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舊曆中元節。明、倭兩國在漢城景福宮簽訂了和議條約,第一次朝鮮之戰結束。
第一次抗倭援朝,明軍在統帥李如柏的帶領下,殲滅倭奴五萬餘人。四萬明軍,傷亡合計不足五千。從傷亡比上,就能說明大明軍隊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然而,明軍上下,從統帥李如柏,到底層的士兵,都心懷不甘。假如朝廷再派幾萬援軍入朝,他們一定可以將倭奴徹徹底底的趕下海。
沒有辦法。大明的財政已經初現隱患。相比於一場域外的戰爭,有限的國庫存銀隻能用在國內一些火燒眉毛的急務上。
朝鮮一方對戰爭最終結果亦是不滿。領議政大臣柳如龍甚至給萬曆帝遞上了奏折,請求大明再派援軍,徹底消滅盤踞在釜山、蔚山、浦項幾處地方的倭奴。
萬曆帝的回複,讓朝方緊緊地閉上了嘴:若爾等執意請求大明派兵,則由朝鮮提供明軍軍費。
萬曆帝派兵入朝的最大原因,是倭奴如果占據整個朝鮮,會對遼東構成威脅。現在,倭奴僅剩一萬人,駐守在朝鮮的東南沿海。這場仗再打下去,就成了逞強鬥勇的非必要戰爭了。
遼東鐵騎,在朝鮮留下了八千人,防備朝鮮東南的一萬倭奴。其餘主力,全部回京。
兩個月後,京城,德勝門!
抗倭援朝總經略宋應昌、軍務提督李如鬆、監軍欽差賀六騎著高頭大馬,來到了德勝門前。
太常寺的樂工奏響了《得勝令》,內閣首輔王錫爵率文武百官,迎接凱旋而歸的將士們入城!
宋應昌、李如鬆、賀六剛下馬,司禮監秉筆陳炬便走上前來,說道:“皇上有旨,賜宋應昌、李如鬆、賀六三人皇宮騎馬!”
皇宮騎馬,是一項至高的榮譽。
賀六忽然蹙起了眉頭。他害怕李如鬆這個脾氣暴躁的粗人不做推辭,真的騎著馬,大搖大擺的入城,進入皇宮。曆朝曆代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將領恃功而驕。
賀六想多了。人家李如鬆聰明著呢!
還未等宋應昌開口,李如鬆便搶著說:“陳公公,末將何德何能?怎配享用皇宮騎馬的殊榮?此次抗倭援朝,功不在末將,而在那些視死如歸,拚死報國的士兵!若今日末將騎著馬,趾高氣昂的進了皇宮,實在對不起那些陣亡士兵的亡靈!”
賀六跟宋應昌齊聲附和道:“臣不敢領受如此殊榮。”
王錫爵在一旁道:“勝而不驕,如鬆,你真乃大將之才!”
陳炬卻道:“李提督,皇上的旨意是讓你們騎馬進京城,再進皇宮,好好的風光一回。你們堅辭不受,與皇上旨意相悖啊。”
賀六道:“陳公公,勞煩回稟皇上一聲。將我等的想法,稟報皇上。”
陳炬點點頭:“好吧。你們在德勝門稍等片刻。”
陳炬走後,一眾官員圍了上來,紛紛道賀。
王之禎、駱思恭領著十四歲的賀澤貞,亦來到了賀六麵前。
賀澤貞大喊:“祖父!你可回來啦!”
賀六見到賀澤貞,愛憐的摸了摸他的腦袋:“大半年沒見,你又高了一頭。”
王之禎笑道:“師傅您去朝鮮為國拚殺。我在京城裏自然不敢怠慢了澤貞這個幹兒子。我家那糟糠妻,怕他長的慢,天天給他燉骨頭湯補身子呢!”
駱思恭在一旁笑道:“我天天教澤貞刀法,他天生就是個練刀的材料。”
眾人客氣寒暄了整整半個時辰。陳炬一頭大汗的跑了回來。他道:“有上諭!李如鬆、宋應昌、賀六三人,居功而不傲,實乃群臣典範!準三人步行入京,承天殿見駕!”
自從六年前,萬曆帝跟清流言官們賭氣,不再上朝,他就再沒有去承天殿接見過臣子。如今李如鬆等人凱旋回京,萬曆帝也算為他們破了例。
李如鬆領旨謝了恩,又轉頭高聲朝著一千親隨鐵騎喊道:“你們在德勝門外駐紮,不得踏入京城半步!”
