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問吳惟忠:“吳參將,怎麽,你認識這個瘋子?”
吳惟忠一頭霧水:“瘋子?李總兵,這位是當年的東南第一謀士,徐文長徐先生啊!”
李成梁聞言大駭。大明軍中誰人不知,當初朝廷剿滅東南倭患,靠的是浙直總督胡宗憲的運籌帷幄、浙江都司戚繼光的英勇善戰、江南布衣名士徐文長的奇謀!
這時候,賀六起身,朝著徐文長拱手道:“徐先生,久違了!”
總督王崇古亦起身拱手:“您就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徐文長徐先生啊!久仰大名!”
李成梁慌了神。他平生最佩服有本事的人。徐文長能夠幫助胡宗憲平定東南倭患,身上可謂是背負著屠龍之才!這樣的人主動提出要做自己兩個兒子的老師,他竟一口回絕了。現在他悔的腸子都青了!
李成梁連忙走到徐文長麵前,給他深深作了一揖:“徐先生,我有眼不識泰山,您千萬要見諒!”
徐文長根本不搭理李成梁,抬腿就要走。李成梁急了,竟然給徐文長跪倒在地:“徐先生,您是有本事的人。我那兩個兒子自小隨我在軍中,沒怎麽讀過書。您說的對,能打不等於善戰。有勇無謀,會導致兵敗身死的。還請您做他們的老師,不吝教誨他們。”
賀六見狀,連忙幫著李成梁說情:“徐先生。皇上已經賜婚,給小女和李如柏訂下了婚約。如今李如柏是我的女婿,李總兵是我的親家公。我代親家公求您了,請您做我那未來女婿的老師吧!”
賀六的麵子,徐文長還是要給的。因為賀六是胡宗憲的至交。而普天之下,對於徐文長來說最重要的兩個人無非兩個:一個是胡宗憲,一個是王翠翹。雖然二人都已亡故,可他們在他心中的份量依然不輕。
徐文長道:“好。李成梁,今天我給賀六麵子。你那兩個兒子呢?讓他們出來見我。讓他們給我磕頭、奉茶,行拜師禮!”
李成梁連忙叫來了李如鬆、李如柏兩兄弟。
兩兄弟給徐文長行了拜師禮。賀六和李成梁將徐文長讓到了上座上。
徐文長從懷中掏出一本書,扔給了李如鬆,他高聲命道:“我命你們兩兄弟在十天之內,把這本書一字不差的背下來!”
李如鬆看了那本書的封皮,隻見上麵大書《紀效新書》,“浙江都司戚繼光著”。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編纂的兵書。書中的戰法,全部都是對付倭寇用的。
李如鬆拱手道:“敢問老師。遼東最大的威脅是蒙古騎兵。據我所知,戚大帥所著《紀效新書》裏淨是對付倭寇的戰法。我和弟弟駐守遼東,又遇不上倭寇。背這東西有什麽用?”
徐文長走到李如鬆麵前,直視著他的眼睛:“孩子,相信老師,會有用的。我會將我在東南對付倭寇的心得,全部教給你們兩兄弟。總有一天,你們會派上用場。”
李成梁在一旁命令自己的兩個兒子:“你們一切都要聽從徐先生的!徐先生別說讓你們背一本書,就算讓你們上刀山、下火海,你們也不得說一個不字!”
李如鬆點點頭。
午夜,慶功宴已經散盡。總督衙門大堂內,隻剩下賀六和徐文長兩人。
賀六問徐文長:“徐先生,你為什麽要來遼東,為什麽要指名道姓讓如鬆、如柏做你的學生?”
徐文長答道:“你是胡宗憲的至交,我不會瞞你的。我來此地,是為了完成胡宗憲未完之事業。”
賀六問:“什麽事業?”
徐文長認真的答了兩個字:“抗倭。”
賀六大惑不解:“東南倭寇早已經平定了。。。”
徐文長搖頭:“真的平定了麽?我問你,當初肆虐東南的倭寇,都是些什麽人?”
賀六答道:“自然是倭國的一些遊手好閑的武士、浪人。哦,他們並不是倭國的官軍。”
徐文長點點頭:“那些人,隻算的上‘寇’。我說的抗倭,抗的不是‘倭寇’,而是‘倭國’!”
