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盧俊義為日後的梁山大業正做科技準備,忙得如火如荼之際,從密州傳來好消息,建在那裏的船場花了二個月時間,已經成功的造出十艘大船和二十隻小船,一個中等規模的海盜船隊所必須具備的船隻數量已經夠了。
盧俊義親自帶著李俊等人前去密州看了造好的船舶,發現這船在當時算是最先進的。
大船都是用的是傳承自隋唐時期南方的車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跟後來的輪船有些相像。大船長二十丈,寬三丈,船底厚二尺,二十個車輪槳,高三層,能藏上千名士兵。
這大車船上一桅隻有一帆,帆麵積很大,既能充分利用風力,又便於操作和節省勞力。帆掛桅頂最有效,所謂\"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輕快\",順風時使用\"頭巾頂\"航行速度就加快。大篷下麵再加\"篷裙\",即把風帆的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在大篷的兩邊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側,\"插花\"多在旁風時使用。
這船舶還特別用了開口舵和平衡舵。開口舵是為了轉舵省力,造船工匠在舵麵上打了許多孔,叫開孔舵,由於水的表麵張力作用,舵麵開孔不影響性能,卻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所以開孔舵稱得上是一件別具匠心的發明。平衡舵是將一小部分舵麵移到舵杆前麵,這樣能夠縮小舵麵的擺動力矩,使操縱更靈活輕便。
有了車輪槳和大風帆,加上開口舵和平衡舵的設計,使得大船的航行速度直接走在時代前列,可以說,這大船可以跑出蒸汽船沒發明前的最高速度。
大船采用了水密隔艙,這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成幾個獨立的艙區。水密隔艙的采用,是造船史上的一大創舉。它改進了船舶結構,提高了船舶的性能。首先,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增加了船體橫向強度。隔艙板實際上起到肋骨作用,從而取代肋骨,使造船工藝簡化和船體堅固。其次,水密隔艙提高了船舶抗沉能力。倘若發生意外,船舶觸礁漏水,隻進壞艙,不影響其他船艙,船舶不會立即沉沒,贏得寶貴的搶修時間,船舶的安全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由於分艙,不同貨主可以同時到不同艙位裝貨或取貨,提高了裝卸效率,貨物也便於保管。正是因為水密隔艙的采用,使中國海船比外國海船先進。
盧俊義回憶自己看過的一些航海方麵的書籍裏提到過,直到十八世紀末,水密隔艙結構才開始引起西方重視。一七九五年,本瑟姆將軍改造英國軍艦,采用了“免得進水沉沒的隔板”。英國人誤以為這是本瑟姆將軍的發明,本瑟姆將軍公開聲明:“這是今天的中國,也是古代的中國所實行的。”此後,中國發明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流行於歐美,乃至世界各國。如今,無論是載重數十萬噸的油輪,還是潛入深海的核潛艇,雖然製造材料改為現代化的金屬,但內部結構仍然采用的是水密隔艙結構。
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後,也方便於在裏麵做隱秘的內倉,在內倉裏放置兵器和火器,遇到現階段還算強大的宋軍水師就裝成商船,遇到其他小船隊,就從內倉裏拿出兵器劫掠。
