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越漸不好的局勢,陳華顯然有些慌亂了,他選擇了以往作為布政使時使用過的方法,也是官員們常常暗地裏用的方式,以官壓民。
火燒文館,阻止士子上表萬民書;關押鬧民,威懾鬧事災民。陳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的糧食上麵了,隻要太子撥調的這批糧食到了,那麽一切問題還有補救的機會。
城外河堤,陳華又是張望了一天,然而河道上卻依然沒有任何官船到來。
陳華也派人去打探押送糧食的官船,然而今日才出發的探子,怎麽會傳回來消息呢?
強行壓製民意,最終隻會令民意積蓄成更加猛烈的禍亂,更何況在廬州府城裏,還有陳王燕捷的人,在暗地裏煽風點火。
又過了三日,陳華越發有些憔悴了。
漕運,也就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是當時常用的一種運輸方式。
京都到廬州府的運糧水路,是從京師戶部糧庫出發,借助京杭大運河,到達徐州,然後東下經過淮安府,轉向西南過鳳陽府,之後便到了廬州府,快則兩日,慢則三日。
然而到了今日糧食卻依舊不見蹤影,探查的探子也沒有任何音信傳回來,看來多半是被陳王的人扣押了。
……
“貪官貪糧!不給活路!”
不知怎麽的,一股有組織的災民湧現在廬州城裏,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朝著知府衙門走了過去,沿路上不時有一些懷有同感的災民加了進去。
短短半響,竟然湊起了七八百人。
這些鬧民將知府衙門團團圍住,領頭的人領聲叫著:“貪官貪糧!百姓沒有活路,希望知府大人懲治貪官,發放糧食!”
礙於聚眾鬧事的人太多,衙役們即使手裏握著長刀,也不敢走出衙門,一無往日欺壓良民的威風。
叫嚷了多時,廬州知府宋大人這才慢悠悠的走了出來,倒不是他不重視,實在是被這陣勢嚇到了。想不到那些平日裏見到當官的就嚇得低頭的平民百姓,發起怒來也是這般可怕。
宋知府覺得,若是處理不好民憤,估計這群家夥就會衝破衙門,到時候先不說自己生死,就是自己的官名恐怕也臭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升遷了。嗬,生死麵前,倒是隻關心自己的官職。
“各位百姓有所不知,朝廷派來賑災的欽差論起品階乃是本府上官,爾等都知道本府是極為愛護子民的,怎會貪墨災糧?諸位不如先回去,給本府一些時日籌措糧食如何啊?”
宋知府滿臉堆笑,幾乎是用央求的語氣。然而憤怒的災民可不管這些,他們隻想要糧食,要實實在在能填飽肚子的糧食而不是官員的虛假允諾。
好在宋知府的態度不錯,倒是給了鬧事災民們商談的希望,畢竟他們也不是真的要造反什麽的。
然而,就在兩方準備好好商談的時候,陳華帶著一千兵馬浩浩蕩蕩的圍了過來。
這是陳華聽聞城中災民作亂之後,從附近的衛所調來的兵馬。
衛所的指揮使賣陳華身後太子一個麵子,派了一位統領一千多兵馬的千戶隨著陳華平亂。
帶著一千兵馬,陳華絲毫不給宋知府說話的機會,直接下令千戶將所有鬧事百姓驅逐逮捕。
官兵刀甲威武,人數也比鬧民多,自然也不畏懼,當下便刀槍霍霍朝著鬧民衝去,而鬧民有膽小的,自然是抱頭鼠竄,也有心中憤怒不甘的,掄起鐵鋤迎了上去,誓要發泄心中冤屈。
一時間,整個廬州城,亂了。
百姓哭爹喊娘,街道門戶緊閉,官兵鬧民打成一團。被自家衙役守著回到衙門的宋知府,頓時欲哭無淚。
衙門裏的另一位,也就是陳華,麵色陰冷的盯著門口,此刻他心緒如麻:“災民鬧事,而太子殿下調撥的糧食卻遲遲未到,我該如何是好?”
暮然間,陳華心中一橫,“鎮壓這次的鬧亂之後,我便將賣糧的糧商抓起來,斬首示眾,如此便可以平息民憤,又能多撐幾日,我相信太子殿下的糧食一定會到的!”