賀六驚訝道:“您是說,倭國有一天會傾國之力,派遣精銳的官軍侵略大明?”
徐文長點點頭:“我跟倭人打了那麽多年交道,對倭國很了解。倭國如今類似於大唐的藩鎮割據時代。他們的藩主大名們,忙於內戰,無暇派遣精銳的軍隊入侵大明。可俗話說亂世不過三十年。我預測,用不了二三十年,倭國就會出現一個強者,統一國家。倭國隻是四個小島,要什麽沒什麽。為了強國,他們必定覬覦大明的土地!而倭國跟大明離的太遠。倭國欲入侵大明,必先入侵朝鮮作為跳板。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到那時,朝廷必定要從遼東派兵,救援朝鮮!”
賀六道:“所以,你要將自己畢生鑽研的諸般抗倭戰法,教授給如鬆、如柏兩兄弟。等到二三十年後,他們應該也成為遼東獨當一麵的悍將了。假如倭國進攻朝鮮,他們正好學以致用。”
徐文長點點頭:“沒錯!賀六啊,二三十年後,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袍澤或已故去,或已廉頗老矣。抗倭的這麵大旗,要交給如鬆、如柏那樣的年輕人去扛!唉,也許你會覺得我是杞人憂天。可我告訴你,該來的,總會是來的。”
賀六給徐文長添上了一杯酒:“徐先生處江湖之遠,卻依舊憂國之患。著實令人敬佩。”
徐文長道:“大明的讀書人,都是有風骨的。位卑不敢忘憂國,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二十多年後,不出徐文長所料。豐臣秀吉統一倭國。他傾一國之力,率二十萬倭軍入侵朝鮮。大明果然派出了遼東軍,以李如鬆為主將、李如柏為副將救援朝鮮。
那一年,垂垂老矣的賀六隨遼東大軍入朝。在牡丹峰前,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薊遼總督衙門與徐文長的這場夜談。不僅佩服起徐文長的遠見卓識來。
自然,這些亦是後話。
第二天,賀六啟程回京。錦衣衛內的一場爭鬥,正等著他呢。
吳惟忠一頭霧水:“瘋子?李總兵,這位是當年的東南第一謀士,徐文長徐先生啊!”
李成梁聞言大駭。大明軍中誰人不知,當初朝廷剿滅東南倭患,靠的是浙直總督胡宗憲的運籌帷幄、浙江都司戚繼光的英勇善戰、江南布衣名士徐文長的奇謀!
這時候,賀六起身,朝著徐文長拱手道:“徐先生,久違了!”
總督王崇古亦起身拱手:“您就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徐文長徐先生啊!久仰大名!”
李成梁慌了神。他平生最佩服有本事的人。徐文長能夠幫助胡宗憲平定東南倭患,身上可謂是背負著屠龍之才!這樣的人主動提出要做自己兩個兒子的老師,他竟一口回絕了。現在他悔的腸子都青了!
李成梁連忙走到徐文長麵前,給他深深作了一揖:“徐先生,我有眼不識泰山,您千萬要見諒!”
徐文長根本不搭理李成梁,抬腿就要走。李成梁急了,竟然給徐文長跪倒在地:“徐先生,您是有本事的人。我那兩個兒子自小隨我在軍中,沒怎麽讀過書。您說的對,能打不等於善戰。有勇無謀,會導致兵敗身死的。還請您做他們的老師,不吝教誨他們。”
賀六見狀,連忙幫著李成梁說情:“徐先生。皇上已經賜婚,給小女和李如柏訂下了婚約。如今李如柏是我的女婿,李總兵是我的親家公。我代親家公求您了,請您做我那未來女婿的老師吧!”
賀六的麵子,徐文長還是要給的。因為賀六是胡宗憲的至交。而普天之下,對於徐文長來說最重要的兩個人無非兩個:一個是胡宗憲,一個是王翠翹。雖然二人都已亡故,可他們在他心中的份量依然不輕。
徐文長道:“好。李成梁,今天我給賀六麵子。你那兩個兒子呢?讓他們出來見我。讓他們給我磕頭、奉茶,行拜師禮!”
