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做了一次民意調查,問美國人誰“有可能”上天堂。比爾·克林頓的得票情況還不是很差,有52%的參與者認為天堂之門還是向他敞開的;戴安娜王妃的票數相對多了那麽一點兒,有60%的參與者認為她可以上天堂;排在第二名的是特瑞莎修女,她的認可度達到了79%。那麽,以87%的認可度摘得冠軍寶座的又是哪一位呢?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才是可以上天堂的首要人選。難道我們真的生活在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是聖人的社區或者國度裏嗎?
幾年前,電視節目《世界在行動》請我幫忙設計幾個小測驗,以便檢測一下這個國家的誠實度。我們並沒有采用特林考斯觀察細小違規事件的方法,而是決定更積極地行動起來,所以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了嚴重的自私行為上。很多的測驗都是在最單純的地方進行的,而且大部分的參與者都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參與了一項科學研究。
請想象你自己走到了一台自動取款機旁邊。你剛要把自己的銀行卡插進取款機,這時機器裏突然吐出來一張10英鎊的鈔票。那麽你會拿錢走人呢?還是會把它還給銀行?
我所設計的第一個實驗就是通過隨機取樣的方式看看人們對這種情況的反應。經過特批,節目製作單位獲得了某家英國知名銀行自動取款機一天的掌控權。他們讓工程師挪開了原有的取款機,換上了另外一個特殊的裝置,隻要有人站到該裝置前麵,它就會自動吐出一張10英鎊的鈔票。我們迎來了第一個不知情的顧客,她走到取款機前,就在此時,取款機突然吐出了一張10英鎊的鈔票。隱藏的攝像機正在記錄著她的一舉一動。結果證明這位女士相當誠實,她立即就拿著鈔票走進了銀行,走到櫃台前交給了迷惑不解的銀行工作人員,並向他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麽。不過,很遺憾,這位女士的誠實舉動被證明隻是一個特例,而不是常態。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把鈔票留給自己,還有一些人看起來“很善於把握發財機會”,他們會多次回到取款機前拿走鈔票,其中最不誠實的一位竟然回來了20次之多。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心安理得地拿走並不屬於他們的錢呢?或許使用取款機做實驗得出的數據會扭曲事實。人們可能會覺得拿走一台機器給他們的錢是一回事,但從另一個人那裏把錢拿走就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還有一些人覺得他們拿走的是銀行的錢。可能那些不知情的參與者認為取款機吐錢出來是銀行自己出錯了,而這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拿回銀行從他們身上賺到的錢,雖然隻是很少的一部分。
為了驗證這些想法,節目的製作單位又做了第二個實驗。這一次,給他們錢的不再是機器了,而是另外一個人,實驗的地點也從冷漠的自動取款機改成了一家熱情好客的商店。
設想一下你從商店裏買了一本雜誌,你給了收銀員一張5英鎊的鈔票。你絕對沒有想到,收銀員找給你的零錢竟然是按10英鎊的鈔票計算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很誠實地把多找給你的錢還給收銀員嗎?
為了探討公眾在這種情境下的誠實度,節目製作單位征得一位全國性的報刊經銷商的同意,在一天的時間內接管了其下屬的一家連鎖商店,並將其變成了我們的實驗室。在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要求收銀員多找零錢。如果有人用5英鎊的鈔票付款,收銀員就按10英鎊找零,如果顧客給的是10英鎊的鈔票,收銀員就按20英鎊找零。當第一名不知情的顧客走進商店時,大家都等著看他是不是足夠誠實,會不會坦承自己拿到了意外之財。結果顯示,所有的人都收下了多找給他們的零錢,很多人在離開商店時臉上還露出了狡猾的微笑。
和所有的實驗一樣,我們也必須排除任何其他的可能解釋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或許並不是人們不誠實,而是他們沒有留意到收銀員在找零時多給錢了(盡管他們笑了)。我們重複了剛才的實驗,這一次,收銀員大聲地數出了零錢有多少。第二批顧客走進了商店,收銀員仔細地數出了多出的零錢,並把它們交到了顧客的手裏。那些用5英鎊鈔票付款的人是按照10英鎊找的零,而那些用10英鎊鈔票支付的按照20英鎊找零。結果顯示,人們依然會收下多餘的零錢,然後一言不發地離開。
為了進一步強調錯誤,在實驗的倒數第二部分,研究人員要求收銀員不僅要仔細數出多找的零錢並交到顧客手裏,隨後他們還得露出有點兒迷惑的表情,並詢問顧客剛才給他們的鈔票到底是多少麵值的。我們覺得,這一次大家應該會坦誠地告訴收銀員多找零了吧?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竟然還是沒有一個人實話實說。有趣的是,顧客通常不會直接撒謊,而是先核實收銀員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知道他們用於支付的是10英鎊的鈔票還是20英鎊的鈔票(“你不能看一下抽屜裏嗎?”),然後再趁機占商店的便宜。隻有一個人指出了收銀員的錯誤。在隨後的采訪中,這個人說他是基督徒,如果拿走多找的零錢耶穌會不高興的。研究人員雖然可以嚐試,但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驗證這種理論。
