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8月,足利義滿下令嚴禁邊民騷擾明朝,得悉此消息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派使臣前往宣詔撫慰。在給足利義滿的詔書裏,建文帝稱其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對“日本國王”這一稱號坦然接受,並沒有覺得不妥。事實上,這個足利尊氏的孫子早已是日本國家權力的最高代表了。在他執政時期,他將幕府遷到了京都的室町,足利幕府由此改稱為室町幕府。


    公元1367年,足利幕府第二代將軍,38歲的足利義詮病逝,其子足利義滿在細川賴之的輔佐下,於次年坐上幕府將軍的寶座。公元1378年,20歲的足利義滿在京都的室町營建了富麗堂皇的府邸,並在庭院內廣植各種奇花異草,稱“花之禦所”,並在此處執行政務,足利幕府的稱謂由此被室町幕府所取代。


    足利義滿當政時期,將前兩代幕府將軍設置的“執事”改稱為“管領”,並賦予其極大的權限。管領統轄政所、侍所等中央機構,而將軍對地方守護的命令,也必須通過管領傳達。在室町幕府前期,“管領”職位由足利氏門下的有力守護細川氏、斯波氏、田三氏三大家族輪流擔任,稱為“三管領”,直至室町幕府末期,“管領”職位才出現了私相授受的情況。


    管領統轄下的侍所由赤鬆氏、一色氏、山名氏、京極氏四個家族的人出任,主要負責統領禦家人、負責幕府警備任務,其權力僅次於管領,被稱為“四職”。


    室町幕府還編製了直接聽命於將軍的直轄軍隊,稱為“奉公眾”。編製“奉公眾”,是足利義滿看到自己雖然身為將軍,卻沒有直接統領的軍隊,有鑒於此,他特意從地方守護的武士中剝離出一部分,改編為自己的武裝力量。人數約在3000人左右。


    “奉公眾”平時負責護衛將軍的安全,同時也兼有負責管理“禦料所”,即分布於諸分國的將軍直轄領上的守護動向的職責。足利義滿希望強化幕府體製,統製和監督各地方的守護階層,並借此削減其勢力。


    除了政所、侍所、問住所等等這樣的中央機構外,室町幕府在地方上還設置了“關東禦所”。“關東禦所”又被稱為鐮倉公方或鐮倉殿,由足利尊氏的第四子基氏的子孫世襲。除守護由幕府將軍直接任免外,其他事物均由關東禦所的輔臣“關東管領”處理。隨著關東禦所實力的不斷加強,它與室町幕府的關係也日漸對立,至幕府中後期,關東禦所已經成了室町幕府最大的威脅之一。


    除了關東禦所,幕府還在各地設置了“守護”和“地頭”,其名稱雖與鐮倉幕府相同,但是性質卻各異。鐮倉幕府的守護與地頭都是將軍的禦家人,兩者之間是主仆關係,而室町幕府的“守護”和“地頭”多數由將軍的直係族人和有力家臣擔任。為了保護這些守護、地頭的利益,室町幕府授予了其裁判訴訟、處理無主田地、征收稅款的特權。這些守護、地頭利用特權在地方大肆侵吞莊園,將管轄地的武士變成自己的家臣,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裝,逐漸發展為守護領國的守護大名。


    這些守護大名在自己領國內肆意妄為,不奉幕府詔命,截留本應上繳給幕府的年貢,尤其是其日漸壯大起來的武裝力量,對幕府構成了最直接的威脅。1391年,足利氏的同族、最大的守護大名,領有11國守護的山名氏清反叛,舉兵向京都進攻。足利義滿隧起兵討平山名氏清,山名氏清戰死,山名家勢力急劇衰落,史稱“明德之亂”。


    在削弱了山名氏清家族的勢力後,足利義滿將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了大內義弘的身上。大內義弘擁有6國領地,是關西地區最有實力的守護大名。1399年,大內義弘宣布反叛幕府,足利義滿親任總大將,派遣細川氏、京極氏和赤鬆氏為前鋒,以總兵力3.6萬人攻打大內義弘。兩軍交戰,大內義弘戰死,幕府軍隊大獲全勝。此役發生於應永六年,故史稱“應永之亂”。


    在削弱了各地守護大名的實力後,室町幕府加強了對財政方麵的管理。除了分散各地的約200處的直轄領“禦料所”為其主要經濟來源外,幕府還增加了向各地大名征收年貢米和年貢錢的數量。幕府還在畿內的交通要道設“關所”,征收“關錢”,在渡口收取“津料”,並且對京都內的當鋪業和釀酒業課征稅收。


    除此之外,與明朝進行的“勘合貿易”,也是室町幕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所謂“勘合貿易”,是明朝對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的一種稱呼,也稱“貢舶貿易”。“勘合貿易”必須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由於這期間倭寇猖獗,為了對倭寇和幕府官方船隻加以區別,明朝發給室町幕府勘合符以示區分。幕府的貿易船隻到港後,需出示勘合符,經明朝官員查驗無誤後,方能進行交易。


    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些港口城市日益顯現出繁榮的景象,手工業和紡織業快速發展,不同產品之間的交換也日趨頻繁,城市的商業形式也變得日趨多樣。每月三次的定期市場“三齋市”從室町中期開始,改為每月六次的“六齋市”。隨著市場的繁榮和貨品種類的增加,還出現了類似於今天行業協會的組織——座。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座”越多。由於“座”的普及與發達,行業種類也隨之增多,分工越來越細,促進了商品質量的提高。


    隨著商業活動的蓬勃發展,貨物運輸業也興盛起來。在一些工商業發達地區,出現了“馬借”、“車借”等運輸組織。海上運輸出現了駁船,容積達千石的也為數不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光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光波並收藏一本書讀懂日本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