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班長說到:“學你嫂子,部分的舍棄,或許更讓對方輕鬆。比如,我為什麽要到南美,我跟你嫂子開玩笑,說南美的姑娘開放,聽說還有百人斬。你猜她怎麽說?”
“她怎麽說呢?”我很好奇。嫂子是知道王班長沾花惹草的習慣的,她能夠容忍。
“你嫂子說,僅限於外國人,且不要得病。”
“為什麽?”
“因為她知道,我隻要不跟中國女人上床,就不會拋棄家庭。我隻要警惕得病這事,就會有底線。為了我的身體,也為了她自己,這一點,必須做到。其實,還有一點,我與你嫂子的情況,比較特殊。”
“什麽情況?”
“雖然我愛嚐鮮,但要說最幸福的身體關係,還是發生在與你嫂子的身上。久別勝新婚,每次回來,我跟你嫂子,都難舍難分的。”
“那你為什麽不在家多呆一段時間?”
“我是個坐不住的人,情緒不穩定。你嫂子又喜歡管我,她管老人管孩子習慣了,她管生意,也是獨斷專行的。她管我管多了,她也不高興,我也不高興。所以,我兩個,隻有別一別,才好聚一聚。”
這真是一對獨特的夫妻,當然,也與他們的性格有關。可以想象,王班長在夫人麵前,也是低聲下氣陪笑臉的,畢竟,那是小太妹和街頭霸王之爭,輸的,往往是男人。
從小的街坊和同學,彼此太了解了。帶來的,雖然有青梅竹馬的情感,也許還有看穿對方的直白。這種關係該如何處理,如何保持新鮮感和深厚度,他們探索出了新路徑。
感情的美,需要張力,需要互相探索的神秘感。但這兩個發小,這種神秘不存在,而親情會成為主體部分。但他們居然還有濃烈的情戲,那就與分別有關。與兩人重新創造的距離感有關,與王班長四處探索出的變化有關。
一個隨時變化著的生活造就了一個隨時變化的人,嫂子怎麽看,都新鮮。而對於王班長這個漂泊的風箏,需要穩定的錨,嫂子手裏牽掛的,永不丟棄的線,就是王班長的家庭。
“也許,我們在雲南的事情,會讓我與妍子的情況,有所好轉呢?”
我對未來,還是抱有希望的。
“那麽,我問你,你們都同意到雲南做慈善,她答應跟你一塊去了嗎?答應的原因,你們相同嗎?發展的方向和目的,你們一致嗎?”
王班長一連串問題。
我不得不承認:“目前,她還沒答應自己去雲南。況且,按我的理解,她做慈善的目的,好像與學佛做功德有關,而我做這件事的目的,除了自己的感情因素,還有想跟她重建夫妻關係有關。”
“對了,在非洲,我見過去教堂的黑人,有的人是真信教,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去世後的天堂。有的人信教,不過是因為要跟鄰居和諧,形勢所引。還有的人,隻是為了趕時髦。”
這種情況我理解,社會關係的融入,需要一種共同的文化。文化認同感,在民族國家裏,是非常重要的。
我問到:“那麽,有的人,為什麽要信極端組織呢?”
“窮唄!”王班長說到:“窮人隻有抱團取暖,最容易團結人的思想,最容易極端化。窮人生活中,零和博弈常見,所以,鬥爭性比較強,這就是極端化的現實需要。”
當王班長講起政治來,也整得是一套一套的。
他是極端勢力追殺的對象,因為他是現代文明的傳播者。破壞了極端思想的凝聚力,所以人家對他仇恨。
“那麽照你這樣說,現代文化,或者說先進文化,應當是以寬容為代表的。”我想跟他進行一些思想哲學方麵的探討。因為我的這些思想,是閉門思考和看書得來的,他的思想從實踐而來,往往帶有一招致敵的精準。
“寬容,表麵上是一種文化特征,實質上是一種生活水平。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孕育的文化,有寬容的特征,為什麽?因為生活水平高唄。”
我點點頭:“倉稟足,知禮節。”
“劫富濟貧的文化,總是在落後的地區、貧窮的人群中盛行,這就是人性。在非洲,我一方麵可憐他們底層民眾的貧窮,另一方麵,也氣憤他們的一些行為習慣。”
王班長開始講了些他在非洲的經曆。
他是以一個救濟團體的遭遇故事開始的。說是聯合國一個慈善機構,到非洲某城市一個巨大的垃圾山調查貧困情況,並且想依據調查的情況,製訂救濟方案。結果幾個調查人員著裝正規、嚴肅認真地進去了,出來的時候,就剩下了褲頭。為什麽,因為他們的衣服和褲子,都被那些在垃圾山求食的貧民搶走了。
聯合國官員不理解,但對方說得也有道理。“你們來救濟我們,首先,是不是先把你們身上的衣服救濟我們呢?”
