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拿起茶盅,喝了口茶道:“老六,天下能有幾人有楊煉那樣舍生取義的勇氣。不但你沒有,我也沒有。對了,你剛才提到胡宗憲。我想起了胡宗憲至交,當世名醫李時珍。”
賀六道:“李先生如今正雲遊四方,為編纂那本曠世醫書《本草綱目》尋找各樣草藥。”
張居正放下茶盅,道:“李先生是神醫。可惜啊,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即便是華佗、扁鵲再世,也隻能做個中醫而已。”
賀六道:“張部堂,這我就不懂了。一個國難道會像人一樣得病麽?”
張居正正色道:“這是自然!我大明朝如今已是病入膏肓!老六,朝廷這些年是什麽情形,你應該清楚。朝政舉步維艱,國庫捉襟見肘,說輕一點,民生艱難。說重一點,民不聊生!”
說及此,張居正站起身,附到賀六耳邊,壓低聲音道:“老六,大明朝如今已是病入膏肓!豈不聞百姓有言,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賀六聞言色變。自己雖降到南京錦衣衛了,可南京錦衣衛亦算皇上的家奴。堂堂的戶部尚書,竟然在皇上的家奴麵前說出“嘉靖嘉靖家家幹淨”這種大逆不道的話?
或許,這是因為張居正已經把他賀六當成了自己人?
張居正坐回到椅子上,道:“老六,你知道大明朝的病根在哪兒麽?”
賀六想了想,回答:“忠直公楊煉曾對我說過,國事傾頹如此,全因嚴黨擅權,嚴嵩以貪獰黨羽治天下。”
張居正搖了搖頭:“如今嚴黨倒了。四大幹將全數去職,嚴嵩父子遠在江西分宜,已然成了死老虎。朝局有所改觀麽?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麽?恐怕沒有吧!楊煉是一個有勇氣的忠臣。可他眼界有限,還是沒有看透真正的病根在哪裏。”
賀六拱手:“那敢問張部堂,您認為咱大明的病根在哪?”
張居正歎了口氣:“視國如家,一人獨治。玩弄朝臣於股掌,視黎民百姓為一個可多可少的數字。為一己私欲,信用神漢方士,尋仙問道,靡費國帑。親奸臣、遠賢臣。或許,這便是大明朝的病根吧!”
賀六震驚了!張居正竟然說當今皇上是大明病入膏肓的病根?
賀六道:“張部堂。你的這些話,若是傳了出去。怕是要挨千刀萬剮的淩遲大刑。”
張居正意味深長的笑了笑:“這裏隻有你我二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張居正自詡善於看人。你賀六不是那種告密的小人。”
賀六搖頭:“您要知道,錦衣衛,本就是為了告密而設的。”
張居正稱讚賀六道:“沒錯。曆代錦衣衛中的指揮使、鎮撫使,大都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惜出賣忠臣的告密小人。唯有兩人,與那些人不一樣。一個是病故的陸炳,一個是你,賀六。你是一個心懷家國的良善之人。”
賀六苦笑一聲:“張部堂也太高看我賀六了。”
張居正又道:“你就莫要謙虛了。咱們接著說病根的事兒。朝廷之事,無非在於一個‘權’字。大明自開國以來,權分三種。君權、臣權,奴權。奴權又分宦權、衛權。君權一直跟奴權聯手排擠臣權。說句不好聽的,曆代皇上,都是在以家奴治天下。”
賀六道:“這是實話。如今皇上廣為派遣鎮守太監、監管太監到各地。掌握當地軍政大權,那些正堂的巡撫、總督,手裏的權力一多半兒都被太監們拿去了。這的確是以家奴治天下。”
張居正喝了口茶,侃侃而談:“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夏朝商朝便是隻有君主,沒有百姓的天下。夏桀之時,天下百姓活不下去,都存了跟君王同歸於盡的心。到了商朝,紂王視百姓如兩腳羊,肆意魚肉,於是商亡。天降孔子,教仁者愛人。又降孟子,替上天在人間道出了‘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萬古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
賀六笑道:“張部堂今天這是來給我上國子監的史課的。”
張居正道:“沒錯。我的史課還沒上完,你別打岔。到了漢文帝,真正明白了孔孟之道的精髓。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我華夏才第一次有了太平盛世,史稱文景之治。唐太宗君臣共治,又有了貞觀之治。在那之後,朝代更迭。但凡君臣共治,以民為本,便天下太平。君權獨治,不顧小民生計,便衰敗亡國。”
賀六道:“張部堂的意思是,要治大明朝的病根,唯一的良藥就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這八個字?”
