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被日本人視作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還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因此,日本人也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這個詞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就有如下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當然,在唐朝陸羽寫就《茶經》一書前,茶更多的是被當成一種藥材,寫成“荼”,至陸羽寫《茶經》,才有了“茶”字。它也從藥材變為人們聚會相慶時的最佳飲品。在書中,陸羽就飲茶的用具、煮茶的器皿、各地各類茶葉的采製之法,以及與之相對的煮茶用水的選擇、在飲茶中所應遵循的各種規範都做了詳細的敘述。有些學者將這本書視為最早詳解“茶道”的論著。
唐開元年間,茶葉由遣唐使傳至日本,由於茶是舶來品,每次運來時間間隔很長,加上數量又極為稀少,因此,茶葉傳入之初,隻在皇室、貴族及一些高級武士當中流行,喝茶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倘若家中存有幾兩茶葉,那更是非同一般。皇家貴族極重體麵與排場,為了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茶會。茶會的舉辦地往往選在深藏山林的寺廟,或是富麗堂皇的別墅。茶會舉辦過程中,為了保持莊重、肅穆、清雅、高貴的氛圍,茶會的舉辦者製定了諸多“飲茶法度”,也就是規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謂的“公家書院茶”的茶文化。
1190年,在宋朝學禪的日本榮西禪師將歸國時攜帶的茶種,種植於築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這是日本本土種植茶葉的開始,榮西也因此被稱為日本的茶葉之祖。此後,飲茶之風在禪林漸漸興起。與“公家”飲茶不同,佛門中人,尤其是禪宗,追求靜、定、思、悟之法,因此,僧侶將飲茶與禪法融為一體,成為禪門修行的重要內容,也就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從這一時期開始,飲茶及其特有的文化開始向民間傳播。
室町幕府末期,村田珠光追隨大名鼎鼎的狂僧一休宗純禪師(即一休和尚)學習禪道。在學禪之際,村田珠光用修禪之道改造自己原先從事的茶事活動,賦予飲茶新的精神內涵,並在奈良建立了自己的茶室“草庵茶”,成為“奈良流”的開山鼻祖。“草庵茶”的建築樣式非常簡單,與當時流行於百姓間的茶室一樣,用茅草搭建而成,追求古樸的風格。
步入晚年的村田珠光成為了室町幕府第代將軍足利義政的茶道師父。足利義政喜愛各種藝術,喜歡結交文化人士,身邊也有很多藝術侍從,是東山文化的興起者。進入幕府後,由於有機會接觸足利義政收藏的大量藝術品,村田珠光的禪茶合一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草庵茶”又與貴族文化相結合,終於使原先的茶文化升華到了茶道的階段。因此,村田珠光也被稱為日本的“茶道始祖”。
由於村田珠光的努力及足利義政的提倡,禪茶合一的茶道在各地興起。當然這也與室町時代商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的急劇擴張,人們厭倦煩躁生活,渴望求得嫻靜有關。在日本主要城市,如京都、奈良都建起了遵循茶道的茶室,一些達官顯貴乃至天皇都以邀請這些茶室的主人為自己表演茶道而感榮耀。至千利休的出現,日本茶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千利休原名千宗易,1522年出生於商人家庭。1538年,16歲的千利休開始拜師學習茶道,隨後又追隨最著名的茶師之一武野紹鷗。1555年,千利休開設了自己的茶室,此後,千利休不僅頻頻舉行茶會,而且也經常聯合其他茶師舉行聯合茶會。每場茶會都有諸多顯要出席,千利休因而名聲大噪,成為最有名望的茶師。每次舉辦茶會,千利休總是會將作為禪茶合一的代表物,也是茶具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書法掛軸放在茶室正中,這些書法掛軸大多為禪師書寫,體現了茶道所追求的超脫世俗、潔心淨身的意境。