他還列舉了很多工地上的事,比如安裝電視轉播天線的工地,就有。有人打工後掙了一點,就回去買酒喝,第二天醉了,就不來上班。到酒錢用完了,又來打工。問他們,為什麽不勤勞一點,或者努力工作存點錢。但是,過久了,王班長才明白,窮人是不存錢的。因為,存那點錢,對防範風險沒什麽用,也改變不了命運。算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快活一天是一天。
“那麽窮的生活,他們因為沒的責任,沒有對未來的打算。他們都可以快活,因為他們放下了。當然,這種放下,是沒辦法的放下,是他們貧困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們的快活,是真快活,吃飽喝足,可以唱跳一整晚。”
王班長說到:“我有個印象,在非洲,富一點的人,要比窮人的習慣好些。女人要經男人的習慣好些。”
第一點我理解,但對第二點,我不太好理解。
他解釋到:“女人,因為撫養孩子的天性,她需要有一個稍微長遠的打算,而男人,隻需要快活,就行了。不是他們的男人不想負責任,而是根本就負不起責任。對孩子的教育我關愛是人的天性,但在非洲,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我不忘記玩笑他一下:“你還不是一樣,你隻知道跟黑珍珠快活,你負過責任嗎?”
“負責!”他仿佛很嚴肅地說到:“我不跟她們生孩子,並且,我給她們錢,對她們來說,很多了。”
“你倒是快活了,你離開後,她們的來源也斷了吧?”
“是珍珠,到哪裏都會發光的。她們沒有我,也有其他人給錢的,放心。好東西,總不會被浪費。”
有時,我覺得,我們倆的談話,有點無恥,但又是事實。王班長花天酒地,但也有底線。
“你到南美,恐怕就沒這麽多好事了吧?”
“恰恰相反。兄弟,如果南美沒這種特征,我還不去呢。你想,南美的美女是不是對黑珍珠,好接受些?況且,她們的奔放水平,浪漫能力,以及寬容的文化,更會吸引我。”
“你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我笑到:“你解釋解釋,為什麽南美如此奔放和寬容呢?”
“我第一站要去的,不是阿根廷就是巴西,你也許知道,桑巴和探戈,都很浪漫的。他們為什麽具有這種開放而寬容的品格?按我的理解,隻是因為他們生活條件太好了。”
“就以巴西為例,我雖然沒去過,但我的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去過。那裏森林廣闊、海灣豐饒、花果飄香、魚蝦成群。那是什麽?是上帝垂青的地方。那裏的人,不怎麽需要勤勞,就可以解決衣食問題。於是,多餘的時間,用來快活,就形成了文化。況且,還有一個原因,我想去,畢竟,那裏性病發病率低,在非洲,愛滋病和各種傳染病,是要小心的。”
當你擁有足夠,就會自由選擇。選擇的方向,就是快樂。
“當然,快樂的方向,是有底線的。比如,身體會束縛你的手段。再比如,毒品就是追求快樂沒底線的產物。”王班長突然意識到什麽:“怎麽,本來是說你的事,你怎麽老往我身上扯?你這家夥,想逃避?”
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麽心態,反正,關於我與妍子的話題,過於沉重,我不太敢麵對。
對於妍子現在的狀態,我不好肯定她的心理。她究竟是可以安心於現在念佛的生活呢?還是用這念佛的方式,在覆蓋某種痛苦。
她原來信佛肯定是因為生活中無法排解的痛苦引起的,但這隻是原因。莫非,她已經適應了今天修行的生活,並以此得到了輕鬆和快樂?
