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十,賀六、徐文長、王翠翹上了一艘大福船,自寧海衛出航,直奔普羅島。
福船之上,隻有一名張姓老船工領著二十多個苦力。並無一兵一卒,也無火銃、艦炮。這是為了對許海彰顯誠意。
王翠翹的手裏有去普羅島的海圖。普羅島所在事屬機密。她沒有將航圖交給老張頭,而是每隔三個時辰去舵室給老張頭校正一次航向。
王翠翹去了舵室校正航向,船艙之內,隻剩下徐文長和賀六。
賀六道:“徐先生,這下咱們可真是成了一條船上的人了。”
徐文長點點頭:“既是同舟共濟,有件事我要告訴你。上岸前,你要換下飛魚服。”
賀六有些奇怪:“上島招安,難道我還要對許海隱藏錦衣衛的身份不成?”
徐文長道:“你的確需要隱藏錦衣衛的身份。不過不是隱藏給許海看的,而是隱藏給普羅島二當家影佐平成看的。”
徐文長將普羅島上的漢、倭之爭,影佐平成覬覦島上頭把交椅的事一一說給了賀六。
賀六道:“原來如此,許海歸順朝廷竟是被逼無奈。這樣一來,咱們上島後的頭一件事,就是幫助許海,剿滅島上的三千倭人。”
徐文長自信滿滿的說道:“如果許海把他那五千漢人手下交給我指揮,別說三千倭人,就算是六千,我亦能手到擒來。”
賀六搖頭:“恐怕不會。許海防著倭人,一樣也會防著我們。”
航程的前五天,稱得上是萬裏無雲,一帆風順。第六天,海上風雲突變。
上一刻海上還是晴空萬裏,下一刻,便是烏雲密布。緊接著,一場暴風雨籠罩了海麵。
大福船雖然是浙江水師的主力戰船,在偌大的海麵上卻如一片輕飄飄的葉子般隨波而行。
船工張老頭站在舵室內,大聲的命令著自己手下的弟兄:“收帆!”、“橫桅!”。
那些苦力久在海上討生計,都是鋼筋鐵骨一般的漢子。他們站在風雨之中,無所畏懼。可狂風呼嘯,兩名苦力爬上桅杆收船帆時,竟然被狂風吹到了海裏。
賀六大喊:“有人落水!張老伯,快派人去救啊!”
老張頭滄桑的臉上浮現一絲悲傷之情:“救不了。現在派多少人去救他們,等於要搭上多少人的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出了海,他們就已經做好了死在海裏的打算。”
落水的兩個苦力,逐漸變成了黑點兒,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王翠翹拿著自己手裏的航圖,仔細的對照著:“壞了!咱們迷航了!遇上這場大暴風雨,算是咱們倒黴。能不能闖出去,就看天意了。”
狂風、暴雨整整呼嘯了一夜。船上的一眾苦力已經是精疲力竭。就連賀六和徐文長都親自下到底艙裏搖櫓了。
第二天,暴風雨終於停了。
一眾苦力,連同賀六、徐文長全都累趴在了底艙裏。
烏雲散盡,陽光照耀在甲板上。
舵室內,王翠翹一陣發愁:“咱們這是到了哪兒了?航向已經亂了套。照這樣下去,咱們怕是回不了普羅島了!”
老張頭忽然喊了一聲:“前麵有個島!”
賀六和徐文長聽到喊聲,來到舵室。
眾人遠遠望去,隻見福船前麵有數裏見方的一個小島,島上樹木鬱鬱蔥蔥。老張頭急忙調整航舵,在島邊靠岸。
一行二十多人,上得此島。隻見島的中央有十幾座石頭壘成的小房子。
一番搜尋,這十幾座小房子卻是空無一人。奇怪的是,每個小房子裏,都有一些粗米、鹽巴、淡水。
賀六猛然看到,這些小房子的東麵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刻著三個大字“釣魚島”!
。看b正√版c“章節"q上/0√
賀六指了指石碑,問老張頭:“釣魚島?張老伯你久在海上謀生,可聽說過此島?”
