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突然透脫了?”萬老師聽到他的反駁,不僅沒生氣,反而還有驚喜的表情,並且給我眼神示意。


    我也覺得,小胡不僅有一種完全放下的輕鬆感,而且表達感情和觀點的方式,更為直接有力。


    真心為他的轉變感到高興。這樣一個聰明的人,因昨天的感情,而困擾著自己的人生。一個沒有經曆過世間繁華的人,要出家,肯定屬於因緣不俱足的。


    當一個人說他不愛錢,絕大分部情況,是他沒見過錢。當他突然擁有財富時,很少有人比小蘇做得克製。當一個年輕健康的男生,說他不追求愛情時,大部分情況,是他根本沒有遇到過愛情。


    小胡,隻有從這段自以為是的情感中走出來,那麽,以他的理智能力,他今後的選擇,才能夠算是合理且堅定的。當然,不排除,有宿世慧根的人,比如唐僧,女兒國國王也動不了他的心。這種人太少,所以叫奇跡。


    突然小胡嘀咕了一句話,我沒聽清。當我和萬老師把探尋的目光指向他時,他似笑非笑地重複了一遍:“我隻是愛上了自己想象中的她,如同愛上那個紙片人。”


    “什麽意思?”我問到。前一句我倒明白,我們的初戀,主要是愛上自己想象中的人,而對象,隻是符合我自己想象中的某個特征而已。簡單地說,就是愛上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的我。


    “這其實是前不久發生的事,在日本,有一隻老企鵝,愛上了一個「紙片人」,與她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


    萬老師也覺得新奇:“我怎麽沒聽說過?說來聽聽。”


    “這隻企鵝名叫葡萄君,有著一段堪稱悲慘的經曆:作為洪堡企鵝,其實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白頭到老,然後葡萄君卻被自己的老婆小綠扣上了綠帽子,後者和一隻更年輕的企鵝小白臉雙宿雙飛了。”


    企鵝一般用來形容愛情的忠貞,勝過我們中國傳統的鴛鴦。癡情的漢子外遇的私奔的妻,這簡直是要了命。


    小胡繼續講這個故事:“或許是這次情傷帶來的刺激過大,葡萄君開始轉而愛上了紙片人,對方是東武動物園與《獸娘動物園》動畫聯動企劃時放在企鵝展區的角色立牌呼嚕嚕。這一放不要緊,葡萄君開始寸步不離的守護她,風雨無阻。”


    日本人的動畫產業流行於世界,是有原因的,因為日本人也真把感情寄托給動畫了。最近幾年,流行什麽二次元,就是把三維世界的事,分解為兩個獨立的二維世界,很有代入感。


    “這個事情傳出之後,一家日本媒體向動物園派出了一名cos成呼嚕嚕的女性coser,然而葡萄君隻是看了她一眼,隨後就繼續專心守護看板了。”


    企鵝如此,我們人何嚐不是如此呢?當畫上的田螺姑娘下來時,當葉公新手畫的龍出現時,你什麽反應?


    “這件事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紙片人的魅力真的強啊,不僅宅男,連企鵝都會沉迷。那麽,到底為什麽有些人更喜歡虛擬人物,而非現實中的異性呢?”


    小胡把問題提出來,我覺得,這是借企鵝來說人,比較有意義。我提出了我的看法:“粉絲們喜歡上虛擬世界的角色和現實中的追星並沒有本質區別。某種程度上來講追星其實也是二維層麵上的人物概念,而非某個本質上的個人。或者說,他們都有被設計的成分。”


    小胡一邊點頭一邊說:“其實人們沉迷動漫人物的全過程不難理解,首先自然是被顏值與聲音擊倒,一個長相不過關的動漫角色是無法俘獲你的內心的。這種喜好是一種原始本能,畫師會竭盡所能投其所好,而你也會在三千佳麗中找到符合自己審美觀的那一款,因此勾起你的某種欲望,保護欲、亦或是占有欲。”


    萬老師的發言,當然有哲學上的意味了,他對自己不理解的動漫,倒還算是謙虛的,畢竟代溝是當代中國人最大的鴻溝。


    他是以問題的方式介入的:“稍微冷靜一下,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這種形象穿越到現實生活中,你還會喜歡她們麽?延展一下就是——明知道是假的,為什麽還要沉迷?”


