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斯皮勒林說過,毀滅是事物出現的原因。這句話倒是很符合佛的意境,空有不二,對吧。


    如果物質按隨機分布,沒規律可循,如量子世界的測不準原理,或者說薛定諤的貓,那世界更是陷入了不可知的境地。這肯定是不行的。


    我們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有些規律在起作用。我們如果承認不可知,那麽,人類一切的文明成果,都沒意義。


    老子說過,道可道。


    周易還列出了辯證的,甚至是數學的法則。這個世界,確實有些常數,神秘但起著巨大的作用,如,黃金分割點,那個叫e的常數。


    社會中,是不是也有些固定的常數呢?


    最近,網絡上,已經有耶魯等世界名校的公開課了,這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大批如我一樣,整天靠空想過日子的人。


    我原來所學的,不管是儒釋道,還是周易預測,都有一個隱約的理論假設:天人合人。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發現它的,就不僅僅應該隻是中國人。畢竟,網絡公開課裏那些外國大咖們,也神經叨叨的,指不定也有些相似的觀點。


    我們有公孫龍,別人也有維根斯坦。


    綜合最近的一些觀點,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我發現了另一種可能性。就是生物界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發現的規律,有重疊的部分。這也許,是天人合人的,好的注腳。畢竟,道法自然。


    為什麽我們出生後身體會快速成長,到了一定時間就停止了呢?為什麽我們的壽命注定在100年左右,而不是更久?為什麽所有的公司都會走向死亡?為什麽社會越先進,生活節奏就越快?


    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一整套複雜的生命周期理論。


    小到巴掌大的鼩鼱、大到海洋裏的巨無霸藍鯨,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哺乳動物。我們各自都有過非常不同的自然進化史,在器官、細胞、基因組上的差異性,是我們今天在外表和生活環境上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


    表麵上看,由於這些哺乳生物的差異極大,如果對它們進行測量,然後把測出的結果繪製在包含動物個頭大小參數在內的曲線圖上,這些結果會合乎常識地呈現隨機分布的樣態。


    但事實恰好相反。我們畫一個坐標,假如豎軸代表代謝率,就是我們為了維持生命,每天所需攝取的食物和能量。橫軸代表自己的體重、大小。


    你會發現一切恰好都落在一條直線上。這意味著:複雜性背後潛藏著驚人的簡單性。


    這個坐標表達的其實是生命最基本的特質(新陳代謝),及其最基本的量化指標:新陳代謝率。


    它所揭示的另一個重點是:假設不考慮自然選擇和進化的影響,很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我們將某個生物的大小放大一倍,或者拿它跟比它大一倍的動物相比較,它的細胞數量當然也會增加一倍”。


    也就是說,如果體重體型增加一倍,你會很容易地以為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和食物,也需要增加一倍。


    如果按照這個假設,坐標斜線的斜率就應該是1。但事實上它的斜率是3/4。這意味著:隨著生物的體積放大一倍,它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同比增加一倍,而是隻需要增加75%,即四分之三。


    不論是從2克增加到4克,還是從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對任何生物來說,大小每增加一倍就可以節省25%的食物。這就是“規模經濟”。


    事實上,這一規律也貫穿於任何生命體、生理量和生命曆史事件。每個生物類群都遵循這一25%的節省規律。


    心率,指每分鍾的心跳次數。如果把心率與體重為坐標畫一條生產線,斜線的斜率是-1/4,負數反映的是心率隨著體型的增加而降低。


    主動脈是指第一根從心髒出來的血管,負責將血液輸送到整個血液循環係統。這條斜線的斜率非常接近3/8。通過坐標斜率,我們發現,它們都揭示了一條規律:斜線的斜率都是1/4的簡單倍數。


    事實上,所有哺乳動物都遵循這條規律。換句話說,我們周圍生物界的一切都離不開“1/4”這個數字。


    這就是“1/4次冪規模法則”。


    其實壽命同樣遵循1/4斜率的規律,如果把壽命和體型大小做比較,你會發現壽命增加的斜率是1/4。剛才關於心率的斜線也顯示,心率減小的斜率也是1/4。


    如果把兩者相乘,其中一個增加的倍數正好和另一個減小的倍數抵消了。這也就是說,壽命乘以心率的積其實是個常量,這個乘積就是一個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