老張頭道:“當然聽說過。長出海遠航的人,哪有不知道釣魚島的。這島自古就是我漢人的地方。南宋水軍名將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守諸島,就曾在此設立兵棧。後來南宋滅亡,咱們東南沿海的漁民出海捕魚,就將此地作為了一個中轉。在島上儲存淡水、鹽巴、米麵。任何途經此地的漢家漁船都可以隨便取用這些補給。”
徐文長在一旁道:“為了鞏固海防,胡部堂曾讓鄭伯魯編纂《籌海圖編》一書,詳列我大明海疆。其中的‘沿海山沙圖’中,便有釣魚島。此地的確是我大明的疆土。”
王翠翹高興的說道:“我這航圖上,亦標注有釣魚島。咱們以釣魚島為參照,便能重新找回航向。用不了兩天,就能到達普羅島了!”
老張頭看了看一眾精疲力竭的苦力,建議道:“賀大人,我看我們先在此地歇息兩日,再揚帆出海不遲。”
賀六點點頭:“好,就這麽辦吧。走,我們去找些枯木,生火、煮米、做飯。”
賀六和徐文長領著五名苦力尋找枯木。在島上行了半裏,隻見諸種樹木鬱鬱蔥蔥,很多樹木賀六都叫不上來名字。
徐文長亦是驚喜萬分:“這是棕櫚,這是仙人球。嗬,賀大人你看,這是海芙蓉!我聽李時珍李先生說過,這可是治骨痛的神藥啊!”
徐文長說完,俯下身去,采了一大把的海芙蓉:“咱們若有命回浙江,我定要將這海芙蓉送給李先生,算是為他編纂《本草綱目》出一把子力。”
賀六感歎道:“都說我大明疆土遼闊,物產豐盈。今日到了這釣魚島,才知此言不虛。”
賀六和一眾苦力在島上拾了不少枯木,來到岸邊。
老張頭帶著人,在淺灘上用漁網補了不少的魚、蝦。
不多時,岸邊飄蕩著米香、魚蝦的鮮味兒。
老張頭給賀六夾了一條小黃魚:“賀大人請用。這可是真正的東海小黃魚。在杭州城裏,可以賣到三兩銀子一斤呢!唉,這些年,倭寇肆虐,海麵不平。咱們東南的漁民每次出海,既要祈求風調雨順,又要防著倭寇。實在是苦的很啊。”
賀六笑了笑:“放心,張老伯。離東南海麵太平無事的那一天,不遠了!”
福船之上,隻有一名張姓老船工領著二十多個苦力。並無一兵一卒,也無火銃、艦炮。這是為了對許海彰顯誠意。
王翠翹的手裏有去普羅島的海圖。普羅島所在事屬機密。她沒有將航圖交給老張頭,而是每隔三個時辰去舵室給老張頭校正一次航向。
王翠翹去了舵室校正航向,船艙之內,隻剩下徐文長和賀六。
賀六道:“徐先生,這下咱們可真是成了一條船上的人了。”
徐文長點點頭:“既是同舟共濟,有件事我要告訴你。上岸前,你要換下飛魚服。”
賀六有些奇怪:“上島招安,難道我還要對許海隱藏錦衣衛的身份不成?”
徐文長道:“你的確需要隱藏錦衣衛的身份。不過不是隱藏給許海看的,而是隱藏給普羅島二當家影佐平成看的。”
徐文長將普羅島上的漢、倭之爭,影佐平成覬覦島上頭把交椅的事一一說給了賀六。
賀六道:“原來如此,許海歸順朝廷竟是被逼無奈。這樣一來,咱們上島後的頭一件事,就是幫助許海,剿滅島上的三千倭人。”
徐文長自信滿滿的說道:“如果許海把他那五千漢人手下交給我指揮,別說三千倭人,就算是六千,我亦能手到擒來。”
賀六搖頭:“恐怕不會。許海防著倭人,一樣也會防著我們。”
航程的前五天,稱得上是萬裏無雲,一帆風順。第六天,海上風雲突變。
上一刻海上還是晴空萬裏,下一刻,便是烏雲密布。緊接著,一場暴風雨籠罩了海麵。
大福船雖然是浙江水師的主力戰船,在偌大的海麵上卻如一片輕飄飄的葉子般隨波而行。
船工張老頭站在舵室內,大聲的命令著自己手下的弟兄:“收帆!”、“橫桅!”。
那些苦力久在海上討生計,都是鋼筋鐵骨一般的漢子。他們站在風雨之中,無所畏懼。可狂風呼嘯,兩名苦力爬上桅杆收船帆時,竟然被狂風吹到了海裏。
賀六大喊:“有人落水!張老伯,快派人去救啊!”
