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宛如一個霹靂,擊中了韓伯龍的腦袋。他呆立當場,連師父什麽時候走的,他都沒有發現。
要說這韓伯龍在後世,不但是個水滸通,還是個金庸迷,對“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能說是倒背如流,也絕對是熟悉得再不能熟悉了。
掃地僧這個名字,絕對是在金庸書中,與創造《九陰真經》的黃裳、獨孤九劍的獨孤求敗相似的傳說人物。
韓伯龍記得,掃地僧雖然在書中戲份不多,但他的出手絕對是堪稱驚豔金書。
第一次出手,是蕭峰和慕容複火拚之時,掃地僧隨便往中間一站,兩人都感到自己掌力受阻,難以擊出。
第二次是對付慕容博。掃地僧一擊得手,所以後來慕容複合身攻上,也被一股反彈之力彈開。
第三次出手對蕭氏父子,其時蕭遠山已萬念俱灰,所以他主要是對付蕭峰。掃地僧雖是被一掌震得吐血,仗著自己渾厚的內力沒受內傷,並大讚“降龍十八掌”厲害。然後他帶著兩具屍體走的時候,被蕭峰慕容複聯手一掌打去,竟渾若無事,這一掌被他化去,使其去勢更快,令蕭峰等一時間竟追之不及。
最後一次動手是對鳩摩智。掃地僧先聲奪人,使鳩摩智心生懼意,兼之可能掃地僧對小無相功也非常了解,所以才能批亢搗虛,一招製敵,將之逐走。
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這什麽書啊?”韓伯龍才開始看書的封麵,用極樸拙的字寫著《易筋經》。
天呢,這居然是傳說中的《易筋經》,神一樣的武功!
在金庸的小說當中,可不隻一次的寫到了這本偉大的武學典籍。無論是令狐衝還是遊坦之,無一不是成了頂尖的高手。現在,師父居然隨隨便便就把這麽驚世駭俗的武林秘籍,交到了自己手上,這可真是接連被意外砸中腦袋啊。
韓伯龍好一陣子才從暈暈乎乎的狀態中醒轉過來,什麽都不想了,開始練習吧。
這《易筋經》實是武學中至高無上的寶典,隻是修習的秘訣甚為不易,須得勘破“我相、人相”。修習者須心中不存修習武功之念,但修習此上乘武學之人,必定勇猛精進,以期有成,哪一個不想盡快從修習中得到好處?要“心無所住”,當真是千難萬難。少林寺過去數百年來,修習《易筋經》的高僧著實不少,但窮年累月的用功,往往一無所獲,於是眾僧以為此經並無靈效。
《易筋經》神功,相傳乃東土禪宗初祖達摩老祖所創,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得之於老祖。慧可大師本來法名神光,是洛陽人氏,幼通孔老之學,尤精玄理。達摩老祖駐錫本寺之時,神光大師來寺請益。達摩老祖見他所學駁雜,先入之見甚深,自恃聰明,難悟禪理,當下拒不收納。神光大師苦求良久,始終未得其門而入,當即提起劍來,將自己左臂砍斷了。
達摩老祖見他這等誠心,這才將他收為弟子,改名慧可,終得承受達摩老祖的衣缽,傳禪宗法統。二祖跟著達摩老祖所學的,乃是佛法大道,依《楞伽經》而明心見性。少林寺武功之名雖然流傳天下,眾高僧卻都認識那些實則那是末學,殊不足道。達摩老祖當年隻是傳授弟子們一些強身健體的法門而已。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但後世門下弟子,往往迷於武學,以致舍本逐末,不體老祖當年傳授武功的宗旨。
老祖圓寂之後,二祖在老祖的蒲團之旁見到一卷經文,那便是《易筋經》了。這卷經文義理深奧,二祖苦讀鑽研,不可得解,心想達摩老祖麵壁九年,在石壁畔遺留此經,雖然經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於是遍曆名山,訪尋高僧,求解妙諦。但二祖其時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慮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勝於他的大德,那也難得很了。因此曆時二十餘載,經文秘義,終未能彰。一日,二祖以絕大法緣,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剌密諦,講談佛學,大相投機。二祖取出《易筋經》來,和般刺密諦共同研讀。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頂互相啟發,經七七四十九日,終於豁然貫通。
直到十二年後,二祖在長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輕人,談論三日三晚,才將《易筋經》中的武學秘奧,盡數領悟。那位年輕人,便是唐朝開國大功臣,後來輔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將入相,爵封衛公的李靖。李衛公建不世奇功,想來也是從《易筋經》中得到了不少教益。
《易筋經》的功夫圜一身之脈絡,係五髒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練成此經後,心動而力發,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漲,似雷之發。練那《易筋經》,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怒浪澎湃之際,小舟自然拋高伏低,何嚐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從何處用起?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
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
韓伯龍有前生後世的經曆,自然比別人更容易勘破“人我之相”,是以他在不知時日的狀態下,居然不過數月,便已經達到了小成。