由於千利休茶道技藝及聲名的不斷提升,與茶道相關的內容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千利休之前,沏茶是低階身份的人所做的差事,而在他成為“天下一宗匠”之後,沏茶也被視作茶道的重要內容而開始受人重視。因此,沏茶、煮茶從室外移到了室內,茶室裏也便出現了煮茶的爐子,起先放在茶屋的一隅,稱為“隅爐”;後來將爐子擺於客人麵前稱為“向爐”;最後爐子被放到了草墊外麵,稱為“出爐”。
1571年,千利休為織田信長表演茶道,兩年後,千利休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負責與茶會有關的一切事務。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害死後,繼承其衣缽的是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長一樣,豐臣秀吉也酷愛茶道,時常把玩織田信長遺留下的各種名貴茶具,並繼續任用千利休為茶頭。1585年,豐臣秀吉建造了黃金茶室,並將千利休招至這裏,天天與其談禪論茶。然而兩人的關係也因為這座富麗堂皇的茶室而漸漸出現了裂痕。
作為統治者,豐臣秀吉追求堂皇的場麵和壓倒一切的權勢感,體現自己無人可比的地位。而在千利休看來,茶道所體現的是孤獨清閑的心境,是以修身養性為目的,而不是為了炫耀權勢,因此,茶室隻需建築在遠離城市喧囂的清靜優美的山林中即可。因為兩人思想上的衝突,豐臣秀吉對千利休產生了不滿。1587年9月,豐臣秀吉在箱崎舉行了規模浩大的茶會,但沒有邀請千利休。喜好奢華的豐臣秀吉和鍾情清淡的千利休之間的關係於1951年正式破裂,這年2月,豐臣秀吉命千利休切腹而死。
追求清淡趣味的千利休在多年的茶道生涯中總結出茶道的根本。他認為和、敬、清、寂這“四言真諦”是茶道最高妙的意境,是天地人三者最完美的統一。所謂和,指的是人際之間的平順關係,主客之間,相互謙卑禮讓,使氣氛融洽;敬,是指對於尊長的敬重,這主要表現在飲茶的順序和規範上;清,指的是茶具的清潔幹淨和內心的沉穩純明,不存一絲雜念,內外合一,才能達到“心安外凝”的境界;寂是“四言真諦”最高也是最理想的境界。寂不僅是安靜清淡素雅,更多的是能時時沉思內心,在沉思中觀察、反省自我,以求得人生的智慧,撥開雲霧見日月。實際上和、敬、清、寂是禪道在茶道上的最直接的體現。所以,在茶道之人看來,修禪與品茶是一回事。
時至今日,茶道已成為日本人培養情操的重要方式,對於女子而言,更成了人生入世的必修課。多數學校都開設有茶道課,社會上的新娘學校也有專門的茶道課程。在日常生活中,茶道依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茶道”這個詞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就有如下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當然,在唐朝陸羽寫就《茶經》一書前,茶更多的是被當成一種藥材,寫成“荼”,至陸羽寫《茶經》,才有了“茶”字。它也從藥材變為人們聚會相慶時的最佳飲品。在書中,陸羽就飲茶的用具、煮茶的器皿、各地各類茶葉的采製之法,以及與之相對的煮茶用水的選擇、在飲茶中所應遵循的各種規範都做了詳細的敘述。有些學者將這本書視為最早詳解“茶道”的論著。
唐開元年間,茶葉由遣唐使傳至日本,由於茶是舶來品,每次運來時間間隔很長,加上數量又極為稀少,因此,茶葉傳入之初,隻在皇室、貴族及一些高級武士當中流行,喝茶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倘若家中存有幾兩茶葉,那更是非同一般。皇家貴族極重體麵與排場,為了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茶會。茶會的舉辦地往往選在深藏山林的寺廟,或是富麗堂皇的別墅。茶會舉辦過程中,為了保持莊重、肅穆、清雅、高貴的氛圍,茶會的舉辦者製定了諸多“飲茶法度”,也就是規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謂的“公家書院茶”的茶文化。
1190年,在宋朝學禪的日本榮西禪師將歸國時攜帶的茶種,種植於築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這是日本本土種植茶葉的開始,榮西也因此被稱為日本的茶葉之祖。此後,飲茶之風在禪林漸漸興起。與“公家”飲茶不同,佛門中人,尤其是禪宗,追求靜、定、思、悟之法,因此,僧侶將飲茶與禪法融為一體,成為禪門修行的重要內容,也就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從這一時期開始,飲茶及其特有的文化開始向民間傳播。
