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拱聽說錦衣衛的賀六接管了京城防務後,他馬上意識到皇上快不行了!
年近六旬的高拱,竟然連轎子都沒坐,撩起官袍前襟從東安門外的首輔府,跑向東華門。
這段路,足有三裏之遙!
高拱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兩腳生風。他知道,一定要趕在皇上咽氣前到達永壽宮大殿!否則,皇上臨終說過什麽遺訓,還不是任李貴妃那些人隨便編?
當高拱到達永壽宮時,才發現有六個人已經先他而來。他們分別是陳皇後、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內閣閣員張居正、司禮監秉筆馮保和賀六。
高拱一頭撲倒在龍榻邊上:“皇上!臣來了!”
隆慶帝聽到高拱的聲音,竟然回光返照,睜開了自己的雙眼。
他掙紮著起身,用盡全身的力氣,拉住高拱的手,對這位陪伴了他三十餘年,曆經坎坷共赴患難的朋友、老師、臣子說道:“太子年紀還小,天下大事,就麻煩高先生你了!”
說完,隆慶帝轟然倒在龍榻上咽了氣!
天崩地裂,龍禦歸天!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隆慶帝朱載垕駕崩,時年三十六。
隆慶帝朱載垕,大明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
他少年時因其母出身卑微,故而不得父皇寵愛。非皇長子,又不得寵愛,皇位本來輪不到他頭上。
然而天命如此。朱載垕的兩個皇兄,五個皇弟,先後早夭的早夭、病亡的病亡。他成為了大明唯一的皇子,皇位唯一的繼承人。
登基前,朝廷內外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除嚴嵩,他出過力。保海瑞,他亦出過力。
登基後,在人事上,他內用賢臣如張居正、陳以勤、趙貞吉、海瑞;外用良將如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
即便是他任用的貪權之臣高拱,亦非嚴嵩之流。高拱為爭權雖多行詭道,然其在首輔任上頗有恩惠於百姓,大節無虧。
在政事上,隆慶帝實行通關開海,鼓勵海外貿易;與韃靼封貢互市,化幹戈為玉帛;減免百姓賦稅,改善民生。。。
自他登基後,大明王朝一改先皇時嘉靖嘉靖,家家幹淨之窘境。國庫有積銀,倉場有積糧。百姓雖不能說衣食無憂,卻也鮮有易子而食之慘象。
他孱弱敦厚,卻又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
然白玉微瑕。他好女色,沉迷媚藥,最終因此癖而早崩。
後世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堪稱明君”。他與“忽智忽愚”的父皇嘉靖帝有著天壤之別。
隆慶帝死後,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於明昭陵。
他是個有小毛病的好人,也是個有小毛病的好皇帝。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帝王的一生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隆慶帝駕崩,宮中痛哭之聲震天駭地!
永壽宮大殿之中,陳皇後、李貴妃、高拱、張居正、馮保、賀六足足哭了半個時辰。
富戶人家,家主死了,亦要先痛哭一陣,寄托哀思。接下來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遺產。帝王家,何嚐不是如此?
高拱頗為自信。先皇已經說了,將年僅十歲的皇上托付於我。難道張居正還能取代我不成?
高拱忽略了一件事。人嘴兩張皮。你說你聽到先皇臨終前將小皇帝托付於你,假如大殿內的其他五個人不承認,你豈不成了矯詔?
富戶人家分遺產,家主死前說啥沒用。白紙黑字才有用!
就在此時,馮保拿出了一張黃絹布聖旨,邊哭邊道:“高,高首輔。先皇有遺詔在此。”
高拱懵了!
臥槽!反了天啦!
曆代先皇垂危之際,無力提筆。由臣子代擬遺詔,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可老子這個內閣首輔不在場,你一個司禮監秉筆,加上身邊這個連次輔都不是的閣員張居正,就把遺詔給擬了?
高拱火歸火。畢竟陳皇後、李貴妃、小皇上孤兒寡母的在這兒呢。先皇屍骨未寒,現在就在永壽宮裏跟馮保吵起來,傳出去成何體統?