這種懷疑不是沒有道理。比如那次我從山東回來,聽到他們一家三口在餐廳,我沒在場的情況,妍子的笑聲如此單純,那明明是毫無雜質的快樂啊。
而有我在的時候,妍子更多的表情是平靜。原來我總以為這種平靜是裝出來的,是為了拒絕我的深入。但經王班長反問後,我覺得,妍子有可能,在我麵前是真平靜,甚至還有點苦惱。
王班長並不打算打斷我的思索,他隻是盯著電視看。其實,電視根本沒打開,他盯著一個黑色的屏幕,仿佛裏麵有精彩的內容。他是人性觀察大師,他知道,我的頭腦中,正放著一部精彩的情感大戲,他不打擾,讓我自己消化。他隻等我思考後的結果,就像一個快餐文學讀者,隻喜歡看故事的結局。
其實,我如果離開妍子,能夠讓她感受到快樂的話,我是義不容辭的。她給了我如此多的恩情,是我不敢離開她的原因。我害怕,她是為了我好,逼我離開的,我離開後,她將痛苦留給她自己。如果那樣,我的良心,會很不安。
但是,如果我就這樣離開,我如何報答她的恩情呢?當你欠著別人的東西,你無法完全放下。當你欠著別人的感情,你無法完全輕鬆。
“我覺得,如果我貿然放棄我跟妍子的關係,對不起她全家這些年對我的恩情。王班長,我還是想作最大的努力。至少,我自己沒有遺憾。但另一方麵,我又怕,我的存在,給他們帶來了痛苦,那更是讓我難以接受的。”
王班長似乎終於等來了結局:“這麽快就說話了?我等得不久嘛”他好像一個早就準備好的智者,隻等著我提出問題。
“走或者留,都是問題。”王班長說到:“當你無法真正理清思路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做個行動派。”
“什麽意思?”
“你不是要做慈善嗎?那就做起來。看妍子配合你時,她的主動感,她的動機和方向感,不就清楚了嗎?事情不是你想好再去做的,而是邊做邊想。”
王班長還講了一句讓我震動的話:“實踐才是真理的來源,你書讀傻了吧?”
這句話真是提醒了我。我是不是書讀傻了?
當年,我上經濟學講座時,就有這個疑問,發現許多教經濟學的老師,自己卻沒掙到大錢。看弗洛伊德的書時,發現他的心理學著作,是建立在自己四人失敗的病例基礎上的。學問這個東西,如果隻從書上來,是很危險的。況且,我的學問本身也不高,怎麽敢企望空想,得出答案?
我這種思維習慣,除了老師多年教育給我的印象,所謂唯有讀書高的信仰。還與我學了預測和算命有關。
當你能夠以一個簡單模式預測未來時,你就有一種趨勢和真相盡在掌握的錯覺,你就在實踐中缺乏探索的熱情。試那麽多幹嘛?走彎路幹嗎?算好了,不就行了?
想了好多可能性,推理或者演算出某種必然性,這是我一貫的思維模式。但這個模式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理獲得方式:實踐。
要說放棄,就必須得放棄在頭腦中預設的推理和觀念,試一試,不就有答案了嗎?
妍子是怎麽想的,這個問題,我連跟她深入交心,都沒試過,僅憑自己的猜度,就想做出選擇,不是太盲目了?何況,我一廂情願地把做慈善與改善夫妻關係聯係起來,卻還沒有具體的行動和試探,何其盲目?
至於報恩,我都不知道別人最需要什麽,怎麽報?
當然,有一件事,還是要事先考慮的,就是前麵王班長所說的底線。所謂底線思維,就是想好,最壞能壞到什麽程度,自己能夠接受的最低點是什麽。然後就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出發點。
我的底線,是讓妍子處於快樂之中,或者,能夠提供她最需要的東西,來報恩。
但是方向呢?按王班長所說,方向就是快樂,恐怕不是那麽簡單。但他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容易快樂,並且在追尋快樂的道路上,經驗最豐富的人。
“王班長,假如,按底線思維,我最終將離開妍子。我的人生該怎麽走呢?”
“我不知你的愛好,總之,怎麽快樂怎麽來。”
“如你所說,快樂也是有邊界的,也是有底線的。如何來理解快樂呢?”
王班長拍拍我的背,如同大哥對待小弟一樣。“兄弟,你不要問這麽理論的東西,我讀書少。但我知道,有兩種快樂,你要分清楚。”
“哪兩種?”
