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督尉許從成在賀六麵前認了慫,不再對抗新政。京內的勳貴們群龍無首,隻得默認了張居正的新政。
賀六終於替張居正搬開了擋在新政麵前的兩塊大石頭:遼王和許從成。
萬曆元年,冬。一場罕見的瑞雪,普降北直隸。鵝毛般的雪花,整整飄了四天四夜。瑞雪變成了雪災!
賀六憂心忡忡的站在北鎮撫使值房門前,看著幾個力士,用鐵鏟勉強趟出一條通向衙門口的小路。
南鎮撫使李黑九穿著一個鬥篷,走了過來。
賀六問道:“雲貴那邊,薛九來信了麽?”
李黑九道:“來信了!自打咱們錦衣衛的弟兄們入駐雲貴巡撫衙門,當地的官員們就像受了驚的兔子一般。薛九私下放出話去:跟新政為敵,就是跟錦衣衛為敵。地方官們無奈,隻得在西南開始推行一條鞭法、考成法和丈量田畝法。”
賀六滿意的點點頭:“薛九這趟差辦的漂亮。唉。。。”
李黑九問:“六爺因何事歎息?”
賀六指了指空中飛舞的雪花:“瞧。這場雪下了四天四夜了。北直隸的老百姓,恐怕要遭災。八年前的冬天,雪就像今年這麽大。北直隸幾十個縣受災。光是宛平一個縣,因凍死、餓死、病死的百姓,就有三四千!整個北直隸死了數萬人!”
李黑九道:“是啊。那時候,各級官吏視百姓的命如草芥。國庫空虛,本來就拿不出多少糧款來救災。再加上官員們上下其手,貪汙救災糧款。一場雪災就讓幾萬人魂歸黃泉。”
賀六道:“那一年,海瑞海剛峰正是因為目睹了雪災的慘劇,才寫出了辱罵君父的《天下第一疏》。”
二人正說著話,馮保的幹兒子張鯨來傳旨:“六爺,李太後宣您入坤寧宮議事呢!”
賀六隨著張鯨來到坤寧宮。
坤寧宮大殿中,站著內閣五閣老和司禮監秉筆馮保。
“臣,賀六,參見太後。”
李太後道:“免禮吧。人齊了,開始議事吧!北直隸大雪,五府二十三縣受災。張先生,你們內閣可有救災方略?”
張居正道:“王國光,你現在兼管戶部。你跟太後說說賑災糧款的事。”
王國光道:“如今國庫充裕,倉場存糧累計巨萬。戶部調撥賑災糧款的事,不成問題!臣已調撥了五百萬擔糧食、一百二十萬兩白銀,緊急運往受災各府、縣。”
李太後滿意的點點頭:“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新政推行了一年,國庫有餘銀,倉場有餘糧。手裏有糧,心中方能不慌啊。遇上這樣的大災大難,哀家心裏也就有了底氣。”
張居正又道:“啟稟太後。內閣現在正好是五個人。臣以為,出了這等大災,我們五人若還呆在內閣值房中,烤著火爐喝熱茶,良心上過不去。臣建議,內閣五閣員,各自奔赴一個受災的州府,監督賑災事宜。”
李太後道:“張先生不愧為心懷百姓的賢臣。準奏。”
張居正又道:“另外,戶部十三清吏司的郎中,再加上吏部十個司官,每人負責一個縣,監督賑災事宜。錦衣衛亦要派二十三個人,隨戶部、吏部的人,到各縣去!凡發現有地方官賑災不利,或將賑災糧款中飽私囊者,錦衣衛可先斬後奏!”
李太後轉頭,對賀六道:“張先生的話,你都聽見了?”
賀六拱手道:“稟太後,聽見了。一會兒臣就回錦衣衛安排此事。”
張居正當著李太後的麵,放了狠話:“太後,臣願立下軍令狀。餓死一個災民,縣令免職!餓死十個災民,知府免職!餓死一百個災民,巡撫免職!餓死三百個災民,臣與內閣其他四位閣員,會集體遞辭官折子!”
李太後讚賞張居正道:“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張先生,你剛才立下的軍令狀,哀家收下了!正值大災,呂調陽、潘季馴、王國光、張四維,你們四人,要與張先生同舟共濟!”
