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帝王難料世事風雲
(一)誌存高遠——清太祖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廟號:太祖
諡號:高皇帝
名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承襲關係:明建州左衛他失長子
生母:宣皇後(喜塔臘氏)
出生日期及地點: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登極日期: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
稱帝年齡:58
在位時間:1616-1626
在位年數:11
享年:67
生子:16
生女:8
死亡日期及地點:1626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未刻
陵墓名稱:福陵
陵寢所在地:沈陽
1、生平小傳
公元1644年至1911年這兩百多年,是我國曆史上的滿清王朝統治時期。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十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為起點又是不夠準確的,這一年隻是明朝滅亡(其實也並非最終滅亡),清兵入關,統一中國的開始,而“清”的立國還要早些,起碼還有兩位開國皇帝,所以,要從努爾哈赤寫起。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他從小喜愛騎射,成年後更是箭法精湛,孔武有力。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滿族)貴族世家。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遠祖名叫猛哥枯木兒又稱孟特穆,後追封肇祖原皇帝),是元朝的“萬戶”。元朝滅亡後,猛哥枯木兒附明。不久,率眾遷徙朝鮮北境。被明朝封授為建州左衛部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後,由其子董山襲職。董山將其部從朝鮮遷移至蘇子河流域煙突山(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附近)。不久,董山因為反明而被朝廷處死。繼董山之後有福滿(努爾哈赤高祖,追封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先後掌管建州左衛。這時,明朝日益走向衰落,女真族(滿族)各部處於四分五裂,相互仇殺、相互吞並的混亂和動蕩狀態。
努爾哈赤自幼被狠心的後母將他和弟弟舒爾哈齊趕出家門,兄弟失散。他就像一隻孤狼在荒原上四處流浪,隨後隻得隱瞞家世,成為佟家莊的上門女婿和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侍衛。“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又學習了作戰的本領”。
1582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被人害死,而後妻子佟佳氏迫於族規將他逐出家門,努爾哈赤受到仇家和朝廷的雙重追殺,有家不能歸,少年時留下的創傷再次被撕裂。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為祖父和父親報仇為名,拿出父親“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史稱“努爾哈赤十三甲起兵”。
1593年,女真另一強大部落——海西葉赫部因不滿於努爾哈赤的崛起,聯合九部三萬餘眾攻打弗阿拉,雙方在古勒城展開決戰,結果,九部兵盡力努爾哈赤所敗。努爾哈赤從此“軍威大震,遠還懾服”。萬曆二十三年,明朝以他守邊有功晉封他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因而成為女真各部地位最顯赫的官長。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將部隊進行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編製,即“八旗製度”。其具體編製是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設固山額真統領,並設左右梅勒額真作為副職。起初隻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共為八旗(黃、紅、藍、白四旗亦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萬人。八旗隊伍兵雖不多,但是一支軍紀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
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佛阿拉城,自稱可汗。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薩爾滸大戰是滿清與明朝興亡的轉折點,戰後,明朝轉入守勢而努爾哈赤轉守為攻,掌握了對明朝的主動權,乘勢奪取了沈陽、遼陽等七十餘城,並於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1626年舊曆正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寧遠(今遼寧興城)。寧遠城有明朝名將袁崇煥率二萬人把守,運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爾哈赤十幾萬軍隊的多次進攻,八旗兵的屍體布滿城外,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負重傷,隻好含恨撤退。這就是著名的寧遠之役。八月,努爾哈赤傷重身亡。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因,另一說是憂憤成病而死,享年67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但不管怎樣,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役後,滅明之壯誌未酬。但他留下了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女真民族,也留下了許多出色的兒子。這些兒子們在皇太極的率領下,終於完成了努爾哈赤夢想開創的事業:九年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十八年後清王朝攻進山海關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長達296年的大清帝國。
2、文治
1)、創製文字;文治之基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拚寫滿語,創製滿文。努爾哈赤主持創製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是中華文化史和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字創製的成功,對女真族文化的發展、提高,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漢族先進文化技術的引進,政令的頒行和政權的鞏固等都起到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2)、融合諸部;形成滿族
