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美國vintage出版公司2000版的the moon and sixpence譯出,原書無注,所有注釋均為譯者所加。
[1]迭戈·維拉斯凱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費利佩四世在位時的宮廷畫家,以人物肖像畫著稱,代表作有《宮女》s meninas)、《鏡前的維納斯》 venus del espejo)等。
[2]艾爾·格列柯(el greco,1451-1614),本名多米尼克斯·提托克波洛斯(doménikos theotokopoulos),西班牙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他出生於希臘的克裏特島,el greco是他的綽號,在西班牙文裏即“希臘人”。
[3]克裏特,即今希臘克裏特島,是希臘最大的島嶼,也是地中海第五大島。該島在1212年至1669年間處於威尼斯人的統治之下,其間發展出著名的後拜占庭藝術,艾爾·格列柯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
[4]《法蘭西信使》(mercure de france),法國著名的文學評論雜誌,創辦於17世紀,迄今仍在出版,現在隸屬於伽利瑪出版集團。
[5]蒙馬特是巴黎北部一座僅有130米高的小山,人們習慣將其周圍地區稱為蒙馬特區,即今巴黎第十八區。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亦即在法國人所說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1871-1914)期間,該區由於房租便宜,生活成本較低,成為大量藝術家的聚集地,雷諾阿、畢加索等人都曾居住在當地。保羅·高更當時住在巴黎第九區,經常到畢加索家裏畫畫。
[6]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1554-1618),英國探險家、作家和詩人,曾先後多次率領遠征隊,到北美洲和南美洲尋找殖民的機會。傳說他曾經解下自己的披風,蓋住路上的泥濘,以免路過的伊麗莎白一世弄髒鞋子,並由此獲得女王的賞識,後來在吞並愛爾蘭時立功,一度成為寵臣。
[7]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1558年登基,是英格蘭都鐸王朝的末代君主,因終生未婚,又稱“處女女王”(virgin queen)。
[8]解經(exegesis)原本專指基督教會解讀《聖經》文字的學問,現在含義有所擴充,包括考訂各卷經文作者、版本源流等其他研究範疇。
[9]依照英國聖公會的服裝製度,隻有主教和大主教才能夠穿綁腿(gaiters)。這些高級神職人員因為經常需要騎馬,所以其教袍長度僅至膝蓋,又用筒狀綁腿收束褲管,便於日常行動。
[10]佳士得(christie''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拍賣行,1766年在倫敦設立,曾拍賣過畢加索、倫勃朗、梵高等畫家的作品。
[11]馬克·安東尼(mark anthony,前83-前30)是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羅馬共和國統帥蓋烏斯·儒略·愷撒的得力幹將;克婁巴特拉(cleopatra,前69-前30),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俗稱“埃及豔後”,與愷撒育有一子。愷撒在公元前44年遇刺,其後馬克·安東尼和愷撒的繼子屋大維爭奪權位,得到克婁巴特拉的經濟支持,兩人育有二子一女。後來屋大維攻破埃及,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雙雙自盡。這兩人的故事在西方近乎家喻戶曉,被演繹成許多文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亞在1607年左右創作的悲劇《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
[12]提庇留(tiberius,14-37),屋大維創立的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在曆史上以殘暴荒淫著稱。
[13]喬治五世(george v,1865-1936),英國國王,1910年登基。毛姆創作這部小說是在1918年,這段話是對當時在位的喬治五世的恭維。
[14]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指公元450年到1066年間生活在英格蘭的人,他們的語言是英語的起源,現在一般認為英格蘭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受英格蘭文化影響的地方,比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則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世界。
[15]精神病理學是一門對各種精神疾病進行研究的學問,由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13年創立。
[16]根據早年英國的幣製,硬幣按幣製大小依次為5鎊、2鎊、1鎊、1克朗、半克朗、弗羅林、先令、6便士、格羅特、3便士、便士、半便士、法星、半法星、1/3法星和1/4法星。1克朗等於1/4鎊、5先令或者60便士。其中1克朗等於1/4鎊、5先令或者50便士。
[17]塔希提島位於南太平洋,法屬波裏尼西亞向風群島最大的島嶼,法屬波利尼西亞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也是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18]《泰晤士報》(times)是英國倫敦一份日報,創辦於1785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02年創刊,是該報的副刊,1914年起獨立出售,因其高質量的文學藝術評論,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兩者迄今仍在發行。