    不管是老鼠大小的鼩鼱,還是足球場大小的藍鯨,它們一生的心跳次數都是恒定一致的,所有哺乳動物也都是這樣,這個數字大約是15億次。


    盡管不同的哺乳動物之間存在體型、種類上的巨大差異,它們的進化過程也都不一樣,但它們一生的心跳次數卻都是恒定一致的,非常有規律。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所有生命體中都有一種維持生命源頭的東西,即係統網絡。比如循環係統、呼吸係統、泌尿係統、神經係統。


    從數學和物理學角度推導,能發現這些網絡係統之中存在一種規模法則。這個法則和構成生命體的網絡係統,從根本上限製了生命演進的方式。


    當代入新陳代謝、成長、長壽、死亡、進化速度、細胞更新次數、細胞快速更新這些因素,從數學和物理學層麵進行分析計算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因素都是相互關聯,並且遵循之前展示的1/4斜率法則。


    人通過食物獲取能量,身體通過係統網絡把能量輸送給細胞,完成生命體的新陳代謝。但攝取的能量都消耗在哪些地方了呢?


    一個用來維持已有細胞,包括修複損傷,清理已死細胞,另一個則是供給身體,生產新細胞。


    如果我們從數學運算的角度去看待生命體的能量代謝,利用規模法則對其運算時,就能預測出某個係統隨年齡變化的速度,也就是成長速度。


    老鼠剛開始時快速成長,之後停止成長。事實上,所有哺乳動物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比如鳥類、魚類、牛。運算過程會涉及一些通用參數,這意味著同樣的數學方程(規模法則)和參數控製著一切生物的成長。


    換句話說,即便改變生物的體型、體重、時間值等因素,按照數學方程,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是,所有生物的成長速度是一樣的。腫瘤是一種生長於我們體內的生命體,事實上它們也會成長,而且也遵循生物界同樣的成長規律。


    把生物法則放到公司、城市上,怎麽樣?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獨特的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盡管看起來如此不同,但它們的區別是不是隻停留在大小規模上呢?


    以美國為例,紐約是放大版的洛杉磯嗎?洛杉磯算是放大版的芝加哥?芝加哥算是放大版的聖達菲嗎?它們僅僅是其他城市的放大或者縮小版嗎?或者也具有生物界的那種普遍性?


    談及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樓房和路,想到巴黎的林蔭大道,想到浦東的摩天大樓。總之,你會先想到城市的外觀。但一座城市真正的本質其實是人,城市最首要的意義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和交往,從而激發出新點子,創造財富,改善生活。正是這些交流才可能會催生出穀歌、阿裏巴巴、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蘋果手機。


    城市就是我們發明的、能實現以上功能的非凡機器。對應的,城市其實也是兩個部分的融合。


    一部分是城市的“肉身”,包括它的能量和資源、發展過程、新陳代謝,與“肉身”結合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還有其中的網絡,比如運輸網、電網、燃氣管網、水網。


    另一部分是城市的社會經濟方麵,即社會網絡,這個部分非常重要。


    社會網絡的標誌性特點一個是模塊化,我們會組成各種小組,比如家庭,比如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團隊。第二,你與人交流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在一個地方待著。無論你用不用智能手機、上不上微信,這些東西都存在於網絡空間,但你必須在地麵上。這是很重要的。而且你也得走動起來,你要從家裏去學校、去辦公室、去商店。所以你還要經常移動。


    當把這種模塊性和移動情況放在一起進行數學運算,就會得出一定的結果,就會發現社會網絡的普遍性。世界各地情況都是一樣的。雖然在文化上會有差異,但人類基本都是這樣的。


    城市越大,節奏越快,工資越高,這是什麽原理呢?社會網絡的根本特點是,我看不見你,但我能指向你,我可以和你說話。


    你可以跟一位女士說話,可能是你身旁那位,然後你再跟我說話,我們都在對話,不斷得到正反饋,很可能我們談論的東西沒什麽意思,可能是關於足球比賽,也可能是關於美妝。


    這種交流偶爾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社會互動固有的正反饋機製,引發了跟生物界類似的規模縮放。但它有一個新的特質。我稱之為“超線性規模縮放”。這意味著,並不是越大,人均規模經濟就越小,而是說越大,這種正反饋會給你更多的人均量,更多信息和更多想法。


