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的廢話,嚴白虎率先對公孫瓚發起了猛攻,而相應的,公孫瓚也是絲毫不示弱,隨即對其進行了反擊。
待到這回合結束,嚴白虎是頗有些緊張的打開了係統,查看雙方的戰損情況。
也由不得嚴白虎不緊張,因為,雙方這第一回合的戰損情況,是非常的關鍵,從這一點上,也就大致能夠看出,在這正麵戰場上,到底是誰能夠占據優勢。
且,其優勢的大小程度,是大優,還是小優,都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嚴白虎到底是能夠對公孫瓚施加多大的壓力。
而其結果麽,嚴白虎是比較滿意。
可以看到,在這一回合上,作為先手的嚴白虎一方,是損失了大概1500名士卒,反觀公孫瓚一方,其損失的士卒數量,是差不多達到了3000。
也就是說,雙方士卒的戰損比是1比2,嚴白虎一方占據了巨大優勢。
而若是能夠將這個士卒戰損比轉化為金幣數量的話,以騎兵的“高貴”屬性,雙方的差距隻會是更加的凸顯。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這麽幾點。
第一點,那就是武將屬性。
先看嚴白虎與公孫瓚兩人,其屬性是相差不大,在“統率”屬性上,公孫瓚甚至還反而要更好一些,可也好在,嚴白虎是還有一個副將審配,大致能夠彌補這一點。
再看雙方的遠程部隊,其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明顯的,孫尚香的屬性是要比公孫續強大很多。
那自然,孫尚香的傷害輸出,是要比對方多出很多。
第二點,則是兵種。
之前也是多次提過,槍兵是一個能夠克製騎兵的兵種,尤其是在雙方一對一對拚的情況下,騎兵是完全發揮不出其機動力的優勢,也就更能夠體現出槍兵的威力。
另外,雙方的遠程部隊,一方是弓兵,另一方卻仍舊是騎兵,沒有懸念的是,僅僅從遠程打擊的能力來看,前者當然是要比後者更為強大,畢竟,一個是專業的,而另一個,隻不過是兼職。
更何況,弓兵還能夠使用遠程戰法,而騎兵,卻是隻能使用屬於普通攻擊的“騎射”,這就更加拉大了雙方的差距。
而第三點,則是雙方的兵力,也就是士卒的數量。
必須要知道的是,士卒的數量,與部隊的戰鬥力,可並不是一個正比的關係,而是類似於一個正態上升曲線分布。
這裏麵,是涉及到一個部隊規模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士卒數量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其數量的變化,不管的增多還是變少,對其部隊戰鬥力的影響,都是很微小的。
可一旦數值是達到了某個規模,那麽,在這個階段,其士卒數量的變化,就會對部隊的戰鬥力產生非常明顯直接的影響。
當然了,一旦這個數值達到了飽和,那麽,其士卒數量對部隊戰鬥力的影響又會逐漸減弱,甚至於,可能會因為部隊數量太多,超出了武將的控製範圍,反而是會降低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而在雙方交戰之前,嚴白虎與公孫瓚所率領部隊的數量,分別是12000與9000,相差了3000之多。
沒有疑問的是,這樣的部隊數量,明顯都還是在雙方將領的掌控範圍。
嚴白虎所率領的部隊是比較多,已經是達到了係統所限製的最高值,可不管如何,既然是得到了係統的承認,那麽,其肯定就是還在他的掌控範圍內。
而公孫瓚的話,按照其爵位,這9000騎兵,也顯然是沒有達到他的極限,但至少也是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已經是形成了戰鬥力。
這也就說明,雙方都是處於一個規模之上、極限以下的範圍內。
而在這個範圍內,剛才也是說了,其士卒數量越多,其戰鬥力就會越強,而且影響還很大。
那當然,士卒數量更多的嚴白虎,其戰鬥力是要比公孫瓚強大,而且還要強上不少。
更為關鍵的是,若是公孫瓚不能及時的補給,或者作出調整,那麽,他與嚴白虎之間的兵力差距,隻會是越來越大,其戰損比也會更加的懸殊。
這其實也是嚴白虎非常重視先後手的關鍵原因。
而在結合了這三點因素之後,便是知道,嚴白虎能夠在第一回合中獲得巨大優勢,並非是運氣,而是一個客觀的結果。