“自由的與不自由的。”
“那我如果與妍子分開了,我的人活動軌跡算是自由了吧?況且我也能夠達到財務自由。我的身體還年輕,也算是一種自由。”
“錯!我所說的自由,是指心理的感受。我先跟你說,那種不自由的快樂。打個比方,許多快樂,是在比較中產生的,需要有對象的陪襯,那就是不自由。比如,你跟自己貧窮的過去比,你覺得今天有滿足的快樂。你跟身邊的朋友比,你覺得你比他們富有,有一種比較的快樂。甚至,你得病後,與病中的痛苦比,你也有一種快樂。在你性壓抑的時候,出現一個姑娘,你快樂。凡是需要參照物比較時,你才能體驗出的快樂,就是比較的快樂,那是不自由的。心理狀態不自由,必須依附於參照物的負擔。”
“什麽叫自由的快樂呢?”
“不需要比較,隻找出你心中最佳興奮點,滿足它就行。但是,這個點,是動態的。比如你饑餓時,得到食物的快樂,你壓抑時,得到女人的快樂。但這種快樂隻是相對自由,因為它依賴於你的身體。如果過度追求,會讓你的身體成為負擔。尋找不同途徑快樂,追尋快樂的更多可能性,將自己的行為置於不停的探索之中,新的快樂方式會源源不段地產生,這就相當自由了。當然,最自由的快樂方式,是你要找到你自己,成為你自己,這個太理論,我也在尋找過程中,不知道答案。”
但他的話卻很有道理,按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成為自己,就是心理追求的最高頂點。
“所以,你在追求快樂時,要盡可能達到自由的狀態。也就是,不要給自己的心理,預設什麽模式,預設什麽目標。也就是,要放棄參照,你就輕鬆。其實輕鬆本身也是一種快樂。當然,剛開始的過程,卻非常痛苦。”
“什麽意思?”
“你過去確定自己是誰,是不是根據自己的經曆和身邊的關係?”
“對”。
“你如果需要放棄,就得放棄自己的過去和與身邊人的關係定位,以直覺來對待。不是否認它們,而是以直覺對待,你懂嗎?”
我搖搖頭,這種體驗,我沒有過。
“就是喜歡就說喜歡,隻是說的那一刻喜歡而已,不要思考你說話的後果,不要思考原因和未來結局。按直覺處理社會關係。並且,對自己的曆史不要耿耿於懷,原諒它,把它放在一邊,它就不是你的負擔了。”
這下我懂了,就是不要太在意那些東西。
“但是,當你這樣做了,你會經曆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你找不到你自己了。你放棄了你,這個話有意思吧?你會覺得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你想想,會不會?”
我點點頭。
“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以你的能力和財富,隻要你不違法,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呢?沒道理嘛,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以你的能力,怎麽會不安全呢?這隻不過是你心理的習慣而已。”
是的,從哲學上說,人是習慣累積的產物。
“人類數十萬年的群居史,讓我們產生了獨處不安全的習慣,這種感覺在平時,就是害怕孤獨。其實,孤獨有什麽可怕的呢?你隻是誤以為不安全。但是,這世上有什麽絕對安全的人嗎?人總是要死的,不過早幾天晚幾天而已。既然我們企圖通過安全,來保證自己生命的長度。況且,這種努力,大多要失敗,因為不是你注意健康,就一定長壽。不如,在最終將死亡的結局前,提高生命的質量,也就是追求更好的快樂體驗。”
我反應過來:“王班長,你是在叫我及時行樂?”
這是個貶義詞,但古人這樣做的,也不少。
“及時行樂的人終究不對,因為他們追求時沒底線,走向了痛苦。況且,他們追求的是相對的不自由的快樂,他們沒有成為自己,隻是以假快樂來裝點痛苦罷了。我所說的快樂,是找到自己,最獨特的點,成就它,就是快樂。”
“那個點恐怕不好找吧?你都沒找到。”
“兄弟,你不知道,我雖然沒抵達風景最美的目的地,但尋找過程中沿途的風光,卻帶給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我們活著要盡量提高生命的質量,以快樂點計算的質量。為什麽呢?”
王班長說了一句綱領性的語言:“你活著隻有幾十年,而死卻有幾億年,為什麽不快樂地活?”
