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動物研究人員麥辛恩·莫裏斯在華盛頓公園的動物園裏觀察一群亞洲象的時候,他發現了一些古怪的行為。
進食時間一到,飼養員就會給每頭大象一大捆幹草。莫裏斯注意到有那麽幾頭大象會迅速吃完自己的那份幹草,然後悄悄地走到那些吃得比較慢的同伴身邊,開始漫不經心地搖晃鼻子。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這些大象看起來隻不過是在消磨時間罷了。然而,經過長期的仔細觀察,莫裏斯發現這種看似無辜的行為隱瞞了一個欺騙的意圖。一旦晃動鼻子的大象距離另外一頭大象足夠近,它們就會迅速地卷起一些對方沒吃完的幹草,以最快的速度吞進自己的肚子裏。眾所周知,大象是高度近視的動物,所以那些吃得比較慢的同伴通常對這種偷竊行為一無所知。
有人或許會將這種晃動鼻子偷吃幹草的舉動看作是精心策劃後實施的欺騙行為,是大象版本的“瞞天過海”。然而,這可能僅僅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有時候我們會跟自己的電腦或者汽車對話,好像它們通人性一樣。因此,在看待四條腿的大象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采用擬人化的思維。那些看起來頗有心計的大象很可能隻是偶爾發現了偷吃幹草和晃動鼻子之間的關係。由於能夠額外得到自己喜歡的幹草,所以它們就開始重複這個動作,很可能它們並沒有想刻意這麽做。當然,要想搞清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就必須確切地知道大象的腦子裏在想什麽。遺憾的是,大象並不能像人一樣描述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不過,也有一個好消息。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雖然大象做不到這一點,但在進化過程中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祖先們”卻已經做到了。
20世紀70年代,會聊天的大猩猩一下子成了人們談論的焦點。作為探究跨物種溝通大型研究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弗朗西·帕特森開始嚐試教授兩隻低地大猩猩使用簡單的美式手語。這兩隻大猩猩分別叫邁克爾和可可。在帕特森看來,大猩猩完全有可能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你甚至可以跟它們談論比較複雜的話題,比如說愛情和死亡。大猩猩的內心世界在很多方麵都跟人類非常相似。比如說,邁克爾喜歡觀看兒童節目《芝麻街》,而可可更喜歡《羅傑斯先生和他的鄰居》。1998年,可可作為嘉賓參加了自己最喜歡的真人秀節目的拍攝,在其中幫助教育小朋友們“看人不能隻看外表,還要看內涵”。邁克爾喜歡繪畫,而且已經完成了很多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自畫像和幾幅靜物寫生。他的作品很受人們歡迎,並且已經在很多展覽館展出過。公眾對於可可同樣並不陌生,她已經出演過好幾部電影。邁克爾·克萊頓的暢銷書《剛果驚魂》中會說話的大猩猩艾米的創作靈感也是來自可可。可可還在自己的網站宣傳片中擔當了主角(通過她的溝通技巧募集善款),並在1998年參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跨物種網絡聊天。對話是在訪問者、可可和帕特森教授之間展開的,公開的對話內容顯示,要了解大猩猩的隻言片語的確還有些困難。
訪問者:現在,我們來看看聽眾都有哪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可可,將來你會生寶寶嗎?
可可:粉紅色。
帕特森:我們在今天的早些時候已經談論過顏色了。
可可:聽著,可可喜歡吃東西。
訪問者:我也喜歡!