至於說,為什麽以公孫瓚的爵位,明明可以帶領更多的部隊,且北平城內也有足夠的駐軍,但他卻隻是率領了9000騎兵,其原因麽,除了騎兵的費用昂貴,每次出征靡費甚多之外,關鍵的,大概就是嚴白虎之前的一些列措施,是起到了作用。
由於嚴白虎的多次“軍事演習”,是讓公孫瓚一直無法確認,他到底什麽時候才會真正發動進攻,所以,公孫瓚是並沒有全力以赴,更多的,隻是想要確保自己能夠頂住對方第一波進攻即可。
而接下來,戰場局勢的發展,也就正如嚴白虎所預料那般,他是逐漸的擴大了雙方的戰損比,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可讓嚴白虎有些奇怪的是,即便是如此,公孫瓚卻是一直都沒有後撤,也沒有選擇輪換,而是繼續執著的在與他對抗。
這一點,著實是讓嚴白虎有些迷惑,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一直到戰場上出現第一次較大變化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
差不多兩個月之後,嚴白虎感覺是消耗的差不多了,其部隊的士氣值也已經差不多使用完,便是按照其計劃,開始了第一次的輪換。
而此時,太史慈與鞠義早已經是在後方就位,隨時都能夠替換他們的位置。
既如此,嚴白虎沒有猶豫,直接下達指令,先行讓自己與孫尚香是返回南皮,由太史慈、鞠義接替他們的位置,完成了第一次輪換。
可讓嚴白虎意外的是,也就是在同一回合,公孫瓚居然是做出了與他一樣的選擇,讓公孫範與公孫越兩人,替換兩他與公孫續的位置。
咋一看到這樣的情況,嚴白虎下意識的以為,公孫瓚這是在跟他較勁呢,否則的話,他幹嘛要學我?
但轉念一想,嚴白虎忽然想到了一個可能,繼而趕緊去查看公孫瓚部隊的情況。
而這一看,嚴白虎便是恍然了,原來,公孫瓚是與他一樣,都是已經差不多將部隊的士氣值消耗完了。
這也就是說,公孫瓚壓根就不是在跟他賭氣,而是非常的理智,也一定是事先有所計劃,才會做出如此的選擇。
想到這,嚴白虎就有些驚訝了,難道說,自己之前對於公孫瓚的判斷是有所紕漏,低估了他的能力?因為,照現在的情況來看,公孫瓚是很有戰略水平,居然跟自己想到的辦法一樣。
但在轉瞬之後,嚴白虎是忽然放鬆了下來,因為,他已經是想到了其中的原因。
實際上,公孫瓚可並沒有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厲害,他之所以能夠想到與嚴白虎相同的策略,並且非常準確的把握住時機,那是因為,他有足夠豐富的經驗。
更確切的來說,那就是,對於如何防守,公孫瓚早已經是駕輕就熟,而這,乃是得益於他和袁紹之間,那長達好幾年的消耗戰。
想通這一點,嚴白虎又是稍稍鬆了一口氣,因為他覺得,這對他不但是沒有壞處,反而是增加其計劃的成功率。
這似乎是有些說不通,畢竟,既然公孫瓚對於北平的防守是如此熟練,那麽,相應的,嚴白虎所能對他造成的壓力,也肯定是沒有他之前預想中的那麽大,繼而也就導致,或許就無法將公孫瓚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正麵戰場上。
可事實並非如此,在大部分時候,“經驗”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用的東西,能夠幫助人更好更快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經驗”也比例外,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出現“經驗主義”這個詞。
這也就是說,經驗並非是完全正確的,而且,一旦經驗出現了錯誤,其造成的後果,往往也要比一般情況更為嚴重。
就比如公孫瓚的防守經驗,其來源,乃是他和袁紹之間長時間的戰爭,而依靠這些經驗,他是能夠更加從容的對付嚴白虎。
可在這其中,就有一個非常致命的點,那就是,在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中,袁紹的進攻,全部都是來自於正麵。
如此一來,依照此經驗,公孫瓚是不是也會認為,嚴白虎就和袁紹一樣,隻會從正麵與之交戰,而不會采用其他辦法?