王錫爵道:“如鬆,雖說外省軍隊無旨不得入京。可這回不同,你們這回是凱旋啊。一千人又不多。不如讓你的袍澤進城,我讓順天府給他們準備好酒好肉。。。”
李如鬆壓低聲音道:“首輔大人,規矩最好還是別破。嗬,我聽說京城裏的言官個個生了八張嘴。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我這個帶兵的,還是謹慎些好,別給言官老爺們落下什麽口實。”
賀六聽到這話,心中暗笑:如鬆啊如鬆,別人都以為你是個粗人。其實,你是個人精裏挑出來的人精。
王錫爵道:“好吧。我讓順天府將酒肉搬到城外來犒勞你手下弟兄。走,我們入京。”
三人昂首闊步,並肩進了京城,走向皇宮方向。一眾官員們跟在他們身後。道路兩側的百姓,紛紛為得勝歸來的英雄歡呼。
承天殿。
萬曆帝換上了最為莊重的明黃色龍袍,高聲道:“宣宋應昌、李如鬆、賀六及群臣入殿。”
三人與群臣入得殿中,山呼萬歲。
萬曆帝開了金口:“宋應昌、李如鬆、賀六,你們此次入朝,打出了我天朝上邦的威風!張鯨,宣旨吧!”
司禮監掌印張鯨展開一張黃絹布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宋應昌,賞右都禦史銜,加中奉大夫散階;李如鬆,賞前軍都督銜,加光祿大夫銜;賀六,賞錦衣衛左都督銜。其餘出征將領,一律官升一級!欽此!”
自萬曆初年,朱希孝失勢,錦衣衛的左都督就成了一個虛銜。今日萬曆帝賞賀六左都督銜,可謂是實至名歸。要知道,賀六執掌錦衣衛大權,已有二三十年。
三人領旨,謝了恩。
萬曆帝笑道:“今日,朕在永壽宮賜宴群臣,為你們三個慶功!”
忽然,右僉都禦史梁似清出班,煞了承天殿上喜氣洋洋的一片風景:“啟稟皇上,此次我明軍入朝作戰,耗費軍餉頗多。臣以為,該盡快核查軍餉諸項。”
萬曆帝皺了皺眉頭。梁似清自詡言官領袖。這人最大的特長就是雞蛋裏挑骨頭。
萬曆帝道:“核查軍餉之事,不急於這一時。過兩日再說吧。”
梁似清開始給萬曆帝講道理:“皇上此言差矣。所耗軍餉,盡出自國庫,一絲一厘皆是民脂民膏。。。”
宋應昌早有準備:“梁僉院,我們的軍費使用詳冊,已經整理妥當。梁僉院若是不放心,可會同兵部、戶部一起查閱。”
第一次抗倭援朝,明軍在統帥李如柏的帶領下,殲滅倭奴五萬餘人。四萬明軍,傷亡合計不足五千。從傷亡比上,就能說明大明軍隊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然而,明軍上下,從統帥李如柏,到底層的士兵,都心懷不甘。假如朝廷再派幾萬援軍入朝,他們一定可以將倭奴徹徹底底的趕下海。
沒有辦法。大明的財政已經初現隱患。相比於一場域外的戰爭,有限的國庫存銀隻能用在國內一些火燒眉毛的急務上。
朝鮮一方對戰爭最終結果亦是不滿。領議政大臣柳如龍甚至給萬曆帝遞上了奏折,請求大明再派援軍,徹底消滅盤踞在釜山、蔚山、浦項幾處地方的倭奴。
萬曆帝的回複,讓朝方緊緊地閉上了嘴:若爾等執意請求大明派兵,則由朝鮮提供明軍軍費。
萬曆帝派兵入朝的最大原因,是倭奴如果占據整個朝鮮,會對遼東構成威脅。現在,倭奴僅剩一萬人,駐守在朝鮮的東南沿海。這場仗再打下去,就成了逞強鬥勇的非必要戰爭了。
遼東鐵騎,在朝鮮留下了八千人,防備朝鮮東南的一萬倭奴。其餘主力,全部回京。
兩個月後,京城,德勝門!
抗倭援朝總經略宋應昌、軍務提督李如鬆、監軍欽差賀六騎著高頭大馬,來到了德勝門前。
太常寺的樂工奏響了《得勝令》,內閣首輔王錫爵率文武百官,迎接凱旋而歸的將士們入城!
宋應昌、李如鬆、賀六剛下馬,司禮監秉筆陳炬便走上前來,說道:“皇上有旨,賜宋應昌、李如鬆、賀六三人皇宮騎馬!”
皇宮騎馬,是一項至高的榮譽。
賀六忽然蹙起了眉頭。他害怕李如鬆這個脾氣暴躁的粗人不做推辭,真的騎著馬,大搖大擺的入城,進入皇宮。曆朝曆代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將領恃功而驕。
賀六想多了。人家李如鬆聰明著呢!
