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沉默過後,萬老師說到:“據我所知,小胡所說的偉大人物們,以及我所了解的哲學高手們,大多處在一個不太幸福的生活之中。按理說,幸福是一個心理狀態。最能夠了解自己心理並且處理調適它的,應該是心理學家。但是,搞心理學的,也不見得比我們更好地處理心情問題,對不對?”


    他說得有道理啊,畢竟幸福隻是一種心理感覺。按理說,如果能夠操控或者調適自己的感覺,應該更容易得到幸福感。


    “你是在說我嗎?”小胡敏感地問到:“你是說我不幸福,甚至學了心理學後,有更麻煩的心理問題?”


    “不不不,小胡。我是說,了解自己心理的人,怎麽打理不好自己的感情?”


    “也許是底盤與動力的關係”小胡的思維一向跳躍,這是天才的基本特點,他思維的線索即使是直線的,但因為速度太快,旁人也難得追上他的思路。


    我在大學時,就遇到過這樣一個逗比老師。我們教數學的是一名副教授,年紀比較大,他的授課風格與其說是嚴謹,倒不如說是照本宣科。


    有幾天,他病了。於是,就讓一個剛剛研究生畢業的小夥子來給我們上課。我們這三本院校,高數學習,大致是用最簡單的題達到60分就萬歲的程度。但這家夥估計剛畢業,還有二塄子熱血,第一次上講台,就有點收不住。當他講到某個數列矩陣時,腦袋一短路,就自嗨地跟我們大講,數學之美。


    “大家快看,這個矩陣,是不是美得一塌糊塗?你們看這兩條對角線上的數字,以最中間的0來看,四邊都以它為中心對稱,對不對?你們看縱列和橫列,也有規律,大家看到沒有?誰來回答我?”


    這家夥背對著我們對黑板上的數字指指點點,當他回頭看有沒有同學舉手時,發現,大部分人都低下了頭,當然抬頭看他的少數目光中,都透露出茫然的神色。


    他丟掉了手中的粉筆,獨自黯然神傷。


    他動力強勁,而我們學生,底盤稀鬆。我們互相拉垮了對方,何必互相傷害呢?三本院校的師生,如果隻講學術,算是一種不道德。


    “對於幸福,對於感覺,對於心理。我們要注意,這個動力和底盤都是自己。假如求知的欲望和見識的擴展是你的發動機,因真理之油的牽引,你會很有能量。但你的經曆和記憶情感,則是你的底盤。二者如果不相匹配,盡早會出問題。”


    小胡這一解釋,萬老師說到:“所以莊子說,以有涯求無涯,殆矣。”


    我理解到:“人們看到的世界信息是無限的,至少有無限的可能。但能夠理解的,隻能是與自我經曆的框架自洽的。如果不能自洽,矛盾就產生了。所以,高手的痛苦,大概來源於此吧。”


    “很合邏輯!”萬老師不知是玩笑還是讚歎。


    我就當他是玩笑吧,我也幽默一下。“瘋人院院長測試三名精神病人,看他們的恢複情況。院長問:你們知道中國最高的人是哪個?甲答:我知道,是姚明,2米24,最高了。乙反駁:錯,是樂山大佛,超過七十米。丙說:什麽叫超過七十米,人家七十九米好不好?甲此時來神了:那是坐到的,七十九米,他要站起來,不得超過100米?乙擔憂到:都坐了這麽久了,不知道還站不站得起來喲。丙表達了同感:估計不行,長期在江邊,關節炎肯定是有的。”


    說得三人哈哈大笑起來。夜晚的笑聲,許多事是隱私是邪惡甚至不可言說。而今夜,我們的笑聲坦蕩。


    話開了頭,就無法結尾,萬老師也說了一個。“兩位大別山兄妹第一次到武漢長江大橋,如此壯美的景色讓他們受到了震撼。弟弟說:這樣的建築,怕是要五十塊錢才修得起來吧。姐姐糾正到:你怕說得,沒得一百塊錢,下得了地?”


    在大家笑過以後,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麽非得用曆史框架呢?思維隨著見識走,不就完了嗎?”