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經驗”這東西,其實也是對人的一種禁錮,有了經驗之後,你就很將其打破,除非你經曆了失敗,或許才能對其從新定義。
而剛才也說了,有了經驗的人,一旦失敗,那往往就是慘敗,這對於公孫瓚來說,顯然也是完全適用,一旦他失敗了,結果更是災難性的,隻有被嚴白虎滅亡一途。
當然了,雖然嚴白虎對此已經是有了不少的把握,可這終究還是他的猜測,不能百分百完全確定,還需要用事實來進行驗證。
而當時間來到259年3月下旬的時候,本次戰爭最為關鍵的節點之一,也就正式到來。
待到這回合結束,嚴白虎是頗有些緊張的打開了係統,查看雙方的戰損情況。
也由不得嚴白虎不緊張,因為,雙方這第一回合的戰損情況,是非常的關鍵,從這一點上,也就大致能夠看出,在這正麵戰場上,到底是誰能夠占據優勢。
且,其優勢的大小程度,是大優,還是小優,都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嚴白虎到底是能夠對公孫瓚施加多大的壓力。
而其結果麽,嚴白虎是比較滿意。
可以看到,在這一回合上,作為先手的嚴白虎一方,是損失了大概1500名士卒,反觀公孫瓚一方,其損失的士卒數量,是差不多達到了3000。
也就是說,雙方士卒的戰損比是1比2,嚴白虎一方占據了巨大優勢。
而若是能夠將這個士卒戰損比轉化為金幣數量的話,以騎兵的“高貴”屬性,雙方的差距隻會是更加的凸顯。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這麽幾點。
第一點,那就是武將屬性。
先看嚴白虎與公孫瓚兩人,其屬性是相差不大,在“統率”屬性上,公孫瓚甚至還反而要更好一些,可也好在,嚴白虎是還有一個副將審配,大致能夠彌補這一點。
再看雙方的遠程部隊,其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明顯的,孫尚香的屬性是要比公孫續強大很多。
那自然,孫尚香的傷害輸出,是要比對方多出很多。
第二點,則是兵種。
之前也是多次提過,槍兵是一個能夠克製騎兵的兵種,尤其是在雙方一對一對拚的情況下,騎兵是完全發揮不出其機動力的優勢,也就更能夠體現出槍兵的威力。
另外,雙方的遠程部隊,一方是弓兵,另一方卻仍舊是騎兵,沒有懸念的是,僅僅從遠程打擊的能力來看,前者當然是要比後者更為強大,畢竟,一個是專業的,而另一個,隻不過是兼職。
更何況,弓兵還能夠使用遠程戰法,而騎兵,卻是隻能使用屬於普通攻擊的“騎射”,這就更加拉大了雙方的差距。
而第三點,則是雙方的兵力,也就是士卒的數量。
必須要知道的是,士卒的數量,與部隊的戰鬥力,可並不是一個正比的關係,而是類似於一個正態上升曲線分布。
這裏麵,是涉及到一個部隊規模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士卒數量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其數量的變化,不管的增多還是變少,對其部隊戰鬥力的影響,都是很微小的。
可一旦數值是達到了某個規模,那麽,在這個階段,其士卒數量的變化,就會對部隊的戰鬥力產生非常明顯直接的影響。
當然了,一旦這個數值達到了飽和,那麽,其士卒數量對部隊戰鬥力的影響又會逐漸減弱,甚至於,可能會因為部隊數量太多,超出了武將的控製範圍,反而是會降低部隊的整體戰鬥力。
而在雙方交戰之前,嚴白虎與公孫瓚所率領部隊的數量,分別是12000與9000,相差了3000之多。
沒有疑問的是,這樣的部隊數量,明顯都還是在雙方將領的掌控範圍。
嚴白虎所率領的部隊是比較多,已經是達到了係統所限製的最高值,可不管如何,既然是得到了係統的承認,那麽,其肯定就是還在他的掌控範圍內。
而公孫瓚的話,按照其爵位,這9000騎兵,也顯然是沒有達到他的極限,但至少也是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已經是形成了戰鬥力。
這也就說明,雙方都是處於一個規模之上、極限以下的範圍內。
而在這個範圍內,剛才也是說了,其士卒數量越多,其戰鬥力就會越強,而且影響還很大。
那當然,士卒數量更多的嚴白虎,其戰鬥力是要比公孫瓚強大,而且還要強上不少。
更為關鍵的是,若是公孫瓚不能及時的補給,或者作出調整,那麽,他與嚴白虎之間的兵力差距,隻會是越來越大,其戰損比也會更加的懸殊。
這其實也是嚴白虎非常重視先後手的關鍵原因。
而在結合了這三點因素之後,便是知道,嚴白虎能夠在第一回合中獲得巨大優勢,並非是運氣,而是一個客觀的結果。
至於說,為什麽以公孫瓚的爵位,明明可以帶領更多的部隊,且北平城內也有足夠的駐軍,但他卻隻是率領了9000騎兵,其原因麽,除了騎兵的費用昂貴,每次出征靡費甚多之外,關鍵的,大概就是嚴白虎之前的一些列措施,是起到了作用。