殘陽西下,昔日熱鬧的廬州府今日格外冷清,街頭上猶有未擦幹的血跡,在無聲的傾訴著這裏發生過什麽。
緊門閉戶的百姓家中,不時傳出陣陣哭聲,是在為她們死去的丈夫,抓走的親人哭泣。
遠在千裏之外的京都朝堂之上,太子燕瑞還在自信滿滿的當著眾大臣麵前向老皇帝誇讚陳華,朝上大臣們有不少人附聲應和,隻有太子對麵的陳王燕捷,在心中冷笑。
廬州衛
在廬州衛所的門口,一位青衣書生淡然佇立在門口,他正在等待通傳,他將要見到的,是總管廬州府兵馬的衛指揮使。
不久後,通報的兵丁麵帶笑意,恭敬的請書生進去,因為自家指揮使在看到書生的拜帖之後,很是慎重。
書生漫步進入大堂,見到指揮使之後,拱手見禮道:“在下南郭嘉爾……”
…(科普:大恒地方兵製類似明朝,采用衛所製,一衛5600人,最高長官是衛指揮使,一般設在州府,下麵統禦五個千戶。注意,這隻是州府範圍,一省的軍事歸於都指揮使司管理,一國的軍事歸於五軍都督府管理。)…
剛剛鎮壓完廬州府民亂的千戶大人,奉陳華命令,帶領著兵馬駐紮在廬州城外,以防備再生變故。
然而當晚,這位千戶大人便收到指揮使的一封密信,隨後便帶著一標百人兵馬,隱秘的朝著城中府衙走去。
因為民亂的影響,陳華不再居住於客棧,而是搬到了府衙,算是奪過了宋知府的權柄,處理州府事宜。
夜半三更,正是酣睡的時候,然而陳華還在書房裏秉燭獨坐,他正在桌案上擬寫奏折以及給太子的密信。
突然間,領著百位兵丁的千戶破門而入,將刀架在了陳華的脖子上。
白天還在奉命幫助陳華,到了晚上卻兵戈相向,對於這位千戶大人,陳華是又驚又疑,“劉千戶,你這是所謂何意?”
劉千戶麵露無奈,“還請陳大人諒解,在下不過也是奉命行事。”
“奉命?你家指揮使不是說了嗎,一切事宜聽候本官差遣,而今你卻刀兵相對,你是奉了誰的令?”
劉千戶苦笑道:“自然也是奉了指揮使大人的命令,陳大人你是讀書人,自然也曉得什麽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形勢變了。”
“變了?”座椅上的陳華,陡然間麵如死灰,喃喃自語道:“是陳王打算動手了。”
火燒文館,阻止士子上表萬民書;關押鬧民,威懾鬧事災民。陳華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的糧食上麵了,隻要太子撥調的這批糧食到了,那麽一切問題還有補救的機會。
城外河堤,陳華又是張望了一天,然而河道上卻依然沒有任何官船到來。
陳華也派人去打探押送糧食的官船,然而今日才出發的探子,怎麽會傳回來消息呢?
強行壓製民意,最終隻會令民意積蓄成更加猛烈的禍亂,更何況在廬州府城裏,還有陳王燕捷的人,在暗地裏煽風點火。
又過了三日,陳華越發有些憔悴了。
漕運,也就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是當時常用的一種運輸方式。
京都到廬州府的運糧水路,是從京師戶部糧庫出發,借助京杭大運河,到達徐州,然後東下經過淮安府,轉向西南過鳳陽府,之後便到了廬州府,快則兩日,慢則三日。
然而到了今日糧食卻依舊不見蹤影,探查的探子也沒有任何音信傳回來,看來多半是被陳王的人扣押了。
……
“貪官貪糧!不給活路!”
不知怎麽的,一股有組織的災民湧現在廬州城裏,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朝著知府衙門走了過去,沿路上不時有一些懷有同感的災民加了進去。
短短半響,竟然湊起了七八百人。
這些鬧民將知府衙門團團圍住,領頭的人領聲叫著:“貪官貪糧!百姓沒有活路,希望知府大人懲治貪官,發放糧食!”
礙於聚眾鬧事的人太多,衙役們即使手裏握著長刀,也不敢走出衙門,一無往日欺壓良民的威風。
叫嚷了多時,廬州知府宋大人這才慢悠悠的走了出來,倒不是他不重視,實在是被這陣勢嚇到了。想不到那些平日裏見到當官的就嚇得低頭的平民百姓,發起怒來也是這般可怕。
宋知府覺得,若是處理不好民憤,估計這群家夥就會衝破衙門,到時候先不說自己生死,就是自己的官名恐怕也臭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升遷了。嗬,生死麵前,倒是隻關心自己的官職。
“各位百姓有所不知,朝廷派來賑災的欽差論起品階乃是本府上官,爾等都知道本府是極為愛護子民的,怎會貪墨災糧?諸位不如先回去,給本府一些時日籌措糧食如何啊?”