這什麽邏輯,沒邏輯。但作為雞湯,我承認,我被打動了。
他最後說到:“要快樂,心要自由。心自由的條件,就是要善於放棄。”
“她怎麽說呢?”我很好奇。嫂子是知道王班長沾花惹草的習慣的,她能夠容忍。
“你嫂子說,僅限於外國人,且不要得病。”
“為什麽?”
“因為她知道,我隻要不跟中國女人上床,就不會拋棄家庭。我隻要警惕得病這事,就會有底線。為了我的身體,也為了她自己,這一點,必須做到。其實,還有一點,我與你嫂子的情況,比較特殊。”
“什麽情況?”
“雖然我愛嚐鮮,但要說最幸福的身體關係,還是發生在與你嫂子的身上。久別勝新婚,每次回來,我跟你嫂子,都難舍難分的。”
“那你為什麽不在家多呆一段時間?”
“我是個坐不住的人,情緒不穩定。你嫂子又喜歡管我,她管老人管孩子習慣了,她管生意,也是獨斷專行的。她管我管多了,她也不高興,我也不高興。所以,我兩個,隻有別一別,才好聚一聚。”
這真是一對獨特的夫妻,當然,也與他們的性格有關。可以想象,王班長在夫人麵前,也是低聲下氣陪笑臉的,畢竟,那是小太妹和街頭霸王之爭,輸的,往往是男人。
從小的街坊和同學,彼此太了解了。帶來的,雖然有青梅竹馬的情感,也許還有看穿對方的直白。這種關係該如何處理,如何保持新鮮感和深厚度,他們探索出了新路徑。
感情的美,需要張力,需要互相探索的神秘感。但這兩個發小,這種神秘不存在,而親情會成為主體部分。但他們居然還有濃烈的情戲,那就與分別有關。與兩人重新創造的距離感有關,與王班長四處探索出的變化有關。
一個隨時變化著的生活造就了一個隨時變化的人,嫂子怎麽看,都新鮮。而對於王班長這個漂泊的風箏,需要穩定的錨,嫂子手裏牽掛的,永不丟棄的線,就是王班長的家庭。
“也許,我們在雲南的事情,會讓我與妍子的情況,有所好轉呢?”
我對未來,還是抱有希望的。
“那麽,我問你,你們都同意到雲南做慈善,她答應跟你一塊去了嗎?答應的原因,你們相同嗎?發展的方向和目的,你們一致嗎?”
王班長一連串問題。
我不得不承認:“目前,她還沒答應自己去雲南。況且,按我的理解,她做慈善的目的,好像與學佛做功德有關,而我做這件事的目的,除了自己的感情因素,還有想跟她重建夫妻關係有關。”
“對了,在非洲,我見過去教堂的黑人,有的人是真信教,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去世後的天堂。有的人信教,不過是因為要跟鄰居和諧,形勢所引。還有的人,隻是為了趕時髦。”
這種情況我理解,社會關係的融入,需要一種共同的文化。文化認同感,在民族國家裏,是非常重要的。
我問到:“那麽,有的人,為什麽要信極端組織呢?”
“窮唄!”王班長說到:“窮人隻有抱團取暖,最容易團結人的思想,最容易極端化。窮人生活中,零和博弈常見,所以,鬥爭性比較強,這就是極端化的現實需要。”
當王班長講起政治來,也整得是一套一套的。
他是極端勢力追殺的對象,因為他是現代文明的傳播者。破壞了極端思想的凝聚力,所以人家對他仇恨。
“那麽照你這樣說,現代文化,或者說先進文化,應當是以寬容為代表的。”我想跟他進行一些思想哲學方麵的探討。因為我的這些思想,是閉門思考和看書得來的,他的思想從實踐而來,往往帶有一招致敵的精準。
“寬容,表麵上是一種文化特征,實質上是一種生活水平。中國幾千年農業社會孕育的文化,有寬容的特征,為什麽?因為生活水平高唄。”
我點點頭:“倉稟足,知禮節。”
“劫富濟貧的文化,總是在落後的地區、貧窮的人群中盛行,這就是人性。在非洲,我一方麵可憐他們底層民眾的貧窮,另一方麵,也氣憤他們的一些行為習慣。”
王班長開始講了些他在非洲的經曆。
他是以一個救濟團體的遭遇故事開始的。說是聯合國一個慈善機構,到非洲某城市一個巨大的垃圾山調查貧困情況,並且想依據調查的情況,製訂救濟方案。結果幾個調查人員著裝正規、嚴肅認真地進去了,出來的時候,就剩下了褲頭。為什麽,因為他們的衣服和褲子,都被那些在垃圾山求食的貧民搶走了。
聯合國官員不理解,但對方說得也有道理。“你們來救濟我們,首先,是不是先把你們身上的衣服救濟我們呢?”