張居正點點頭:“正是如此。唯有這八個字,能讓天下太平。可惜,洪武爺開國。立下酷法對付貪官。減輕百姓稅賦。有大德行於百姓。但太祖爺時,亦給大明種下了天大的隱患。他居然下令,將孟子牌位搬出孔廟。這就是不認同‘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萬古至理。行君權獨治,視內閣百官為仆役。庭杖要打便打,鋼刀要殺便殺。錦衣衛橫行,以家奴治理天下。將兩京一十三省的黎民蒼生視作朱家一姓之私產。”
賀六道:“張部堂,別說了。再說下去,我會覺得你有謀反之心!”
張居正搖頭:“謀反?謀反也隻不過是再建一個王朝。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亡,百姓苦,興,百姓亦苦!要想讓天下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唯有君臣共治、以民為本、變法革新一途!”
賀六笑道:“變法?嗬,您要是跟皇上提什麽變法,估計皇上會賞您一百庭杖。”
張居正道:“的確。當今皇上是不會允許朝廷變法的。對了,剛才的話,我還沒說完。大明傳至今日,已曆一十一帝。當今皇上二十年不上朝,明裏癡迷修仙問道,暗中操縱一君獨治。用嚴黨震懾有良知的清官忠臣。一意搜刮民脂民膏。上梁不正下梁歪,皇上都是貪財好貨,下麵的官員能不爭相效仿?於是乎,民不聊生,餓殍千裏,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說到此,張居正竟然鼻頭一酸,眼中擠出了兩滴眼淚。賀六知道,張居正的眼淚,是為黎民百姓而流的,並無半分虛情假意。
賀六道:“李先生如今正雲遊四方,為編纂那本曠世醫書《本草綱目》尋找各樣草藥。”
張居正放下茶盅,道:“李先生是神醫。可惜啊,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即便是華佗、扁鵲再世,也隻能做個中醫而已。”
賀六道:“張部堂,這我就不懂了。一個國難道會像人一樣得病麽?”
張居正正色道:“這是自然!我大明朝如今已是病入膏肓!老六,朝廷這些年是什麽情形,你應該清楚。朝政舉步維艱,國庫捉襟見肘,說輕一點,民生艱難。說重一點,民不聊生!”
說及此,張居正站起身,附到賀六耳邊,壓低聲音道:“老六,大明朝如今已是病入膏肓!豈不聞百姓有言,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賀六聞言色變。自己雖降到南京錦衣衛了,可南京錦衣衛亦算皇上的家奴。堂堂的戶部尚書,竟然在皇上的家奴麵前說出“嘉靖嘉靖家家幹淨”這種大逆不道的話?
或許,這是因為張居正已經把他賀六當成了自己人?
張居正坐回到椅子上,道:“老六,你知道大明朝的病根在哪兒麽?”
賀六想了想,回答:“忠直公楊煉曾對我說過,國事傾頹如此,全因嚴黨擅權,嚴嵩以貪獰黨羽治天下。”
張居正搖了搖頭:“如今嚴黨倒了。四大幹將全數去職,嚴嵩父子遠在江西分宜,已然成了死老虎。朝局有所改觀麽?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麽?恐怕沒有吧!楊煉是一個有勇氣的忠臣。可他眼界有限,還是沒有看透真正的病根在哪裏。”
賀六拱手:“那敢問張部堂,您認為咱大明的病根在哪?”
張居正歎了口氣:“視國如家,一人獨治。玩弄朝臣於股掌,視黎民百姓為一個可多可少的數字。為一己私欲,信用神漢方士,尋仙問道,靡費國帑。親奸臣、遠賢臣。或許,這便是大明朝的病根吧!”
