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初</p>


    在大洋帝國悍然出兵幹預北美戰局後,原本大好的形勢急轉直下,這引起了米國政府和軍方的極大恐懼,咬著牙向芝加哥戰線投入更多的兵力,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狂攻浪潮。</p>


    然而天不遂人願,上帝不再保佑美利堅。</p>


    北線日軍主力在美方潮水般的進攻中,始終屹立不倒,咬著牙苦撐下來,終於等到了南方兵團的援軍和寶貴的空投物資。</p>


    這一切,讓美軍內部高層信心動搖,出現了巨大分歧。</p>


    “強攻絕不能停止,這時候再談什麽傷亡數字已經沒有意義,我們必須持續的給日軍施加最大壓力,對其造成嚴重殺傷,這才是解決危機的關鍵。”</p>


    “聖誕節行動”計劃製定者加爾維茨中將據理力爭,在他看來;</p>


    自從丹佛再度淪陷後,日軍打通了南北增援通道,並且得到大洋帝國皇家空軍的有力支持,已逐漸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局麵。</p>


    值此危急時刻</p>


    隻能祭出“以本傷人”的戰術,對日軍頑強踞守的芝加哥戰線實施更猛烈進攻,令扶桑人流盡最後一滴血。</p>


    聽起來,這似乎是“凡爾登戰役”的北美版本,但確實是當下最可行的方法。</p>


    扶桑本土向北美增援的軍隊已經陸續抵達,但迄今為止不過四個師團兵力,約9萬餘人。</p>


    跨洋遠征的難度遠超想象,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向北美輸送兵力,耗費之大足以令人吐血,扶桑也不例外。</p>


    經曆戰爭浩劫</p>


    北美日戰區的總人口約在270萬至280萬之間,能夠作戰的全部加起來不足百萬,這就是扶桑國的致命缺陷。</p>


    隻要磨平了扶桑國的進攻銳氣,就相當於大洋帝國少了一個強力打手,若是能對其直屬軍隊造成重大傷亡,興許……</p>


    付出代價過大,大洋帝國可能會選擇退兵,而這是米國勝利的唯一機會。</p>


    這是德裔軍官和強硬派美軍將領普遍認知,但是政府和部分溫和派將領卻希望通過談判,解決當前棘手的戰事。</p>


    真要論起來,美方現在還沒有丟失什麽土地,反而光複了一些五大湖地區工業城鎮。</p>


    之所以退縮,是因為美方後方人心惶惶,社會上已經亂起來了。</p>


    很多米國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洋症”被勾了起來,還有一大批“精洋派”“投降派”“獨立自治派”以及分裂分子和邪教趁機出來興風作浪,蠱惑人心,煽動反對現政府的言論,不時舉行大規模罷工遊行,鬧得烏煙瘴氣。</p>


    對日戰爭贏得大部分米國人的支持,但是和大洋帝國開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p>


    殘留在米國牛仔心中的驕傲,對於戰爭中輸給豆丁般的矮個子扶桑人無法接受,但是輸給大洋帝國,大部分米國牛仔卻覺得順理成章,一點不突兀。</p>


    號稱世界陸軍最強的德國都戰敗了,米國人輸掉戰爭也不難看吧?</p>


    這種非常奇葩的思想,在現今的米國社會很流行。</p>


    自從率先發起第三次美日戰爭以來,美方在前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源,傷亡總人數已經高達70餘萬,從而導致民間怨聲載道,各種反戰勢力和分裂主義逾加猖獗,內部危機重重。</p>


    對付死硬的扶桑人,必須要付出重大血的代價。</p>


    美軍在北線芝加哥戰場迄今為止,以進攻為主導,傷亡總人數在53萬至54萬之間,可謂代價高昂。</p>


    戰爭爆發伊始</p>


    美軍在東線堪薩斯城的勝利,以及隨後收複丹佛的一係列戰役中,遭遇到了13萬日軍的頑強抵抗,最終俘虜者不足萬人,其餘日軍皆戰死。</p>


    由此可見,日軍戰鬥風格之頑強,遠勝於美軍。</p>


    美軍在坦克裝甲部隊,炮兵和空中力量的優勢下,依然付出了傷亡17萬餘人的重大代價,其中陣亡7萬多人,輕重傷近10萬。</p>


    客觀的說</p>


    以7萬對12萬,美軍確實取得了一場輝煌勝利,在連續三次的美日戰爭中,第1次在該項數據上領先。</p>


    但達成這一成就的代價就是消耗360餘萬發炮彈,損失540餘輛“威爾遜”坦克及1300餘台輪履戰車,173架飛機和上千門大炮,裝甲機動攻擊力大為減弱,炮兵火力也不複鼎盛時期。</p>


    主要負責進攻的美第四集團軍和第五集團軍一部共計36萬餘人遭遇重創,戰損達到4成之多,已經傷筋動骨的程度。</p>


    雖然後續補充了十餘萬新兵,但整體戰鬥力下降的厲害,結果被大洋帝國所屬北美第二軍一擊而潰,僅僅支撐了三天時間。</p>


    戰爭打到這要命的時候,米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沒有單一主體民族的致命缺陷便暴露出來,那就是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太差。</p>


