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第二十二卷《奪情案》)
冬去春來。賀六府裏的那幾棵白楊樹,葉子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晃四年過去。
萬曆五年,初秋,東華門外。
五十七歲的賀六,兩鬢已經斑白。皺紋也已悄悄爬上了他的臉頰。好在當年李時珍教他的那套五禽戲,他日日習練。六爺雖老,卻依然精神矍鑠。
司禮監掌印馮保來到東華門外,扯著嗓子喊道:“時辰到,眾位大人,請入朝!”
文武百官,在首輔張居正的帶領下,魚貫進入東華門,走向承天殿。
承天殿上,十五歲的萬曆帝已經坐在了龍椅上。如今的萬曆帝,已經從一個孩童,長成了一個俊秀的少年。
萬曆帝身後,左、右兩方珠簾已經撤去。李太後和陳太後,自去年冬天起,便不再垂簾聽政。因為她們知道:朝中大事,自有張先生做主。而皇上,又聽張先生的。她們聽政與否,都無甚太大的關係。
說來也怪。李太後是個貪戀權柄的女人。可她卻從不忌諱張居正在朝中一家獨大。她對張居正,有一種近乎迷信的信任。
這或許,便是後人懷疑張居正跟李太後有私的原因吧!
萬曆帝開口道:“諸位愛卿,有事奏來!”
戶部尚書王國光滿麵愁容的出班奏道:“啟稟皇上,臣遇到了一件難事!”
萬曆帝道:“哦?王愛卿,你有何難事?”
王國光答道:“稟皇上。京倉,通州倉的存糧,早已經存滿。過些日子,江南的秋糧運抵京城,隻能堆積在倉外被日曬雨淋了!臣建議,工部協助戶部,擴建京倉、通州倉!”
萬曆帝聞之大喜:“這幾年,兩京一十三省年年豐收。沒想到,把朕的糧倉都給裝滿了!這是天大的好事,手裏有糧,心中才能不慌。”
皇上麵帶笑容,朝臣們亦是個個笑容滿麵。
承天殿君臣們的笑聲,回蕩在原本清冷的皇宮之中。
萬曆新政實行五年以來。考成法讓大明的官員們個個盡忠職守;一條鞭法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丈量田畝法,阻止了土地兼並。三大新政,讓大明這個古老的王朝,煥發了新的生機。
或許是施仁政者,天必佑之吧。這幾年,大明各省,連災荒都很少出現。各省年年豐收。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武將班中的賀六心中感慨萬千。他清清楚楚的記著,十多年前,國庫入不敷出,倉場空空如也。內閣成員們,整日為銀子、糧米的事,愁得頭大。現在好了,大明不僅擺脫了嘉靖爺在位時,嘉靖嘉靖,家家幹淨的窘境。且愈來愈強盛!
賀六心道:這幾年來,我帶著錦衣衛的弟兄,幫張居正掃除推行新政的重重障礙,現在看,我所做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居正出班道:“啟稟皇上。這一旬各省上繳的稅銀,相較於上旬,又增加了五十萬兩!用不了幾年,我想太倉銀庫,要像京倉、通州倉一樣,擴建一番了!”
萬曆帝聞言又是一陣欣喜,他感慨道:“張先生,人人都說做皇帝難。朕卻覺得,朕這個皇帝當得頂容易!因為大明,有你這樣的賢相!有你在朝,朕永遠不會發愁!”
張居正道:“皇上過譽了。如今四海升平,國力鼎盛。這都是皇上敬天愛民的福報!臣隻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罷了!”
禮部左侍郎張四維出班道:“啟稟皇上。荷蘭國女商人緹娜率商船六十八艘,在塘沽口停靠,請求上岸貿易。”
萬曆帝問:“張愛卿,這荷蘭國是哪個國?”
張四維連忙道:“就是尼德蘭國。”
萬曆帝點點頭:“哦。朕想起來了。那個西洋女人緹娜,還是先皇敕封的縣君呢。六十八艘商船請求上岸貿易?張先生,你怎麽看這件事?”
