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嗎?對於別的國家來說,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若是問日本人,大多數都會點頭稱是。在不停地點頭中,他們的腦海中可能還會浮現那個人的名字——佩裏。正是這個人,率領著一支艦隊,用武力恐嚇的手段強行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讓這個國家從此走上了波瀾壯闊的變革之路。
1846年,美國人比德爾率領全副武裝的艦隊,手持總統給幕府將軍的親筆信,來到日本,要求德川幕府向美國開放國門,進行自由貿易,還要求在江戶設立領事館。這一要求遭到了幕府的強硬拒絕。1853年7月8日,剛剛升任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有“美國蒸汽機軍艦之父”之稱的海軍準將馬特修·卡爾伯萊斯·佩裏率領著通體黑色的蒸汽戰艦來到江戶灣的浦賀港。
美國戰艦的出現讓駐守在海岸邊的幕府士兵驚慌失措,麵對冒著滾滾濃煙的黑色怪物,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他們迅速將此消息匯報給了浦賀奉行。浦賀奉行指派兩名下級武士以“浦賀總督”和“浦賀副總督”的名義去與對方接觸,暗中窺測、了解其來意。佩裏向“總督”和“副總督”說明了此行的目的是遞交總統菲爾莫爾簽署的國書,要求確定遞交儀式的地點。
而與此同時,仗著自己強大的武力,佩裏毫無忌憚地派出測量人員探測江戶灣沿岸的水深,想以此摸清航道,向幕府施加壓力。多日沒有露麵的浦賀奉行在目睹了美國黑船的種種舉動後,十分不安,在一番躊躇之後,他被迫同意在浦賀附近的久裏濱舉行接受美國國書的儀式。
7月14日,佩裏率領300餘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離船登岸,踏上了日本的國土。這位美國海軍軍官或許還不知道,他是第一個踏上日本本土的外國軍人。在當地官員安排的幕篷內,在肅穆的氣氛中,佩裏遞交了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國的親筆信,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必須在來年春天對國書作出答複,如果到時的結果沒能滿足美國的期待,那麽前來日本的艦隊將比現在更大、更多。麵對佩裏的恫嚇,幕府官員唯唯諾諾,隻希望佩裏艦隊盡快離開日本。
美國黑船雖然離開了日本,但是它武力威脅日本開國的要求卻給幕府留下了不得不麵對的難題。為了聽取意見,幕府要求各領國廣泛討論,獻計獻策。與此同時,幕府一改常例,將佩裏來日要求開國之事匯報給了京都的天皇,征詢天皇對此事的意見,這實際上是將外交權轉交給了皇室,也等於廢除了天皇不得過問朝政的規定。幕府的權威因為佩裏的武力叩關而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各領國上報來的意見說長道短,莫衷一是。支持開國的人認為,這是大勢所趨,而且開國並非意味著日本臣服“外夷”,而是“學夷之長”,輸入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國家富裕強盛。而主張維護現有國體,反對“夷人”武力威脅的人則堅持認為,要武力對武力,驅逐“夷人”的進犯,持這一觀點的人被稱為“攘夷派”。有的人則在和與戰之間猶豫不決,拿不出任何建議,僅表態以幕府決定是從。
在眾多的意見中,“攘夷派”的觀點占了上風,此時在位的孝明天皇也是一位“攘夷派”,在他的支持下,京都的天皇朝廷一時間成了“攘夷論”的大本營。
麵對紛紛攘攘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幕府也是左右為難,心中無數,做不出明確的判斷。無奈之下,幕府“老中”阿部正弘決定等來年美國人來時,再做打算。
1854年2月13日,佩裏率領美國最先進的7艘蒸汽戰艦出現在江戶灣小柴衝,這7艘船體堅固龐大的艦船首尾相銜,所有的炮口全都齊刷刷地指向海岸。佩裏決定,如果日本方麵不同意美國的開國要求,就立刻對江戶海岸進行炮轟。
幕府在江戶附近的橫濱為美國人設立了接待所,此處也是雙方進行談判的所在地。在這次談判中,幕府同意保護遇難船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提供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資,但除此之外,拒絕和美國訂立通商條約,開放口岸。