    他問的是心理學上的問題,當然是找小胡尋求答案。小胡說到:“可以打個比方,明知道恐怖片是假的,為什麽還會感到害怕呢?一位名叫tamargendler的心理學家創造了一種心理學術語來解釋這類情況,它叫做alief,也就是人們常常做出各種各樣與自己的信念不一致的行為。你可以相信一件事,同時也相信另一件事。”


    這方麵是小胡的專業,我們請求他繼續給我們科普。


    “心理學家保羅的一項實驗也證明類似情況,他為接受實驗的成年人提供了兩個選擇,一個是吃巧克力軟糖,但巧克力的形狀很像是大便;而另一個選擇就是在一個嶄新的便盆中喝水。所有人都知道大便其實是糖,水也是幹淨可以喝的,但多數人依然拒絕了。人們相信食物幹淨的同時,也相信它並不是那麽幹淨。”


    “這種感覺其實也可以投射到動畫、電影或者小說當中,如果你真的被故事中所設定的場景吸引住了,即使你知道它們是虛構的,大腦依然會為你幻想出趨近於真實的場景體驗。就像人們在想到咖啡時,大腦可以腦補出咖啡的香氣一樣。”


    我意識到,這相當於文學中的通感,或者說欣賞藝術中的代入感。沒有代入感的東西,是無法有讀者共鳴的。當然,最主要的代入手段,是畫麵感。在我們沒有學會說話時,就已經會看風景了。


    “所以當人們沉迷於故事開始代入自身之後,其實喜歡虛擬角色和喜歡現實人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迷戀是基於我


    們認為某人擁有的某種特質,這與它是否是動漫人物無關。在他看來,如果讓一個火柴形象擁有足夠的性格特征,那麽很可能會有人迷戀上這根火柴。”


    如果這個立論正確的話,說明,我們所有愛的人,她隻不過,擁有我們內心自我的特征,與其說愛她的某些特點,不如說,她,隻是我心中某個渴望的投影。


    我接著他的話,說到:“從心理學上看,你有這樣幾種可能會喜歡上別人:相似,人們喜歡找和自己類似的人,三觀吻合、愛好相同、財力接近等等;近距離,也就是所謂的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吊橋效應,也就是共患難,一對人類在不斷晃動的危險吊橋上相比在穩定的吊橋上更容易產生感情,由於生理壓力的加劇,潛在的伴侶更具吸引力。最後,當然還有——長得好看。”


    萬老師果然聰明,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是很快的。他也很快進入了我們話題之中,他說到:“看來,人們在瀏覽動漫的時候,通常會慢慢了解角色的性格、特長、愛好、以及三觀,而這個過程恰好是人類喜歡另一個人類的幾種原因。所以簡單的總結一下你的心理變化,首先粉絲會覺得動漫角色或聲音不錯,然後追一下這番,發現劇情不錯,大腦會隨著情節橋段不斷運轉,甚至會帶入到異世界幫助主角做出更好的選擇。”


    他為自己的言論頗為得意,他給我低聲說到:“估計多聽點小胡的理論,我回家,跟女兒談話,沒那麽尬了。”


    “你原來反對她看動漫嗎?”我問到,這是中國中年家長比較頭疼的事,孩子沉迷於動畫,而家長找不到原因。人們麵對自己不懂或者失控的事情,要不是拒絕,要不是憤怒。


    “我倒沒那麽武斷,但內心的蔑視與不甘是有的。但今天看來,沒那必要了。”萬老師說到:“其實和閱讀名著、電視劇被角色或明星所俘獲的感覺差不多,因為角色都是由人類的好奇心創造出來的幻想。”


    了解了過程,人類為什麽會更容易喜歡上動漫人物也就有了答案,因為你更了解他們,或者說,了解動漫角色這個過程,比在現實中找一個有共鳴的妹子簡單多了。當一個漫畫角色和一個現實妹子擺放在一起,你覺得誰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很多人的答案是第一個,因為你了解這個角色,隨著劇情的深入你會記住她的一顰一笑。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令你印象深刻,並且有一定的共鳴。而另一位現實中的姑娘你很陌生,陌生到連合照都要鼓起勇氣。所以動漫角色是從一開始就計劃好,專為你準備的,你知道他們的一切,他們也在竭盡所能吸引你;但人不同,你永遠猜不透他們在想些什麽,展開的難度也就更大。


