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六跟張居正談完,出得首輔府,走向自己的家。
張居正振聾發聵的話在他的耳邊回蕩:在天下蒼生的福祉麵前,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麽呢?
賀六突然感覺,自己跟張居正相比,實在是渺小的很。
不知不覺,他回了家,進得臥房。
白笑嫣正坐在床上呢。
賀六驚訝道:“剛才我出府之前,不是叮囑你和月兒、澤貞連夜出城去遼東麽?你們怎麽還沒走?”
白笑嫣道:“月兒和澤貞已經出城了。我不打算走。”
賀六怒道:“糊塗啊!用不了多少時日,朝廷之中,就會有一場腥風血雨!你留在京城幹什麽?陪我一起死麽?”
白笑嫣起身,用堅定的目光看著自己的丈夫:“生同床,死同穴。這些年,我陪著你什麽大風大浪都見過了。要是這一回,你邁不過這個坎兒,被人害死了。你死之後,我活著又有什麽意義呢?我還不如在黃泉路上跟你做個伴兒呢。”
賀六摟住了自己的妻子:“唉,都說夫妻隻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你卻要跟我共渡劫難。有賢妻如你,我這一生足矣。”
慈寧宮。
李太後端坐在鳳椅上。她的麵前,跪著一對夫妻:錦衣衛北鎮撫使李黑九、坤寧宮一等宮女梁上紅。
李太後已沒了當年的綽約風姿,魚尾紋已經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她問:“你們倆夫妻真的要走麽?”
李黑九拱手道:“稟太後。臣已經是快到耳順之年的人了。實在沒有能力辦好朝廷的差事。葉落歸根,臣最近天天晚上夢見順德府老家的山崗,山崗上的那些野花兒。還請太後開恩,允許我們回老家,度過風燭殘年。”
李太後道:“罷了。你們夫妻為哀家效力了近二十年。哀家也不能強留你們。哀家已經命馮保,給你們準備了三千兩銀子。足夠你們養老了。”
李黑九和梁上紅齊齊叩首:“臣(奴婢)謝太後恩賞!”
李太後開口問道:“李黑九,你覺得你走之後,誰可以繼任北鎮撫使一職?”
李黑九不假思索的答道:“臣以為,錦衣衛千戶賀世忠可繼任北鎮撫使。”
李太後有些遲疑:“賀世忠?賀六的兒子?”
李黑九道:“稟太後,在臣看來,賀世忠不是誰的兒子,而是皇上、太後的臣子。”
李太後思忖片刻後,說道:“嗯,賀世忠是張先生的學生,皇上年幼時的伴讀郎,還是司禮監掌印馮保的侄子。他的身份,的確配得上北鎮撫使的位子。不過,他似乎太年輕了些。”
梁上紅幫著自己的丈夫勸諫李太後:“稟太後,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賀世忠少年老成。且他是一等一的大忠臣。兩年前,為刺探倭情,他以無比的勇氣深入虎穴,丟了一條胳膊。為了社稷安危,他能夠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這樣的人完全能夠充任北鎮撫使一職。”
梁上紅做了李太後近二十年的貼身侍女。她說的話,在李太後心中很有分量。
李太後道:“恩,你說的有理。馮保。”
馮保走進大殿:“太後,奴婢在。”
李太後道:“你明日跟內閣還有皇上打聲招呼,讓皇上下道旨,升賀世忠為北鎮撫使。”
馮保心中一喜。賀世忠是他看著長大的。侄子升了官兒,他這個做叔叔的怎能不欣喜?
馮保道:“奴婢遵太後懿旨。”
李太後又道:“李黑九、梁上紅,你們下去吧。馮保,你留下。”
李黑九、梁上紅走後,李太後問馮保:“張先生的病情到底怎麽樣了?”
馮保實話回稟:“太後,太醫院的人說,張先生恐怕熬不過這個夏天了。”
李太後麵色一變:“張先生。。。隻有兩個月好活了?他要是歸天了,這大明朝可怎麽辦?”
李太後對張居正有一種近乎偏執的信任。在她看來,大明朝缺了張居正,立時就會天崩地裂。
李太後繼續擔憂的說道:“這可怎麽是好!馮保,你覺得,張先生如果歸天了,誰能擔任首輔一職,誰能擔起兩京一十三省的重擔,誰能做好皇上的老師?”