老張頭滄桑的臉上浮現一絲悲傷之情:“救不了。現在派多少人去救他們,等於要搭上多少人的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出了海,他們就已經做好了死在海裏的打算。”
落水的兩個苦力,逐漸變成了黑點兒,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王翠翹拿著自己手裏的航圖,仔細的對照著:“壞了!咱們迷航了!遇上這場大暴風雨,算是咱們倒黴。能不能闖出去,就看天意了。”
狂風、暴雨整整呼嘯了一夜。船上的一眾苦力已經是精疲力竭。就連賀六和徐文長都親自下到底艙裏搖櫓了。
第二天,暴風雨終於停了。
一眾苦力,連同賀六、徐文長全都累趴在了底艙裏。
烏雲散盡,陽光照耀在甲板上。
舵室內,王翠翹一陣發愁:“咱們這是到了哪兒了?航向已經亂了套。照這樣下去,咱們怕是回不了普羅島了!”
老張頭忽然喊了一聲:“前麵有個島!”
賀六和徐文長聽到喊聲,來到舵室。
眾人遠遠望去,隻見福船前麵有數裏見方的一個小島,島上樹木鬱鬱蔥蔥。老張頭急忙調整航舵,在島邊靠岸。
一行二十多人,上得此島。隻見島的中央有十幾座石頭壘成的小房子。
一番搜尋,這十幾座小房子卻是空無一人。奇怪的是,每個小房子裏,都有一些粗米、鹽巴、淡水。
賀六猛然看到,這些小房子的東麵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刻著三個大字“釣魚島”!
。看b正√版c“章節"q上/0√
賀六指了指石碑,問老張頭:“釣魚島?張老伯你久在海上謀生,可聽說過此島?”
老張頭道:“當然聽說過。長出海遠航的人,哪有不知道釣魚島的。這島自古就是我漢人的地方。南宋水軍名將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守諸島,就曾在此設立兵棧。後來南宋滅亡,咱們東南沿海的漁民出海捕魚,就將此地作為了一個中轉。在島上儲存淡水、鹽巴、米麵。任何途經此地的漢家漁船都可以隨便取用這些補給。”
徐文長在一旁道:“為了鞏固海防,胡部堂曾讓鄭伯魯編纂《籌海圖編》一書,詳列我大明海疆。其中的‘沿海山沙圖’中,便有釣魚島。此地的確是我大明的疆土。”
王翠翹高興的說道:“我這航圖上,亦標注有釣魚島。咱們以釣魚島為參照,便能重新找回航向。用不了兩天,就能到達普羅島了!”
老張頭看了看一眾精疲力竭的苦力,建議道:“賀大人,我看我們先在此地歇息兩日,再揚帆出海不遲。”
賀六點點頭:“好,就這麽辦吧。走,我們去找些枯木,生火、煮米、做飯。”
賀六和徐文長領著五名苦力尋找枯木。在島上行了半裏,隻見諸種樹木鬱鬱蔥蔥,很多樹木賀六都叫不上來名字。
徐文長亦是驚喜萬分:“這是棕櫚,這是仙人球。嗬,賀大人你看,這是海芙蓉!我聽李時珍李先生說過,這可是治骨痛的神藥啊!”
徐文長說完,俯下身去,采了一大把的海芙蓉:“咱們若有命回浙江,我定要將這海芙蓉送給李先生,算是為他編纂《本草綱目》出一把子力。”
賀六感歎道:“都說我大明疆土遼闊,物產豐盈。今日到了這釣魚島,才知此言不虛。”
賀六和一眾苦力在島上拾了不少枯木,來到岸邊。
老張頭帶著人,在淺灘上用漁網補了不少的魚、蝦。
不多時,岸邊飄蕩著米香、魚蝦的鮮味兒。
老張頭給賀六夾了一條小黃魚:“賀大人請用。這可是真正的東海小黃魚。在杭州城裏,可以賣到三兩銀子一斤呢!唉,這些年,倭寇肆虐,海麵不平。咱們東南的漁民每次出海,既要祈求風調雨順,又要防著倭寇。實在是苦的很啊。”
賀六笑了笑:“放心,張老伯。離東南海麵太平無事的那一天,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