幕府的態度讓趾高氣昂的佩裏很是不滿,他向幕府官員提出,僅僅救護遇難船員或提供物資是遠遠不夠的,日本必須開放長崎以外的港口並立即與美國訂立條約。為了給幕府施加壓力,佩裏命令艦隊官兵在橫濱海岸登陸,恣意闖入民家、商店,騷擾當地百姓,而海上的戰艦也做好了隨時開戰的準備。佩裏還特意邀請幕府官員登艦參觀,讓他們親身體會美國的強大武力。
在佩裏的強硬姿態下,幕府被迫屈服,接受了美國的開國通商要求。1854年3月31日,雙方在橫濱簽訂了用英、日、漢、荷蘭四種語言寫成的《日美修好條約》。除了將原先幕府同意的保護遇難船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提供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資這兩條寫進條約外,條約還規定: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兩個港口;同意美國外交官在18個月內進駐這兩個港口;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有關最惠國待遇的這一條規定為日後訂立《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做了鋪墊。《日美修好條約》是日本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日本的國門從此被打開,佩裏武力叩關達到了預期目標。
條約簽訂後,雙方互贈禮品。美國送給日本的都是代表西方最新科技的產物,如電報機、鍾表、望遠鏡、紡織品、蒸汽火車模型和大炮。為了向日本人展示蒸汽火車的性能,隨佩裏艦隊而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橫濱鋪設了鐵軌,然後燒煤開動,麵對隆隆作響、車輪飛滾的蒸汽火車,圍觀的幕府官員看得目瞪口呆。相比之下,日本方麵贈送給美國人的禮物就顯得有些寒酸,除了大米、白酒,就是紙扇、漆器,都是一些農產品和傳統手工製品。從禮物上,日本人認識到了自己與美國人的巨大差距。
1854年6月20日,佩裏和幕府官員在下田簽署了《下田條約》。《下田條約》是《日美修好條約》的附屬條約。此條約就下田開港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條約所用文字為日語和英國,而譯本則為荷蘭語。
日本與美國簽訂條約開啟了與西洋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序幕。1854年10月14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修好條約》,同意向英國開放長崎、箱館兩港,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承認英國指揮官有權處置違反日本法令的官兵,實際上承認了英國在日的治外法權。
1855年2月7日,日本與俄國訂立了《日俄修好條約》。通過條約,俄國取得了撫島以北的日本固有領土千島群島,並首次將領事裁判權寫進條約文本。看到西方列強一個個在跟日本簽訂的條約中獲得了巨大利益,與幕府保持了200餘年來往的荷蘭心有不甘,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1856年1月30日,雙方簽署了《日荷修好條約》,這項條約的簽訂使荷蘭不費吹灰之力便均沾了美、英、俄三國對等的權益,荷蘭在日本的勢力越發壯大。
1856年8月21日,根據《日美修好條約》的規定,頓賽德·哈裏斯作為首位美國駐日本總領事,乘軍艦來到日本下田港。於9月4日,在下田開設領事館並舉行了升旗儀式,成為第一個駐日本的外國使節。
幕府與各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使得日本從一個封建的農業島國逐漸走向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邊緣。通過自由通商,大量廉價的西洋商品銷往日本,同時日本的生絲、棉花等原料產品則被掠奪,日本傳統的紡織業遭到嚴重打擊,手工業者破產,生活陷入困境;而在與各國簽訂的條約中都規定金銀可免稅輸出輸入,於是列強大量套購日本黃金,致使日本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經濟陷入一片混亂。