    “這方案不行吧?”萬老師懷疑到:“思維是單向突破,因經曆形成的框架可是一個綜合整體的結構,沒有這個綜合穩定的整體結構,自我意識無法建立,我們怎麽辦?尼采說上帝死了我們怎麽辦。我們的經曆和教育積澱,讓我們成為自己的上帝,這個穩定結構是我們參與社會的身份標識,不能隨便打破的。”


    他說的這一段,在哲學上屬於很根本的問題了。我們在社會上所有角色因經曆而產生,我們認識別人與別人認識我的共同點在於這眾多角色所綜合形成的自我特點,如果沒這個共同點,我們在社會中,人與人形成不了意識的聯係,人類社會如果沒有意識的聯係,那就相當於動物群體,根本發展不到今天這個樣子。


    “但是,佛教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自我作主的話,就得拋棄原來的自我意識,當然,一旦拋棄原來的自我意識,就等於拋棄了社會角色,拋棄後的狀態,就是出家。”小胡這樣一說,仿佛很有道理。


    “問題是,能夠拋棄得了嗎?”萬老師問到:“以我有限的心理學知識,以及前麵小胡普及的,就連潛意識這一關,我們都過不了。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即使我們拋棄自我意識的社會性部分,是不是退回到動物性一邊呢?”


    當然有可能。前段時間,我收到已經到深圳的小黃的短信,與他在手機上進行了好幾天的文字交流,總算把他的誤區給糾正了。


    他到深圳後,加入了一家軟件公司,收入也還不錯,隻是生活比較單調。當然,一個重慶人,到外地,除了同學,沒什麽朋友。況且,在同事裏,一幫子軟件工科男,單調是肯定的。


    他曾經有過加入佛教修行團體的願望,一個機緣,他加入了一個


    團體。這個團體運行方式倒相當現代,隻是雙休日才上課,剛開始,有點像瑜珈班。


    他跟我說,剛開始,是看到別人在網上的廣告才去看一看的。小姐姐比較多,這很吸引他。畢竟單身年輕人無聊時就有點衝動,想那回事的欲望引導了他的判斷。


    等他進入後才知道,這是一個新的佛教修行班。不僅有小姐姐,還有中年的大哥大姐,大概有好幾十個人。關鍵是那種的親密無間的氛圍吸引了他,他需要慰籍,他需要團隊,他需要身體到心靈的一個家。


    後來,他知道了,這個團體曾經被禁止過,叫譚崔。也就是鼓吹性放縱的團體,他的身體雖然饑渴,但內心的矛盾還是很複雜的。畢竟,他知道,這種將快樂建立在不道德的肉體交合上,是難以接受的。


    當然,他其實還是很想嚐試的,但是,不想這麽隨機。畢竟,小黃想象中的男女關係,還是需要有愛情。但是,師兄師姐們告訴他,西藏的佛教中,就有男女雙修的法門,從最開始的虛空藏到後來的貢嘎活佛,都有明妃。他們一起修行的密室裏,牆壁上還掛滿了天女行樂的唐卡。


    但是,他仍然受不了這種大庭廣眾下的呻吟,於是問我,這種方式,對不對頭。


    我幹脆地回答:當然不對,趕快離開。不是說修行就不能行樂。但是這種行樂,必須有嚴格的師承和戒律,並且讓身體達到某種與氣脈明點有關的高度,才有可能。我雖然對密教的內容所知不多,但從劉大哥的敘述中,我可以看出,戒律,仍然是密教中最主要的內容。


    我反問到:“傳授你們這個法的人,他得道了嗎?”


    小黃回信:“我不知道,如何判斷呢?”


    “不需要專業的判斷,從學識修養戒律或者氣質上來說,他有什麽真值得你佩服的地方?”


    “我不太了解他。”小黃承認到。


    “將如此劇烈的心理衝突和身體變化,寄望於一個你不了解的人,你是想一輩子都有痛苦和後悔的畫麵嗎?”