萬曆帝已經二十歲了,李太後卻還將他當成一個孩子。她哪裏想過,如今的萬曆帝,已不需要什麽老師!
馮保一時語塞,良久才開口道:“啟稟太後,新首輔的人選,關乎國祚。奴婢不敢多言。”
馮保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還沒想好支持誰代替張居正。如今內閣之中,有資格代替張居正的無非三人。張四維、王國光、申時行。在馮保看來,王國光和申時行是迂腐的文人,不會跟他這個內相站在一邊。而張四維的態度又不明朗。。。
李太後道:“罷了,你退下吧。”
馮保退出慈寧宮,徑直出了宮,回到了自己在宮外的掌印太監府。
大明有製,宮中太監不得在宮外私置宅邸。開國兩百年,這條規矩早就被太監們忘得一幹二淨。
這座掌印太監府,還是隆慶帝當年欽賜給馮保的。
馮保在宮裏是伺候人的人。回了外宅,卻是被伺候的人。兩個絕色侍女給馮保寬了衣。馮保坐到了臥室的太師椅上,閉目養神。
又有兩名侍女,一個給馮保捏肩,一個給馮保捶腿。
馮保麵前,還站著一名侍女,將葡萄的皮兒剝去,塞進馮保的嘴裏。
馮保閉著眼睛,說了一個字:“茶”。
馬上又有侍女端起茶碗,送到馮保的嘴邊兒。
就在此時,門外一個小太監通稟:“老祖宗,二祖宗和內閣的張四維張閣老求見。”
宮中太監,一向稱司禮監掌印馮保為“老祖宗”,稱司禮監秉筆兼永壽宮管事牌子張鯨為“二祖宗”。
太監們沒有親人,所以熱衷於認祖歸宗。
馮保擺起了老祖宗的譜兒:“哦,就說我在看奏折。讓他們在大廳等著吧。半個時辰後,我再見他們。”
小太監連忙道:“是,老祖宗。重孫這就去給二祖宗和張閣老傳話兒。”
張居正振聾發聵的話在他的耳邊回蕩:在天下蒼生的福祉麵前,個人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麽呢?
賀六突然感覺,自己跟張居正相比,實在是渺小的很。
不知不覺,他回了家,進得臥房。
白笑嫣正坐在床上呢。
賀六驚訝道:“剛才我出府之前,不是叮囑你和月兒、澤貞連夜出城去遼東麽?你們怎麽還沒走?”
白笑嫣道:“月兒和澤貞已經出城了。我不打算走。”
賀六怒道:“糊塗啊!用不了多少時日,朝廷之中,就會有一場腥風血雨!你留在京城幹什麽?陪我一起死麽?”
白笑嫣起身,用堅定的目光看著自己的丈夫:“生同床,死同穴。這些年,我陪著你什麽大風大浪都見過了。要是這一回,你邁不過這個坎兒,被人害死了。你死之後,我活著又有什麽意義呢?我還不如在黃泉路上跟你做個伴兒呢。”
賀六摟住了自己的妻子:“唉,都說夫妻隻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你卻要跟我共渡劫難。有賢妻如你,我這一生足矣。”
慈寧宮。
李太後端坐在鳳椅上。她的麵前,跪著一對夫妻:錦衣衛北鎮撫使李黑九、坤寧宮一等宮女梁上紅。
李太後已沒了當年的綽約風姿,魚尾紋已經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她問:“你們倆夫妻真的要走麽?”
李黑九拱手道:“稟太後。臣已經是快到耳順之年的人了。實在沒有能力辦好朝廷的差事。葉落歸根,臣最近天天晚上夢見順德府老家的山崗,山崗上的那些野花兒。還請太後開恩,允許我們回老家,度過風燭殘年。”
李太後道:“罷了。你們夫妻為哀家效力了近二十年。哀家也不能強留你們。哀家已經命馮保,給你們準備了三千兩銀子。足夠你們養老了。”
李黑九和梁上紅齊齊叩首:“臣(奴婢)謝太後恩賞!”