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滿洲族初為東北邊隅小部,繼而形成民族共同體,以至發展到當今千萬人的大民族。滿洲族肇興的領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3)、安撫蒙古;綏靖北疆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采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係與轄治。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難題,至清朝才算得以解決。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始於努爾哈赤。
4)、發展經濟;圖強國勢
努爾哈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所進行的一係列的改革和建樹,使女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政治和軍事力量空前壯大起來,為努爾哈赤對外發展準備了充分的經濟基礎。
5)、推進改革;創立製度
努爾哈赤在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斷地推進社會改革。在政權機製方麵,他逐步建立正白旗盔甲正黃旗盔甲群體,並通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製起來。萬曆十五年,努爾哈赤開始建築城市,他在赫圖阿拉以南建築了寧古塔城(不是清代黑龍江的寧古塔),城有外城和內城,外城周圍約十裏。
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後,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開始設置官吏。在經濟機製方麵,他先後下令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按丁編莊製度,將牛錄屯田轉化為八旗旗地,奴隸製田莊轉化為封建製田莊。鑲藍旗盔甲隨著八旗軍民遷居遼河流域,女真民族由牧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在社會文化方麵,初步實現了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6)、遷都沈陽,建立國本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四日,努爾哈赤到達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新的都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3、武功
1)、一統女真
金亡以後,女真各部,紛爭不已,強淩弱,眾暴寡,元、明300年來,未能實現統一。努爾哈赤興起,采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戰略,經過30多年的征撫,實現了女真各部的大一統。當今世界,有那麽多的部族在爭鬥廝殺,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位偉大的民族領袖,能將本民族各種利益集團協調統一起來。可見,努爾哈赤促成女真——滿洲的民族大統一,確是一件彪炳千古的大業績。
2)、一統遼東
明中期之後皇權衰落,已經難以對東北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皇太極經過艱苦努力,統一了東北地區:東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貝加爾湖,西至青海,南瀕日本海,北跨外興安嶺的地域,實際轄境大約有500萬平方公裏,和明朝實際控製麵積大致相等。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逐鹿,東北疆域為誰所有,實在難料。
3)、建立後金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作為一個僻處邊疆一隅的滿洲族首領,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登上汗位,建立後金。從此有了鞏固的根據地,以支持其統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爾後,他克沈陽、占遼陽,奪廣寧、據義州。都城先遷遼陽,後遷沈陽。
4)、創立了八旗軍製
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創建八旗製度。
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而實際是二十四旗。
5)、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明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呈告皇天,聲討明國之過,發軍征明。
第一恨為明軍“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第二恨是明朝違背誓言,“遣兵出邊,護衛葉赫”。第三恨係明臣背誓,指責建州擅殺出邊采參挖礦的漢民,逼令建州送獻十人斬於邊上。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使葉赫將其許聘與努爾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轉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驅逐居住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耕田種穀的女真,“不容收獲”。第六恨為明帝聽取葉赫讒言,遣人持函,“備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並吞的哈達地區。
6)、撫順之戰
黃崖關長城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攻取撫順(今遼寧撫順市北)的作戰。
7)、清河城之戰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七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清河城(今遼寧本溪縣北清河城)大敗守將鄒儲賢部的作戰。
清河城攻陷後,努爾哈赤下令將清河城牆全部拆毀。使明軍自清河至撫順城無存身之地。而後,收取地窖穀物,田中青苗,則縱馬放牧,造成清河一帶五六十裏以內人煙斷絕。
8)、廣寧之戰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命族弟多弼等人留守遼陽,自將八旗大軍約八九萬人向廣寧進發,十九日,後金兵到達遼河東岸的永昌堡宿營,二十日清晨,努爾哈赤起營渡河西進。王化貞的“防河兵見勢不當,遂走”。後金兵乘勢追擊,包圍了廣寧東麵門戶西平堡。二十一日,後金兵布戰車雲梯,四麵攻城,明副將羅一貴率領士兵英勇抵抗,多次擊退後金兵的進攻,最後因“火藥盡,救不至”,寡不敵眾,西平堡失陷,羅一貴自刎而死。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領兵到達廣寧城下,孫得功等人獻城歸降,後金未動一兵一卒占領了廣寧,隨之乘勝攻占河西四十餘城,所得明軍糧草、軍器等物資不計其數,這是繼遼沈大戰之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一)誌存高遠——清太祖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廟號:太祖