由於嚴白虎的多次“軍事演習”,是讓公孫瓚一直無法確認,他到底什麽時候才會真正發動進攻,所以,公孫瓚是並沒有全力以赴,更多的,隻是想要確保自己能夠頂住對方第一波進攻即可。
而接下來,戰場局勢的發展,也就正如嚴白虎所預料那般,他是逐漸的擴大了雙方的戰損比,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可讓嚴白虎有些奇怪的是,即便是如此,公孫瓚卻是一直都沒有後撤,也沒有選擇輪換,而是繼續執著的在與他對抗。
這一點,著實是讓嚴白虎有些迷惑,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一直到戰場上出現第一次較大變化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
差不多兩個月之後,嚴白虎感覺是消耗的差不多了,其部隊的士氣值也已經差不多使用完,便是按照其計劃,開始了第一次的輪換。
而此時,太史慈與鞠義早已經是在後方就位,隨時都能夠替換他們的位置。
既如此,嚴白虎沒有猶豫,直接下達指令,先行讓自己與孫尚香是返回南皮,由太史慈、鞠義接替他們的位置,完成了第一次輪換。
可讓嚴白虎意外的是,也就是在同一回合,公孫瓚居然是做出了與他一樣的選擇,讓公孫範與公孫越兩人,替換兩他與公孫續的位置。
咋一看到這樣的情況,嚴白虎下意識的以為,公孫瓚這是在跟他較勁呢,否則的話,他幹嘛要學我?
但轉念一想,嚴白虎忽然想到了一個可能,繼而趕緊去查看公孫瓚部隊的情況。
而這一看,嚴白虎便是恍然了,原來,公孫瓚是與他一樣,都是已經差不多將部隊的士氣值消耗完了。
這也就是說,公孫瓚壓根就不是在跟他賭氣,而是非常的理智,也一定是事先有所計劃,才會做出如此的選擇。
想到這,嚴白虎就有些驚訝了,難道說,自己之前對於公孫瓚的判斷是有所紕漏,低估了他的能力?因為,照現在的情況來看,公孫瓚是很有戰略水平,居然跟自己想到的辦法一樣。
但在轉瞬之後,嚴白虎是忽然放鬆了下來,因為,他已經是想到了其中的原因。
實際上,公孫瓚可並沒有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厲害,他之所以能夠想到與嚴白虎相同的策略,並且非常準確的把握住時機,那是因為,他有足夠豐富的經驗。
更確切的來說,那就是,對於如何防守,公孫瓚早已經是駕輕就熟,而這,乃是得益於他和袁紹之間,那長達好幾年的消耗戰。
想通這一點,嚴白虎又是稍稍鬆了一口氣,因為他覺得,這對他不但是沒有壞處,反而是增加其計劃的成功率。
這似乎是有些說不通,畢竟,既然公孫瓚對於北平的防守是如此熟練,那麽,相應的,嚴白虎所能對他造成的壓力,也肯定是沒有他之前預想中的那麽大,繼而也就導致,或許就無法將公孫瓚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正麵戰場上。
可事實並非如此,在大部分時候,“經驗”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用的東西,能夠幫助人更好更快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經驗”也比例外,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出現“經驗主義”這個詞。
這也就是說,經驗並非是完全正確的,而且,一旦經驗出現了錯誤,其造成的後果,往往也要比一般情況更為嚴重。
就比如公孫瓚的防守經驗,其來源,乃是他和袁紹之間長時間的戰爭,而依靠這些經驗,他是能夠更加從容的對付嚴白虎。
可在這其中,就有一個非常致命的點,那就是,在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中,袁紹的進攻,全部都是來自於正麵。
如此一來,依照此經驗,公孫瓚是不是也會認為,嚴白虎就和袁紹一樣,隻會從正麵與之交戰,而不會采用其他辦法?
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經驗”這東西,其實也是對人的一種禁錮,有了經驗之後,你就很將其打破,除非你經曆了失敗,或許才能對其從新定義。
而剛才也說了,有了經驗的人,一旦失敗,那往往就是慘敗,這對於公孫瓚來說,顯然也是完全適用,一旦他失敗了,結果更是災難性的,隻有被嚴白虎滅亡一途。
當然了,雖然嚴白虎對此已經是有了不少的把握,可這終究還是他的猜測,不能百分百完全確定,還需要用事實來進行驗證。
而當時間來到259年3月下旬的時候,本次戰爭最為關鍵的節點之一,也就正式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