他還列舉了很多工地上的事,比如安裝電視轉播天線的工地,就有。有人打工後掙了一點,就回去買酒喝,第二天醉了,就不來上班。到酒錢用完了,又來打工。問他們,為什麽不勤勞一點,或者努力工作存點錢。但是,過久了,王班長才明白,窮人是不存錢的。因為,存那點錢,對防範風險沒什麽用,也改變不了命運。算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快活一天是一天。
“那麽窮的生活,他們因為沒的責任,沒有對未來的打算。他們都可以快活,因為他們放下了。當然,這種放下,是沒辦法的放下,是他們貧困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們的快活,是真快活,吃飽喝足,可以唱跳一整晚。”
王班長說到:“我有個印象,在非洲,富一點的人,要比窮人的習慣好些。女人要經男人的習慣好些。”
第一點我理解,但對第二點,我不太好理解。
他解釋到:“女人,因為撫養孩子的天性,她需要有一個稍微長遠的打算,而男人,隻需要快活,就行了。不是他們的男人不想負責任,而是根本就負不起責任。對孩子的教育我關愛是人的天性,但在非洲,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我不忘記玩笑他一下:“你還不是一樣,你隻知道跟黑珍珠快活,你負過責任嗎?”
“負責!”他仿佛很嚴肅地說到:“我不跟她們生孩子,並且,我給她們錢,對她們來說,很多了。”
“你倒是快活了,你離開後,她們的來源也斷了吧?”
“是珍珠,到哪裏都會發光的。她們沒有我,也有其他人給錢的,放心。好東西,總不會被浪費。”
有時,我覺得,我們倆的談話,有點無恥,但又是事實。王班長花天酒地,但也有底線。
“你到南美,恐怕就沒這麽多好事了吧?”
“恰恰相反。兄弟,如果南美沒這種特征,我還不去呢。你想,南美的美女是不是對黑珍珠,好接受些?況且,她們的奔放水平,浪漫能力,以及寬容的文化,更會吸引我。”
“你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我笑到:“你解釋解釋,為什麽南美如此奔放和寬容呢?”
“我第一站要去的,不是阿根廷就是巴西,你也許知道,桑巴和探戈,都很浪漫的。他們為什麽具有這種開放而寬容的品格?按我的理解,隻是因為他們生活條件太好了。”
“就以巴西為例,我雖然沒去過,但我的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去過。那裏森林廣闊、海灣豐饒、花果飄香、魚蝦成群。那是什麽?是上帝垂青的地方。那裏的人,不怎麽需要勤勞,就可以解決衣食問題。於是,多餘的時間,用來快活,就形成了文化。況且,還有一個原因,我想去,畢竟,那裏性病發病率低,在非洲,愛滋病和各種傳染病,是要小心的。”
當你擁有足夠,就會自由選擇。選擇的方向,就是快樂。
“當然,快樂的方向,是有底線的。比如,身體會束縛你的手段。再比如,毒品就是追求快樂沒底線的產物。”王班長突然意識到什麽:“怎麽,本來是說你的事,你怎麽老往我身上扯?你這家夥,想逃避?”
我也不知道我是什麽心態,反正,關於我與妍子的話題,過於沉重,我不太敢麵對。
對於妍子現在的狀態,我不好肯定她的心理。她究竟是可以安心於現在念佛的生活呢?還是用這念佛的方式,在覆蓋某種痛苦。
她原來信佛肯定是因為生活中無法排解的痛苦引起的,但這隻是原因。莫非,她已經適應了今天修行的生活,並以此得到了輕鬆和快樂?
