‘榆雁’。此馬腳程最快,不過向來卻被視為凶馬,南朝宋時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載其‘奴乘客死,主乘棄市’。但三國時劉備卻以‘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可妨哉’而執意乘之,曾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便是依仗的盧馬一踴三丈乃得過,由此而知其妨主一說未必盡然。完顏亮自命不凡,行事素來肆無忌憚,自然不在乎這些。”
又行了約莫五百裏路程,這日來到渝關關城之下。
渝關,一作榆關,又稱臨閭關、臨渝關、臨榆關,其處燕山東端北向依之,南連渤海,扼遼西走廊西口,乃天然鎖鑰之地、冀遼之分界。
其關城城垣周長十裏,城高五丈,厚兩丈二。東牆南、北端連長城為主線,建東南、東北角台,其上建角樓。東西南北各置城門:東為‘鎮東’,西為‘迎恩’,南為‘望洋’,北為‘威遠’。四門城台上均建城門樓,之外均築有甕城,偏側開門。凡城樓建築,皆是下為磚木結構,上設歇山重簷頂,頂脊雙吻對稱四角飛簷,上麵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羅城設南北二水門,其東北南三麵有護城河環衛。
關城南、北二裏各設翼城,形製與關城相同,遠遠望去,牆高城闊。
在關城東南角有奎光樓,東北角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分別有牧營、臨閭兩樓。關城中心,處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鍾鼓樓。
三人佇立觀望多時,都不由心中讚歎:好一座雄關要塞!
辛讚大是感慨,轉首向成銀、棄疾說道:“此關本是中原與塞外屏障。在漢唐強盛時,中原不但據有此關,還掩有關外大片之地,其作為中原內關,塞外一旦勢弱,還可憑關緩衝。後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並求援於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後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而自後梁乾化年間,渝關終為契丹所取,又兼有燕雲十六州大片之地,此消彼長,敵我易勢,情狀完全不同。
“薛居正後來曾就此關言道:‘渝關三麵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於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
“如今金國不但占有此關,又盡占淮河以北中原之地,大宋國土若要恢複漢唐時強盛模樣,更加難上加難了。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做好盡複國土的準備。”
過了渝關,向東北便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曾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
此時入冬漸深,燕山以北草枯鷹飛,天高雲淡,辛讚滿眼望不盡的空曠與遼遠,想到再也見不到女兒翠娥,心中又是猛的一痛,湧出無盡的淒苦與寂寥。
成銀不忍看著辛讚一時傷心過度,故意岔開話題道:“燕京以北自古以來就是胡地,很少隸屬於中原,燕山正是敵我分界。”
辛讚想女兒已然無幸,而前途道阻且長,爺仨各有負任,一路該彼此看顧,更不想拂了成銀心意,於是接口道:“燕山以北自夏、商以來,雖各朝各代情狀不盡相同,但多數時間隸屬中原,《左傳.昭公九年》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燕山以北,內有遼河,曆來多稱遼地,不知是地因河得名,還是河因地得名。夏、商時稱幽州、營州,周則封屬燕國,至春秋戰國時置遼東、遼西兩郡。至秦則置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西漢時隸此地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東漢增設遼東屬國,西晉時又屬於平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此地為營州所管轄。
