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是東北人家的溫暖之神。作家遲子建少年在大興安嶺裏度過,冬天特別冷,沒火爐就沒法過冬。正如她所寫的那樣——“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5月,春天姍姍來臨,火爐才能熄滅。” 燃起火爐,就得往裏添薪加柴。年少時,遲子建就在父親的帶領之下,推個二手手推車,踩著厚厚的積雪,上山拉柴。


    她父親是個愛樹之人,不亂砍濫伐,從不對生長著的樹木動刀用鋸。他有選擇地伐樹,隻選枝椏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砍些小枝小椏,不傷樹的筋骨。全鎮算她家拉燒柴最本分了。


    遲子建姊妹幾個常跟在父親後麵在厚厚的地雪裏找尋風倒木(被風刮倒的樹木),半幹了枯木,沒有利用價值,適宜燒火。山上活樹隨處可見,風倒木卻少有,而且大都被積雪覆蓋著,要費勁去找尋。故而,她家拉柴總要比別人家困難些,回家比別人晚。


    少年遲子建最愛在深山裏尋找風倒木了,路上,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就停下來看啄木鳥,看見兔子雪地飛奔,就會停下來看兔跡……雪地裏的快樂沉澱多少年,仍鮮活在她的記憶裏和文字中。


    多年後,遲子建寫了一篇名為《會唱歌的火爐》,懷念少年那段雪山拉柴的時光,那唱歌的火爐,使她“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她讓從小就心生對雪山上的樹木,對世間生靈的悲憫之心,敬畏之情。


    追風少年遲子建,遵循父親的教導,隻拉風倒木,不砍活樹,至多隻在柞樹和水冬瓜樹修剪亂枝……冬天的風,吹進少年的生命之中,絲絲縷縷,皆為動人的生命歌聲。


    年少時,專欄作家羅西在福建東南沿海,追風而行,順風而長。那時天很藍,那時風也仁慈——風賜可口的果實。小時候,羅西家裏窮,老挨餓,母親卻變戲法一樣,給孩子們端上“百果”,讓他姊妹六個嚐鮮。水果不是買的,是“風落之果”——被風吹落下來的。


    果樹的主人心底善良,對撿拾“風落果”的大人小孩,以默許待之。有一次,刮起台風,龍眼樹下落果累累,孩子們見了興高采烈,滿以為可以飽口福了,媽媽卻攔著他們,指責道:“我們怎麽可以幸災樂禍?人家損失多大啊!我們怎麽可以高興呢?”


    媽媽的想法很樸素,人家落難時,我們不能趁火打劫,隻有別人豐收時,我們才可以分享他人的“風落之果”,否則就是沒有良心,就應該內疚。


    成為著名專欄作家後,羅西深情地回憶道:“那幾天,媽媽反而沒有去撿‘風落之果’,別人不知道怎麽回事,但是我看到媽媽美麗的憂心。”少年時吹起的風,練就了作家的慈悲之心和寬厚之情。


    每一絲風裏,都有關於成長的信息編碼。哪個少年不追風,誰人年少不依風?在追風中成長,長成自己的品性,依風而行走,走向人性的成熟。從“風倒木”到“風落果”,一代追風少年沐風而長,留下珍貴的成長軌跡,其主旋律是對生命的熱愛,對快樂的追尋,對勞動的珍惜,對仁慈的追求。


    @靜心:


    風中傳來一種聲音:成長的路千萬條,而成人的路,卻有著驚人的相似——迎風前行,向善,向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總有一種寧靜,讓你聽到生命的盛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誌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誌宏並收藏總有一種寧靜,讓你聽到生命的盛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