    “莊哥,我曉得了,必須退出。”


    我知道,我並沒有真正說服他。他隻是需要一個健康的性,當他有了愛情後,這種矛盾就不會存在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經驗框架的消失,不容易做得到。但是,即使做到了,最後將走向何方,還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沒穿衣服的人,走在冰天雪地,有凍死的危險。


    “人們的認識,都是麵對現實時,在理解中,進行自我投射,仿佛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萬老師說到:“其實,在佛教中,這隻是心被物轉的過程,是被動的。當框架承載不了充滿變化的外部世界時,人們選擇固執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期得到心安理得的狀態。”


    “你是指的陶淵明的狀態嗎?”小胡問到。


    “不盡然吧?陶淵明不適應官場,將自己躲在鄉下的酒醉狀態中,看起來是。但我想他沒有這麽簡單,畢竟他是一個思維極其發達的人。他有一句詩是這樣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說明,他發現了什麽,不是單純的消極。”文字這一塊我比較熟悉,還是得發表一下意見。


    “綿綿若存,其中有精”萬老師說到:“老子也這樣說過,那麽問題來了,這個精,與他自我的框架是自洽的,還是矛盾的呢?”


    這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也不是這些古代高人肚子裏的蛔蟲。高人們總是在靈魂或精神深處,有某種不可捉摸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不好猜。畢竟,道可道,非常道。


    小胡說到:“好,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高手們的思維,已經很發達,肯定有與現實,甚至與自我意識不自洽的東西存在。這種東西,他選擇理解的話,就有點痛苦,這種痛苦,還真無法跟旁人說出來。他們處理的方式,就是不說,隻是在意識上承認這種超越的存在,並不去實踐它。”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莊子,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就是將自己新的超越性認識,實踐化了。這種實踐,不僅在當時的社會,就連他的朋友,都無法理解。他是發現了什麽嗎?生與死的秘密,如果他發現了,怎麽不告訴別人呢?”


    “就不告訴你,告訴你你也不明白。我就這樣做了,你能夠把我怎麽辦?這就是莊子,瀟灑嘛,要不然,怎麽寫出《逍遙遊》呢?”


    看樣子,小胡有點情緒化了。這個心理學的高材生,難道自己就沒意識到麽?


    但是,他說“就不告訴你”時,我潛意識裏突然浮現出《小龍人》動畫片的音樂:“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那旋律,以超過光的速度,侵入我的腦海,並且單曲循環。


    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如此頑固地在今天回放,可見,心理學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小時候到長大來,我們所有經曆的,所形成的印象和認識,刻畫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形成了我們理解框架。有許多洗腦歌曲,就是這樣的規律了。


    比如好多廣告,初看比較傻,但細想卻非常精明。比如那個腦白金的廣告,比如好多洗腦歌曲。它們共同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簡單,你一下就能夠記住並且複述出來,簡單到兒歌或者童謠一樣的水平。第二個特點是,重複,在媒體反複播放,讓你無法忘記。


    有人說這種廣告,讓人討厭,怎麽還有人去買它的貨。我想,這正是它們的精明之處。不管你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反正你記住了它,並且永不忘記,這就在你的經曆中,形成了理解框架的一部分,進入了你的判斷背景之中,進入了你的潛意識之中,進入了你的夢。


    不影響潛意識的東西,根本稱不上洗腦。謊話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古來皆然。


    要不然,那些明星們,隻要出鏡率,哪怕是醜聞,也要上頭條。畢竟討厭和喜歡,他都成了你的一部分框架。


    框架之所以強大,在於它嚴重影響你的判斷。我們所謂有客觀,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主觀。所有的主觀,都是在理解框架的基礎上完成的。越是深刻的記憶越容易形成框架,越是牢固的框架,就越是能夠讓你自洽。與社會與他人與自已融洽,形成自以為的幸福。


    我們還可以這樣說,不僅認識外部世界,就是認識他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用投射法,用自己的框架來分析別人。比如古老的心靈溝通辦法:將心比心。


    在一個融洽的社會裏,大部分人的生活經曆相似,心理判斷的框架也就是相似形了。所以,理解他人的利器,就是將心比心。


    任何思想工作,大概都離不開將心比心的方法。我在部隊時,指導員給我們做的思想工作,就是將心比心。比如兩個戰友打架了,一個說對方先罵我,一個說對方先動手打我,找到指導員評理。指導員先各打二十大板,指出罵人和打人者都不對。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讓兩人融洽起來。怎麽辦?用將心比心法。


    對罵人者說:你罵別人,別人肯定受不了。你自己想想,要是被別人罵了,你憤怒不憤怒?對方隻好承認,我罵別人不對。


    對打人者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別人罵你,但是,你自己想想,平時,你就沒罵過別人嗎?即使你沒當著麵罵過,也背後罵過吧?即使沒罵出聲音,也在心裏罵過吧?但別人動手打過你嗎?罵人一陣風,吹過就算了,你當沒聽到,也就沒傷害。但是,你打人,給別人造成的痛苦是生理的,真實的,對不對?對方隻好承認,自己不該先對手。