“隋時這裏則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時屬河北道,設安東都護府,隋唐在此屢次征剿高句麗。隋雖不能說是因此而衰亡,於這裏的窮兵黷武也是主因之一。唐太宗曾親征遼東,名將李勣、薛仁貴、蘇定方、薛萬徹等均曾征戰於此,終於滅亡了高句麗,一舉收複。後來唐朝衰弱,契丹興於此地發跡、立足,成了遼國中腹,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如今,金滅遼,大部歸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鹹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上述遼地再往北,《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不鹹山即為長白山,又曾用名蓋馬大山、徙太山、太白山,至遼史稱長白山。長白山周邊,即為古肅慎地。而如今金之女真人,既是肅慎後人,更是發跡於其間。《竹書紀年·五帝篇》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而據東漢學者鄭玄疏注,其中‘息慎’就是東北夷中的肅慎,是‘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司馬遷在其《史記·五帝本紀》中稱‘山戎、發、息慎……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即認定‘息慎(肅慎)’人曾與‘四海之內’一起擁戴帝舜。
“女真人與契丹人生來遊牧,居無定所,所占地盤分際並不明顯,但大致如上所述。隻是契丹人發跡比女真人更早,立國更在大宋之先。
“其實自古以來,北方就有匈奴、肅慎、東胡等遊牧人與中原王朝南北對峙。匈奴在西北,東胡在東北,肅慎還在兩者之北。唐以前匈奴最為強盛,唐以後東胡則取之以代。如今女真人強橫一時,卻是來自二者之外的肅慎。
“相傳夏亡時,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不斷征服吞並,因而有了匈奴。開始時匈奴與東胡兩強並立,後來匈奴擊敗東胡獨為北方霸主,其後不斷侵擾中原。其驍勇彪悍,出入無常,給先秦的北方諸國及秦與兩漢,都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中原不得已修築長城以禦之。直到東漢中期竇固兄弟北伐,匈奴人式微,分為南北兩部。南部歸漢,居於河套,為漢戍邊。北匈奴後再被打敗西遷。
“五百年後突厥自西而入,與中原相互殺伐,就是北匈奴的後人,《周書》載之曰‘突厥者,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隋唐時好生猖獗。
“南匈奴在東漢末歸附曹操後,分為五部,於五胡入中原時,分別立國漢、趙等。及被北魏所滅後,與宇文氏的鮮卑一起融入高麗,自此而沒。
“從商至西漢,東胡亦盤踞燕、趙之北,隻是後為被匈奴所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烏桓與鮮卑。後來烏桓依附南匈奴進入漢朝,被曹操征服後與其他雜居,稱‘雜胡’。南北朝時,烏桓血脈的‘鐵弗’人赫連勃勃建立過胡夏,唐時也曾有烏丸國,後來均被滅亡。
“烏桓投漢後,鮮卑趁勢而起,周邊慕容部、柔然、宇文部、拓跋部相與投靠,南北朝時,鼎盛一時。慕容部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拓跋氏建立北魏。慕容部有一支於隋時西走,成為吐穀渾,後被吐蕃消滅。
“鮮卑中的柔然一支,起初依附拓跋部,曾橫行漠北,卻被突厥擊敗,分解為南北兩支。如今蒙古人祖先蒙兀室韋來自其北支,契丹人來自南支,宇文部中的迭刺部便是後來的‘契丹八部’之一,其後人建立遼國。
“如今的金國女真人卻是來自匈奴、東胡之外的肅慎,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黑水靺鞨’,自唐以來稱為‘女真’。
“中原通常把周圍這些人以北狄、西胡、東胡、東夷、西戎、南蠻等謂之,其各自的稱呼更五花八門。自東周、秦漢時的匈奴,魏晉時的鮮卑,南北朝時的柔然,隋唐時的突厥、回鶻,五代時的契丹,直到如今的女真,先後在長城地界內外與中原人纏鬥,都是形跡飄忽,興衰無常,分合不定,中原也因此外患不斷。
“大宋自立國以來,一直外敵環伺,像遼、西夏、金等更是外族強敵。對遼與西夏,還能互有攻守,有時略占上風。但對金卻知之不深,童貫竟然聯其滅遼,引狼入室,以致靖康之難,何其痛耶?”
辛讚說到這裏,抱拳扼腕,深為痛惜,扭臉對棄疾道:“你在北國,刺殺、反間還在其次,首務便是詳察敵情,確保將來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棄疾點頭稱是。他自此牢記爺爺叮囑,不但千方百計搜集了金國內部經濟、政治、軍事動向及山川地理形勢,為起兵反金準備充足的戰略大計,還準確預言蒙古人定當崛起,而金必在六十年內亡於其手。他後來由此寫成《美芹十論》、《九議》等書,震驚當世,終成抗金之圭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