為了擺脫貧困,貧民和下級武士紛紛發起暴動,爭取自己的權利,而社會的動蕩也使各地大名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他們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可與幕府抗衡的“強藩”。德川幕府的統治處在了搖搖欲墜的邊緣。
1846年,美國人比德爾率領全副武裝的艦隊,手持總統給幕府將軍的親筆信,來到日本,要求德川幕府向美國開放國門,進行自由貿易,還要求在江戶設立領事館。這一要求遭到了幕府的強硬拒絕。1853年7月8日,剛剛升任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有“美國蒸汽機軍艦之父”之稱的海軍準將馬特修·卡爾伯萊斯·佩裏率領著通體黑色的蒸汽戰艦來到江戶灣的浦賀港。
美國戰艦的出現讓駐守在海岸邊的幕府士兵驚慌失措,麵對冒著滾滾濃煙的黑色怪物,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他們迅速將此消息匯報給了浦賀奉行。浦賀奉行指派兩名下級武士以“浦賀總督”和“浦賀副總督”的名義去與對方接觸,暗中窺測、了解其來意。佩裏向“總督”和“副總督”說明了此行的目的是遞交總統菲爾莫爾簽署的國書,要求確定遞交儀式的地點。
而與此同時,仗著自己強大的武力,佩裏毫無忌憚地派出測量人員探測江戶灣沿岸的水深,想以此摸清航道,向幕府施加壓力。多日沒有露麵的浦賀奉行在目睹了美國黑船的種種舉動後,十分不安,在一番躊躇之後,他被迫同意在浦賀附近的久裏濱舉行接受美國國書的儀式。
7月14日,佩裏率領300餘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離船登岸,踏上了日本的國土。這位美國海軍軍官或許還不知道,他是第一個踏上日本本土的外國軍人。在當地官員安排的幕篷內,在肅穆的氣氛中,佩裏遞交了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國的親筆信,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必須在來年春天對國書作出答複,如果到時的結果沒能滿足美國的期待,那麽前來日本的艦隊將比現在更大、更多。麵對佩裏的恫嚇,幕府官員唯唯諾諾,隻希望佩裏艦隊盡快離開日本。
美國黑船雖然離開了日本,但是它武力威脅日本開國的要求卻給幕府留下了不得不麵對的難題。為了聽取意見,幕府要求各領國廣泛討論,獻計獻策。與此同時,幕府一改常例,將佩裏來日要求開國之事匯報給了京都的天皇,征詢天皇對此事的意見,這實際上是將外交權轉交給了皇室,也等於廢除了天皇不得過問朝政的規定。幕府的權威因為佩裏的武力叩關而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各領國上報來的意見說長道短,莫衷一是。支持開國的人認為,這是大勢所趨,而且開國並非意味著日本臣服“外夷”,而是“學夷之長”,輸入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國家富裕強盛。而主張維護現有國體,反對“夷人”武力威脅的人則堅持認為,要武力對武力,驅逐“夷人”的進犯,持這一觀點的人被稱為“攘夷派”。有的人則在和與戰之間猶豫不決,拿不出任何建議,僅表態以幕府決定是從。
在眾多的意見中,“攘夷派”的觀點占了上風,此時在位的孝明天皇也是一位“攘夷派”,在他的支持下,京都的天皇朝廷一時間成了“攘夷論”的大本營。
麵對紛紛攘攘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幕府也是左右為難,心中無數,做不出明確的判斷。無奈之下,幕府“老中”阿部正弘決定等來年美國人來時,再做打算。
1854年2月13日,佩裏率領美國最先進的7艘蒸汽戰艦出現在江戶灣小柴衝,這7艘船體堅固龐大的艦船首尾相銜,所有的炮口全都齊刷刷地指向海岸。佩裏決定,如果日本方麵不同意美國的開國要求,就立刻對江戶海岸進行炮轟。
幕府在江戶附近的橫濱為美國人設立了接待所,此處也是雙方進行談判的所在地。在這次談判中,幕府同意保護遇難船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提供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資,但除此之外,拒絕和美國訂立通商條約,開放口岸。