[19]指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毛姆創作這部小說時,戰爭尚未結束。
[20]泛指《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書,共八卷,分別為:《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小先知書》。這些經文成書於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之間。尤其是指屬於《小先知書》中的《約拿書》(book of jonah)。《約拿書》預言了尼尼微的覆滅,其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793年至公元前758年之間。
[21]尼尼微(nineveh)是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約在公元前700年達到全盛階段。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尼尼微在這個時期的麵積達到七平方公裏,居民超過十萬人,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
[22]喬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1754-1832),英國詩人,以描述中等階級和勞動階級的現實主義敘事詩聞名,其代表作有敘事詩《村莊》(vige)和詩集《市鎮》(borough)等。
[23]亞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國詩人和翻譯家,以英雄雙行體(heroic couplet)詩歌馳名,他翻譯的荷馬詩作《伊利亞德》和《奧德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4]雙行體(couplet)是英文詩歌中的一種形式,由兩個韻律的句子組成,有押韻和不押韻兩種。早期英文詩歌多為押韻雙行體(rhymed couplet),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喬治·克雷布的詩歌也多采用這種形式。
[25]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至1799年,對歐洲的影響極其深遠,它標誌著君主製、封建製和羅馬天主教在歐洲的衰落,以及民主製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所以下文說“許多詩人唱起新的歌曲”。
[26]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指拿破侖在1804年登基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以後發起的一係列戰爭,結束於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這一長達十一年的烽火之戰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拿破侖雖然強占了許多歐洲國家,但也給它們帶去了民主共和的製度,削弱了它們的君主製,同時瓦解了羅馬教廷在這些國家的權力。
[27]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夜鶯頌》、《致秋天》等。
[28]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長篇自傳詩《序曲》(prelude),以及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民謠集》(lyrical bads)等。
[29]頌詩(ode),亦音譯為“奧德”,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一種詩歌形式,原初是用來配樂詠唱的,和我國的詞差不多。
[30]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古代航海家》(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和《致威廉·華茲華斯》(to william wordsworth)等。
[31]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他和上麵提到的濟慈、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等人被視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拓者和代表人物。
[32]《詞林正典》(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是英國神學家、詞典學家彼得·馬克·羅傑特(peter mark roget,1779-1869)編撰的分類詞典,1852年出版,收錄15000個英文單詞,是第一部英文分類詞典。
[33]毛姆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mbeth)在1897年出版,當時他才25歲。
[34]切爾西(chelsea)位於倫敦西區西南部,南接泰晤士河,北連騎士橋和南肯辛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居住在當地,素有波希米亞區的美譽;布魯姆斯伯裏(bloomsbury)位於倫敦西區東北部,雲集著許多文化藝術機構,比如著名的布魯姆斯伯裏出版社、大英圖書館等。
[35]漢普斯塔德(hampstead)在倫敦西區東北,曆史上是著名的文化勝地,濟慈的《夜鶯頌》就是在漢普斯塔德寫成的,弗洛伊德故居也在當地;諾丁山門(notting hill gate)、高街(high street)和肯辛頓(kensington)都位於倫敦市中心,在肯辛頓公園附近。