帕特森:那麽寶寶呢?她在想……可可:心不在焉。
帕特森:她用雙手遮住了自己的臉……這意味著基本上不會發生,或者說事情還沒有發生。
雖然溝通起來還存在困難,但負責訓練邁克爾和可可的馴獸師相信,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能夠證明這兩個毛茸茸的大家夥掌握了撒謊的小伎倆。有一次,可可弄壞了一隻玩具貓,然後卻用手勢表示是其中的一名馴獸師弄壞的。還有一次,邁克爾把一名馴獸師的夾克給撕壞了,當馴獸師質問他誰應該對此負責時,他借助手勢直接將責任推到了可可身上。馴獸師對他的回答表示懷疑,於是邁克爾表示其實犯錯誤的是帕特森教授。在馴獸師的再三追問下,邁克爾終於露出了尷尬的表情(對於一隻大猩猩來說這可不太容易),放棄抵抗,全盤招供。大象偷吃幹草的行為完全是觀察的結果,但大猩猩撒謊看起來很可能是刻意為之,他們那明顯的溝通技能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那麽,大猩猩是否具備與人交談和撒謊的能力呢?針對這個話題,研究人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持肯定觀點者聲稱,很顯然,邁克爾和可可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在“是誰撕壞了夾克”“是她幹的”這些場景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充分證明了他們的欺騙之舉是有預謀的。持懷疑觀點者則反駁說,大猩猩的舉動可能隻是一些隨機的行為,馴獸師在解讀這些行為時顯然是操之過急了。至於撒謊之舉,可能也隻是一種機械的重複,因為此前大猩猩很可能因做出這些舉動而擺脫了麻煩。大猩猩的這些行為其實跟偷吃幹草的大象沒什麽區別,要想真正了解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秘密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要弄清楚大象和大猩猩是否具備撒謊的能力絕非易事,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就將研究目標轉到了另外一個更合適的群體身上,也就是孩子。
在探究孩子撒謊行為的實驗中,最著名的就是要求小孩子不要偷看他們喜歡的玩具。在這些研究中,一個小孩子會被領進實驗室,研究人員要求他麵朝牆壁站好,然後說會在他身後幾英尺的地方放一個很好玩的玩具。把玩具放好後,研究人員會對孩子說他必須離開實驗室一會兒,並要求孩子不要回頭偷看擺好的玩具。在接下來的幾分鍾裏,隱藏的攝像機會拍下孩子的一切舉動。隨後,研究人員回到實驗室,然後問孩子是否偷看了。結果表明,在已滿三周歲的孩子中,大約有一半的人會對研究人員撒謊。如果把年齡段提高到五歲,那麽所有的孩子都會偷看,而且全部都會撒謊。實驗結果清楚無誤地表明,從我們學會說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學會撒謊了。還有一點看起來更令人驚奇,當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否認偷看玩具的錄像時,他們竟然無法分辨自己的孩子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言。
我的工作原則就是永遠不跟孩子或動物共事,所以在研究欺騙心理時,我關注的焦點是成人。
進食時間一到,飼養員就會給每頭大象一大捆幹草。莫裏斯注意到有那麽幾頭大象會迅速吃完自己的那份幹草,然後悄悄地走到那些吃得比較慢的同伴身邊,開始漫不經心地搖晃鼻子。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這些大象看起來隻不過是在消磨時間罷了。然而,經過長期的仔細觀察,莫裏斯發現這種看似無辜的行為隱瞞了一個欺騙的意圖。一旦晃動鼻子的大象距離另外一頭大象足夠近,它們就會迅速地卷起一些對方沒吃完的幹草,以最快的速度吞進自己的肚子裏。眾所周知,大象是高度近視的動物,所以那些吃得比較慢的同伴通常對這種偷竊行為一無所知。
有人或許會將這種晃動鼻子偷吃幹草的舉動看作是精心策劃後實施的欺騙行為,是大象版本的“瞞天過海”。然而,這可能僅僅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有時候我們會跟自己的電腦或者汽車對話,好像它們通人性一樣。因此,在看待四條腿的大象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采用擬人化的思維。那些看起來頗有心計的大象很可能隻是偶爾發現了偷吃幹草和晃動鼻子之間的關係。由於能夠額外得到自己喜歡的幹草,所以它們就開始重複這個動作,很可能它們並沒有想刻意這麽做。當然,要想搞清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就必須確切地知道大象的腦子裏在想什麽。遺憾的是,大象並不能像人一樣描述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不過,也有一個好消息。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雖然大象做不到這一點,但在進化過程中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祖先們”卻已經做到了。
20世紀70年代,會聊天的大猩猩一下子成了人們談論的焦點。作為探究跨物種溝通大型研究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弗朗西·帕特森開始嚐試教授兩隻低地大猩猩使用簡單的美式手語。這兩隻大猩猩分別叫邁克爾和可可。在帕特森看來,大猩猩完全有可能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你甚至可以跟它們談論比較複雜的話題,比如說愛情和死亡。大猩猩的內心世界在很多方麵都跟人類非常相似。比如說,邁克爾喜歡觀看兒童節目《芝麻街》,而可可更喜歡《羅傑斯先生和他的鄰居》。1998年,可可作為嘉賓參加了自己最喜歡的真人秀節目的拍攝,在其中幫助教育小朋友們“看人不能隻看外表,還要看內涵”。邁克爾喜歡繪畫,而且已經完成了很多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自畫像和幾幅靜物寫生。他的作品很受人們歡迎,並且已經在很多展覽館展出過。公眾對於可可同樣並不陌生,她已經出演過好幾部電影。邁克爾·克萊頓的暢銷書《剛果驚魂》中會說話的大猩猩艾米的創作靈感也是來自可可。可可還在自己的網站宣傳片中擔當了主角(通過她的溝通技巧募集善款),並在1998年參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跨物種網絡聊天。對話是在訪問者、可可和帕特森教授之間展開的,公開的對話內容顯示,要了解大猩猩的隻言片語的確還有些困難。
訪問者:現在,我們來看看聽眾都有哪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可可,將來你會生寶寶嗎?