張居正似乎是有意在磨練萬曆帝的決斷能力。他道:“這件事,還請皇上定奪。”
萬曆帝知道這是張先生在考他呢。他心裏竟然一陣慌張,生怕在張先生麵前說錯了話。
大明自開國以來,還沒有哪個皇帝怕自己的內閣首輔。萬曆帝卻是個例外。張居正是他的老師,他還是裕王世子的時候,張居正便每日教導他。三四歲時,他晚上睡不著,撒歡哭鬧。李太後隻需說一句:“再哭,張先生來了”,他的哭聲就能戛然而止。
十多年的師生關係,讓萬曆帝內心對張居正存有深深的敬畏。
萬曆帝思忖良久,終於開口:“外夷來我大明通商,這是好事。朕準了緹娜的請求,允許她的船隊上岸貿易!”
張居正連忙道:“皇上聖明!”
“皇上聖明”四個字一脫口,萬曆帝竟然如釋重負。他知道,張先生對自己給出的答案感到滿意。
自隆慶開關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洋商人慕名來到大明,在大明的沿海從事貿易。張居正做了首輔之後,更是製定了一係列政策,鼓勵大明的沿海商人,與西洋人通商。
如今,大明的瓷器、茶葉、絲綢遠銷西洋。西洋的千裏眼、老花鏡、航海儀、精巧鍾表等等貨物,亦源源不斷的運往大明的兩京一十三省。
這是洪武開國以來,大明最為包容的一個時代。東西方的文化開始交匯。與外夷通商,讓大明的商業更加繁榮。商業繁榮,又給國庫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兵部尚書王崇古拱手道:“啟稟皇上,薊州鎮傳來軍報。一千瓦剌部騎兵,妄圖繞過薊鎮,深入我大明腹地搶掠,被薊鎮總兵戚繼光全殲!”
王崇古三年前從西北調回京中。先任刑部尚書,今年,又轉調兵部尚書。
萬曆帝大笑:“那些瓦剌真可謂是拿著雞蛋碰石頭!區區千人,就敢在戚帥的眼皮子底下招搖。哼,戚帥乃是我大明的衛青、霍去病!當年俺答汗率十幾萬韃靼鐵騎進攻薊州,都被他擋在了長城外。一千瓦剌騎兵?滅掉他們,不過是戚帥抬抬手的事!”
冬去春來。賀六府裏的那幾棵白楊樹,葉子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晃四年過去。
萬曆五年,初秋,東華門外。
五十七歲的賀六,兩鬢已經斑白。皺紋也已悄悄爬上了他的臉頰。好在當年李時珍教他的那套五禽戲,他日日習練。六爺雖老,卻依然精神矍鑠。
司禮監掌印馮保來到東華門外,扯著嗓子喊道:“時辰到,眾位大人,請入朝!”
文武百官,在首輔張居正的帶領下,魚貫進入東華門,走向承天殿。
承天殿上,十五歲的萬曆帝已經坐在了龍椅上。如今的萬曆帝,已經從一個孩童,長成了一個俊秀的少年。
萬曆帝身後,左、右兩方珠簾已經撤去。李太後和陳太後,自去年冬天起,便不再垂簾聽政。因為她們知道:朝中大事,自有張先生做主。而皇上,又聽張先生的。她們聽政與否,都無甚太大的關係。
說來也怪。李太後是個貪戀權柄的女人。可她卻從不忌諱張居正在朝中一家獨大。她對張居正,有一種近乎迷信的信任。
這或許,便是後人懷疑張居正跟李太後有私的原因吧!
萬曆帝開口道:“諸位愛卿,有事奏來!”
戶部尚書王國光滿麵愁容的出班奏道:“啟稟皇上,臣遇到了一件難事!”
萬曆帝道:“哦?王愛卿,你有何難事?”
王國光答道:“稟皇上。京倉,通州倉的存糧,早已經存滿。過些日子,江南的秋糧運抵京城,隻能堆積在倉外被日曬雨淋了!臣建議,工部協助戶部,擴建京倉、通州倉!”