李太後開口問道:“李黑九,你覺得你走之後,誰可以繼任北鎮撫使一職?”
李黑九不假思索的答道:“臣以為,錦衣衛千戶賀世忠可繼任北鎮撫使。”
李太後有些遲疑:“賀世忠?賀六的兒子?”
李黑九道:“稟太後,在臣看來,賀世忠不是誰的兒子,而是皇上、太後的臣子。”
李太後思忖片刻後,說道:“嗯,賀世忠是張先生的學生,皇上年幼時的伴讀郎,還是司禮監掌印馮保的侄子。他的身份,的確配得上北鎮撫使的位子。不過,他似乎太年輕了些。”
梁上紅幫著自己的丈夫勸諫李太後:“稟太後,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賀世忠少年老成。且他是一等一的大忠臣。兩年前,為刺探倭情,他以無比的勇氣深入虎穴,丟了一條胳膊。為了社稷安危,他能夠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這樣的人完全能夠充任北鎮撫使一職。”
梁上紅做了李太後近二十年的貼身侍女。她說的話,在李太後心中很有分量。
李太後道:“恩,你說的有理。馮保。”
馮保走進大殿:“太後,奴婢在。”
李太後道:“你明日跟內閣還有皇上打聲招呼,讓皇上下道旨,升賀世忠為北鎮撫使。”
馮保心中一喜。賀世忠是他看著長大的。侄子升了官兒,他這個做叔叔的怎能不欣喜?
馮保道:“奴婢遵太後懿旨。”
李太後又道:“李黑九、梁上紅,你們下去吧。馮保,你留下。”
李黑九、梁上紅走後,李太後問馮保:“張先生的病情到底怎麽樣了?”
馮保實話回稟:“太後,太醫院的人說,張先生恐怕熬不過這個夏天了。”
李太後麵色一變:“張先生。。。隻有兩個月好活了?他要是歸天了,這大明朝可怎麽辦?”
李太後對張居正有一種近乎偏執的信任。在她看來,大明朝缺了張居正,立時就會天崩地裂。
李太後繼續擔憂的說道:“這可怎麽是好!馮保,你覺得,張先生如果歸天了,誰能擔任首輔一職,誰能擔起兩京一十三省的重擔,誰能做好皇上的老師?”
萬曆帝已經二十歲了,李太後卻還將他當成一個孩子。她哪裏想過,如今的萬曆帝,已不需要什麽老師!
馮保一時語塞,良久才開口道:“啟稟太後,新首輔的人選,關乎國祚。奴婢不敢多言。”
馮保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還沒想好支持誰代替張居正。如今內閣之中,有資格代替張居正的無非三人。張四維、王國光、申時行。在馮保看來,王國光和申時行是迂腐的文人,不會跟他這個內相站在一邊。而張四維的態度又不明朗。。。
李太後道:“罷了,你退下吧。”
馮保退出慈寧宮,徑直出了宮,回到了自己在宮外的掌印太監府。
大明有製,宮中太監不得在宮外私置宅邸。開國兩百年,這條規矩早就被太監們忘得一幹二淨。
這座掌印太監府,還是隆慶帝當年欽賜給馮保的。
馮保在宮裏是伺候人的人。回了外宅,卻是被伺候的人。兩個絕色侍女給馮保寬了衣。馮保坐到了臥室的太師椅上,閉目養神。
又有兩名侍女,一個給馮保捏肩,一個給馮保捶腿。
馮保麵前,還站著一名侍女,將葡萄的皮兒剝去,塞進馮保的嘴裏。
馮保閉著眼睛,說了一個字:“茶”。
馬上又有侍女端起茶碗,送到馮保的嘴邊兒。
就在此時,門外一個小太監通稟:“老祖宗,二祖宗和內閣的張四維張閣老求見。”
宮中太監,一向稱司禮監掌印馮保為“老祖宗”,稱司禮監秉筆兼永壽宮管事牌子張鯨為“二祖宗”。
太監們沒有親人,所以熱衷於認祖歸宗。
馮保擺起了老祖宗的譜兒:“哦,就說我在看奏折。讓他們在大廳等著吧。半個時辰後,我再見他們。”
小太監連忙道:“是,老祖宗。重孫這就去給二祖宗和張閣老傳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