可可:粉紅色。
帕特森:我們在今天的早些時候已經談論過顏色了。
可可:聽著,可可喜歡吃東西。
訪問者:我也喜歡!
帕特森:那麽寶寶呢?她在想……可可:心不在焉。
帕特森:她用雙手遮住了自己的臉……這意味著基本上不會發生,或者說事情還沒有發生。
雖然溝通起來還存在困難,但負責訓練邁克爾和可可的馴獸師相信,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能夠證明這兩個毛茸茸的大家夥掌握了撒謊的小伎倆。有一次,可可弄壞了一隻玩具貓,然後卻用手勢表示是其中的一名馴獸師弄壞的。還有一次,邁克爾把一名馴獸師的夾克給撕壞了,當馴獸師質問他誰應該對此負責時,他借助手勢直接將責任推到了可可身上。馴獸師對他的回答表示懷疑,於是邁克爾表示其實犯錯誤的是帕特森教授。在馴獸師的再三追問下,邁克爾終於露出了尷尬的表情(對於一隻大猩猩來說這可不太容易),放棄抵抗,全盤招供。大象偷吃幹草的行為完全是觀察的結果,但大猩猩撒謊看起來很可能是刻意為之,他們那明顯的溝通技能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那麽,大猩猩是否具備與人交談和撒謊的能力呢?針對這個話題,研究人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持肯定觀點者聲稱,很顯然,邁克爾和可可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他們在“是誰撕壞了夾克”“是她幹的”這些場景中表現出來的行為充分證明了他們的欺騙之舉是有預謀的。持懷疑觀點者則反駁說,大猩猩的舉動可能隻是一些隨機的行為,馴獸師在解讀這些行為時顯然是操之過急了。至於撒謊之舉,可能也隻是一種機械的重複,因為此前大猩猩很可能因做出這些舉動而擺脫了麻煩。大猩猩的這些行為其實跟偷吃幹草的大象沒什麽區別,要想真正了解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秘密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要弄清楚大象和大猩猩是否具備撒謊的能力絕非易事,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就將研究目標轉到了另外一個更合適的群體身上,也就是孩子。
在探究孩子撒謊行為的實驗中,最著名的就是要求小孩子不要偷看他們喜歡的玩具。在這些研究中,一個小孩子會被領進實驗室,研究人員要求他麵朝牆壁站好,然後說會在他身後幾英尺的地方放一個很好玩的玩具。把玩具放好後,研究人員會對孩子說他必須離開實驗室一會兒,並要求孩子不要回頭偷看擺好的玩具。在接下來的幾分鍾裏,隱藏的攝像機會拍下孩子的一切舉動。隨後,研究人員回到實驗室,然後問孩子是否偷看了。結果表明,在已滿三周歲的孩子中,大約有一半的人會對研究人員撒謊。如果把年齡段提高到五歲,那麽所有的孩子都會偷看,而且全部都會撒謊。實驗結果清楚無誤地表明,從我們學會說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學會撒謊了。還有一點看起來更令人驚奇,當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否認偷看玩具的錄像時,他們竟然無法分辨自己的孩子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言。
我的工作原則就是永遠不跟孩子或動物共事,所以在研究欺騙心理時,我關注的焦點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