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首映式很成功,但這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電影節場刊評價,人民選擇獎投票情況,後續放映的上座情況,以及媒體場的口碑,當然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這些的目的最終是要找到發行商。
無論你的電影在電影節多麽受到追捧,如果沒有發行公司願意發行,那也沒什麽用,當然這種事情基本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壞的打算,還是很有必要的。
電影本身質量過硬,再加上邁克爾·道格拉斯這位影帝的加持,自然不愁找不到發行公司,但如何從眾多的發行公司選擇一個合適的,這就要看電影在電影節上的表現了,至少首映式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天一早,保羅就把電影節第三天最新的場刊拿了回來,封麵和首頁依舊是《美國麗人》,很正常!這部電影質量很高,其中的演員表演也相當出色,又是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受到重視和追捧是在普通不過的事情了。
眾人翻到了第二頁,不同於昨天的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取代了英國導演賈斯汀·科裏根執導的《愛情四人幫》,占據了第二頁的位置。
上麵刊登著多家媒體的專業評論,能夠登上場刊的一定是最權威的媒體,至於其他媒體的評論,官網或者各自的報刊、雜誌、網站可以自行查詢。
由此可見《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成功引起了電影節官方的重視,這是一個好兆頭。
“喬納森·道格拉斯,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後,注定要被影史銘記!”來自《電影評論》的文章以這樣一個對喬納森極盡誇讚的說法作為文章的題目。
“喬納森是一位美國演員,但是一副歐洲的貴族王子像,冷若冰霜,氣吐幽蘭,放到他的身上,並不為過。他對艾裏奧的精彩演繹,是讓我對這部電影讚不絕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歡他那高挑消瘦的身材,更喜歡他那雙不諳世事的眼睛。
一句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因為他,活了!
電影講述了在80年代,一位美國留學生來到意大利北部的古堡,跟隨一對夫妻學習考古,在六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和老師的兒子,一位17歲的男孩暗生情愫,影片便是在初遇、試探、矛盾、和解、甜蜜以及分散的過程中緩緩進行,如果單從劇情來看,它滿足一切小清新愛情片的故事流程,但導演伊納裏多卻用了一個俗套初戀故事來表現敏感、細膩,不得不說十分的高級。
這種‘敏感’和‘細膩’的講述者便是主角艾裏奧——喬納森所扮演的美豔少年,然而影片不是通過特寫鏡頭捕捉艾裏奧細微的指尖,也不是用跟拍鏡頭去表現他的動作,而是選擇了聲音,選擇了配樂。
艾裏奧和奧利弗主要就是在艾裏奧母親的古堡周圍活動,他們活動的場景也是跳躍的片段,盡管有發展的情節,然而卻是很單薄的邏輯聯係。
有時候,你隻需要看著奧利弗念著存在主義的句子,突然翻滾到水中;或瞥見艾裏奧在床上套著奧利弗的短褲,享受著荷爾蒙的刺激便可。
這是相當有意思的體驗,讓觀眾在夏日的烘烤中感受著意大利的水澤、裝著草垛的拖車,還有那些身穿薄紗和比基尼的意大利少女,這是一種通透的印象,此時的同性戀成為了或有或無的存在,它們融入了進去,隻是受著荷爾蒙的驅使,並不為情節、邏輯所動。
不管是跳躍式的鋼琴曲,還是跳躍式的夏日影像,都是青春獨有的體驗,唯一逃脫這個體驗的,隻有最後一個段落,冰雪中,古堡喑啞了。
雖然艾裏奧在青春的年歲帶著耳機,享受著音樂,終歸免不了夢的破碎,他和奧利弗分開有一段時間了,他們能不能再見麵?
我們並不知道,然而導演此時安排了一個透明的答案:奧利弗訂婚了,他打電話過來,是要和艾裏奧說再見。
於是電影再次給了一個長鏡頭,一個喬納森可能留名影史的鏡頭:他帶著哀傷但依舊迷人的麵孔對著壁爐中的火焰哭泣,一直哭泣,長鏡頭的凝視,讓這位19歲的美國花樣美男,像冰雪一樣透明,我在觀看這段時,真的有種‘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感受。
一種‘愛情何必在於性別’的感覺,在影片前麵大部分時間中徜徉著,在父親和兒子的交心中破碎著,又在艾裏奧的哭泣中,再次愈合了。”
《電影周刊》隻是電影眾多讚揚者中的一個,其他的權威媒體也好不吝嗇的送上了自己的好評,有對導演的、有對色彩的、有對攝影的、有對風景的,總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給好評的地方。
當然批評也是存在的,《綜藝》就對電影其中一個橋段做出了批評:“艾裏奧的父母成為了兩人愛情的默許者,如果全片洋溢在父母和這段可愛的年輕人闔家之歡中,我很是受用,但末尾那段父親對於艾裏奧的傾訴和袒露心聲,反倒讓我覺得匠心了。
導演有意讓80年代的同性戀在一片模糊中被呈現出來,又何必還要用現實的刺去戳破這個伊甸園式的夢境呢?”
當然《綜藝》也隻是在自己的大段讚美當中,提出了一個小小的瑕疵,但總體對電影的評價還是瑕不掩瑜。
自《美國麗人》之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應該是收獲讚美聲音最多的電影了,即便現在還沒有對電影開啟評分,但看看這些權威媒體對電影的好評和推崇,也能看出電影未來的道路應該不會坎坷,當然這隻是好消息當中的一個。
在電影節第三天下午,《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結束了第二場放映和答記者問之後,邁克爾帶來了好消息,想要為電影提供發行的公司,找上門來了,而且不來不要緊,這一來就是四家!