宋知府滿臉堆笑,幾乎是用央求的語氣。然而憤怒的災民可不管這些,他們隻想要糧食,要實實在在能填飽肚子的糧食而不是官員的虛假允諾。
好在宋知府的態度不錯,倒是給了鬧事災民們商談的希望,畢竟他們也不是真的要造反什麽的。
然而,就在兩方準備好好商談的時候,陳華帶著一千兵馬浩浩蕩蕩的圍了過來。
這是陳華聽聞城中災民作亂之後,從附近的衛所調來的兵馬。
衛所的指揮使賣陳華身後太子一個麵子,派了一位統領一千多兵馬的千戶隨著陳華平亂。
帶著一千兵馬,陳華絲毫不給宋知府說話的機會,直接下令千戶將所有鬧事百姓驅逐逮捕。
官兵刀甲威武,人數也比鬧民多,自然也不畏懼,當下便刀槍霍霍朝著鬧民衝去,而鬧民有膽小的,自然是抱頭鼠竄,也有心中憤怒不甘的,掄起鐵鋤迎了上去,誓要發泄心中冤屈。
一時間,整個廬州城,亂了。
百姓哭爹喊娘,街道門戶緊閉,官兵鬧民打成一團。被自家衙役守著回到衙門的宋知府,頓時欲哭無淚。
衙門裏的另一位,也就是陳華,麵色陰冷的盯著門口,此刻他心緒如麻:“災民鬧事,而太子殿下調撥的糧食卻遲遲未到,我該如何是好?”
暮然間,陳華心中一橫,“鎮壓這次的鬧亂之後,我便將賣糧的糧商抓起來,斬首示眾,如此便可以平息民憤,又能多撐幾日,我相信太子殿下的糧食一定會到的!”
殘陽西下,昔日熱鬧的廬州府今日格外冷清,街頭上猶有未擦幹的血跡,在無聲的傾訴著這裏發生過什麽。
緊門閉戶的百姓家中,不時傳出陣陣哭聲,是在為她們死去的丈夫,抓走的親人哭泣。
遠在千裏之外的京都朝堂之上,太子燕瑞還在自信滿滿的當著眾大臣麵前向老皇帝誇讚陳華,朝上大臣們有不少人附聲應和,隻有太子對麵的陳王燕捷,在心中冷笑。
廬州衛
在廬州衛所的門口,一位青衣書生淡然佇立在門口,他正在等待通傳,他將要見到的,是總管廬州府兵馬的衛指揮使。
不久後,通報的兵丁麵帶笑意,恭敬的請書生進去,因為自家指揮使在看到書生的拜帖之後,很是慎重。
書生漫步進入大堂,見到指揮使之後,拱手見禮道:“在下南郭嘉爾……”
…(科普:大恒地方兵製類似明朝,采用衛所製,一衛5600人,最高長官是衛指揮使,一般設在州府,下麵統禦五個千戶。注意,這隻是州府範圍,一省的軍事歸於都指揮使司管理,一國的軍事歸於五軍都督府管理。)…
剛剛鎮壓完廬州府民亂的千戶大人,奉陳華命令,帶領著兵馬駐紮在廬州城外,以防備再生變故。
然而當晚,這位千戶大人便收到指揮使的一封密信,隨後便帶著一標百人兵馬,隱秘的朝著城中府衙走去。
因為民亂的影響,陳華不再居住於客棧,而是搬到了府衙,算是奪過了宋知府的權柄,處理州府事宜。
夜半三更,正是酣睡的時候,然而陳華還在書房裏秉燭獨坐,他正在桌案上擬寫奏折以及給太子的密信。
突然間,領著百位兵丁的千戶破門而入,將刀架在了陳華的脖子上。
白天還在奉命幫助陳華,到了晚上卻兵戈相向,對於這位千戶大人,陳華是又驚又疑,“劉千戶,你這是所謂何意?”
劉千戶麵露無奈,“還請陳大人諒解,在下不過也是奉命行事。”
“奉命?你家指揮使不是說了嗎,一切事宜聽候本官差遣,而今你卻刀兵相對,你是奉了誰的令?”
劉千戶苦笑道:“自然也是奉了指揮使大人的命令,陳大人你是讀書人,自然也曉得什麽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形勢變了。”
“變了?”座椅上的陳華,陡然間麵如死灰,喃喃自語道:“是陳王打算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