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如果按照張大哥的話如此說來,那麽坐在上頭高座的這位徐大仁,已然不隻是個小小的長老那麽簡單,而是名副其實的活神仙,高壽星。
考場之內等待考核的弟子們也已紛紛聚齊,攏共是123位。前兩天那個一路討飯來到我們陰山簿的小弟子在內,那個大字不識一個名叫田二牛的壯漢也在內。徐徐老者在內,伊伊孩童在內。自然,國金剛也在內,就站在第二排第六個的位置。
那徐大仁首先發言,他雖然身子骨羸弱了些,可是說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發生鏗鏘有力,嘴巴無需張得太大,扔就可以把整個聲音傳播的大院之內人盡皆知。
這已然年逾百歲的徐大仁,手中撚著幾張格紙話稿,然後搖頭晃腦,頗有些酸腐的打著官腔。
“古人治病,藥有君臣,方有奇偶,劑有大小,此湯頭所由來也。
仲景為方書之祖,其《傷寒論》中既曰太陽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矣,而又曰麻黃證、桂枝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明乎因病施藥,以藥合證,而後用之,豈苟然而已哉!
令人不辨證候,不用湯頭,率意任情,治無成法,是猶製器而廢準繩,行陣而棄行列,欲以已病卻疾,不亦難乎?蓋古人製方,佐使君臣,配合恰當;從治正治,意義深長。如金科玉律,以為後人楷則。
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如淮陰背水之陣,諸將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
舊本有湯頭歌訣,辭多鄙率,義弗賅明,難稱善本。不揣愚瞽,重為編輯,並以所主病證括入歌中,間及古人用藥製方之意。某病某湯,門分義悉;理法兼備,體用具全;千古心傳,端在於此。實醫門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難以盡錄。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蓋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以此提綱挈領,苟能觸類旁通,可應無窮之變也。是在善讀者加之意耳。清朝康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製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嚐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
之乎者也,總之我是聽不大明白,隻是依稀的聽聞,這《湯頭歌訣》總共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律詩編成歌訣。
我心中暗暗思度,要是將這320條《湯頭歌訣》全部背下,那麽,即使是個醫學界的門外漢,豈不也至少可以成為一個遊方郎中了?
隨即,待這徐大仁緩緩講述完畢,底下圍觀的弟子們一個個都打起了個哈欠。
欒平安了無生趣的抱怨著。
“哪年都是這一套說辭,這一套說辭,我已經是整整聽了第三次。這個徐長老怪不得是做大夫的,真是換湯不換藥。隻要能治病,就不怕方子舊。”
隨即,終於在眾人百無聊賴之中,徐大仁結束了他的講話,然後隨著徐虎成的一聲令下,便開始了正式的考核。
每一位考核的弟子們,都是由丹鼎司的六位長老一對一進行麵試,至於考這《湯頭歌訣》最是簡單。
由每一位長老分別出一個題目,然後由考試者分別作答,回答的出便算過關,回答不出,自然淘汰。
第一位上場的卻是那個大字不識一個的田二牛。
靈丹妙藥範仲玉最先問他。
“《湯頭歌訣》的20類,都有哪20類?”
田二牛回。
“補益之劑,發表之劑,攻裏之劑,湧吐之劑,和解之劑,表裏之劑,消補之劑,理氣之劑,理血之劑,驅風之劑,祛寒之劑,去暑之劑,利濕之劑,潤燥之劑,瀉火之劑,除痰之劑,收澀之劑,殺蟲之劑,癰泱之劑,經產之劑。”
我簡直對此喈喈稱奇,忍不住發自肺腑的感歎道。
“你說這小子大字不識一個,是如何能夠記得住這麽多的東西。”
張大哥聞言仍就聚精會神的盯著考場之內,然後隨意的回複我道。
“古時候有很多名醫嫡傳弟子,教他們這些藥方藥理,憑的全不過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教一句,弟子們便背一句。
一代一代的傳下,有的弟子甚至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隻知道死記硬背,這樣最多不過是個庸醫,會背藥方,也會看一些淺顯的小病。可是對於治大病或者配藥來說,他們便會一頭霧水了!”
考場之內,那田大壯繼續被盤問。
“那我問你,四君子湯為何物?”