這種懷疑不是沒有道理。比如那次我從山東回來,聽到他們一家三口在餐廳,我沒在場的情況,妍子的笑聲如此單純,那明明是毫無雜質的快樂啊。
而有我在的時候,妍子更多的表情是平靜。原來我總以為這種平靜是裝出來的,是為了拒絕我的深入。但經王班長反問後,我覺得,妍子有可能,在我麵前是真平靜,甚至還有點苦惱。
王班長並不打算打斷我的思索,他隻是盯著電視看。其實,電視根本沒打開,他盯著一個黑色的屏幕,仿佛裏麵有精彩的內容。他是人性觀察大師,他知道,我的頭腦中,正放著一部精彩的情感大戲,他不打擾,讓我自己消化。他隻等我思考後的結果,就像一個快餐文學讀者,隻喜歡看故事的結局。
其實,我如果離開妍子,能夠讓她感受到快樂的話,我是義不容辭的。她給了我如此多的恩情,是我不敢離開她的原因。我害怕,她是為了我好,逼我離開的,我離開後,她將痛苦留給她自己。如果那樣,我的良心,會很不安。
但是,如果我就這樣離開,我如何報答她的恩情呢?當你欠著別人的東西,你無法完全放下。當你欠著別人的感情,你無法完全輕鬆。
“我覺得,如果我貿然放棄我跟妍子的關係,對不起她全家這些年對我的恩情。王班長,我還是想作最大的努力。至少,我自己沒有遺憾。但另一方麵,我又怕,我的存在,給他們帶來了痛苦,那更是讓我難以接受的。”
王班長似乎終於等來了結局:“這麽快就說話了?我等得不久嘛”他好像一個早就準備好的智者,隻等著我提出問題。
“走或者留,都是問題。”王班長說到:“當你無法真正理清思路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做個行動派。”
“什麽意思?”
“你不是要做慈善嗎?那就做起來。看妍子配合你時,她的主動感,她的動機和方向感,不就清楚了嗎?事情不是你想好再去做的,而是邊做邊想。”
王班長還講了一句讓我震動的話:“實踐才是真理的來源,你書讀傻了吧?”
這句話真是提醒了我。我是不是書讀傻了?
當年,我上經濟學講座時,就有這個疑問,發現許多教經濟學的老師,自己卻沒掙到大錢。看弗洛伊德的書時,發現他的心理學著作,是建立在自己四人失敗的病例基礎上的。學問這個東西,如果隻從書上來,是很危險的。況且,我的學問本身也不高,怎麽敢企望空想,得出答案?
我這種思維習慣,除了老師多年教育給我的印象,所謂唯有讀書高的信仰。還與我學了預測和算命有關。
當你能夠以一個簡單模式預測未來時,你就有一種趨勢和真相盡在掌握的錯覺,你就在實踐中缺乏探索的熱情。試那麽多幹嘛?走彎路幹嗎?算好了,不就行了?
想了好多可能性,推理或者演算出某種必然性,這是我一貫的思維模式。但這個模式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理獲得方式:實踐。
要說放棄,就必須得放棄在頭腦中預設的推理和觀念,試一試,不就有答案了嗎?
妍子是怎麽想的,這個問題,我連跟她深入交心,都沒試過,僅憑自己的猜度,就想做出選擇,不是太盲目了?何況,我一廂情願地把做慈善與改善夫妻關係聯係起來,卻還沒有具體的行動和試探,何其盲目?
至於報恩,我都不知道別人最需要什麽,怎麽報?
當然,有一件事,還是要事先考慮的,就是前麵王班長所說的底線。所謂底線思維,就是想好,最壞能壞到什麽程度,自己能夠接受的最低點是什麽。然後就對自己的未來,有了一個出發點。
我的底線,是讓妍子處於快樂之中,或者,能夠提供她最需要的東西,來報恩。
但是方向呢?按王班長所說,方向就是快樂,恐怕不是那麽簡單。但他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容易快樂,並且在追尋快樂的道路上,經驗最豐富的人。
“王班長,假如,按底線思維,我最終將離開妍子。我的人生該怎麽走呢?”
“我不知你的愛好,總之,怎麽快樂怎麽來。”
“如你所說,快樂也是有邊界的,也是有底線的。如何來理解快樂呢?”
王班長拍拍我的背,如同大哥對待小弟一樣。“兄弟,你不要問這麽理論的東西,我讀書少。但我知道,有兩種快樂,你要分清楚。”
“哪兩種?”