在研究的最後一部分,一名研究人員站在了商店外麵,扮作市場調查人員。當看到剛拿了多找的零錢走出商店的顧客時,他就會走上去問他們幾個跟誠實有關的問題。你覺得記者誠實嗎?英國女王值得信任嗎?最後,他會問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家商店的收銀員多找了很多零錢給你,你會誠實地如數歸還給商店嗎?”在最後一個問題出現之前,每個人都能迅速而明確地給出問題的答案。不,他們不信任記者。是的,他們覺得英國女王是誠實的。但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他們卻突然支支吾吾了。雖然他們才剛剛做出了問題中提及的不誠實行為,但卻給出了相對較長,而且非常模糊的答案,比如,“我不記得上次發生這種情況是什麽時候了”“我通常不看找了多少零錢”“我從來都沒好好數過找給我的零錢”。看來,即便是在匿名調查中,人們也無法坦誠麵對。
這項研究的結果呈現了一種有趣但卻令人沮喪的人性觀點。在當今英國社會,不道德的行為是普遍存在的。雖然絕大部分的人都號稱自己是誠實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機可乘的情況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不誠實的。
不過,情況也並不是完全令人感到沮喪和絕望。我們最後又做了第三次研究,這也是最後一次了。結果顯示,在談到自私和無私時,細微的改變也會帶來巨大的差異。我們重複了第一階段的實驗,但這次的場所不再是報刊連鎖商店了,而是換成了街角的一家小商店。和報刊連鎖商店的收銀員一樣,研究人員讓小商店的店主也給顧客多找零錢。如果有人用5英鎊的鈔票付款,店主就按10英鎊找零,如果顧客給的是10英鎊的鈔票,店主就按20英鎊找零。這一次,實驗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在連鎖商店做實驗時,所有的顧客都會一聲不響地拿錢走人,但換成街角小店後,一半的顧客都會立即把多找的零錢還給店主。看起來人們好像覺得多拿大公司的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多找錢的是當地的一家小商店,那就不能把多找的錢據為己有了。在後續的采訪中,很多誠實的顧客都表示,從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賺取意外之財就是不對的。他們的說法完全符合一個重要的理論,該理論能夠影響我們在什麽時候施與以及在什麽時候獲取。這一切都跟相似心理有關。
幾年前,電視節目《世界在行動》請我幫忙設計幾個小測驗,以便檢測一下這個國家的誠實度。我們並沒有采用特林考斯觀察細小違規事件的方法,而是決定更積極地行動起來,所以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了嚴重的自私行為上。很多的測驗都是在最單純的地方進行的,而且大部分的參與者都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經參與了一項科學研究。
請想象你自己走到了一台自動取款機旁邊。你剛要把自己的銀行卡插進取款機,這時機器裏突然吐出來一張10英鎊的鈔票。那麽你會拿錢走人呢?還是會把它還給銀行?
我所設計的第一個實驗就是通過隨機取樣的方式看看人們對這種情況的反應。經過特批,節目製作單位獲得了某家英國知名銀行自動取款機一天的掌控權。他們讓工程師挪開了原有的取款機,換上了另外一個特殊的裝置,隻要有人站到該裝置前麵,它就會自動吐出一張10英鎊的鈔票。我們迎來了第一個不知情的顧客,她走到取款機前,就在此時,取款機突然吐出了一張10英鎊的鈔票。隱藏的攝像機正在記錄著她的一舉一動。結果證明這位女士相當誠實,她立即就拿著鈔票走進了銀行,走到櫃台前交給了迷惑不解的銀行工作人員,並向他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麽。不過,很遺憾,這位女士的誠實舉動被證明隻是一個特例,而不是常態。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把鈔票留給自己,還有一些人看起來“很善於把握發財機會”,他們會多次回到取款機前拿走鈔票,其中最不誠實的一位竟然回來了20次之多。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心安理得地拿走並不屬於他們的錢呢?或許使用取款機做實驗得出的數據會扭曲事實。人們可能會覺得拿走一台機器給他們的錢是一回事,但從另一個人那裏把錢拿走就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還有一些人覺得他們拿走的是銀行的錢。可能那些不知情的參與者認為取款機吐錢出來是銀行自己出錯了,而這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拿回銀行從他們身上賺到的錢,雖然隻是很少的一部分。
為了驗證這些想法,節目的製作單位又做了第二個實驗。這一次,給他們錢的不再是機器了,而是另外一個人,實驗的地點也從冷漠的自動取款機改成了一家熱情好客的商店。
設想一下你從商店裏買了一本雜誌,你給了收銀員一張5英鎊的鈔票。你絕對沒有想到,收銀員找給你的零錢竟然是按10英鎊的鈔票計算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很誠實地把多找給你的錢還給收銀員嗎?
