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一邊收攏田虎殘部,一邊全力鞏固占領的淮西、蘇浙地區,同時大力發展騎兵。而他一直沒有放鬆對燕雲十六州的關注,這一段時間內在燕雲地區發生的事情已經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局勢,矛盾的焦點就是燕雲地區的歸屬。宋朝對燕雲的覬覦日久,不可放鬆。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瀛州(今河北河間)、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雲)、順州(今北京順義)、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儒州(今北京延慶)、武州(今河北宣化)、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朔州(今山西朔縣)、蔚州(今河北蔚縣)。


    這十六州自東向西包括了後世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東西長約六百公裏,南北寬約二百公裏,全部麵積差不多為十幾萬平方公裏的一大片土地。而且這些州縣基本上都分布在長城的南側,是長城這條古老的防線背後的戰略支撐點,其中的瀛、莫二州還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數百裏。從軍事角度來看,縱觀中國北方地理大勢,太行山、燕山等山脈呈S形綿延千裏,勢如一條張牙舞爪的龍,屏蔽著華北大平原,保衛著中原腹地,實際上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嶺,曆代中原的漢族王朝無不在此設關守險,這樣可以避免派出很多兵士鎮守平原地區的關口要隘,省去了好多軍費開支。失去了這些土地和戰略支撐點,地處中原的王朝就等於失去了中國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險,也等於是失去了長城防線。


    但後晉石敬瑭將河北、山西北部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後,趙宋王朝失去了這一天塹,自燕京往南直至黃河,再無險礙可憑,華北大平原上一馬平川,極利於遊牧民族的騎兵馳騁。中原王朝盡失地利險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傳統養馬的基地,缺少良馬精騎,難以同遼國爭鋒,也無法阻擋遊牧民族縱馬南侵。


    從燕雲南下千裏直至開封,都是平原地帶,連個像樣的山頭都少見。開封的北麵除了黃河之外,再無其他天然的險阻障礙,基本上都是易攻難守的地方。北來的遊牧民族鐵騎會很輕易地越過遼闊而肥沃的千裏平原而到達開封城下,使中原王朝陷入被動之中。“燕薊不收,則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


    周世宗柴榮率領水陸兩軍北伐燕雲之地,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收複了寧、莫、瀛、易四州,本來他想一鼓作氣攻取幽州城,但卻因為柴榮病重以及部分將領的異議而收兵,一個月後柴榮病逝,北伐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後期最有作為的皇帝,無論在治國還是行軍打仗方麵,都是一把好手,若非意外去世,他是極有可能收複燕雲十六州的。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以後,對這一不利的國防形勢曾憂心忡忡地說:“天下視幽薊為北門,無幽薊則天下時常不安。”當時廣大南方未定,後方不穩定,不便對遼用兵,趙匡胤就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相當於是個大的儲錢罐,就是在每年的財政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盈餘存儲起來。打算存滿了四五百萬貫後,就把儲錢罐砸碎了,與遼國談判關於交還燕雲的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遼國同意了,這筆錢就作贖地款用,否則就充作軍費,武力奪取,以總數五百萬錢,單價二十五貫一個,買遼國二十萬精兵的人頭。可惜的是,趙匡胤不到五十歲,正值英年就在曆史迷案“燭光斧影”中死掉了。


    二十年後,在剛剛平滅北漢之後,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禍患,宋太宗趙光義想一鼓作氣收複幽州。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裏,宋軍數十次戰鬥,然而,這支剛剛攻占太原的勝利之師沉湎於歌舞升平的宴慶和美女的溫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間還很威猛,到了戰場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戰的疲憊之師,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最終慘敗於高梁河戰役。趙光義背上中了兩箭,但是幸運的是可以坐上了騾車南逃,宋軍天下無敵的精茫銳氣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為收複燕雲十六州而發動的對遼國的第二次戰爭遂告失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趙光義趁著遼國女人、小孩當政(遼聖宗以及太後蕭燕燕,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蕭太後),又集結兵力三十萬,兵分三路,東出雄州,中路出飛狐口,西路出雁門關,揮師北伐。戰前宋朝君臣在軍事上做了長達七年的準備工作,連占領了遼國土地後要任命的官員都準備好了,而且各路的領軍主帥曹彬、田重進、潘美(《楊家將演義》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都是曾在統一南方的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常勝將軍。三路大軍的進展開始都非常順利,遼軍采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在歧溝關等地宋軍被當時遼國的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全線潰退。東線的慘敗最終導致整個戰局的不利,宋太宗趙光義被迫下令全線撤退。西路軍掩護寰、朔、雲等州的群眾撤往內地,很快遼軍的騎兵殺到了,宋軍傷亡慘重。西路軍的副統帥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楊業(楊繼業),也在戰鬥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絕食殉國。至此,宋帝國企圖以武力收複燕雲地區的最後一次努力也宣告失敗。幸好這一次宋太宗趙光義沒有親臨前線,否則宋軍還要準備騾子車供他逃跑之用,不過宋太宗最終的死亡是背上的箭傷複發,而箭是遼國人上一次射的。