萬曆帝聞之大喜:“這幾年,兩京一十三省年年豐收。沒想到,把朕的糧倉都給裝滿了!這是天大的好事,手裏有糧,心中才能不慌。”
皇上麵帶笑容,朝臣們亦是個個笑容滿麵。
承天殿君臣們的笑聲,回蕩在原本清冷的皇宮之中。
萬曆新政實行五年以來。考成法讓大明的官員們個個盡忠職守;一條鞭法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丈量田畝法,阻止了土地兼並。三大新政,讓大明這個古老的王朝,煥發了新的生機。
或許是施仁政者,天必佑之吧。這幾年,大明各省,連災荒都很少出現。各省年年豐收。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武將班中的賀六心中感慨萬千。他清清楚楚的記著,十多年前,國庫入不敷出,倉場空空如也。內閣成員們,整日為銀子、糧米的事,愁得頭大。現在好了,大明不僅擺脫了嘉靖爺在位時,嘉靖嘉靖,家家幹淨的窘境。且愈來愈強盛!
賀六心道:這幾年來,我帶著錦衣衛的弟兄,幫張居正掃除推行新政的重重障礙,現在看,我所做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居正出班道:“啟稟皇上。這一旬各省上繳的稅銀,相較於上旬,又增加了五十萬兩!用不了幾年,我想太倉銀庫,要像京倉、通州倉一樣,擴建一番了!”
萬曆帝聞言又是一陣欣喜,他感慨道:“張先生,人人都說做皇帝難。朕卻覺得,朕這個皇帝當得頂容易!因為大明,有你這樣的賢相!有你在朝,朕永遠不會發愁!”
張居正道:“皇上過譽了。如今四海升平,國力鼎盛。這都是皇上敬天愛民的福報!臣隻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罷了!”
禮部左侍郎張四維出班道:“啟稟皇上。荷蘭國女商人緹娜率商船六十八艘,在塘沽口停靠,請求上岸貿易。”
萬曆帝問:“張愛卿,這荷蘭國是哪個國?”
張四維連忙道:“就是尼德蘭國。”
萬曆帝點點頭:“哦。朕想起來了。那個西洋女人緹娜,還是先皇敕封的縣君呢。六十八艘商船請求上岸貿易?張先生,你怎麽看這件事?”
張居正似乎是有意在磨練萬曆帝的決斷能力。他道:“這件事,還請皇上定奪。”
萬曆帝知道這是張先生在考他呢。他心裏竟然一陣慌張,生怕在張先生麵前說錯了話。
大明自開國以來,還沒有哪個皇帝怕自己的內閣首輔。萬曆帝卻是個例外。張居正是他的老師,他還是裕王世子的時候,張居正便每日教導他。三四歲時,他晚上睡不著,撒歡哭鬧。李太後隻需說一句:“再哭,張先生來了”,他的哭聲就能戛然而止。
十多年的師生關係,讓萬曆帝內心對張居正存有深深的敬畏。
萬曆帝思忖良久,終於開口:“外夷來我大明通商,這是好事。朕準了緹娜的請求,允許她的船隊上岸貿易!”
張居正連忙道:“皇上聖明!”
“皇上聖明”四個字一脫口,萬曆帝竟然如釋重負。他知道,張先生對自己給出的答案感到滿意。
自隆慶開關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洋商人慕名來到大明,在大明的沿海從事貿易。張居正做了首輔之後,更是製定了一係列政策,鼓勵大明的沿海商人,與西洋人通商。
如今,大明的瓷器、茶葉、絲綢遠銷西洋。西洋的千裏眼、老花鏡、航海儀、精巧鍾表等等貨物,亦源源不斷的運往大明的兩京一十三省。
這是洪武開國以來,大明最為包容的一個時代。東西方的文化開始交匯。與外夷通商,讓大明的商業更加繁榮。商業繁榮,又給國庫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兵部尚書王崇古拱手道:“啟稟皇上,薊州鎮傳來軍報。一千瓦剌部騎兵,妄圖繞過薊鎮,深入我大明腹地搶掠,被薊鎮總兵戚繼光全殲!”
王崇古三年前從西北調回京中。先任刑部尚書,今年,又轉調兵部尚書。
萬曆帝大笑:“那些瓦剌真可謂是拿著雞蛋碰石頭!區區千人,就敢在戚帥的眼皮子底下招搖。哼,戚帥乃是我大明的衛青、霍去病!當年俺答汗率十幾萬韃靼鐵騎進攻薊州,都被他擋在了長城外。一千瓦剌騎兵?滅掉他們,不過是戚帥抬抬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