高拱心想:罷了,先看看遺詔上說的是什麽。要是不怎麽出格,老子認下這份遺詔就是。
高拱打開遺詔一看,通篇數百字,幾乎全是廢話。隻有一句頂有用的話:“著令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太監共同輔政!”
高拱又懵了!
臥槽!這不是反了天,而是日了天!
太祖爺時,曾在宮中立下“太監不得幹政”的鐵牌。後來這塊鐵牌,雖然讓權宦王振給砸了,可即便後世幾個大太監權勢再大,如劉瑾之輩,也不敢說讓自己擔任輔政!
這個例,竟然在老子當首輔的時候給破了?高拱氣的鼻子都快歪了。
高拱一歪頭,看到了賀六腰間配著的天子劍。他猛然意識到,兵權已經被李貴妃、張居正、馮保、賀六這夥人拿到了手。自己就算不認這道遺詔,又能怎麽樣呢?
再一想,橫豎內閣首輔是我。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亦是我的盟友。我們哥倆好,一對寶兒。孟衝又沒啥見識,以後政事還不得全憑我一人決斷?
罷了!老子認了這份遺詔!
想及此,高拱道:“皇上,皇後,貴妃娘娘。當務之急,是先將先皇的遺旨公布天下,而後盡速操辦國喪。國喪之後,再為皇上舉行登基大典。”
陳皇後是個沒主意的女人。李貴妃在一旁道:“國喪的事,就由高首輔全權負責吧!”
高拱點頭。心道:其實,我跟孟衝共同輔政,也許不是一件壞事。
可憐高拱聰明一世,竟然糊塗一時,他上當了!
遺旨上說,命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太監共同輔政,卻沒點名說,讓高拱和孟衝共同輔政。
因為內閣首輔和司禮監掌印,隻是兩個職位而已!不是兩個人!
你高拱能做內閣首輔,孟衝能做司禮監掌印。難道張居正、馮保就做不得這兩個位子麽?
年近六旬的高拱,竟然連轎子都沒坐,撩起官袍前襟從東安門外的首輔府,跑向東華門。
這段路,足有三裏之遙!
高拱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兩腳生風。他知道,一定要趕在皇上咽氣前到達永壽宮大殿!否則,皇上臨終說過什麽遺訓,還不是任李貴妃那些人隨便編?
當高拱到達永壽宮時,才發現有六個人已經先他而來。他們分別是陳皇後、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內閣閣員張居正、司禮監秉筆馮保和賀六。
高拱一頭撲倒在龍榻邊上:“皇上!臣來了!”
隆慶帝聽到高拱的聲音,竟然回光返照,睜開了自己的雙眼。
他掙紮著起身,用盡全身的力氣,拉住高拱的手,對這位陪伴了他三十餘年,曆經坎坷共赴患難的朋友、老師、臣子說道:“太子年紀還小,天下大事,就麻煩高先生你了!”
說完,隆慶帝轟然倒在龍榻上咽了氣!
天崩地裂,龍禦歸天!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隆慶帝朱載垕駕崩,時年三十六。
隆慶帝朱載垕,大明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
他少年時因其母出身卑微,故而不得父皇寵愛。非皇長子,又不得寵愛,皇位本來輪不到他頭上。
然而天命如此。朱載垕的兩個皇兄,五個皇弟,先後早夭的早夭、病亡的病亡。他成為了大明唯一的皇子,皇位唯一的繼承人。
登基前,朝廷內外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除嚴嵩,他出過力。保海瑞,他亦出過力。
登基後,在人事上,他內用賢臣如張居正、陳以勤、趙貞吉、海瑞;外用良將如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
即便是他任用的貪權之臣高拱,亦非嚴嵩之流。高拱為爭權雖多行詭道,然其在首輔任上頗有恩惠於百姓,大節無虧。
在政事上,隆慶帝實行通關開海,鼓勵海外貿易;與韃靼封貢互市,化幹戈為玉帛;減免百姓賦稅,改善民生。。。
自他登基後,大明王朝一改先皇時嘉靖嘉靖,家家幹淨之窘境。國庫有積銀,倉場有積糧。百姓雖不能說衣食無憂,卻也鮮有易子而食之慘象。
他孱弱敦厚,卻又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
然白玉微瑕。他好女色,沉迷媚藥,最終因此癖而早崩。
後世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堪稱明君”。他與“忽智忽愚”的父皇嘉靖帝有著天壤之別。
隆慶帝死後,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於明昭陵。
他是個有小毛病的好人,也是個有小毛病的好皇帝。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帝王的一生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隆慶帝駕崩,宮中痛哭之聲震天駭地!