這些船的船型和船殼結構是由龍骨所決定的。龍骨由首龍骨、主龍骨和尾龍骨三段通過榫卯連接而成,處於船殼底部的正中。船殼由龍骨逐步向兩側呈弧形狀展寬,船殼板之間采用榫卯式搭接與平接,從而形成階梯狀,並用竹釘、鐵釘和鋦釘加固,接縫用麻絲和桐油灰等撚料膩密。船的橫斷麵呈“V”型。龍骨裝置在尖底下端貫通船隻首尾。這船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前進,而底尖吃水深,穩定性好,還容易轉舵變向,能在狹窄和多礁的航道上使用。所以,這種構造的船舶也是當時海洋各條航道上最活躍的船型。
最重要的是它還用了指南針,采用的指南針正是采用沈括提出的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製出的。雖然跟後世的指南針比起來粗製濫造,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比沒有好太多。
而小船則用的是大船造完剩下的木料造成的,長約五丈,船頭和船尾小而且尖,船底尖,十槳,能乘坐五十人,專做騷擾和打撈戰利品之用。
盧俊義不願意像後世的滿清狗皇帝一樣到處微服私訪,好像英明神武的無所不能,他不願意給下屬瞎出主意,每一個超前的主意也要得到這個時代的專家們的認可才好施展下去。他不願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惡心的那種仗著有一個龐大的幕僚團就到處指手畫腳的帝王,殊不知那些幕僚裏麵有太多脫離勞苦大眾一心謀求小集團利益的蠅營狗苟的家夥,聽從這些幕僚的意見給下麵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這種愚蠢的行徑真是不好。
他這番前來造船場也隻是為了給李俊等人送行,順便看看船舶的性能。看後就提了一個小小的意見。盧俊義不太懂得現代船舶技術,對這造船工藝也提不出多大的意見,隻是想起後世海上的鋼鐵長城,覺得這些木質船隻遇到對方用火箭攻擊怕是避無可避,一旦遇到火器攻擊怕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啊。就給船場提出意見說,最好是在船上包裹一層鐵皮。
船場的主事盧俊遊聽到盧俊義的意見後,撓著頭皮苦惱道:“如此這般,這船太重了,怕是會沉沒,浮不上來了的吧。”盧俊義心道,怎麽找這樣一個不懂得浮力原理的家夥過來造船啊,又轉念一想,這個時代誰懂得這個,都以為用鋼鐵造船,船會浮不起來的。看了看旁邊的李俊等人一副十分迷惑的樣子,心中大為不解,宋朝的航海能力很強的啊,鐵皮船應該早就出現了,不應該讓自己來做啟蒙啊。(未完待續)
盧俊義親自帶著李俊等人前去密州看了造好的船舶,發現這船在當時算是最先進的。
大船都是用的是傳承自隋唐時期南方的車船,船體兩側裝有木葉輪,一輪叫做一車,人力踏動,船行如飛,跟後來的輪船有些相像。大船長二十丈,寬三丈,船底厚二尺,二十個車輪槳,高三層,能藏上千名士兵。
這大車船上一桅隻有一帆,帆麵積很大,既能充分利用風力,又便於操作和節省勞力。帆掛桅頂最有效,所謂\"頭巾頂可以提吊船身輕快\",順風時使用\"頭巾頂\"航行速度就加快。大篷下麵再加\"篷裙\",即把風帆的下風的邊緣做成折角或曲線形,上部比較小而下部比較寬大,使風壓中心降低,船就不易被風吹翻。在大篷的兩邊加\"插花\",可使船身不欹側,\"插花\"多在旁風時使用。
這船舶還特別用了開口舵和平衡舵。開口舵是為了轉舵省力,造船工匠在舵麵上打了許多孔,叫開孔舵,由於水的表麵張力作用,舵麵開孔不影響性能,卻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所以開孔舵稱得上是一件別具匠心的發明。平衡舵是將一小部分舵麵移到舵杆前麵,這樣能夠縮小舵麵的擺動力矩,使操縱更靈活輕便。
有了車輪槳和大風帆,加上開口舵和平衡舵的設計,使得大船的航行速度直接走在時代前列,可以說,這大船可以跑出蒸汽船沒發明前的最高速度。