    全國各地爆發的反戰示威遊行,各種分裂主義言論和團體粉墨登場,通過演講、報紙輿論和廣播電台等各種手段,喚起人們心底曾經被大洋帝國支配的恐怖記憶。</p>


    兩個月前勝利光複丹佛城帶給美利堅人民的榮耀,如今早已逝去,光環不在。</p>


    大洋帝國悍然派兵武裝幹預北美局勢,丹佛再度淪陷,日軍南北大動脈重新打通,芝加哥前線日軍迎來了強援……</p>


    這一切對米國人而言,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災難,很多人對贏得最後戰爭勝利的信心早已崩潰。</p>


    而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民眾支持率指數,從最高時的百分之八十幾,急劇滑落到不足40%,這過山車一般的數據就在短短兩個半月時間內發生,讓威廉-塔夫托白高興了一場。</p>


    最糟糕的是美利堅作為民選政府,24年度將舉行國會議員中期選舉,改選1/3的參議院議員和一半的國會眾議院議員,當前選舉大幕已經拉開。</p>


    原本信心滿滿參與選舉的象黨議員們,在前線噩耗連連的情況下,選情急驟直下,從原本的勝券在握變得前景一片灰暗,從上到下都急得跳腳。</p>


    由此,政府方麵誕生了強大的議和派,要求盡快派出使團與大洋帝國和日方接觸,探討和平解決北美局勢的可能性,務使當前的惡劣戰況不再蔓延。</p>


    雖然美方政府和軍方產生了巨大分歧,但一日未達成談判條約,戰爭依然要進行下去,依然要維持當前的攻勢作戰,依然要上這個戰爭泥沼中投入無數的資源,還有大量征募的美軍士兵。</p>


    米國人對大洋帝國插手北美戰局無計可施,隻能求助於當初信誓旦旦的英國人。</p>


    而倫敦的反應尤其強烈,公開發表嚴重外交照會,言辭強硬的要求大洋帝國改變錯誤決定,撤回所屬軍隊,不要再錯誤幹預北美局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大英帝國的底線。</p>


    大洋帝國的做法也很幹脆,斷然拒絕了英方要求,外交部門重申了大洋帝國皇帝李福壽在4年之前,訪問弗吉尼亞共和國時所表達的真實態度;</p>


    </p>


    帝國方麵不承認也沒有義務保障英國在北美地區的所謂特殊權益。</p>


    北美地區(不含加拿大)是大洋帝國傳統勢力範圍,作為肩負領導世界重要使命的大洋帝國,有責任維護該地區和平穩定,有責任對擅自挑起戰火的米國予以懲戒,所作所為不需要得到任何國家的諒解和同意,這也包括英國。</p>


    所以,大洋帝國拒絕一切無理指控,也不接受英國交涉,倫敦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p>


    大洋帝國政府的官方態度強硬而有力,第一時間得到世界各國主要媒體的頭版頭條報道,而其中兩個正式詞匯,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p>


    第一個定義是“肩負領導世界重要使命的大洋帝國”,這是政府公開闡述對外政策,也是今後的基本國策,普遍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p>


    大洋帝國能否承擔得起這樣高度的定位,是否將於全球霸主英國爆發戰爭?</p>


    吃瓜群眾們興趣盎然的等著看,在這種世界級重量的交手中,就連巴黎也插不上手,遭受世界大戰沉重打擊後,他們已經放棄了全球角逐的雄心壯誌。</p>


    反而是意大利王國跳的很高,調門也很高,緊緊追隨英國的腳步,願意出錢出兵出力跟隨英國遠征軍,幹預北美局勢。</p>


    意大利人的眼睛還緊緊盯著大洋帝國占據的利比亞,壓根不清楚自己幾斤幾兩,試圖在兩強爭霸中搶奪一杯羹。</p>


    第二個定義是“北美地區(不含加拿大)是大洋帝國傳統勢力範圍”,直接把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排除在外。</p>


    英國對此暴跳如雷,表示絕不能夠接受。</p>


    而法國人就平靜的多,早在1803年,法國皇帝拿破侖就將法屬路易斯安娜賣給了米國人,在領土上不存在爭議。</p>


    北美大陸打生打死,巴黎現在也無力參與,最重要的就是恢複生產,恢複重傷的國力和空虛的國庫。</p>


    德國人則躺平了,正在全國各地舉行大罷工和全國性的不合作運動,抗議法國出兵十萬占領魯爾地區,抗議協約國集團的巨額戰爭賠償,為城市貧民和家人爭取一塊麵包活下去,自家破事一籮筐,顧不上大西洋彼岸的米國牛仔。(未完待續)</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澳洲風雲187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葡萄無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葡萄無牙並收藏澳洲風雲187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