    根據常數規律,城市規模擴大一倍後,就需要多一倍的加油站。但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城市規模擴大一倍後,你隻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倍,你可以節省15%。這跟生物界的情況有點不一樣。這裏節省的是15%,而不是25%。


    更有意思的是,社會網絡和社會互動領域裏的超線性行為。工資是城市規模的一個函數,而右邊是極具創意的人群、專業人士之類的。這裏最有意思的是,它不光是在縮放,而且縮放的斜率是一個大於1的指數,這意味著,城市越大,創意人群越多,人均工資就越高。


    如果一個城市擴大一倍,或者拿另一個兩倍大的城市與之相比,你會發現,所有好的和不好的指標都會增加15%,財富、收入如此,疾病和犯罪也是如此。


    這意味著城市一直擴大,能吸引很棒的就業機會,各種令人興奮的事物,所有的社會經濟指標都會係統性地增加,同時總體上還可以節省15%的基礎設施。從這個意義上而不是從幸福感或者滿足感上看,大城市確實很好,而且規模越大越好。


    社會互動正反饋機製還會加快生活節奏,這跟上麵發生在生物界的情況不同。


    生物界的規模經濟會減慢生活節奏,笨重的大象移動較慢,老鼠就跑得很快。


    在社會經濟體係中,如果你住在一個小城鎮,生活節奏緩慢。如果你住在上海,生活節奏加速,可能會很嚇人。


    如果對照之前對生物界生命周期的研究,我們會發城市成長背後的奧秘——社會代謝率。


    城市中各種各樣的活動都會消耗一定的能量和信息,比如能源、資源、產品、專利等等。


    一方麵,我們需要對已有的進行維護,比如維修建築、道路,還要“維修”你。你得去醫院,看醫生。你還必須建造新的建築和道路、新的人。


    如果我們同樣把社會代謝看作一種數學現象,從數學運算的角度去看待城市的能量代謝,利用規模法則對其運算,同樣能預測出就能預測出一個城市的成長軌跡。之前我們得出結論,生物在快速成長之後會進入停止生長的階段。這種規律的增長範式如果同樣適用於社會經濟學領域,那無疑是非常糟糕的。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


    工業革命時期,我們發現了化石燃料,發現了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偉大之處,然後創造出一種社會經濟範式,一種無限製的增長範式。這基本就是社會經濟領域的增長情況。


    這個範式非常好,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這個缺陷,叫做“有限時間奇點”。在未來的有限時間段內,可能是五年、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社會經濟指標會變得無限大。這非常不可思議。因為gdp不會變得無限大,工資也不會無限大。這個理論已經告訴你會發生什麽,經過奇點後就會出現停滯,然後就暴跌。那要如何避免呢?


    但為了避免那種情況,就得在到達奇點之前做出重大創新、重大的範式調整,或者說是重塑自己,這樣才能重新設定時間,重頭再來一次。


    但這裏還有一個陷阱。所有這些曲線越往前發展,生活節奏會越來越快,這也意味著創新之間的時間間隔越來越小。發明的速度必須越來越快。


    為了讓這種情況在任何層麵都能維持下去,你就得加快創新周期——電話的問世花了四十年,而互聯網隻需要三年。西方文學中有一個著名神話叫做《西西弗斯》。這個人做了壞事,神就跟他說:“你淪為永世的罪人,必須得把巨石滾到山頂再滾下來,如此循環往複,無窮無盡。”我們的情形和西西弗斯一樣。我們身處這種體係中,就得不停地去重新創造。