“自由的與不自由的。”
“那我如果與妍子分開了,我的人活動軌跡算是自由了吧?況且我也能夠達到財務自由。我的身體還年輕,也算是一種自由。”
“錯!我所說的自由,是指心理的感受。我先跟你說,那種不自由的快樂。打個比方,許多快樂,是在比較中產生的,需要有對象的陪襯,那就是不自由。比如,你跟自己貧窮的過去比,你覺得今天有滿足的快樂。你跟身邊的朋友比,你覺得你比他們富有,有一種比較的快樂。甚至,你得病後,與病中的痛苦比,你也有一種快樂。在你性壓抑的時候,出現一個姑娘,你快樂。凡是需要參照物比較時,你才能體驗出的快樂,就是比較的快樂,那是不自由的。心理狀態不自由,必須依附於參照物的負擔。”
“什麽叫自由的快樂呢?”
“不需要比較,隻找出你心中最佳興奮點,滿足它就行。但是,這個點,是動態的。比如你饑餓時,得到食物的快樂,你壓抑時,得到女人的快樂。但這種快樂隻是相對自由,因為它依賴於你的身體。如果過度追求,會讓你的身體成為負擔。尋找不同途徑快樂,追尋快樂的更多可能性,將自己的行為置於不停的探索之中,新的快樂方式會源源不段地產生,這就相當自由了。當然,最自由的快樂方式,是你要找到你自己,成為你自己,這個太理論,我也在尋找過程中,不知道答案。”
但他的話卻很有道理,按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成為自己,就是心理追求的最高頂點。
“所以,你在追求快樂時,要盡可能達到自由的狀態。也就是,不要給自己的心理,預設什麽模式,預設什麽目標。也就是,要放棄參照,你就輕鬆。其實輕鬆本身也是一種快樂。當然,剛開始的過程,卻非常痛苦。”
“什麽意思?”
“你過去確定自己是誰,是不是根據自己的經曆和身邊的關係?”
“對”。
“你如果需要放棄,就得放棄自己的過去和與身邊人的關係定位,以直覺來對待。不是否認它們,而是以直覺對待,你懂嗎?”
我搖搖頭,這種體驗,我沒有過。
“就是喜歡就說喜歡,隻是說的那一刻喜歡而已,不要思考你說話的後果,不要思考原因和未來結局。按直覺處理社會關係。並且,對自己的曆史不要耿耿於懷,原諒它,把它放在一邊,它就不是你的負擔了。”
這下我懂了,就是不要太在意那些東西。
“但是,當你這樣做了,你會經曆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你找不到你自己了。你放棄了你,這個話有意思吧?你會覺得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你想想,會不會?”
我點點頭。
“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以你的能力和財富,隻要你不違法,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呢?沒道理嘛,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以你的能力,怎麽會不安全呢?這隻不過是你心理的習慣而已。”
是的,從哲學上說,人是習慣累積的產物。
“人類數十萬年的群居史,讓我們產生了獨處不安全的習慣,這種感覺在平時,就是害怕孤獨。其實,孤獨有什麽可怕的呢?你隻是誤以為不安全。但是,這世上有什麽絕對安全的人嗎?人總是要死的,不過早幾天晚幾天而已。既然我們企圖通過安全,來保證自己生命的長度。況且,這種努力,大多要失敗,因為不是你注意健康,就一定長壽。不如,在最終將死亡的結局前,提高生命的質量,也就是追求更好的快樂體驗。”
我反應過來:“王班長,你是在叫我及時行樂?”
這是個貶義詞,但古人這樣做的,也不少。
“及時行樂的人終究不對,因為他們追求時沒底線,走向了痛苦。況且,他們追求的是相對的不自由的快樂,他們沒有成為自己,隻是以假快樂來裝點痛苦罷了。我所說的快樂,是找到自己,最獨特的點,成就它,就是快樂。”
“那個點恐怕不好找吧?你都沒找到。”
“兄弟,你不知道,我雖然沒抵達風景最美的目的地,但尋找過程中沿途的風光,卻帶給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我們活著要盡量提高生命的質量,以快樂點計算的質量。為什麽呢?”
王班長說了一句綱領性的語言:“你活著隻有幾十年,而死卻有幾億年,為什麽不快樂地活?”
這什麽邏輯,沒邏輯。但作為雞湯,我承認,我被打動了。
他最後說到:“要快樂,心要自由。心自由的條件,就是要善於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