李成梁連忙叫來了李如鬆、李如柏兩兄弟。
兩兄弟給徐文長行了拜師禮。賀六和李成梁將徐文長讓到了上座上。
徐文長從懷中掏出一本書,扔給了李如鬆,他高聲命道:“我命你們兩兄弟在十天之內,把這本書一字不差的背下來!”
李如鬆看了那本書的封皮,隻見上麵大書《紀效新書》,“浙江都司戚繼光著”。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編纂的兵書。書中的戰法,全部都是對付倭寇用的。
李如鬆拱手道:“敢問老師。遼東最大的威脅是蒙古騎兵。據我所知,戚大帥所著《紀效新書》裏淨是對付倭寇的戰法。我和弟弟駐守遼東,又遇不上倭寇。背這東西有什麽用?”
徐文長走到李如鬆麵前,直視著他的眼睛:“孩子,相信老師,會有用的。我會將我在東南對付倭寇的心得,全部教給你們兩兄弟。總有一天,你們會派上用場。”
李成梁在一旁命令自己的兩個兒子:“你們一切都要聽從徐先生的!徐先生別說讓你們背一本書,就算讓你們上刀山、下火海,你們也不得說一個不字!”
李如鬆點點頭。
午夜,慶功宴已經散盡。總督衙門大堂內,隻剩下賀六和徐文長兩人。
賀六問徐文長:“徐先生,你為什麽要來遼東,為什麽要指名道姓讓如鬆、如柏做你的學生?”
徐文長答道:“你是胡宗憲的至交,我不會瞞你的。我來此地,是為了完成胡宗憲未完之事業。”
賀六問:“什麽事業?”
徐文長認真的答了兩個字:“抗倭。”
賀六大惑不解:“東南倭寇早已經平定了。。。”
徐文長搖頭:“真的平定了麽?我問你,當初肆虐東南的倭寇,都是些什麽人?”
賀六答道:“自然是倭國的一些遊手好閑的武士、浪人。哦,他們並不是倭國的官軍。”
徐文長點點頭:“那些人,隻算的上‘寇’。我說的抗倭,抗的不是‘倭寇’,而是‘倭國’!”
賀六驚訝道:“您是說,倭國有一天會傾國之力,派遣精銳的官軍侵略大明?”
徐文長點點頭:“我跟倭人打了那麽多年交道,對倭國很了解。倭國如今類似於大唐的藩鎮割據時代。他們的藩主大名們,忙於內戰,無暇派遣精銳的軍隊入侵大明。可俗話說亂世不過三十年。我預測,用不了二三十年,倭國就會出現一個強者,統一國家。倭國隻是四個小島,要什麽沒什麽。為了強國,他們必定覬覦大明的土地!而倭國跟大明離的太遠。倭國欲入侵大明,必先入侵朝鮮作為跳板。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到那時,朝廷必定要從遼東派兵,救援朝鮮!”
賀六道:“所以,你要將自己畢生鑽研的諸般抗倭戰法,教授給如鬆、如柏兩兄弟。等到二三十年後,他們應該也成為遼東獨當一麵的悍將了。假如倭國進攻朝鮮,他們正好學以致用。”
徐文長點點頭:“沒錯!賀六啊,二三十年後,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袍澤或已故去,或已廉頗老矣。抗倭的這麵大旗,要交給如鬆、如柏那樣的年輕人去扛!唉,也許你會覺得我是杞人憂天。可我告訴你,該來的,總會是來的。”
賀六給徐文長添上了一杯酒:“徐先生處江湖之遠,卻依舊憂國之患。著實令人敬佩。”
徐文長道:“大明的讀書人,都是有風骨的。位卑不敢忘憂國,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二十多年後,不出徐文長所料。豐臣秀吉統一倭國。他傾一國之力,率二十萬倭軍入侵朝鮮。大明果然派出了遼東軍,以李如鬆為主將、李如柏為副將救援朝鮮。
那一年,垂垂老矣的賀六隨遼東大軍入朝。在牡丹峰前,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薊遼總督衙門與徐文長的這場夜談。不僅佩服起徐文長的遠見卓識來。
自然,這些亦是後話。
第二天,賀六啟程回京。錦衣衛內的一場爭鬥,正等著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