    在這一次宋遼之間的軍事大決戰中,曾經在統一中原戰爭中百戰百勝的宋朝雄師徹底地敗在了遼國鐵騎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熊”師。在這種失敗的打擊下,宋朝的君臣將士普遍得了“恐遼症”,並且這個病一直持續到遼國滅亡都沒有痊愈。從此以後,宋朝已經喪失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勇氣,隻能夠麵對現實,考慮如何防範遼國騎兵快速南下的問題。


    當那個猛女蕭太後派遣遼軍大舉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黃河岸邊。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可沒有祖上那樣威猛,在寇準的壓力下方才“禦駕親征”。宋軍精神大振,絕地反擊,殺死了遼軍的先鋒蕭達凜,艱難地取得了初步勝利。膽小的宋真宗看到形勢變好馬上見好就收,簽訂了宋遼澶淵之盟。蕭太後也看到遼國根本也戰勝不了宋朝,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自從宋太宗時代北伐失敗後,得上了“恐遼症”的宋朝最終以歲銀十萬兩、歲帛二十萬匹的代價,買回了遼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諾,雙方簽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約。宋金雙方的皇帝都是對天發誓保證今後互不侵略,這個是宋朝皇帝求之不得的。建國剛剛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采取了“以土地換和平”的策略,被迫以相對屈辱的姿態,即同意了燕雲十六州的漢族政權失地歸屬於遼國,換得了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


    若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一年十萬兩的歲幣,對於當時屬於老少邊窮地區的遼國來說,還真的是雪中送炭的東西。但是對北宋這個經濟大國而言,根本也不算什麽負擔。十萬兩銀子,如果平攤到北宋五千萬老百姓的頭上,也就是區區兩文左右。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一個燒餅,天下就不用打仗死人了,不必再為北方大國的頻頻入侵而煩惱了。


    但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這個盟約在國家利益與外交實踐中卻是北宋建國之初在外交領域上的最大敗筆,把宋朝實實在在地變成了“送朝”,開了“花錢買平安”的頭。“澶淵之盟”的簽訂在法律上使趙宋朝廷實際上承認了契丹人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統治,把那些地區的同胞徹底地送給了敵人,這標誌著趙宋不僅在軍事上放棄了收複失地的企圖,而且在政治上也將燕雲地區徹底劃為境外了,這樣真是對不起在這些地區苦盼王師的老百姓,燕雲漢民苦盼百年終於絕望了,南宋江北漢民再次重複這樣的期盼卻再次絕望。最可恥的是,澶淵之盟不僅違背了石敬瑭獻敵以來漢族人民渴望統一的心願,也將自後周以來,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厲兵秣馬強攻硬打、收複失地的雄心壯誌拋棄一空了,真的很對不起祖宗先人。澶淵之盟為北宋此後的對外政策定了個標準模式,也就是花錢可以擺平外交,對後世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可謂是開了個壞頭。明明是遼國到宋朝的土地上搶吃的喝的,軍事上也快要失敗了,卻轉為敲詐勒索,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看家本領,你不給錢我就天天折騰你,我的日子過不好你也不要想過舒心的日子。後來的女真金國、蒙古元國都效仿契丹遼國如此整治趙宋朝廷,苦的卻是廣大漢民。


    而趙宋朝廷竟然在獲得初步勝利的時候甘願結這種屈辱性的城下之盟,交錢以圖苟安,其軟弱無能、恐敵畏戰之態,盡為外邦所看透,以後連西夏這樣的小國也膽敢與中原分庭抗禮,強求通商,哭著喊著索要“見麵禮”,最後趙宋竟然按照澶淵之盟的標準照單全給。這之後,曆代趙宋皇帝都喜歡花錢買平安交保護費,養成了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愛好。因為這個愛好,就招進來了投其所好的金國賊人。(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之梟雄盧俊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常歡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常歡樂並收藏宋之梟雄盧俊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