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向師兄種樹,我們配合專業,很快就幹完了。隨即就幫助其他組繼續幹。我年輕體力好,挖坑提水的工作,就承包了。


    別說,好長時間沒鍛煉了,今天這一通忙活,身體反倒舒服了很多。在這個冬天的山上,我的頭上居然冒出熱氣,毛孔呼吸著癢癢的感覺,還真好。


    冬天種樹其實是不科學的,一般種樹在春天。但是在重慶山區,這不妨礙。這裏的冬天不是很冷,雲霧繚繞雨水充沛,成活率沒問題的。關鍵是明天就是法會,會來好多人,為了讓這麵山坡看起來更好些,今天搶種,改善了外人的觀感。


    向師兄是林場出來的,比較專業,按他的說法,這塊樹苗,按今天栽種的情況看,成活率大概在八成左右,還是劃得來的。


    大家一邊忙活一邊有一陣無一陣地輕鬆說笑,在勞動中,所有人的身份與地位是一樣的,完全平等的集體中,人們都能夠感受到共情和安全,這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學佛的人,基本上的發心都還算善良。況且,來義務勞動的人,都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彼此還算是愉快。


    正在這時,聽到人群人有人說:“師父出來了,師父出來了。”


    循聲望去,坡頂上,一群人在向大殿方向走去。正中間那個穿著正規僧袍的,明顯處於中心位置,那就是師父了。他邊上,除了還有兩位和尚外,還有一群居士,圍著他。


    此時,我發現我們種樹的人群,大多雙手合什,有的喊著師父好,有的念著阿彌陀佛,有彎腰行禮的,有個別,甚至就在這泥地上,跪著嗑頭的。這種場麵,我第一次見識,什麽叫信仰。


    我也隨大流,合什行禮。


    隻見那師父轉過身來,看了看這片種植林,雙手簡單合什,算是還禮,然後又隨那一群人,擁簇著,向大殿方向去了。


    “估計大殿準備得差不多,師父是去檢查的。”向師兄跟我說到。而當時我還沒從那種震撼中回過味來,這幾十個種樹的信眾,當時對師父那種崇敬感,真像是看見了神。


    “你明後天就見到他了。”向師兄繼續跟我說到:“師父單獨跟你見麵,這種機會不多的。”


    “你跟他單獨見過嗎?”


    “見過,就是張師兄帶我治病拜師那一次,從那以後,就是在法會或者講法時,與大家一起見到他。他一般很少單獨跟我們說話,上課當然是他講我們聽。平時,他隻跟幾個大師兄說話,當然,張師兄是跟他說得上話的人。”


    “怪不得,張師兄是個組織者,她跟我說過,師父來到這裏時,她就跟著服務了。”


    “對,她也算我們這群弟子中,最能夠親近師父的人了。畢竟人家貢獻大,修廟子三年,她就服務三年。每年好幾個月都在山上,義務工作。”


    “她沒有家庭需要照顧嗎?”


    “子女都成家了,老公也死了。就是因為老公死了,所以,她才看穿了生死,追隨師父,為下輩子積福呢。”


    我明白了,張師兄這不是一般的信仰,這是把廟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業幹了。


    “張師兄看樣是很能幹的人呢,她以前是幹什麽的呢?”


    “以前對她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們廠原來有個女同事,跟她丈夫原來是同學,這樣七拐八彎才認識的。她是做服裝生意的,在朝天門市場,搞服裝批發。她丈夫原來是開貨車的,到廣東拉貨回來搞批發。後來丈夫死了,店子交給女兒女婿了。”


    “朝天門搞批發,那肯定能幹,怪不得,組織這百把人的隊伍,搞得有聲有色的。”


    大家都完成了栽樹的任務,上午在廣場上布置任務的那位師兄,又來檢查了一遍,覺得可以,就宣布收工。晚上食堂不開飯,但考慮大家勞動比較辛苦,已經蒸了些饅頭,還有鹹菜,各宿舍派人去拿。


    我和老向一起又承擔了這個任務,到食堂拿饅頭和鹹菜,還把已經空了的開水瓶子拿去,灌滿了開水。


    “原來我們學法時,按戒律講,過午不食,但是有體力勞動除外。畢竟,我們居士,跟和尚不同。”向師兄在回來的路上,邊走邊給我說到。


    此時,我看見,緊鄰食堂的,和尚居住的地方,出來一個和尚和一個老板模樣的人。那個和尚,今天種樹時見過,就是跟在師父身邊的人。


    而跟他一起的老板模樣的人,是我的猜測。因為,他長著鄉村土豪一樣的模樣。肚子大,衣服整潔挺括,目空一切的樣子。頭發向後梳,打過摩絲,手上的金戒指晃了一下,光芒明顯,而戴金表的手上,居然拿著一串念珠,微笑著走在那和尚的前麵。


    這本來不是個好看的稀奇,但向師兄卻停下了腳步,悄聲跟我說到:“就是這個老板,投資修廟的那個。”


    原來是他。這就是傳說中,從小拜那個石菩薩,最後發大財的老板,最後訪師父,投資修廟的人。


    向老師不走,手上提的東西仍然在手上,目光卻落在那兩人的背後。我也跟著看稀奇。原來在和尚住處與食堂之間,另有一條小路,順著石梯子向下,看得見,下麵約兩百米處,有一棟別墅模樣的建築。