無論你的電影在電影節多麽受到追捧,如果沒有發行公司願意發行,那也沒什麽用,當然這種事情基本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壞的打算,還是很有必要的。
電影本身質量過硬,再加上邁克爾·道格拉斯這位影帝的加持,自然不愁找不到發行公司,但如何從眾多的發行公司選擇一個合適的,這就要看電影在電影節上的表現了,至少首映式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天一早,保羅就把電影節第三天最新的場刊拿了回來,封麵和首頁依舊是《美國麗人》,很正常!這部電影質量很高,其中的演員表演也相當出色,又是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受到重視和追捧是在普通不過的事情了。
眾人翻到了第二頁,不同於昨天的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取代了英國導演賈斯汀·科裏根執導的《愛情四人幫》,占據了第二頁的位置。
上麵刊登著多家媒體的專業評論,能夠登上場刊的一定是最權威的媒體,至於其他媒體的評論,官網或者各自的報刊、雜誌、網站可以自行查詢。
由此可見《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成功引起了電影節官方的重視,這是一個好兆頭。
“喬納森·道格拉斯,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後,注定要被影史銘記!”來自《電影評論》的文章以這樣一個對喬納森極盡誇讚的說法作為文章的題目。
“喬納森是一位美國演員,但是一副歐洲的貴族王子像,冷若冰霜,氣吐幽蘭,放到他的身上,並不為過。他對艾裏奧的精彩演繹,是讓我對這部電影讚不絕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歡他那高挑消瘦的身材,更喜歡他那雙不諳世事的眼睛。
一句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因為他,活了!
電影講述了在80年代,一位美國留學生來到意大利北部的古堡,跟隨一對夫妻學習考古,在六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和老師的兒子,一位17歲的男孩暗生情愫,影片便是在初遇、試探、矛盾、和解、甜蜜以及分散的過程中緩緩進行,如果單從劇情來看,它滿足一切小清新愛情片的故事流程,但導演伊納裏多卻用了一個俗套初戀故事來表現敏感、細膩,不得不說十分的高級。
這種‘敏感’和‘細膩’的講述者便是主角艾裏奧——喬納森所扮演的美豔少年,然而影片不是通過特寫鏡頭捕捉艾裏奧細微的指尖,也不是用跟拍鏡頭去表現他的動作,而是選擇了聲音,選擇了配樂。
艾裏奧和奧利弗主要就是在艾裏奧母親的古堡周圍活動,他們活動的場景也是跳躍的片段,盡管有發展的情節,然而卻是很單薄的邏輯聯係。
有時候,你隻需要看著奧利弗念著存在主義的句子,突然翻滾到水中;或瞥見艾裏奧在床上套著奧利弗的短褲,享受著荷爾蒙的刺激便可。
這是相當有意思的體驗,讓觀眾在夏日的烘烤中感受著意大利的水澤、裝著草垛的拖車,還有那些身穿薄紗和比基尼的意大利少女,這是一種通透的印象,此時的同性戀成為了或有或無的存在,它們融入了進去,隻是受著荷爾蒙的驅使,並不為情節、邏輯所動。
不管是跳躍式的鋼琴曲,還是跳躍式的夏日影像,都是青春獨有的體驗,唯一逃脫這個體驗的,隻有最後一個段落,冰雪中,古堡喑啞了。
雖然艾裏奧在青春的年歲帶著耳機,享受著音樂,終歸免不了夢的破碎,他和奧利弗分開有一段時間了,他們能不能再見麵?
我們並不知道,然而導演此時安排了一個透明的答案:奧利弗訂婚了,他打電話過來,是要和艾裏奧說再見。
於是電影再次給了一個長鏡頭,一個喬納森可能留名影史的鏡頭:他帶著哀傷但依舊迷人的麵孔對著壁爐中的火焰哭泣,一直哭泣,長鏡頭的凝視,讓這位19歲的美國花樣美男,像冰雪一樣透明,我在觀看這段時,真的有種‘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感受。
一種‘愛情何必在於性別’的感覺,在影片前麵大部分時間中徜徉著,在父親和兒子的交心中破碎著,又在艾裏奧的哭泣中,再次愈合了。”
《電影周刊》隻是電影眾多讚揚者中的一個,其他的權威媒體也好不吝嗇的送上了自己的好評,有對導演的、有對色彩的、有對攝影的、有對風景的,總之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給好評的地方。
當然批評也是存在的,《綜藝》就對電影其中一個橋段做出了批評:“艾裏奧的父母成為了兩人愛情的默許者,如果全片洋溢在父母和這段可愛的年輕人闔家之歡中,我很是受用,但末尾那段父親對於艾裏奧的傾訴和袒露心聲,反倒讓我覺得匠心了。
導演有意讓80年代的同性戀在一片模糊中被呈現出來,又何必還要用現實的刺去戳破這個伊甸園式的夢境呢?”
當然《綜藝》也隻是在自己的大段讚美當中,提出了一個小小的瑕疵,但總體對電影的評價還是瑕不掩瑜。
自《美國麗人》之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應該是收獲讚美聲音最多的電影了,即便現在還沒有對電影開啟評分,但看看這些權威媒體對電影的好評和推崇,也能看出電影未來的道路應該不會坎坷,當然這隻是好消息當中的一個。
在電影節第三天下午,《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結束了第二場放映和答記者問之後,邁克爾帶來了好消息,想要為電影提供發行的公司,找上門來了,而且不來不要緊,這一來就是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