賀六震驚了!張居正竟然說當今皇上是大明病入膏肓的病根?
賀六道:“張部堂。你的這些話,若是傳了出去。怕是要挨千刀萬剮的淩遲大刑。”
張居正意味深長的笑了笑:“這裏隻有你我二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張居正自詡善於看人。你賀六不是那種告密的小人。”
賀六搖頭:“您要知道,錦衣衛,本就是為了告密而設的。”
張居正稱讚賀六道:“沒錯。曆代錦衣衛中的指揮使、鎮撫使,大都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惜出賣忠臣的告密小人。唯有兩人,與那些人不一樣。一個是病故的陸炳,一個是你,賀六。你是一個心懷家國的良善之人。”
賀六苦笑一聲:“張部堂也太高看我賀六了。”
張居正又道:“你就莫要謙虛了。咱們接著說病根的事兒。朝廷之事,無非在於一個‘權’字。大明自開國以來,權分三種。君權、臣權,奴權。奴權又分宦權、衛權。君權一直跟奴權聯手排擠臣權。說句不好聽的,曆代皇上,都是在以家奴治天下。”
賀六道:“這是實話。如今皇上廣為派遣鎮守太監、監管太監到各地。掌握當地軍政大權,那些正堂的巡撫、總督,手裏的權力一多半兒都被太監們拿去了。這的確是以家奴治天下。”
張居正喝了口茶,侃侃而談:“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夏朝商朝便是隻有君主,沒有百姓的天下。夏桀之時,天下百姓活不下去,都存了跟君王同歸於盡的心。到了商朝,紂王視百姓如兩腳羊,肆意魚肉,於是商亡。天降孔子,教仁者愛人。又降孟子,替上天在人間道出了‘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萬古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
賀六笑道:“張部堂今天這是來給我上國子監的史課的。”
張居正道:“沒錯。我的史課還沒上完,你別打岔。到了漢文帝,真正明白了孔孟之道的精髓。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我華夏才第一次有了太平盛世,史稱文景之治。唐太宗君臣共治,又有了貞觀之治。在那之後,朝代更迭。但凡君臣共治,以民為本,便天下太平。君權獨治,不顧小民生計,便衰敗亡國。”
賀六道:“張部堂的意思是,要治大明朝的病根,唯一的良藥就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這八個字?”
張居正點點頭:“正是如此。唯有這八個字,能讓天下太平。可惜,洪武爺開國。立下酷法對付貪官。減輕百姓稅賦。有大德行於百姓。但太祖爺時,亦給大明種下了天大的隱患。他居然下令,將孟子牌位搬出孔廟。這就是不認同‘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萬古至理。行君權獨治,視內閣百官為仆役。庭杖要打便打,鋼刀要殺便殺。錦衣衛橫行,以家奴治理天下。將兩京一十三省的黎民蒼生視作朱家一姓之私產。”
賀六道:“張部堂,別說了。再說下去,我會覺得你有謀反之心!”
張居正搖頭:“謀反?謀反也隻不過是再建一個王朝。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亡,百姓苦,興,百姓亦苦!要想讓天下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唯有君臣共治、以民為本、變法革新一途!”
賀六笑道:“變法?嗬,您要是跟皇上提什麽變法,估計皇上會賞您一百庭杖。”
張居正道:“的確。當今皇上是不會允許朝廷變法的。對了,剛才的話,我還沒說完。大明傳至今日,已曆一十一帝。當今皇上二十年不上朝,明裏癡迷修仙問道,暗中操縱一君獨治。用嚴黨震懾有良知的清官忠臣。一意搜刮民脂民膏。上梁不正下梁歪,皇上都是貪財好貨,下麵的官員能不爭相效仿?於是乎,民不聊生,餓殍千裏,嘉靖嘉靖,家家幹淨!”
說到此,張居正竟然鼻頭一酸,眼中擠出了兩滴眼淚。賀六知道,張居正的眼淚,是為黎民百姓而流的,並無半分虛情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