呂調陽等人連忙叩首:“臣遵太後懿旨。”
李太後又對賀六說道:“非常時期,非常手段!救災期間,恢複洪武年間的六十兩斬首法!膽敢有貪汙賑災糧款六十兩以上者,下到縣令,上到臬台、藩台、巡撫,錦衣衛都可以先斬後奏!”
賀六道:“臣遵太後懿旨!”
坤寧宮議事結束,賀六趕回錦衣衛衙門,調撥人手,隨同吏部、戶部的司官,到各縣監督賑災事宜。
賀六將自己安排到了宛平縣,與他一起去宛平的,是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王錫爵。
王錫爵,嘉靖十三年生人。今年不過三十九歲。他是名門望族出身。嘉靖四十一年,二十八歲的他會試高中會元,殿試得中榜眼。同年,他十四歲的兒子王衡得中順天鄉試解元。這父子二人,被稱為是“父子兩元”。
王錫爵是肯幹事,敢幹事,能幹事的人才。張居正十分器重他,今年秋將吏部最為重要的一個司,文選清吏司交給了他。
賀六回家裏簡單收拾了幾件行禮,便去吏部找了王錫爵,二人帶了十個隨從,騎著兩匹快馬,趕往宛平縣。
在路上,賀六感慨道:“王大人,我忘不了嘉靖四十四年北直隸的那場雪災啊。那可真是千裏餓殍,百姓易子而食,慘不忍睹啊!”
王錫爵道:“六爺,那時候吏治腐敗。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官貪汙成性,誰也沒把老百姓的命當回事!現在不同了!有考成法這把刀懸在官員們頭上,就算他們不為了百姓,隻為了自己個官位,也要全力去救災!”
賀六道:“考成法是否有效,等咱們到了宛平縣就知道了!”
幾個時辰後,二人趕到了宛平縣。宛平縣城外,空無一人。
賀六和王錫爵大惑不解!
通常出了大災,老百姓都會到縣城躲災。城門外,應該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災民。可如今宛平縣城外,連個人影都沒有。
賀六道:“走,去宛平縣衙!”
賀六終於替張居正搬開了擋在新政麵前的兩塊大石頭:遼王和許從成。
萬曆元年,冬。一場罕見的瑞雪,普降北直隸。鵝毛般的雪花,整整飄了四天四夜。瑞雪變成了雪災!
賀六憂心忡忡的站在北鎮撫使值房門前,看著幾個力士,用鐵鏟勉強趟出一條通向衙門口的小路。
南鎮撫使李黑九穿著一個鬥篷,走了過來。
賀六問道:“雲貴那邊,薛九來信了麽?”
李黑九道:“來信了!自打咱們錦衣衛的弟兄們入駐雲貴巡撫衙門,當地的官員們就像受了驚的兔子一般。薛九私下放出話去:跟新政為敵,就是跟錦衣衛為敵。地方官們無奈,隻得在西南開始推行一條鞭法、考成法和丈量田畝法。”
賀六滿意的點點頭:“薛九這趟差辦的漂亮。唉。。。”
李黑九問:“六爺因何事歎息?”
賀六指了指空中飛舞的雪花:“瞧。這場雪下了四天四夜了。北直隸的老百姓,恐怕要遭災。八年前的冬天,雪就像今年這麽大。北直隸幾十個縣受災。光是宛平一個縣,因凍死、餓死、病死的百姓,就有三四千!整個北直隸死了數萬人!”
李黑九道:“是啊。那時候,各級官吏視百姓的命如草芥。國庫空虛,本來就拿不出多少糧款來救災。再加上官員們上下其手,貪汙救災糧款。一場雪災就讓幾萬人魂歸黃泉。”
賀六道:“那一年,海瑞海剛峰正是因為目睹了雪災的慘劇,才寫出了辱罵君父的《天下第一疏》。”
二人正說著話,馮保的幹兒子張鯨來傳旨:“六爺,李太後宣您入坤寧宮議事呢!”
