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身的安全依托在別人的保護之下,這樣得來的保障能長久嗎?況且是在付出了讓對方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為所欲為的代價之後。或許對於崇信強者的日本來說,這筆買賣是值當的,畢竟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夏天過去,冬天來臨時,或許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光景。日本國民的憤怒便是最好的證明。
1956年12月,鳩山一郎辭去首相一職,石橋湛山當選新一屆首相,但是上台僅僅2個月左右,石橋便因為身體原因被迫辭職。1957年2月,原在石橋湛山內閣擔任外相的岸信介成為新首相。
岸信介上台後,發表了戰後日本的首次外交藍皮書,提出了“日本外交三原則”,包括:1.以聯合國為中心;2.與自由主義各國協調;3.堅持作為亞洲一員的立場。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岸信介內閣將“三原則”變成了“一原則”,也即“以日美關係為基軸”。因此,日本極力推行親美政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姿態,並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以首相身份“訪問”台灣,公開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認為“大陸共產黨的存在是對世界的威脅”。使原本趨於緩和,並逐漸親密起來的中日關係迅速惡化。
1958年5月2日,在岸信介內閣的默許下,幾名右翼分子衝進正在長崎舉辦的中國郵票、剪紙展覽會現場,撕毀中國國旗,這一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為此,中國政府在政治上對日本采取孤立政策,在經濟上,則停止了開始於1952年的兩國民間貿易往來。
1959年,日本與美國開始就修改1951年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進行協商,1960年1月19日,新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對日本來說,舊的安保條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份不平等條約,所以在協商製定新條約時,日本政府盡可能多的為自己爭取與美國對等的地位,糾正舊條約中一些不平等的條款和內容。但其根本依舊是對舊安保條約的延續,比如仍舊允許美國軍隊在日本駐紮,日本政府為其提供基地,並負擔基地使用費用;有關衝繩和小笠原群島的歸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令日本國民尤為擔心的是,新的安保條約有可能將日本卷入因地區衝突而引發的戰爭當中。
因此,從日美兩國就修訂新條約進行磋商起,日本國民就掀起了戰後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史稱“安保鬥爭”。1959年3月,日本百餘個社會團體自發組成了“阻止修改《日美安保條約》國民會議”,希望以有效的組織行動使日本政府放棄與美國修訂新的安保條約。至1960年3月,國民會議已經發展成了由1633個組織參加的龐大社團。
4月26日,在國民會議的組織下,日本各地陸續開始了反對安保條約的示威遊行,同時,請願和集會也相應展開。當時,參加請願的有330萬人,日本國會共收到17萬封請願信。5月9日,國民會議提出解散國會,並要求對岸信介內閣發起不信任投票。
就在各種反對安保條約的鬥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6月1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啟程開始了他的遠東之行。他訪問的第一站是菲律賓,第二站便是日本,按計劃,到達日本的時間是6月19日。為了趕在艾森豪威爾抵達日本前通過新安保條約,岸信介內閣於5月19日深夜在反對黨未出席的情況下,強行通過該條約。這一行為使安保鬥陣急劇高漲,6月5日,全國有650萬人舉行了抗議活動。
6月10日,為艾森豪威爾訪日做前期準備的特派小組抵達東京羽田機場時,遭到了日本民眾的包圍,在千餘名警察的保護下,特派小組成員才乘坐美國海軍的直升機撤離現場。6月15日,580萬人參加了抗議條約簽字和美國總統訪日的集會。當天晚上,近7000名大學生衝進國會,與防暴警察發生衝突,東京大學一名女大學生在衝突中被警察打死,使得岸信介內閣與國民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眼見局勢難以控製,無奈之下,6月16日,岸信介隻得請求艾森豪威爾推遲訪日時間。在安保鬥爭中失去國民信任的岸信介,在日美兩國交換完條約的政府批文後,黯然辭職。
1956年12月,鳩山一郎辭去首相一職,石橋湛山當選新一屆首相,但是上台僅僅2個月左右,石橋便因為身體原因被迫辭職。1957年2月,原在石橋湛山內閣擔任外相的岸信介成為新首相。
岸信介上台後,發表了戰後日本的首次外交藍皮書,提出了“日本外交三原則”,包括:1.以聯合國為中心;2.與自由主義各國協調;3.堅持作為亞洲一員的立場。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岸信介內閣將“三原則”變成了“一原則”,也即“以日美關係為基軸”。因此,日本極力推行親美政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姿態,並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以首相身份“訪問”台灣,公開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認為“大陸共產黨的存在是對世界的威脅”。使原本趨於緩和,並逐漸親密起來的中日關係迅速惡化。
1958年5月2日,在岸信介內閣的默許下,幾名右翼分子衝進正在長崎舉辦的中國郵票、剪紙展覽會現場,撕毀中國國旗,這一事件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為此,中國政府在政治上對日本采取孤立政策,在經濟上,則停止了開始於1952年的兩國民間貿易往來。
1959年,日本與美國開始就修改1951年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進行協商,1960年1月19日,新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對日本來說,舊的安保條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份不平等條約,所以在協商製定新條約時,日本政府盡可能多的為自己爭取與美國對等的地位,糾正舊條約中一些不平等的條款和內容。但其根本依舊是對舊安保條約的延續,比如仍舊允許美國軍隊在日本駐紮,日本政府為其提供基地,並負擔基地使用費用;有關衝繩和小笠原群島的歸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令日本國民尤為擔心的是,新的安保條約有可能將日本卷入因地區衝突而引發的戰爭當中。
因此,從日美兩國就修訂新條約進行磋商起,日本國民就掀起了戰後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史稱“安保鬥爭”。1959年3月,日本百餘個社會團體自發組成了“阻止修改《日美安保條約》國民會議”,希望以有效的組織行動使日本政府放棄與美國修訂新的安保條約。至1960年3月,國民會議已經發展成了由1633個組織參加的龐大社團。
4月26日,在國民會議的組織下,日本各地陸續開始了反對安保條約的示威遊行,同時,請願和集會也相應展開。當時,參加請願的有330萬人,日本國會共收到17萬封請願信。5月9日,國民會議提出解散國會,並要求對岸信介內閣發起不信任投票。
就在各種反對安保條約的鬥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6月1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啟程開始了他的遠東之行。他訪問的第一站是菲律賓,第二站便是日本,按計劃,到達日本的時間是6月19日。為了趕在艾森豪威爾抵達日本前通過新安保條約,岸信介內閣於5月19日深夜在反對黨未出席的情況下,強行通過該條約。這一行為使安保鬥陣急劇高漲,6月5日,全國有650萬人舉行了抗議活動。
6月10日,為艾森豪威爾訪日做前期準備的特派小組抵達東京羽田機場時,遭到了日本民眾的包圍,在千餘名警察的保護下,特派小組成員才乘坐美國海軍的直升機撤離現場。6月15日,580萬人參加了抗議條約簽字和美國總統訪日的集會。當天晚上,近7000名大學生衝進國會,與防暴警察發生衝突,東京大學一名女大學生在衝突中被警察打死,使得岸信介內閣與國民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眼見局勢難以控製,無奈之下,6月16日,岸信介隻得請求艾森豪威爾推遲訪日時間。在安保鬥爭中失去國民信任的岸信介,在日美兩國交換完條約的政府批文後,黯然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