諡號:高皇帝
名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承襲關係:明建州左衛他失長子
生母:宣皇後(喜塔臘氏)
出生日期及地點: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登極日期: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
稱帝年齡:58
在位時間:1616-1626
在位年數:11
享年:67
生子:16
生女:8
死亡日期及地點:1626年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未刻
陵墓名稱:福陵
陵寢所在地:沈陽
1、生平小傳
公元1644年至1911年這兩百多年,是我國曆史上的滿清王朝統治時期。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十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為起點又是不夠準確的,這一年隻是明朝滅亡(其實也並非最終滅亡),清兵入關,統一中國的開始,而“清”的立國還要早些,起碼還有兩位開國皇帝,所以,要從努爾哈赤寫起。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他從小喜愛騎射,成年後更是箭法精湛,孔武有力。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滿族)貴族世家。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遠祖名叫猛哥枯木兒又稱孟特穆,後追封肇祖原皇帝),是元朝的“萬戶”。元朝滅亡後,猛哥枯木兒附明。不久,率眾遷徙朝鮮北境。被明朝封授為建州左衛部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後,由其子董山襲職。董山將其部從朝鮮遷移至蘇子河流域煙突山(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附近)。不久,董山因為反明而被朝廷處死。繼董山之後有福滿(努爾哈赤高祖,追封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先後掌管建州左衛。這時,明朝日益走向衰落,女真族(滿族)各部處於四分五裂,相互仇殺、相互吞並的混亂和動蕩狀態。
努爾哈赤自幼被狠心的後母將他和弟弟舒爾哈齊趕出家門,兄弟失散。他就像一隻孤狼在荒原上四處流浪,隨後隻得隱瞞家世,成為佟家莊的上門女婿和遼東總兵李成梁的侍衛。“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又學習了作戰的本領”。
1582年,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被人害死,而後妻子佟佳氏迫於族規將他逐出家門,努爾哈赤受到仇家和朝廷的雙重追殺,有家不能歸,少年時留下的創傷再次被撕裂。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為祖父和父親報仇為名,拿出父親“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的戰爭,史稱“努爾哈赤十三甲起兵”。
1593年,女真另一強大部落——海西葉赫部因不滿於努爾哈赤的崛起,聯合九部三萬餘眾攻打弗阿拉,雙方在古勒城展開決戰,結果,九部兵盡力努爾哈赤所敗。努爾哈赤從此“軍威大震,遠還懾服”。萬曆二十三年,明朝以他守邊有功晉封他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因而成為女真各部地位最顯赫的官長。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將部隊進行了獨具特色的軍事編製,即“八旗製度”。其具體編製是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設固山額真統領,並設左右梅勒額真作為副職。起初隻有黃、紅、藍、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共為八旗(黃、紅、藍、白四旗亦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萬人。八旗隊伍兵雖不多,但是一支軍紀嚴明、能征善戰的勁旅。
1587年努爾哈赤攻克佛阿拉城,自稱可汗。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薩爾滸大戰是滿清與明朝興亡的轉折點,戰後,明朝轉入守勢而努爾哈赤轉守為攻,掌握了對明朝的主動權,乘勢奪取了沈陽、遼陽等七十餘城,並於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1626年舊曆正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寧遠(今遼寧興城)。寧遠城有明朝名將袁崇煥率二萬人把守,運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爾哈赤十幾萬軍隊的多次進攻,八旗兵的屍體布滿城外,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負重傷,隻好含恨撤退。這就是著名的寧遠之役。八月,努爾哈赤傷重身亡。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因,另一說是憂憤成病而死,享年67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但不管怎樣,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役後,滅明之壯誌未酬。但他留下了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女真民族,也留下了許多出色的兒子。這些兒子們在皇太極的率領下,終於完成了努爾哈赤夢想開創的事業:九年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十八年後清王朝攻進山海關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入主中原,建立了長達296年的大清帝國。
2、文治
1)、創製文字;文治之基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紮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拚寫滿語,創製滿文。努爾哈赤主持創製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是中華文化史和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字創製的成功,對女真族文化的發展、提高,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漢族先進文化技術的引進,政令的頒行和政權的鞏固等都起到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2)、融合諸部;形成滿族