[36]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station)位於倫敦市中心,近白金漢宮,原來是火車站,現在也有地鐵站。從1892年起,到1897年《蘭貝斯的麗莎》出版以後不久,毛姆一直租住在車站附近的文森特廣場(vincent square)11號。
[37]《聖經·傳道書7:6》:“愚人的笑語宛如鍋底下柴火的劈啪聲。”
[38]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是倫敦最核心的區域,白金漢宮、國會、首相府等重要權力機構的所在地。
[39]即威斯敏斯特主座教堂(westminster cathedral),不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該教堂是英國最大的天主教堂,興建於1895年,1903年落成。
[40]陸軍和海軍百貨公司(army and navy stores)位於威斯敏斯特區維多利亞街,毗鄰白金漢宮和聖詹姆斯公園。該公司於1872年開業,是一家合作社性質的百貨商店。1976年,這家公司被另外一家百貨公司弗雷澤之家(house of fraser)收購。
[41]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流經倫敦、牛津等市鎮,總長380公裏,是英格蘭最長的河流。
[42]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位於倫敦市中心,臨近白金漢宮,和綠園相接。陸軍和海軍百貨公司處在泰晤士河與該公園之間。
[43]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eill whistler,1834-1903),原籍美國,在俄羅斯長大,曾遊學法國,成年後主要生活在倫敦,是19世紀著名的藝術家,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44]銅版畫又稱蝕刻版畫,製作方法是用酸性溶液腐蝕或者直接用工具刻製金屬板而形成的畫作,因為通常用銅板,故稱銅版畫。其因工藝複雜,價格往往較為昂貴。惠斯勒生前製作過大量銅版畫,光是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收藏的便有將近五百幅之多。
[45]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國詩人、作家、翻譯家和布料花紋設計師。莫裏斯設計的布匹以用料上乘、風格複古和崇尚自然著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受英國上層階級和中等階級歡迎。
[46]代爾夫特(delft)是荷蘭城市,在鹿特丹以北、海牙以南,曆史上以出產高品質的青花瓷器聞名。
[47]崔尼街(cheyne walk)位於倫敦切爾西,許多畫家、作家曾經生活在那裏,如惠斯勒、喬治·艾略特和亨利·詹姆斯等。
[48]穆迪圖書館是英國出版商和圖書銷售商查爾斯·愛德華·穆迪(charles edward mudie,1818-1890)在1842年設立的,讀者每年繳納1幾尼(英國古代硬幣,1816年被英鎊取代,但仍繼續流通,1幾尼約等於1.05鎊),即可每次借閱1本小說。由於當時圖書價格昂貴,公立圖書館極少,穆迪很快把圖書館開到了伯明翰、約克、曼切斯特等城市。許多英國人閱讀新出版的小說都到穆迪圖書館去借。
[1]迭戈·維拉斯凱茲(diego velázquez,1599-1660)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費利佩四世在位時的宮廷畫家,以人物肖像畫著稱,代表作有《宮女》s meninas)、《鏡前的維納斯》 venus del espejo)等。
[2]艾爾·格列柯(el greco,1451-1614),本名多米尼克斯·提托克波洛斯(doménikos theotokopoulos),西班牙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他出生於希臘的克裏特島,el greco是他的綽號,在西班牙文裏即“希臘人”。
[3]克裏特,即今希臘克裏特島,是希臘最大的島嶼,也是地中海第五大島。該島在1212年至1669年間處於威尼斯人的統治之下,其間發展出著名的後拜占庭藝術,艾爾·格列柯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
[4]《法蘭西信使》(mercure de france),法國著名的文學評論雜誌,創辦於17世紀,迄今仍在出版,現在隸屬於伽利瑪出版集團。
[5]蒙馬特是巴黎北部一座僅有130米高的小山,人們習慣將其周圍地區稱為蒙馬特區,即今巴黎第十八區。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亦即在法國人所說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1871-1914)期間,該區由於房租便宜,生活成本較低,成為大量藝術家的聚集地,雷諾阿、畢加索等人都曾居住在當地。保羅·高更當時住在巴黎第九區,經常到畢加索家裏畫畫。
[6]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1554-1618),英國探險家、作家和詩人,曾先後多次率領遠征隊,到北美洲和南美洲尋找殖民的機會。傳說他曾經解下自己的披風,蓋住路上的泥濘,以免路過的伊麗莎白一世弄髒鞋子,並由此獲得女王的賞識,後來在吞並愛爾蘭時立功,一度成為寵臣。
[7]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1558年登基,是英格蘭都鐸王朝的末代君主,因終生未婚,又稱“處女女王”(virgin queen)。
[8]解經(exegesis)原本專指基督教會解讀《聖經》文字的學問,現在含義有所擴充,包括考訂各卷經文作者、版本源流等其他研究範疇。
[9]依照英國聖公會的服裝製度,隻有主教和大主教才能夠穿綁腿(gaiters)。這些高級神職人員因為經常需要騎馬,所以其教袍長度僅至膝蓋,又用筒狀綁腿收束褲管,便於日常行動。
[10]佳士得(christie''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拍賣行,1766年在倫敦設立,曾拍賣過畢加索、倫勃朗、梵高等畫家的作品。