室町幕府末期,村田珠光追隨大名鼎鼎的狂僧一休宗純禪師(即一休和尚)學習禪道。在學禪之際,村田珠光用修禪之道改造自己原先從事的茶事活動,賦予飲茶新的精神內涵,並在奈良建立了自己的茶室“草庵茶”,成為“奈良流”的開山鼻祖。“草庵茶”的建築樣式非常簡單,與當時流行於百姓間的茶室一樣,用茅草搭建而成,追求古樸的風格。
步入晚年的村田珠光成為了室町幕府第代將軍足利義政的茶道師父。足利義政喜愛各種藝術,喜歡結交文化人士,身邊也有很多藝術侍從,是東山文化的興起者。進入幕府後,由於有機會接觸足利義政收藏的大量藝術品,村田珠光的禪茶合一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草庵茶”又與貴族文化相結合,終於使原先的茶文化升華到了茶道的階段。因此,村田珠光也被稱為日本的“茶道始祖”。
由於村田珠光的努力及足利義政的提倡,禪茶合一的茶道在各地興起。當然這也與室町時代商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的急劇擴張,人們厭倦煩躁生活,渴望求得嫻靜有關。在日本主要城市,如京都、奈良都建起了遵循茶道的茶室,一些達官顯貴乃至天皇都以邀請這些茶室的主人為自己表演茶道而感榮耀。至千利休的出現,日本茶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千利休原名千宗易,1522年出生於商人家庭。1538年,16歲的千利休開始拜師學習茶道,隨後又追隨最著名的茶師之一武野紹鷗。1555年,千利休開設了自己的茶室,此後,千利休不僅頻頻舉行茶會,而且也經常聯合其他茶師舉行聯合茶會。每場茶會都有諸多顯要出席,千利休因而名聲大噪,成為最有名望的茶師。每次舉辦茶會,千利休總是會將作為禪茶合一的代表物,也是茶具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書法掛軸放在茶室正中,這些書法掛軸大多為禪師書寫,體現了茶道所追求的超脫世俗、潔心淨身的意境。
由於千利休茶道技藝及聲名的不斷提升,與茶道相關的內容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千利休之前,沏茶是低階身份的人所做的差事,而在他成為“天下一宗匠”之後,沏茶也被視作茶道的重要內容而開始受人重視。因此,沏茶、煮茶從室外移到了室內,茶室裏也便出現了煮茶的爐子,起先放在茶屋的一隅,稱為“隅爐”;後來將爐子擺於客人麵前稱為“向爐”;最後爐子被放到了草墊外麵,稱為“出爐”。
1571年,千利休為織田信長表演茶道,兩年後,千利休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負責與茶會有關的一切事務。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害死後,繼承其衣缽的是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長一樣,豐臣秀吉也酷愛茶道,時常把玩織田信長遺留下的各種名貴茶具,並繼續任用千利休為茶頭。1585年,豐臣秀吉建造了黃金茶室,並將千利休招至這裏,天天與其談禪論茶。然而兩人的關係也因為這座富麗堂皇的茶室而漸漸出現了裂痕。
作為統治者,豐臣秀吉追求堂皇的場麵和壓倒一切的權勢感,體現自己無人可比的地位。而在千利休看來,茶道所體現的是孤獨清閑的心境,是以修身養性為目的,而不是為了炫耀權勢,因此,茶室隻需建築在遠離城市喧囂的清靜優美的山林中即可。因為兩人思想上的衝突,豐臣秀吉對千利休產生了不滿。1587年9月,豐臣秀吉在箱崎舉行了規模浩大的茶會,但沒有邀請千利休。喜好奢華的豐臣秀吉和鍾情清淡的千利休之間的關係於1951年正式破裂,這年2月,豐臣秀吉命千利休切腹而死。
追求清淡趣味的千利休在多年的茶道生涯中總結出茶道的根本。他認為和、敬、清、寂這“四言真諦”是茶道最高妙的意境,是天地人三者最完美的統一。所謂和,指的是人際之間的平順關係,主客之間,相互謙卑禮讓,使氣氛融洽;敬,是指對於尊長的敬重,這主要表現在飲茶的順序和規範上;清,指的是茶具的清潔幹淨和內心的沉穩純明,不存一絲雜念,內外合一,才能達到“心安外凝”的境界;寂是“四言真諦”最高也是最理想的境界。寂不僅是安靜清淡素雅,更多的是能時時沉思內心,在沉思中觀察、反省自我,以求得人生的智慧,撥開雲霧見日月。實際上和、敬、清、寂是禪道在茶道上的最直接的體現。所以,在茶道之人看來,修禪與品茶是一回事。
時至今日,茶道已成為日本人培養情操的重要方式,對於女子而言,更成了人生入世的必修課。多數學校都開設有茶道課,社會上的新娘學校也有專門的茶道課程。在日常生活中,茶道依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