田大壯對答如流。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升陽益胃湯呢?”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薑棗隨。”
“黃芪鱉甲散?”
“黃芪鱉甲地骨皮,艽菀參苓柴半知。
地黃芍藥天冬桂,甘桔桑皮勞熱宜。”
“最後再問你一則,秦艽鱉甲散?”
“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如此一來,第一位長老那一關算是過了。接下來便是由第二位長老出題。
第二位長老是神丹金指蘇玉文,六位長老之中,隻有這蘇玉文年紀最輕,頭發都是黝黑色的!臉上也沒有什麽褶皺。
隻不過,這些神醫的年紀,大抵不是常人可以猜測的出來。
我有偷著小聲向張大哥詢問。張大哥明明白白的告訴我。說這個蘇玉文今年和我們掌門同樣年歲,也就40出頭的樣子。
隻不過,這蘇玉文可是名門之後,據說他的外祖父,曾經是當年親侍奉慈禧老佛爺的宮廷禦醫。
後來還給袁世凱的姨太太治過癰瘡,給孫殿英治過瘧疾,給珍妃打過胎,給孫培文灸過頭風。
反正,這蘇玉文的家史在眾人口中,是傳的神乎其神。好像便是從古至今,便沒有他診不了的病。
蘇玉文雖然在這六大長老之中年紀最輕,可是他的麵相長的最老成。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小子麵無表情,根本就不會笑。
一個人無論喜怒哀樂,永遠擺著那麽一張冷冷,靜靜的方塊臉。
由此可以想到,在他出診治病之時。看好病是這副模樣,看不好也是這副模樣,看死了人仍是這副模樣,他給任何患者以及比患者更焦急急迫的家屬的印象,永遠都是這個樣子。看好了病,那是因為他的醫術超群,此病不在話下,因而不值得誇張稱頌,看不好病或看死個人,那便是你不幸得下個絕症,而不是蘇玉文醫術平庸。
那副模樣是患者和家屬堅信,即使再換100個醫生,即使藥王轉世也是莫可奈何。可是我卻實在不喜歡他這麽一副冷言冷麵。好似自己有多麽高高在上一般。
常言道,醫者父母心,我從未見過天底下哪一個做父母的,生的都是這麽一副沒有人氣兒的方塊臉。
考場之內等待考核的弟子們也已紛紛聚齊,攏共是123位。前兩天那個一路討飯來到我們陰山簿的小弟子在內,那個大字不識一個名叫田二牛的壯漢也在內。徐徐老者在內,伊伊孩童在內。自然,國金剛也在內,就站在第二排第六個的位置。
那徐大仁首先發言,他雖然身子骨羸弱了些,可是說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發生鏗鏘有力,嘴巴無需張得太大,扔就可以把整個聲音傳播的大院之內人盡皆知。
這已然年逾百歲的徐大仁,手中撚著幾張格紙話稿,然後搖頭晃腦,頗有些酸腐的打著官腔。
“古人治病,藥有君臣,方有奇偶,劑有大小,此湯頭所由來也。
仲景為方書之祖,其《傷寒論》中既曰太陽證、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矣,而又曰麻黃證、桂枝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藥名病。明乎因病施藥,以藥合證,而後用之,豈苟然而已哉!
令人不辨證候,不用湯頭,率意任情,治無成法,是猶製器而廢準繩,行陣而棄行列,欲以已病卻疾,不亦難乎?蓋古人製方,佐使君臣,配合恰當;從治正治,意義深長。如金科玉律,以為後人楷則。
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如淮陰背水之陣,諸將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
舊本有湯頭歌訣,辭多鄙率,義弗賅明,難稱善本。不揣愚瞽,重為編輯,並以所主病證括入歌中,間及古人用藥製方之意。某病某湯,門分義悉;理法兼備,體用具全;千古心傳,端在於此。實醫門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難以盡錄。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蓋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以此提綱挈領,苟能觸類旁通,可應無窮之變也。是在善讀者加之意耳。清朝康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製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嚐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
之乎者也,總之我是聽不大明白,隻是依稀的聽聞,這《湯頭歌訣》總共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律詩編成歌訣。
我心中暗暗思度,要是將這320條《湯頭歌訣》全部背下,那麽,即使是個醫學界的門外漢,豈不也至少可以成為一個遊方郎中了?