[11]馬克·安東尼(mark anthony,前83-前30)是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羅馬共和國統帥蓋烏斯·儒略·愷撒的得力幹將;克婁巴特拉(cleopatra,前69-前30),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俗稱“埃及豔後”,與愷撒育有一子。愷撒在公元前44年遇刺,其後馬克·安東尼和愷撒的繼子屋大維爭奪權位,得到克婁巴特拉的經濟支持,兩人育有二子一女。後來屋大維攻破埃及,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雙雙自盡。這兩人的故事在西方近乎家喻戶曉,被演繹成許多文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亞在1607年左右創作的悲劇《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
[12]提庇留(tiberius,14-37),屋大維創立的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在曆史上以殘暴荒淫著稱。
[13]喬治五世(george v,1865-1936),英國國王,1910年登基。毛姆創作這部小說是在1918年,這段話是對當時在位的喬治五世的恭維。
[14]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指公元450年到1066年間生活在英格蘭的人,他們的語言是英語的起源,現在一般認為英格蘭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受英格蘭文化影響的地方,比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則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世界。
[15]精神病理學是一門對各種精神疾病進行研究的學問,由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13年創立。
[16]根據早年英國的幣製,硬幣按幣製大小依次為5鎊、2鎊、1鎊、1克朗、半克朗、弗羅林、先令、6便士、格羅特、3便士、便士、半便士、法星、半法星、1/3法星和1/4法星。1克朗等於1/4鎊、5先令或者60便士。其中1克朗等於1/4鎊、5先令或者50便士。
[17]塔希提島位於南太平洋,法屬波裏尼西亞向風群島最大的島嶼,法屬波利尼西亞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也是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18]《泰晤士報》(times)是英國倫敦一份日報,創辦於1785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02年創刊,是該報的副刊,1914年起獨立出售,因其高質量的文學藝術評論,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兩者迄今仍在發行。
[19]指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毛姆創作這部小說時,戰爭尚未結束。
[20]泛指《希伯來聖經》中的先知書,共八卷,分別為:《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小先知書》。這些經文成書於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之間。尤其是指屬於《小先知書》中的《約拿書》(book of jonah)。《約拿書》預言了尼尼微的覆滅,其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793年至公元前758年之間。
[21]尼尼微(nineveh)是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約在公元前700年達到全盛階段。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尼尼微在這個時期的麵積達到七平方公裏,居民超過十萬人,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
[22]喬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1754-1832),英國詩人,以描述中等階級和勞動階級的現實主義敘事詩聞名,其代表作有敘事詩《村莊》(vige)和詩集《市鎮》(borough)等。
[23]亞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國詩人和翻譯家,以英雄雙行體(heroic couplet)詩歌馳名,他翻譯的荷馬詩作《伊利亞德》和《奧德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4]雙行體(couplet)是英文詩歌中的一種形式,由兩個韻律的句子組成,有押韻和不押韻兩種。早期英文詩歌多為押韻雙行體(rhymed couplet),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喬治·克雷布的詩歌也多采用這種形式。
[25]法國大革命發生於1789年至1799年,對歐洲的影響極其深遠,它標誌著君主製、封建製和羅馬天主教在歐洲的衰落,以及民主製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所以下文說“許多詩人唱起新的歌曲”。
[26]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指拿破侖在1804年登基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以後發起的一係列戰爭,結束於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這一長達十一年的烽火之戰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拿破侖雖然強占了許多歐洲國家,但也給它們帶去了民主共和的製度,削弱了它們的君主製,同時瓦解了羅馬教廷在這些國家的權力。