永壽宮大殿之中,陳皇後、李貴妃、高拱、張居正、馮保、賀六足足哭了半個時辰。
富戶人家,家主死了,亦要先痛哭一陣,寄托哀思。接下來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遺產。帝王家,何嚐不是如此?
高拱頗為自信。先皇已經說了,將年僅十歲的皇上托付於我。難道張居正還能取代我不成?
高拱忽略了一件事。人嘴兩張皮。你說你聽到先皇臨終前將小皇帝托付於你,假如大殿內的其他五個人不承認,你豈不成了矯詔?
富戶人家分遺產,家主死前說啥沒用。白紙黑字才有用!
就在此時,馮保拿出了一張黃絹布聖旨,邊哭邊道:“高,高首輔。先皇有遺詔在此。”
高拱懵了!
臥槽!反了天啦!
曆代先皇垂危之際,無力提筆。由臣子代擬遺詔,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可老子這個內閣首輔不在場,你一個司禮監秉筆,加上身邊這個連次輔都不是的閣員張居正,就把遺詔給擬了?
高拱火歸火。畢竟陳皇後、李貴妃、小皇上孤兒寡母的在這兒呢。先皇屍骨未寒,現在就在永壽宮裏跟馮保吵起來,傳出去成何體統?
高拱心想:罷了,先看看遺詔上說的是什麽。要是不怎麽出格,老子認下這份遺詔就是。
高拱打開遺詔一看,通篇數百字,幾乎全是廢話。隻有一句頂有用的話:“著令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太監共同輔政!”
高拱又懵了!
臥槽!這不是反了天,而是日了天!
太祖爺時,曾在宮中立下“太監不得幹政”的鐵牌。後來這塊鐵牌,雖然讓權宦王振給砸了,可即便後世幾個大太監權勢再大,如劉瑾之輩,也不敢說讓自己擔任輔政!
這個例,竟然在老子當首輔的時候給破了?高拱氣的鼻子都快歪了。
高拱一歪頭,看到了賀六腰間配著的天子劍。他猛然意識到,兵權已經被李貴妃、張居正、馮保、賀六這夥人拿到了手。自己就算不認這道遺詔,又能怎麽樣呢?
再一想,橫豎內閣首輔是我。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亦是我的盟友。我們哥倆好,一對寶兒。孟衝又沒啥見識,以後政事還不得全憑我一人決斷?
罷了!老子認了這份遺詔!
想及此,高拱道:“皇上,皇後,貴妃娘娘。當務之急,是先將先皇的遺旨公布天下,而後盡速操辦國喪。國喪之後,再為皇上舉行登基大典。”
陳皇後是個沒主意的女人。李貴妃在一旁道:“國喪的事,就由高首輔全權負責吧!”
高拱點頭。心道:其實,我跟孟衝共同輔政,也許不是一件壞事。
可憐高拱聰明一世,竟然糊塗一時,他上當了!
遺旨上說,命內閣首輔與司禮監掌印太監共同輔政,卻沒點名說,讓高拱和孟衝共同輔政。
因為內閣首輔和司禮監掌印,隻是兩個職位而已!不是兩個人!
你高拱能做內閣首輔,孟衝能做司禮監掌印。難道張居正、馮保就做不得這兩個位子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