    於是,這就有和諧基礎了,兩人在指導員的威逼利誘下,終算握手言和,仿佛自已覺得還對不起對方。


    推廣到社會的各種心理和情感影響,這種方法極為普遍。甚至這樣說,不用這種方法,人與人就難以順利溝通。我大學時,按大綱要求,學計算機原理,結果,聽了兩周理論課後,同學們都發現聽不太懂。找老師,表達焦慮。老師說到:“我是學計算機專業的,最開始一個月,我也沒聽懂,你們慌什麽?”


    我們馬上就釋然了,根本不怕後來的課程。


    在部隊時,學擒敵甚至戰術,剛開始都是有困難的,尤其是新的難度動作。但班長鼓勵我們的辦法,也是這一套。“所有戰士,包括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多長了一個腦袋?”我們馬上就有信心了。畢竟,班長跟我們一樣,隻有一個腦袋。對個別接受速度慢的戰友,班長的鼓勵是另外一套:“你好歹還是個初中畢業,以前我有個戰士,小學都沒畢業,身體比你差多了,他苦練兩個月,都成功了,你有啥難的?沒事,練練就好,說不定,你還有自己沒發現的天賦呢。”


    將心比心這種辦法用多了,就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攀比心。如果把將心比心當成習慣框架,用來分析社會一切問題,就會讓自己的判斷,建立在與別人的觀察之中。


    比如,自己沒考上大學,不是找自己努力或者聰明程度的原因,總是歸於別的因素。“他憑什麽考那好?還不是運氣?他跟我上一樣的中學,老師也一樣,也不比我多長個腦袋,他力氣還沒我大呢。”


    或者對同鄉有錢人,總是這樣理解:“他跟我從小玩到大,跟我是一樣的人,也沒見聰明能幹到哪裏去,掙這些錢,要不是黑來的,要不是走了狗屎運,反正,我不服。”


    因為將心比心的長期無意識習慣使用,導致一種錯覺,覺得別人想的都應該是與自己一樣的,別人的結果也應該跟自己一樣。


    如果不一樣,就很痛苦了,就得找理由了。理由,大不了是機遇命運或者腹黑或者不道德等。在中國,為富不仁的理念深入人心。因為將心比心,大家應該一樣富,他富得太多了,肯定是不仁造成的。


    這種對別人成功評價為不仁的方法,也得到另一種平衡。我至少比他有道德。這個結論肯定是不對的,並且,它導致另一個錯誤的常識:越窮越道德,我窮我有理,越窮越光榮。


    山裏人世風純樸嗎?山裏人窮,民風純樸是一種心理平衡似的自我評價,隻是因為他們一是不知道該怎麽狡猾,二是根本狡猾不過城裏人。沒見識沒能力,隻好在道德評價上找補回來。


    “將心比心,肯定是普通人的辦法了吧?”我提出這個結論,就看他們有什麽新觀點。


    “這就是高手的困難了,他的心總是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所以選擇沉默。老子寫道德經也是被關尹子逼的,況且,這麽多年了,我們也沒真正懂它。”萬老師對哲學思想的愛好,是他的框架。


    “當然,低手也有可能孤獨。”我說到:“我在部隊時,班長最怕帶那些道理聽不懂的兵,因為他們隻會線性思維,無法將心比心的。”


    小胡沒說話前,就自顧自笑出聲音來了,在黑夜中,顯得過分突兀。


    “線性思維與將心比心,其實也是有產物的,隻不過,成了大家的笑料。在古代有一個《笑林廣記》寫了這麽一個故事。一個人,夢見了朋友,第二天問這個朋友,昨晚是否也夢見了他。結果朋友說沒有夢到。這個傻子居然憤怒了:我都夢見你了,你憑什麽沒有夢見我!”


    他繼續傻笑,但聲音有點慘。“其實,這種對感情和心理的態度,每個人都有過吧?我也曾經是那樣想的,十幾年都沒醒。”


    我知道,他不僅是在自嘲,這可不是表現高級幽默的場合,他是真的在自責或者說自憐。


    單相思的人,不就是傻子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山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山詩人並收藏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