隨即,待這徐大仁緩緩講述完畢,底下圍觀的弟子們一個個都打起了個哈欠。
欒平安了無生趣的抱怨著。
“哪年都是這一套說辭,這一套說辭,我已經是整整聽了第三次。這個徐長老怪不得是做大夫的,真是換湯不換藥。隻要能治病,就不怕方子舊。”
隨即,終於在眾人百無聊賴之中,徐大仁結束了他的講話,然後隨著徐虎成的一聲令下,便開始了正式的考核。
每一位考核的弟子們,都是由丹鼎司的六位長老一對一進行麵試,至於考這《湯頭歌訣》最是簡單。
由每一位長老分別出一個題目,然後由考試者分別作答,回答的出便算過關,回答不出,自然淘汰。
第一位上場的卻是那個大字不識一個的田二牛。
靈丹妙藥範仲玉最先問他。
“《湯頭歌訣》的20類,都有哪20類?”
田二牛回。
“補益之劑,發表之劑,攻裏之劑,湧吐之劑,和解之劑,表裏之劑,消補之劑,理氣之劑,理血之劑,驅風之劑,祛寒之劑,去暑之劑,利濕之劑,潤燥之劑,瀉火之劑,除痰之劑,收澀之劑,殺蟲之劑,癰泱之劑,經產之劑。”
我簡直對此喈喈稱奇,忍不住發自肺腑的感歎道。
“你說這小子大字不識一個,是如何能夠記得住這麽多的東西。”
張大哥聞言仍就聚精會神的盯著考場之內,然後隨意的回複我道。
“古時候有很多名醫嫡傳弟子,教他們這些藥方藥理,憑的全不過都是口口相傳,師傅教一句,弟子們便背一句。
一代一代的傳下,有的弟子甚至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隻知道死記硬背,這樣最多不過是個庸醫,會背藥方,也會看一些淺顯的小病。可是對於治大病或者配藥來說,他們便會一頭霧水了!”
考場之內,那田大壯繼續被盤問。
“那我問你,四君子湯為何物?”
田大壯對答如流。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升陽益胃湯呢?”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薑棗隨。”
“黃芪鱉甲散?”
“黃芪鱉甲地骨皮,艽菀參苓柴半知。
地黃芍藥天冬桂,甘桔桑皮勞熱宜。”
“最後再問你一則,秦艽鱉甲散?”
“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如此一來,第一位長老那一關算是過了。接下來便是由第二位長老出題。
第二位長老是神丹金指蘇玉文,六位長老之中,隻有這蘇玉文年紀最輕,頭發都是黝黑色的!臉上也沒有什麽褶皺。
隻不過,這些神醫的年紀,大抵不是常人可以猜測的出來。
我有偷著小聲向張大哥詢問。張大哥明明白白的告訴我。說這個蘇玉文今年和我們掌門同樣年歲,也就40出頭的樣子。
隻不過,這蘇玉文可是名門之後,據說他的外祖父,曾經是當年親侍奉慈禧老佛爺的宮廷禦醫。
後來還給袁世凱的姨太太治過癰瘡,給孫殿英治過瘧疾,給珍妃打過胎,給孫培文灸過頭風。
反正,這蘇玉文的家史在眾人口中,是傳的神乎其神。好像便是從古至今,便沒有他診不了的病。
蘇玉文雖然在這六大長老之中年紀最輕,可是他的麵相長的最老成。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小子麵無表情,根本就不會笑。
一個人無論喜怒哀樂,永遠擺著那麽一張冷冷,靜靜的方塊臉。
由此可以想到,在他出診治病之時。看好病是這副模樣,看不好也是這副模樣,看死了人仍是這副模樣,他給任何患者以及比患者更焦急急迫的家屬的印象,永遠都是這個樣子。看好了病,那是因為他的醫術超群,此病不在話下,因而不值得誇張稱頌,看不好病或看死個人,那便是你不幸得下個絕症,而不是蘇玉文醫術平庸。
那副模樣是患者和家屬堅信,即使再換100個醫生,即使藥王轉世也是莫可奈何。可是我卻實在不喜歡他這麽一副冷言冷麵。好似自己有多麽高高在上一般。
常言道,醫者父母心,我從未見過天底下哪一個做父母的,生的都是這麽一副沒有人氣兒的方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