賀六隨著張鯨來到坤寧宮。
坤寧宮大殿中,站著內閣五閣老和司禮監秉筆馮保。
“臣,賀六,參見太後。”
李太後道:“免禮吧。人齊了,開始議事吧!北直隸大雪,五府二十三縣受災。張先生,你們內閣可有救災方略?”
張居正道:“王國光,你現在兼管戶部。你跟太後說說賑災糧款的事。”
王國光道:“如今國庫充裕,倉場存糧累計巨萬。戶部調撥賑災糧款的事,不成問題!臣已調撥了五百萬擔糧食、一百二十萬兩白銀,緊急運往受災各府、縣。”
李太後滿意的點點頭:“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新政推行了一年,國庫有餘銀,倉場有餘糧。手裏有糧,心中方能不慌啊。遇上這樣的大災大難,哀家心裏也就有了底氣。”
張居正又道:“啟稟太後。內閣現在正好是五個人。臣以為,出了這等大災,我們五人若還呆在內閣值房中,烤著火爐喝熱茶,良心上過不去。臣建議,內閣五閣員,各自奔赴一個受災的州府,監督賑災事宜。”
李太後道:“張先生不愧為心懷百姓的賢臣。準奏。”
張居正又道:“另外,戶部十三清吏司的郎中,再加上吏部十個司官,每人負責一個縣,監督賑災事宜。錦衣衛亦要派二十三個人,隨戶部、吏部的人,到各縣去!凡發現有地方官賑災不利,或將賑災糧款中飽私囊者,錦衣衛可先斬後奏!”
李太後轉頭,對賀六道:“張先生的話,你都聽見了?”
賀六拱手道:“稟太後,聽見了。一會兒臣就回錦衣衛安排此事。”
張居正當著李太後的麵,放了狠話:“太後,臣願立下軍令狀。餓死一個災民,縣令免職!餓死十個災民,知府免職!餓死一百個災民,巡撫免職!餓死三百個災民,臣與內閣其他四位閣員,會集體遞辭官折子!”
李太後讚賞張居正道:“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張先生,你剛才立下的軍令狀,哀家收下了!正值大災,呂調陽、潘季馴、王國光、張四維,你們四人,要與張先生同舟共濟!”
呂調陽等人連忙叩首:“臣遵太後懿旨。”
李太後又對賀六說道:“非常時期,非常手段!救災期間,恢複洪武年間的六十兩斬首法!膽敢有貪汙賑災糧款六十兩以上者,下到縣令,上到臬台、藩台、巡撫,錦衣衛都可以先斬後奏!”
賀六道:“臣遵太後懿旨!”
坤寧宮議事結束,賀六趕回錦衣衛衙門,調撥人手,隨同吏部、戶部的司官,到各縣監督賑災事宜。
賀六將自己安排到了宛平縣,與他一起去宛平的,是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王錫爵。
王錫爵,嘉靖十三年生人。今年不過三十九歲。他是名門望族出身。嘉靖四十一年,二十八歲的他會試高中會元,殿試得中榜眼。同年,他十四歲的兒子王衡得中順天鄉試解元。這父子二人,被稱為是“父子兩元”。
王錫爵是肯幹事,敢幹事,能幹事的人才。張居正十分器重他,今年秋將吏部最為重要的一個司,文選清吏司交給了他。
賀六回家裏簡單收拾了幾件行禮,便去吏部找了王錫爵,二人帶了十個隨從,騎著兩匹快馬,趕往宛平縣。
在路上,賀六感慨道:“王大人,我忘不了嘉靖四十四年北直隸的那場雪災啊。那可真是千裏餓殍,百姓易子而食,慘不忍睹啊!”
王錫爵道:“六爺,那時候吏治腐敗。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官貪汙成性,誰也沒把老百姓的命當回事!現在不同了!有考成法這把刀懸在官員們頭上,就算他們不為了百姓,隻為了自己個官位,也要全力去救災!”
賀六道:“考成法是否有效,等咱們到了宛平縣就知道了!”
幾個時辰後,二人趕到了宛平縣。宛平縣城外,空無一人。
賀六和王錫爵大惑不解!
通常出了大災,老百姓都會到縣城躲災。城門外,應該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災民。可如今宛平縣城外,連個人影都沒有。
賀六道:“走,去宛平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