要說這韓伯龍在後世,不但是個水滸通,還是個金庸迷,對“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能說是倒背如流,也絕對是熟悉得再不能熟悉了。
掃地僧這個名字,絕對是在金庸書中,與創造《九陰真經》的黃裳、獨孤九劍的獨孤求敗相似的傳說人物。
韓伯龍記得,掃地僧雖然在書中戲份不多,但他的出手絕對是堪稱驚豔金書。
第一次出手,是蕭峰和慕容複火拚之時,掃地僧隨便往中間一站,兩人都感到自己掌力受阻,難以擊出。
第二次是對付慕容博。掃地僧一擊得手,所以後來慕容複合身攻上,也被一股反彈之力彈開。
第三次出手對蕭氏父子,其時蕭遠山已萬念俱灰,所以他主要是對付蕭峰。掃地僧雖是被一掌震得吐血,仗著自己渾厚的內力沒受內傷,並大讚“降龍十八掌”厲害。然後他帶著兩具屍體走的時候,被蕭峰慕容複聯手一掌打去,竟渾若無事,這一掌被他化去,使其去勢更快,令蕭峰等一時間竟追之不及。
最後一次動手是對鳩摩智。掃地僧先聲奪人,使鳩摩智心生懼意,兼之可能掃地僧對小無相功也非常了解,所以才能批亢搗虛,一招製敵,將之逐走。
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這什麽書啊?”韓伯龍才開始看書的封麵,用極樸拙的字寫著《易筋經》。
天呢,這居然是傳說中的《易筋經》,神一樣的武功!
在金庸的小說當中,可不隻一次的寫到了這本偉大的武學典籍。無論是令狐衝還是遊坦之,無一不是成了頂尖的高手。現在,師父居然隨隨便便就把這麽驚世駭俗的武林秘籍,交到了自己手上,這可真是接連被意外砸中腦袋啊。
韓伯龍好一陣子才從暈暈乎乎的狀態中醒轉過來,什麽都不想了,開始練習吧。
這《易筋經》實是武學中至高無上的寶典,隻是修習的秘訣甚為不易,須得勘破“我相、人相”。修習者須心中不存修習武功之念,但修習此上乘武學之人,必定勇猛精進,以期有成,哪一個不想盡快從修習中得到好處?要“心無所住”,當真是千難萬難。少林寺過去數百年來,修習《易筋經》的高僧著實不少,但窮年累月的用功,往往一無所獲,於是眾僧以為此經並無靈效。
《易筋經》神功,相傳乃東土禪宗初祖達摩老祖所創,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得之於老祖。慧可大師本來法名神光,是洛陽人氏,幼通孔老之學,尤精玄理。達摩老祖駐錫本寺之時,神光大師來寺請益。達摩老祖見他所學駁雜,先入之見甚深,自恃聰明,難悟禪理,當下拒不收納。神光大師苦求良久,始終未得其門而入,當即提起劍來,將自己左臂砍斷了。
達摩老祖見他這等誠心,這才將他收為弟子,改名慧可,終得承受達摩老祖的衣缽,傳禪宗法統。二祖跟著達摩老祖所學的,乃是佛法大道,依《楞伽經》而明心見性。少林寺武功之名雖然流傳天下,眾高僧卻都認識那些實則那是末學,殊不足道。達摩老祖當年隻是傳授弟子們一些強身健體的法門而已。身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但後世門下弟子,往往迷於武學,以致舍本逐末,不體老祖當年傳授武功的宗旨。
老祖圓寂之後,二祖在老祖的蒲團之旁見到一卷經文,那便是《易筋經》了。這卷經文義理深奧,二祖苦讀鑽研,不可得解,心想達摩老祖麵壁九年,在石壁畔遺留此經,雖然經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於是遍曆名山,訪尋高僧,求解妙諦。但二祖其時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慮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勝於他的大德,那也難得很了。因此曆時二十餘載,經文秘義,終未能彰。一日,二祖以絕大法緣,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剌密諦,講談佛學,大相投機。二祖取出《易筋經》來,和般刺密諦共同研讀。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頂互相啟發,經七七四十九日,終於豁然貫通。
直到十二年後,二祖在長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輕人,談論三日三晚,才將《易筋經》中的武學秘奧,盡數領悟。那位年輕人,便是唐朝開國大功臣,後來輔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將入相,爵封衛公的李靖。李衛公建不世奇功,想來也是從《易筋經》中得到了不少教益。
《易筋經》的功夫圜一身之脈絡,係五髒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練成此經後,心動而力發,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漲,似雷之發。練那《易筋經》,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怒浪澎湃之際,小舟自然拋高伏低,何嚐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從何處用起?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
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
韓伯龍有前生後世的經曆,自然比別人更容易勘破“人我之相”,是以他在不知時日的狀態下,居然不過數月,便已經達到了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