[27]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夜鶯頌》、《致秋天》等。
[28]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長篇自傳詩《序曲》(prelude),以及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民謠集》(lyrical bads)等。
[29]頌詩(ode),亦音譯為“奧德”,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一種詩歌形式,原初是用來配樂詠唱的,和我國的詞差不多。
[30]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古代航海家》(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和《致威廉·華茲華斯》(to william wordsworth)等。
[31]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有《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他和上麵提到的濟慈、華茲華斯、柯勒律治等人被視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拓者和代表人物。
[32]《詞林正典》(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是英國神學家、詞典學家彼得·馬克·羅傑特(peter mark roget,1779-1869)編撰的分類詞典,1852年出版,收錄15000個英文單詞,是第一部英文分類詞典。
[33]毛姆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mbeth)在1897年出版,當時他才25歲。
[34]切爾西(chelsea)位於倫敦西區西南部,南接泰晤士河,北連騎士橋和南肯辛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居住在當地,素有波希米亞區的美譽;布魯姆斯伯裏(bloomsbury)位於倫敦西區東北部,雲集著許多文化藝術機構,比如著名的布魯姆斯伯裏出版社、大英圖書館等。
[35]漢普斯塔德(hampstead)在倫敦西區東北,曆史上是著名的文化勝地,濟慈的《夜鶯頌》就是在漢普斯塔德寫成的,弗洛伊德故居也在當地;諾丁山門(notting hill gate)、高街(high street)和肯辛頓(kensington)都位於倫敦市中心,在肯辛頓公園附近。
[36]維多利亞車站(victoria station)位於倫敦市中心,近白金漢宮,原來是火車站,現在也有地鐵站。從1892年起,到1897年《蘭貝斯的麗莎》出版以後不久,毛姆一直租住在車站附近的文森特廣場(vincent square)11號。
[37]《聖經·傳道書7:6》:“愚人的笑語宛如鍋底下柴火的劈啪聲。”
[38]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是倫敦最核心的區域,白金漢宮、國會、首相府等重要權力機構的所在地。
[39]即威斯敏斯特主座教堂(westminster cathedral),不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該教堂是英國最大的天主教堂,興建於1895年,1903年落成。
[40]陸軍和海軍百貨公司(army and navy stores)位於威斯敏斯特區維多利亞街,毗鄰白金漢宮和聖詹姆斯公園。該公司於1872年開業,是一家合作社性質的百貨商店。1976年,這家公司被另外一家百貨公司弗雷澤之家(house of fraser)收購。
[41]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流經倫敦、牛津等市鎮,總長380公裏,是英格蘭最長的河流。
[42]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位於倫敦市中心,臨近白金漢宮,和綠園相接。陸軍和海軍百貨公司處在泰晤士河與該公園之間。
[43]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abbott eill whistler,1834-1903),原籍美國,在俄羅斯長大,曾遊學法國,成年後主要生活在倫敦,是19世紀著名的藝術家,主張“為藝術而藝術”。
[44]銅版畫又稱蝕刻版畫,製作方法是用酸性溶液腐蝕或者直接用工具刻製金屬板而形成的畫作,因為通常用銅板,故稱銅版畫。其因工藝複雜,價格往往較為昂貴。惠斯勒生前製作過大量銅版畫,光是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收藏的便有將近五百幅之多。
[45]威廉·莫裏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國詩人、作家、翻譯家和布料花紋設計師。莫裏斯設計的布匹以用料上乘、風格複古和崇尚自然著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受英國上層階級和中等階級歡迎。
[46]代爾夫特(delft)是荷蘭城市,在鹿特丹以北、海牙以南,曆史上以出產高品質的青花瓷器聞名。
[47]崔尼街(cheyne walk)位於倫敦切爾西,許多畫家、作家曾經生活在那裏,如惠斯勒、喬治·艾略特和亨利·詹姆斯等。
[48]穆迪圖書館是英國出版商和圖書銷售商查爾斯·愛德華·穆迪(charles edward mudie,1818-1890)在1842年設立的,讀者每年繳納1幾尼(英國古代硬幣,1816年被英鎊取代,但仍繼續流通,1幾尼約等於1.05鎊),即可每次借閱1本小說。由於當時圖書價格昂貴,公立圖書館極少,穆迪很快把圖書館開到了伯明翰、約克、曼切斯特等城市。許多英國人閱讀新出版的小說都到穆迪圖書館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