    當然,這得掌握平衡,凡是過度沉迷於一個事情,都有物極必反的危險,我說到:“個人覺得,很多人迷戀虛擬世界,也是出於一種不平衡的幻想,我猜你或許幻想過和老婆們約會,但絕對沒有幻想過她會拒絕你這個阿宅。而在現實中搭訕,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被拒絕之後該怎麽收場。這種差異性,使得沉迷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


    小胡的說話,就更接近他們這一代人所經曆的動漫世界了。“那為什麽有些人會厚顏無恥的單方麵宣布這些角色是他們的夫妻呢?在網絡中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包括現實中缺少朋友、沒有社交、頭腦不正常等等。但在心理學家看來這顯然是誇大的,絕大多數粉絲並不會真的認為自己會與動漫角色結婚,這隻是粉絲表達自己身份的一種方式。而金融投資,也就是氪金買周邊,同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隻要沒有過激的表現,這都是正常的行為。”


    這基本上算是有一個結論了,倒是萬老師的好奇心沒變。“小胡,那位葡萄君後來怎麽樣了?”


    “前不久,葡萄君已經安然去世。東武動物園為它設置了一個獻花處,粉絲們為它送上了很多鮮花。作為一隻企鵝,它活了21歲,已經非常長壽了。而且去世之前它還找到了真愛,去世之後真愛看板也會一直陪著它,還有萬千網友的祝福——比起很多宅男,其實它要幸福的多了啊。”


    當小胡說起這虛幻的幸福時,我就理解,他所說的愛上紙片人的意思了。自己的愛情,其實是自己虛構出來的,投射到那個姑娘上的。最聰明的人,隻有他自己真正想明白了,他才會真正放開。


    這種明白,不知道是悲哀還是幸運。比如,那企鵝,如果意識到那紙片隻不過是自欺欺人,它還會幸福嗎?


    我起了起身,伸了個懶腰,坐久了,需要活動一下。當人的心肺功能得到解放時,總有豪情油然而生。我大聲說到:“假如我有超能力,就把紙片變成人。”


    小胡笑到:“莊老師果然二次元了。菜菜雖然可愛,可她畢竟是二次元啊。”


    這個經典的橋斷,萬老師估計是不太懂的。但,任何話題,他都要有參與感,這個人明顯不服,以攻為守,搶占話題高地。他高聲問到:“有超能力,就一定是好事嗎?”


    我與小胡知道,他要轉移話題了。且聽他怎麽說,我們暫時裝扮好學生。


    他語調變得平緩,作出睿智高手的樣子說到:“據我所知,有幾種超能力,是病態後的表現,讓人痛苦不堪。”


    有知識點,有意思,我們這下真當好學生了,仔細聽他說明。


    “在漫畫世界,沒錢的普通人想要成為超級英雄,官方似乎隻給了一條路:變異。像是彼得帕克中了蜘蛛毒,美隊注射了血清。但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有出現,一些冷門的奇葩疾病在帶給患者痛苦的同時,往往也會附贈一些意想不到的能力。”


    他這明顯是接續上一個


    話題的尾巴,我們都知道,他要說的主要內容,不是這個,他肯定要轉折的。


    果然,他話鋒一轉。“有一種疾病也叫做超憶症。顧名思義,患者擁有恐怖記憶力,對於每天的見聞、閱讀過的書籍、當日的穿著打扮、路過車輛的型號顏色等等細節,在多年後依然記憶的十分清晰。美國一個叫皮瑞斯的人能夠記得從八零年以來的所有往事。而澳大利亞女作家夏洛克,甚至在讀過一遍哈利波特後,就能做到全文背誦,簡直就是人肉備忘錄。”


    “雖然這的確稱得上是一種天賦,但其實超憶症並不能為生活帶來多大便利,因為這並不代表患者可以完美記憶所有事。事實上差別在於你告知患者今天午餐的內容,而他之後很有可能會忘記你說過什麽,但卻對你衣服的顏色、鞋帶的係法記憶的尤為清晰。”


    聽到這裏,我在想,當年我讀高中時,就幻想過自己有這種能力。如果有這種能力,讀文科的人,不當學霸,不入清華,簡直是浪費了。後來才知道,自己無法選擇的記憶,其實是非常痛苦的。更何況,不會遺忘,無法培養專注的力量,更是學習效率的大敵。


    其實健康的記憶能力不僅在於保留重要的東西,還要有能力忘記一些不必要存儲的信息,也就說大腦需要具備篩選功能:想記憶什麽,不想記憶什麽。而這類患者往往不僅失去了記憶的自主選擇權,甚至還不具備遺忘功能。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患者很容易迷失在自己海量瑣碎的回憶中,甚至一旦回憶到悲傷的場景就會情緒崩潰,無法專注的麵對眼前事物。


    萬老師此時突然把注意力轉向我:“莊老師,你當兵習武,是不是夢想過,自己擁有超級力量呢?”