大船采用了水密隔艙,這是用隔艙板將船艙分成幾個獨立的艙區。水密隔艙的采用,是造船史上的一大創舉。它改進了船舶結構,提高了船舶的性能。首先,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增加了船體橫向強度。隔艙板實際上起到肋骨作用,從而取代肋骨,使造船工藝簡化和船體堅固。其次,水密隔艙提高了船舶抗沉能力。倘若發生意外,船舶觸礁漏水,隻進壞艙,不影響其他船艙,船舶不會立即沉沒,贏得寶貴的搶修時間,船舶的安全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由於分艙,不同貨主可以同時到不同艙位裝貨或取貨,提高了裝卸效率,貨物也便於保管。正是因為水密隔艙的采用,使中國海船比外國海船先進。
盧俊義回憶自己看過的一些航海方麵的書籍裏提到過,直到十八世紀末,水密隔艙結構才開始引起西方重視。一七九五年,本瑟姆將軍改造英國軍艦,采用了“免得進水沉沒的隔板”。英國人誤以為這是本瑟姆將軍的發明,本瑟姆將軍公開聲明:“這是今天的中國,也是古代的中國所實行的。”此後,中國發明的水密隔艙結構逐漸流行於歐美,乃至世界各國。如今,無論是載重數十萬噸的油輪,還是潛入深海的核潛艇,雖然製造材料改為現代化的金屬,但內部結構仍然采用的是水密隔艙結構。
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後,也方便於在裏麵做隱秘的內倉,在內倉裏放置兵器和火器,遇到現階段還算強大的宋軍水師就裝成商船,遇到其他小船隊,就從內倉裏拿出兵器劫掠。
這些船的船型和船殼結構是由龍骨所決定的。龍骨由首龍骨、主龍骨和尾龍骨三段通過榫卯連接而成,處於船殼底部的正中。船殼由龍骨逐步向兩側呈弧形狀展寬,船殼板之間采用榫卯式搭接與平接,從而形成階梯狀,並用竹釘、鐵釘和鋦釘加固,接縫用麻絲和桐油灰等撚料膩密。船的橫斷麵呈“V”型。龍骨裝置在尖底下端貫通船隻首尾。這船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前進,而底尖吃水深,穩定性好,還容易轉舵變向,能在狹窄和多礁的航道上使用。所以,這種構造的船舶也是當時海洋各條航道上最活躍的船型。
最重要的是它還用了指南針,采用的指南針正是采用沈括提出的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製出的。雖然跟後世的指南針比起來粗製濫造,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比沒有好太多。
而小船則用的是大船造完剩下的木料造成的,長約五丈,船頭和船尾小而且尖,船底尖,十槳,能乘坐五十人,專做騷擾和打撈戰利品之用。
盧俊義不願意像後世的滿清狗皇帝一樣到處微服私訪,好像英明神武的無所不能,他不願意給下屬瞎出主意,每一個超前的主意也要得到這個時代的專家們的認可才好施展下去。他不願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惡心的那種仗著有一個龐大的幕僚團就到處指手畫腳的帝王,殊不知那些幕僚裏麵有太多脫離勞苦大眾一心謀求小集團利益的蠅營狗苟的家夥,聽從這些幕僚的意見給下麵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這種愚蠢的行徑真是不好。
他這番前來造船場也隻是為了給李俊等人送行,順便看看船舶的性能。看後就提了一個小小的意見。盧俊義不太懂得現代船舶技術,對這造船工藝也提不出多大的意見,隻是想起後世海上的鋼鐵長城,覺得這些木質船隻遇到對方用火箭攻擊怕是避無可避,一旦遇到火器攻擊怕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啊。就給船場提出意見說,最好是在船上包裹一層鐵皮。
船場的主事盧俊遊聽到盧俊義的意見後,撓著頭皮苦惱道:“如此這般,這船太重了,怕是會沉沒,浮不上來了的吧。”盧俊義心道,怎麽找這樣一個不懂得浮力原理的家夥過來造船啊,又轉念一想,這個時代誰懂得這個,都以為用鋼鐵造船,船會浮不起來的。看了看旁邊的李俊等人一副十分迷惑的樣子,心中大為不解,宋朝的航海能力很強的啊,鐵皮船應該早就出現了,不應該讓自己來做啟蒙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