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吸收部分漢人、蒙古人、達斡爾人、錫伯人、朝鮮人等組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滿洲族初為東北邊隅小部,繼而形成民族共同體,以至發展到當今千萬人的大民族。滿洲族肇興的領袖,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
3)、安撫蒙古;綏靖北疆
努爾哈赤興起後,對蒙古采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係與轄治。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難題,至清朝才算得以解決。後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清朝對蒙古的撫民固邊政策,始於努爾哈赤。
4)、發展經濟;圖強國勢
努爾哈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所進行的一係列的改革和建樹,使女真社會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政治和軍事力量空前壯大起來,為努爾哈赤對外發展準備了充分的經濟基礎。
5)、推進改革;創立製度
努爾哈赤在44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斷地推進社會改革。在政權機製方麵,他逐步建立正白旗盔甲正黃旗盔甲群體,並通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將後金社會的軍民統製起來。萬曆十五年,努爾哈赤開始建築城市,他在赫圖阿拉以南建築了寧古塔城(不是清代黑龍江的寧古塔),城有外城和內城,外城周圍約十裏。
努爾哈赤建立政權之後,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開始設置官吏。在經濟機製方麵,他先後下令實行牛錄屯田、計丁授田和按丁編莊製度,將牛錄屯田轉化為八旗旗地,奴隸製田莊轉化為封建製田莊。鑲藍旗盔甲隨著八旗軍民遷居遼河流域,女真民族由牧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在社會文化方麵,初步實現了由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
6)、遷都沈陽,建立國本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四日,努爾哈赤到達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新的都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3、武功
1)、一統女真
金亡以後,女真各部,紛爭不已,強淩弱,眾暴寡,元、明300年來,未能實現統一。努爾哈赤興起,采用“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戰略,經過30多年的征撫,實現了女真各部的大一統。當今世界,有那麽多的部族在爭鬥廝殺,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位偉大的民族領袖,能將本民族各種利益集團協調統一起來。可見,努爾哈赤促成女真——滿洲的民族大統一,確是一件彪炳千古的大業績。
2)、一統遼東
明中期之後皇權衰落,已經難以對東北廣大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皇太極經過艱苦努力,統一了東北地區:東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貝加爾湖,西至青海,南瀕日本海,北跨外興安嶺的地域,實際轄境大約有500萬平方公裏,和明朝實際控製麵積大致相等。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努爾哈赤對東北的統一,後來沙俄東侵,日本南進,列強逐鹿,東北疆域為誰所有,實在難料。
3)、建立後金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作為一個僻處邊疆一隅的滿洲族首領,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登上汗位,建立後金。從此有了鞏固的根據地,以支持其統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爾後,他克沈陽、占遼陽,奪廣寧、據義州。都城先遷遼陽,後遷沈陽。
4)、創立了八旗軍製
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獵組織形式,創建八旗製度。
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後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後來又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統稱八旗,而實際是二十四旗。
5)、努爾哈赤的“七大恨”
明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呈告皇天,聲討明國之過,發軍征明。
第一恨為明軍“無故生釁於邊外”,殺其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第二恨是明朝違背誓言,“遣兵出邊,護衛葉赫”。第三恨係明臣背誓,指責建州擅殺出邊采參挖礦的漢民,逼令建州送獻十人斬於邊上。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邊,為葉赫防禦”,使葉赫將其許聘與努爾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轉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驅逐居住柴河、齊拉、法納哈三路耕田種穀的女真,“不容收獲”。第六恨為明帝聽取葉赫讒言,遣人持函,“備書惡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經並吞的哈達地區。
6)、撫順之戰
黃崖關長城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攻取撫順(今遼寧撫順市北)的作戰。
7)、清河城之戰
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七月,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清河城(今遼寧本溪縣北清河城)大敗守將鄒儲賢部的作戰。
清河城攻陷後,努爾哈赤下令將清河城牆全部拆毀。使明軍自清河至撫順城無存身之地。而後,收取地窖穀物,田中青苗,則縱馬放牧,造成清河一帶五六十裏以內人煙斷絕。
8)、廣寧之戰
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命族弟多弼等人留守遼陽,自將八旗大軍約八九萬人向廣寧進發,十九日,後金兵到達遼河東岸的永昌堡宿營,二十日清晨,努爾哈赤起營渡河西進。王化貞的“防河兵見勢不當,遂走”。後金兵乘勢追擊,包圍了廣寧東麵門戶西平堡。二十一日,後金兵布戰車雲梯,四麵攻城,明副將羅一貴率領士兵英勇抵抗,多次擊退後金兵的進攻,最後因“火藥盡,救不至”,寡不敵眾,西平堡失陷,羅一貴自刎而死。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領兵到達廣寧城下,孫得功等人獻城歸降,後金未動一兵一卒占領了廣寧,隨之乘勝攻占河西四十餘城,所得明軍糧草、軍器等物資不計其數,這是繼遼沈大戰之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