    我雖然不明確自己是否有過,但為了配合他的意思,我說到:“當然,哪個練武的人,不想當李小龍,不想打敗泰森呢?”


    “其實,也有一種關於力量超級增長的病。成為超級英雄的標誌特征之一就是力量的成倍增長,而在現實中,患有肌肉生長抑製素缺乏症的患者確實在基因突變的影響下變強了,而且是不用變禿的那種。其中最知名的患者名叫勒阿姆。據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斷展示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同齡人不斷掙紮的做引體向上的時候,他卻能輕鬆完成,而另一次測試中發現其握力甚至是同齡人的三倍。”


    這就非常驚人了,如果在正常環境,這個人不動粗,也會成為學校小霸王的。


    “其實基因的微小改變就很有可能導致力量和速度等方麵的巨大變化,而myostatin就是一種負責抑製肌肉生長的蛋白質。一旦它消失,那就意味著肌肉細胞會在失去抑製的情況下變得更大,肌肉質量大幅提升。但這對健康,是極大的傷害,讓人苦惱。”


    這恐怕是上帝法則吧,給予你的,會在另一方麵,讓你失去。如果你在某方麵有點神,就會在另一方麵有些病。萬老師舉的下麵的例子,更好地說明了這個法則。


    “天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曾經被認為和惡魔做過交易,傳言中他換取了一副可以完美演奏音樂的身體,因此他的手指能夠在樂器上完成在其他人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操作,有點橡膠惡魔果實的意思。不過事實上,他是一位馬凡綜合征患者。這是一種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疾病,特征表現為身高超出常人,手臂、腿、手指細長不均勻。據了解,著名運動員菲爾普斯就曾經懷疑過自己患有此病,因為他的各項指標都極為接近病症標準。”


    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如同曆史上那些病態的天才一樣,有得有失。而最悲慘的,某過於梵高了,他的天才,隻給自己帶來了壞處。


    “還有一種,我在中國,也聽人說起過,聽說有的人,病了後,會說些外國話。甚至,傳說會獸語鳥音。”萬老師說到這裏時,我就明白他說的是什麽了。


    在我們農村,有一種得了某種癔症或者神經係統疾病的人,甚至傳說,能夠跟陰間的鬼魂進行交流,說些類似於咒語的東西,成了陰神婆的主要特征之一。


    萬老師說到:“比較喜感疾病可能就是外國口音綜合征,也就是患者講話的時候,聽著很像是某個地區的歪果仁,哪怕他從來沒有聽過或者學習過這類語音。但事實上,這種疾病和口音無關,或者說,這並不代表語言能力的提升,倒更像是一種語言障礙。研究人員發現,患者通常都是腦部受傷,導致患者在音調、發音上存在錯誤,進而產生的口音變化,同時患者口音的變化很可能會被聽者潛意識曲解成其他地域的音調。”


    這就屬於,說的人是胡說,聽的人在胡聽了。以訛傳訛這個成語,就指向這種情況。


    “當然,還有諸如沒有痛覺的能力,沒有恐懼感的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病。”


    小胡說到:“其實,我們都有病。我們進化到今天,跟普通人一樣,雖然普通,卻是進化中留下來的勝利者。我們總不滿足這種勝利,總想在某一方麵,得到意外的好處,這種心態就是病。”


    他說到根子上去了,我們總想得到意外好處的心態,就是一種病。要知道,所有的超級能力,都是有代價的。我們付出這麽大的代價,來學佛,難道,也是想擁有某種超級的神通?


    假如真有神通,我們通過修行真的能夠擁有,是不是,要付出病態一樣的代價,才可能實現呢?


    想到這裏時,萬老師接到一個電話。他示意我們禁聲,看樣子是很重要的人來的。


    隻聽他斷斷續續地說:“明天,嗯,師父,嗯,我們商量一下,好,聽您的。對對對,沒什麽事,幹什麽都行。”


    我倆望著他,看他的眼神,已經猜出了七八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山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山詩人並收藏一名隱士的前半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