還未等宋應昌開口,李如鬆便搶著說:“陳公公,末將何德何能?怎配享用皇宮騎馬的殊榮?此次抗倭援朝,功不在末將,而在那些視死如歸,拚死報國的士兵!若今日末將騎著馬,趾高氣昂的進了皇宮,實在對不起那些陣亡士兵的亡靈!”
賀六跟宋應昌齊聲附和道:“臣不敢領受如此殊榮。”
王錫爵在一旁道:“勝而不驕,如鬆,你真乃大將之才!”
陳炬卻道:“李提督,皇上的旨意是讓你們騎馬進京城,再進皇宮,好好的風光一回。你們堅辭不受,與皇上旨意相悖啊。”
賀六道:“陳公公,勞煩回稟皇上一聲。將我等的想法,稟報皇上。”
陳炬點點頭:“好吧。你們在德勝門稍等片刻。”
陳炬走後,一眾官員圍了上來,紛紛道賀。
王之禎、駱思恭領著十四歲的賀澤貞,亦來到了賀六麵前。
賀澤貞大喊:“祖父!你可回來啦!”
賀六見到賀澤貞,愛憐的摸了摸他的腦袋:“大半年沒見,你又高了一頭。”
王之禎笑道:“師傅您去朝鮮為國拚殺。我在京城裏自然不敢怠慢了澤貞這個幹兒子。我家那糟糠妻,怕他長的慢,天天給他燉骨頭湯補身子呢!”
駱思恭在一旁笑道:“我天天教澤貞刀法,他天生就是個練刀的材料。”
眾人客氣寒暄了整整半個時辰。陳炬一頭大汗的跑了回來。他道:“有上諭!李如鬆、宋應昌、賀六三人,居功而不傲,實乃群臣典範!準三人步行入京,承天殿見駕!”
自從六年前,萬曆帝跟清流言官們賭氣,不再上朝,他就再沒有去承天殿接見過臣子。如今李如鬆等人凱旋回京,萬曆帝也算為他們破了例。
李如鬆領旨謝了恩,又轉頭高聲朝著一千親隨鐵騎喊道:“你們在德勝門外駐紮,不得踏入京城半步!”
王錫爵道:“如鬆,雖說外省軍隊無旨不得入京。可這回不同,你們這回是凱旋啊。一千人又不多。不如讓你的袍澤進城,我讓順天府給他們準備好酒好肉。。。”
李如鬆壓低聲音道:“首輔大人,規矩最好還是別破。嗬,我聽說京城裏的言官個個生了八張嘴。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我這個帶兵的,還是謹慎些好,別給言官老爺們落下什麽口實。”
賀六聽到這話,心中暗笑:如鬆啊如鬆,別人都以為你是個粗人。其實,你是個人精裏挑出來的人精。
王錫爵道:“好吧。我讓順天府將酒肉搬到城外來犒勞你手下弟兄。走,我們入京。”
三人昂首闊步,並肩進了京城,走向皇宮方向。一眾官員們跟在他們身後。道路兩側的百姓,紛紛為得勝歸來的英雄歡呼。
承天殿。
萬曆帝換上了最為莊重的明黃色龍袍,高聲道:“宣宋應昌、李如鬆、賀六及群臣入殿。”
三人與群臣入得殿中,山呼萬歲。
萬曆帝開了金口:“宋應昌、李如鬆、賀六,你們此次入朝,打出了我天朝上邦的威風!張鯨,宣旨吧!”
司禮監掌印張鯨展開一張黃絹布聖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宋應昌,賞右都禦史銜,加中奉大夫散階;李如鬆,賞前軍都督銜,加光祿大夫銜;賀六,賞錦衣衛左都督銜。其餘出征將領,一律官升一級!欽此!”
自萬曆初年,朱希孝失勢,錦衣衛的左都督就成了一個虛銜。今日萬曆帝賞賀六左都督銜,可謂是實至名歸。要知道,賀六執掌錦衣衛大權,已有二三十年。
三人領旨,謝了恩。
萬曆帝笑道:“今日,朕在永壽宮賜宴群臣,為你們三個慶功!”
忽然,右僉都禦史梁似清出班,煞了承天殿上喜氣洋洋的一片風景:“啟稟皇上,此次我明軍入朝作戰,耗費軍餉頗多。臣以為,該盡快核查軍餉諸項。”
萬曆帝皺了皺眉頭。梁似清自詡言官領袖。這人最大的特長就是雞蛋裏挑骨頭。
萬曆帝道:“核查軍餉之事,不急於這一時。過兩日再說吧。”
梁似清開始給萬曆帝講道理:“皇上此言差矣。所耗軍餉,盡出自國庫,一絲一厘皆是民脂民膏。。。”
宋應昌早有準備:“梁僉院,我們的軍費使用詳冊,已經整理妥當。梁僉院若是不放心,可會同兵部、戶部一起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