幕府的態度讓趾高氣昂的佩裏很是不滿,他向幕府官員提出,僅僅救護遇難船員或提供物資是遠遠不夠的,日本必須開放長崎以外的港口並立即與美國訂立條約。為了給幕府施加壓力,佩裏命令艦隊官兵在橫濱海岸登陸,恣意闖入民家、商店,騷擾當地百姓,而海上的戰艦也做好了隨時開戰的準備。佩裏還特意邀請幕府官員登艦參觀,讓他們親身體會美國的強大武力。
在佩裏的強硬姿態下,幕府被迫屈服,接受了美國的開國通商要求。1854年3月31日,雙方在橫濱簽訂了用英、日、漢、荷蘭四種語言寫成的《日美修好條約》。除了將原先幕府同意的保護遇難船員,向過境的美國船隻提供煤炭、淡水、糧食等物資這兩條寫進條約外,條約還規定: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兩個港口;同意美國外交官在18個月內進駐這兩個港口;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有關最惠國待遇的這一條規定為日後訂立《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做了鋪墊。《日美修好條約》是日本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日本的國門從此被打開,佩裏武力叩關達到了預期目標。
條約簽訂後,雙方互贈禮品。美國送給日本的都是代表西方最新科技的產物,如電報機、鍾表、望遠鏡、紡織品、蒸汽火車模型和大炮。為了向日本人展示蒸汽火車的性能,隨佩裏艦隊而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橫濱鋪設了鐵軌,然後燒煤開動,麵對隆隆作響、車輪飛滾的蒸汽火車,圍觀的幕府官員看得目瞪口呆。相比之下,日本方麵贈送給美國人的禮物就顯得有些寒酸,除了大米、白酒,就是紙扇、漆器,都是一些農產品和傳統手工製品。從禮物上,日本人認識到了自己與美國人的巨大差距。
1854年6月20日,佩裏和幕府官員在下田簽署了《下田條約》。《下田條約》是《日美修好條約》的附屬條約。此條約就下田開港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條約所用文字為日語和英國,而譯本則為荷蘭語。
日本與美國簽訂條約開啟了與西洋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序幕。1854年10月14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日英修好條約》,同意向英國開放長崎、箱館兩港,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承認英國指揮官有權處置違反日本法令的官兵,實際上承認了英國在日的治外法權。
1855年2月7日,日本與俄國訂立了《日俄修好條約》。通過條約,俄國取得了撫島以北的日本固有領土千島群島,並首次將領事裁判權寫進條約文本。看到西方列強一個個在跟日本簽訂的條約中獲得了巨大利益,與幕府保持了200餘年來往的荷蘭心有不甘,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1856年1月30日,雙方簽署了《日荷修好條約》,這項條約的簽訂使荷蘭不費吹灰之力便均沾了美、英、俄三國對等的權益,荷蘭在日本的勢力越發壯大。
1856年8月21日,根據《日美修好條約》的規定,頓賽德·哈裏斯作為首位美國駐日本總領事,乘軍艦來到日本下田港。於9月4日,在下田開設領事館並舉行了升旗儀式,成為第一個駐日本的外國使節。
幕府與各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使得日本從一個封建的農業島國逐漸走向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邊緣。通過自由通商,大量廉價的西洋商品銷往日本,同時日本的生絲、棉花等原料產品則被掠奪,日本傳統的紡織業遭到嚴重打擊,手工業者破產,生活陷入困境;而在與各國簽訂的條約中都規定金銀可免稅輸出輸入,於是列強大量套購日本黃金,致使日本黃金大量外流,錢價下跌,物價暴漲,經濟陷入一片混亂。
為了擺脫貧困,貧民和下級武士紛紛發起暴動,爭取自己的權利,而社會的動蕩也使各地大名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他們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可與幕府抗衡的“強藩”。德川幕府的統治處在了搖搖欲墜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