為了探討公眾在這種情境下的誠實度,節目製作單位征得一位全國性的報刊經銷商的同意,在一天的時間內接管了其下屬的一家連鎖商店,並將其變成了我們的實驗室。在研究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要求收銀員多找零錢。如果有人用5英鎊的鈔票付款,收銀員就按10英鎊找零,如果顧客給的是10英鎊的鈔票,收銀員就按20英鎊找零。當第一名不知情的顧客走進商店時,大家都等著看他是不是足夠誠實,會不會坦承自己拿到了意外之財。結果顯示,所有的人都收下了多找給他們的零錢,很多人在離開商店時臉上還露出了狡猾的微笑。
和所有的實驗一樣,我們也必須排除任何其他的可能解釋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或許並不是人們不誠實,而是他們沒有留意到收銀員在找零時多給錢了(盡管他們笑了)。我們重複了剛才的實驗,這一次,收銀員大聲地數出了零錢有多少。第二批顧客走進了商店,收銀員仔細地數出了多出的零錢,並把它們交到了顧客的手裏。那些用5英鎊鈔票付款的人是按照10英鎊找的零,而那些用10英鎊鈔票支付的按照20英鎊找零。結果顯示,人們依然會收下多餘的零錢,然後一言不發地離開。
為了進一步強調錯誤,在實驗的倒數第二部分,研究人員要求收銀員不僅要仔細數出多找的零錢並交到顧客手裏,隨後他們還得露出有點兒迷惑的表情,並詢問顧客剛才給他們的鈔票到底是多少麵值的。我們覺得,這一次大家應該會坦誠地告訴收銀員多找零了吧?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竟然還是沒有一個人實話實說。有趣的是,顧客通常不會直接撒謊,而是先核實收銀員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知道他們用於支付的是10英鎊的鈔票還是20英鎊的鈔票(“你不能看一下抽屜裏嗎?”),然後再趁機占商店的便宜。隻有一個人指出了收銀員的錯誤。在隨後的采訪中,這個人說他是基督徒,如果拿走多找的零錢耶穌會不高興的。研究人員雖然可以嚐試,但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驗證這種理論。
在研究的最後一部分,一名研究人員站在了商店外麵,扮作市場調查人員。當看到剛拿了多找的零錢走出商店的顧客時,他就會走上去問他們幾個跟誠實有關的問題。你覺得記者誠實嗎?英國女王值得信任嗎?最後,他會問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家商店的收銀員多找了很多零錢給你,你會誠實地如數歸還給商店嗎?”在最後一個問題出現之前,每個人都能迅速而明確地給出問題的答案。不,他們不信任記者。是的,他們覺得英國女王是誠實的。但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他們卻突然支支吾吾了。雖然他們才剛剛做出了問題中提及的不誠實行為,但卻給出了相對較長,而且非常模糊的答案,比如,“我不記得上次發生這種情況是什麽時候了”“我通常不看找了多少零錢”“我從來都沒好好數過找給我的零錢”。看來,即便是在匿名調查中,人們也無法坦誠麵對。
這項研究的結果呈現了一種有趣但卻令人沮喪的人性觀點。在當今英國社會,不道德的行為是普遍存在的。雖然絕大部分的人都號稱自己是誠實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機可乘的情況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不誠實的。
不過,情況也並不是完全令人感到沮喪和絕望。我們最後又做了第三次研究,這也是最後一次了。結果顯示,在談到自私和無私時,細微的改變也會帶來巨大的差異。我們重複了第一階段的實驗,但這次的場所不再是報刊連鎖商店了,而是換成了街角的一家小商店。和報刊連鎖商店的收銀員一樣,研究人員讓小商店的店主也給顧客多找零錢。如果有人用5英鎊的鈔票付款,店主就按10英鎊找零,如果顧客給的是10英鎊的鈔票,店主就按20英鎊找零。這一次,實驗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在連鎖商店做實驗時,所有的顧客都會一聲不響地拿錢走人,但換成街角小店後,一半的顧客都會立即把多找的零錢還給店主。看起來人們好像覺得多拿大公司的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多找錢的是當地的一家小商店,那就不能把多找的錢據為己有了。在後續的采訪中,很多誠實的顧客都表示,從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賺取意外之財就是不對的。他們的說法完全符合一個重要的理論,該理論能夠影響我們在什麽時候施與以及在什麽時候獲取。這一切都跟相似心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