    建


    築院壩內,停著一輛車,不用細看我就知道車型:豐田霸道。其實原名應該念普拉多,但在中國,就被翻譯成霸道了,有一種深厚的土豪味道。


    “那就是老板的家,他老家就住這裏,後來發財,把家裏房子重新修成這樣的。那車,雖然是他的,但平時主要是師父在用。他自己的車停在車庫裏,師父這車,停在院子裏。”


    向師兄在介紹時,我發現,他們已經各自打開車門上了車。我注意到,老板坐進了後排,而駕駛台,居然是那個和尚坐進去了。車子發動,猛地,竄出了大門,迅即消失在山下的拐彎處。


    當然,我不是說和尚就不能開車,畢竟這個時代,駕駛也不是什麽專業的技術,隻能算是生活技能。我有點好奇的是,那和尚開車的風格,從發動到起步到出發,如此猛烈,像是個不淡定的塞車手。與這前同師父出來時,那種很恭敬很沉默很平穩的神態,判若兩人。


    晚上吃了點饅頭和鹹菜,喝了些白開水。我想到,晚上估計應該多打點開水,勞動了,有人要洗澡,但這裏又沒有澡堂。問向師兄時,他卻說,這時食堂沒有人了,也沒有開水供應。


    “那洗澡怎麽辦?”


    “學佛的人,沒那麽嬌氣,哪能天天洗澡?這冬天,汗出一點,也沒什麽的。如果是夏天,水房有冷水洗一下就行。”


    “總得要洗腳吧?”


    “差不多就行了,這五瓶開水,一個人倒一點,兌點冷的,洗一下就行。”


    這種生活狀態,也可以說是極簡主義了。我估計自己也是變嬌氣了,每天洗澡,本來就是不農村人的習慣。我過去在農村時,也是一周把洗一次,冬天特別麻煩,專門要燒水,用一個大桶,提到房間內,兌些冷的,洗一下就行。我在部隊時,最開始,也是一周洗一次,部隊的運動量和出汗量如此之大,我都能夠適應。


    整理完畢後,大家閑聊了一會,各自開始了自己的功課。有打坐的,有看經書的,反正,互相說話打鬧的人很少。畢竟,這些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沒有我們部隊或者大學宿舍那種鬧騰勁。


    看樣子,向老師是要看經書了,我就迅速爬到上鋪,翻開今天在廣場上,別人給我發的黃布包,裏麵有幾本書。這幾本書,都是介紹佛教的東西。


    有一本書,是講靈驗故事,說什麽哪個哪個原來生病治不好,念了多少遍佛,結果自已就好了。說哪個家庭,總是沒有生孩子,念了捐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法事,結果妻子懷了雙胞胎。


    其中最重要的,是介紹今天那個老板的,說他小時候是如何窮,天天上山放牛打柴,但是,他每天都要拜拜那個石菩薩,最後,做生意,路路通,掙下了億萬家業。


    對這種事,我覺得我是不太相信的。當然,我也不否認,真有這種事情的存在。以我的經驗來說,病沒治好,是沒找到好醫生。而發財的人,我見得太多了,還沒聽說,我那些富豪朋友們,是通過拜菩薩而發家的。


    還有一本書,講的是這個師父如何神奇,說他是在夢中得道的。他從小父母又亡,在流浪途中,遇到一個老和尚,把他收到一個破敗的廟子,教他佛法。但直到老和尚去世,他都沒開悟。


    後來,他做了一個夢,夢裏有一個菩薩,告訴他該如何修法,如何參禪。他為了避免別人的打擾,就離開廟子,在五台山附近找了一個山洞,獨自修行。曾經坐過四五十天,不吃不喝,最後金光大開,悟得無上法門。


    他本來在悟道後,就想到另一個世界去,度他原來收留他的師父,因為他師父修一生都沒悟道。但有天王托夢,告訴他世間還有一個大因緣,必須將這因緣了了,才能走。他師父的事,有這個天王護法,不必要他操心。


    這個老板當時求到他的時候,他是不想理的,因為打擾了他的修行。這老板心雖然誠,但師父不確定,他是不是神仙所說的因緣。


    直到這老板拿出那張照片,就是那個石頭菩薩的照片時,師父才震驚了。原來,夢裏教他佛法的菩薩,就是這個菩薩。師父明白這就是他的大因緣,所以答應了,來到重慶這裏,把這菩薩的法門傳於世間,普度眾生。


    這個故事,沒有第三人見證,所以,你不能說他是編的,也不能隨便相信。從邏輯上說,隻要師父和老板認為是對的,那就是對的。但是,我們作為一個外人,要相信或者不相信,都是沒有證據的。


    還有一本書,這名字和內容我都很熟悉,《了凡四訓》,這是內地佛教的入門類圖書。也就是讓人相信因果的意思。原來我都看過。


    但今天看,卻不太一樣。雖然我隻看了看它的封麵,沒有打開它。我發現,我此時幾乎與了凡先生在南京時的狀態差不多。


    當時了凡先生在南京,考上了舉人,就等在南京候選。明代科舉,分南北兩個貢院,這是中國高考製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原來科舉,是全國統考,統一試卷統一閱卷統一錄取。但在明代一次考試中,發現,所以的進士,居然都是南方人。當時,中國南方比較富庶,教育也比較發達。北方人生計困難,讀書的人少,並且教育也不發達,所以高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山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山詩人並收藏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