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采取漢族的嫡長繼承製,就是正妻長子繼承製。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順治駕崩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後同順治商量,采用遺詔形式決定由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製”打破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河。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製。先立太子的利端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弊端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阿哥,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隻有20人。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生。皇後赫舍裏氏在生育允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痛心不已,故對允格外偏愛,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盡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以後會是什麽樣?尚不得而知。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用心良苦,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因而,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中,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黨。
皇太子集團。皇太子允的生母皇後赫舍裏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索額圖結黨,趨奉皇太子,議論國政,密謀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額圖說:“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一處的所作所為,你們背後說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麵兒上說,你心裏很明白!”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惶恐,心神不寧。”後來康熙下令將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但皇太子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肆無忌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康熙以皇太子允“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布廢除皇太子。當時,他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悲傷萬分,憤懣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涕泣不止。後患中風,隻能用左手批閱奏折。
康熙罷黜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胸懷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皇八子集團。皇八子允祀,“德才兼備”,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人緣。在初廢皇太子之後,允祀署內務府總管事,黨羽相結,謀為代立。皇長子允禔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但允禔生母惠妃對允禔有撫養之恩,於是兩人勾聯。其他如皇九子允、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與胤禛同母),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都趨奉於允祀。
皇太子允禔的密謀泄露,被奪爵、幽禁。儲位空懸,也不合情理。於是大臣們建議康熙早定儲位。康熙命諸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以測驗大臣之意。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允祀。允祀覺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允祀。由是,以皇八子允祀為核心,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後允祀被鎖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禵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將誅其,允祺跪抱勸止”。諸皇子俯地叩頭,懇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氣稍解,命諸皇子鞭撻允禵。
康熙看到廢皇太子後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為複雜,也更為激烈,為息事寧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允為皇太子。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廢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廢掉。於是,皇太子集團與皇八子集團之間的鬥爭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對其黨羽恨之入骨、嚴厲懲罰,力求根除,如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將死於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銼屍焚燒。這樣,形勢越發複雜,在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之間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漸形成集團。
皇四子集團。皇四子黨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靜觀其變,不露聲色。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暗藏心機。他對皇八弟允祀集團,既不附從,也不對抗。他佯聽父言,“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並交好朝廷諸臣。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禵,卻不去籠絡,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祀結黨。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將視線集注於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坐收漁人之利。
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謀劃道: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處眾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爭,彼有所勝,此其所以為難。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鐸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鋒芒畢露,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悌愛: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才能平庸的人把你當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激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誠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關鍵的起點。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如在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爭,且寬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臥床不起。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允祀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愈。於是,康熙帝命內侍梁九功等傳諭:“當初拘禁允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麵前為允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處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誌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對皇父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悌愛”兄弟。胤禛知道,善於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隨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係的主要原則是“不結黨”、“不結怨”。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麵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胤禛盡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隻要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奠害了基礎。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將諭旨內‘喜怒不定’四字,刪除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而下諭:“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稍安勿躁。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勉。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鬥爭激烈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67天沒法入殮下葬,以至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淒苦之情。
康熙帝龍馭上賓,皇四子胤禛登極坐殿,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曆史疑案就此產生。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製。先立太子的利端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弊端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視了後者。
康熙共有35個阿哥,排序的有24人,成年且受冊封的隻有20人。這20個皇子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祀、九阿哥允、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允生。皇後赫舍裏氏在生育允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痛心不已,故對允格外偏愛,第二年就冊立他為皇太子。這年康熙22歲,皇太子才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雖然看到他父親未能盡早立儲的教訓,但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當的。因為其間的變數太多、太大,兩歲的皇太子允以後會是什麽樣?尚不得而知。
康熙對皇太子的教育用心良苦,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時值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時刻,但康熙親自護理太子,竟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皇太子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留守京師,處理政務。平時他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和軍務。因而,在皇太子冊立後的33年中,朝廷中自然形成太子黨。
皇太子集團。皇太子允的生母皇後赫舍裏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索額圖結黨,趨奉皇太子,議論國政,密謀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額圖說:“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一處的所作所為,你們背後說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麵兒上說,你心裏很明白!”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惶恐,心神不寧。”後來康熙下令將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但皇太子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肆無忌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康熙以皇太子允“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布廢除皇太子。當時,他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悲傷萬分,憤懣不已。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涕泣不止。後患中風,隻能用左手批閱奏折。
康熙罷黜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胸懷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皇八子集團。皇八子允祀,“德才兼備”,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人緣。在初廢皇太子之後,允祀署內務府總管事,黨羽相結,謀為代立。皇長子允禔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但允禔生母惠妃對允禔有撫養之恩,於是兩人勾聯。其他如皇九子允、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與胤禛同母),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都趨奉於允祀。
皇太子允禔的密謀泄露,被奪爵、幽禁。儲位空懸,也不合情理。於是大臣們建議康熙早定儲位。康熙命諸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以測驗大臣之意。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允祀。允祀覺得自己做皇太子有望,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允祀。由是,以皇八子允祀為核心,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後允祀被鎖拿,革爵位。十四阿哥允禵求情,康熙大怒,“出佩刀將誅其,允祺跪抱勸止”。諸皇子俯地叩頭,懇求皇父息怒。康熙帝怒氣稍解,命諸皇子鞭撻允禵。
康熙看到廢皇太子後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為複雜,也更為激烈,為息事寧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複立允為皇太子。諸皇子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廢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廢掉。於是,皇太子集團與皇八子集團之間的鬥爭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對其黨羽恨之入骨、嚴厲懲罰,力求根除,如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將死於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銼屍焚燒。這樣,形勢越發複雜,在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之間的皇四子胤禛也逐漸形成集團。
皇四子集團。皇四子黨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靜觀其變,不露聲色。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暗藏心機。他對皇八弟允祀集團,既不附從,也不對抗。他佯聽父言,“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並交好朝廷諸臣。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允禵,卻不去籠絡,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祀結黨。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將視線集注於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坐收漁人之利。
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謀劃道:處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此其所以為難。處眾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爭,彼有所勝,此其所以為難。其諸王阿哥之中,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戴鐸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鋒芒畢露,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悌愛: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才能平庸的人把你當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激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誠孝”皇父。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關鍵的起點。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如在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爭,且寬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臥床不起。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允祀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愈。於是,康熙帝命內侍梁九功等傳諭:“當初拘禁允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麵前為允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處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誌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對皇父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悌愛”兄弟。胤禛知道,善於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隨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繼位之前,處理兄弟關係的主要原則是“不結黨”、“不結怨”。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麵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胤禛盡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隻要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30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奠害了基礎。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將諭旨內‘喜怒不定’四字,刪除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而下諭:“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稍安勿躁。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繼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勉。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鬥爭激烈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67天沒法入殮下葬,以至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淒苦之情。
康熙帝龍馭上賓,皇四子胤禛登極坐殿,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曆史疑案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