    但我們要處理的問題比西西弗斯更棘手。因為他隻需要每次以同樣的速度把石頭弄上山,但我們每次都得加快速度。


    這一切可持續嗎?我們應該做些什麽?公司的亞線性規模變化像生物界的那種一樣,先是迅速成長,然後會停止,然後就死亡。這是典型的公司生命曆程。可以看到,新公司成長得非常快,也就是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線。老公司成長很慢,保持水平狀態。最終,所有公司都停止成長,走向死亡。


    這是對美國所有上市公司做的長時間分析,它們的平均壽命是十年。所以當你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可能不會有穀歌,或者微軟、阿裏巴巴……


    充滿爭議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寫道:“所有成功的人都站在搖搖欲墜的地麵上。”早在熊彼特之前,著名心理學家薩賓娜?斯皮勒林已經發現這一點。她說:“毀滅是事物出現的原因。”


    最後是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約翰?馮?諾伊曼。他在60年前說過:“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人類在往前邁進的過程中不斷接近於某些重要奇點,但正如我們所知,超過這個奇點之後,人類社會就會停止。”這就是我們現在麵對的情況。我們需要接受這個事實,搞清楚如何往下走。


    按這個理論思路,我可否可以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人類社會的命運,可以從觀察自然界生物體的規律中得到?


    最近看到一些資料,其中一種特性,可以佐證另一個推論。當高速粒子按合適的速度,打信亞克力板時,讓電子放電後,電子所燒蝕出的圖像,簡直跟普通樹木長得一樣。


    這讓我聯想到相似形和分形理論。也就是說,事物在微觀運動層麵,也許是隨機的和混沌的,如同墨西哥灣的蝴蝶與大西洋風暴的聯係,或許有,但無法預測其發生機理。但在宏觀層麵,卻有相似的結果。


    那麽,推論二:生物界的規律與基本物質的規律,也參照著相同的數學法則?


    參照運動,起點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參照預測,態度方法和目標,是易經的思路。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統一呢?


    如果說,生物學法則意味著地,物質基本運動規律意味著天,那麽人也與這兩個法則相似,這不就是天人合一嗎?


    有人說,中國沒哲學,隻有思想。因為不太善於運用邏輯。其實邏輯的思維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而中國人喜歡偏好歸納,沒有擴展演繹的習慣,所以,邏輯學不完整。


    不完整的邏輯,就發展不出完整的數學思想。而數學是科學之母,所以中國盡管有科學發現,卻五千年裏,沒建立出一套科學體係。


    以天人合一的觀念,不管擅長歸納還是演繹,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相似的。因為,世界的真相隻能有一個唯一解。


    但從現代科學對世界的巨大改變來說,我們也必須檢討自己思維上的不足。我暫且把思維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是類比法。類比法相當粗糙,適合於原始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翻開四書五經,類比法比比皆是。文人們在寫文章時,也大多使用類比法,我在看《古文觀止》時,就有這個印象。這種思維方式,為什麽沒有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所進化呢?大概緣於安於農業社會的穩定態,沒必要罷了。政治上鼓勵,生產上保守,也就阻礙了思維更新。當然,不是我們沒有聰明人,明代的徐光啟,就是數學大師。但他一個人的聲音,引不了全社會的關注。因為不需要,所以沒弘揚。


    比類比法更先進的是邏輯思維。但中國人的邏輯思維,已經受困於習慣,隻在歸納上下功夫,演繹者雖有,但同樣沒受到重視。公孫龍的理論雖然產生較早,但卻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嘲笑的對象。


    當然,更先進的,是數學定量分析法,數學思維模式,隻有到了高等數學,才能夠明白它的美。而今天,大部分沒接受過大學高等數學教育的民眾,根本不理解。


    大眾不理解的東西,社會總是有一股拒絕的力量。


    況且,對於中國很多大學生來說,高數是他們的一道坎,不是不感興趣,就是學不進去。這恐怕與從小接觸的思維習慣有關,不習慣按那種思路去理解數學。


    數學不是算術,而是一種高檔次的思維方式。我想,恐怕要等到下一代人後,大學生們占社會父母中的主流時,才會有嶄新的麵貌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山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山詩人並收藏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