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肅早就讓府中人去瞧了陳信的名次,聽到回稟之後也是大驚,他瞧過陳信的卷子,可謂是錦繡文章,雖然他身體不適,不能參加閱卷,不知道其他舉子文采如何,可是依他對於國子監這麽多年的觀察來看,這些官學子弟未必能夠趕上陳信,即使是趕上了,陳信也不會排名如此低下。
申肅對著陳信道:“你別慌張,你先去奏請禮部,給你查卷的機會,我去問問我那幾個同僚,對你的卷子印象如何。”
陳信點了點頭,心情格外的沉重,雖然他也入榜,可是如此低下的排名,他都沒有臉回去見劉傅能,更別提何文宗這半個多月以來對他的栽培,要是查了卷子,看了閱卷官評語發現隻是自己文力的問題,隻怕是在京城貽笑大方。
舉子在考完試之後,籍貫、三代、姓名都會被裁下來與卷子對號封存,舉子考試執墨筆寫黑卷,謄抄官則執朱筆將舉子的卷子重新謄抄成紅卷。
隻給閱卷官看紅卷就是怕他根據字跡來認人,徇私舞弊。閱卷官將自己中意的卷子再薦給同考官,同考官合意的寫上“取,”由主考官再做最後一輪的參選,將最合心意的卷子寫上“中”,然後拆封考生的姓名籍貫一一對號,寫成榜單。再將黑卷和紅卷訂合一處,封存於貢院之中。
例律規定,落榜的考生在張榜十日之內可以查看考卷,但是像陳信這樣上榜,隻是不服名次的來查卷的人,一般都為禮部人所不喜。
上榜的來查卷就是質疑考官評判的能力,文章寫作本來沒有對錯之分,判斷文章優劣與高下,有時候難免會憑考官的主觀喜好,有些考官喜歡華詞麗藻,有些考官喜歡文質並重,但是隻要是好文章,考官大都不會走眼,給的名次也是比較公平。
考官大多都是翰林院的大學士,學富五車,又是皇帝欽點,怎麽容得他一個舉子隨意質疑。陳信在禮部頗吃了一番苦頭,還是申肅讓人通融了一下,才準許陳信明日查卷。
客棧之中中舉的貢士已經開始準備殿試,而落榜的考生鮮少有查卷之人,紛紛開始收拾東西準備趕往老家,畢竟京城寸土寸金,花銷太大,他們大多都是貧寒士子,難以支撐這些費用。
陳信一個人站在長廊之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眼裏卻出現少見的迷茫,其實他已然中舉,並不應該執著於名次,隻要殿試上能夠發揮才學,照樣能夠考上狀元,他為了爭一口氣,與禮部抗衡,似乎並不是什麽理智的選擇。
李兮若走到陳信的身邊道:“你當真要去查卷?與其花費這些時日,還不如在殿試上爭取榜首之位,獨占鼇頭。”
陳信有些不滿李兮若的話:“科舉之試本就應該公平公正,禮部因為不想得罪翰林院的考官,就對我多加為難,這本來就不是應有的態度。我想求的,不過是一個公平,隻要讓我看到考卷,我就會死心。”
李兮若皺了皺眉,她並非有心阻攔陳信,而是在陳信放榜之日她一直卜卦,可是不論怎麽算都是凶兆,陳信這次的查卷必然不會順利。
她向來務實,認為陳信把精力放在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上,還不如先準備殿試,隻要高中狀元,這些阻礙又算得了什麽。
不過陳信一直是死心眼,不撞南牆不回頭,他正想約著申肅一起去貢院查卷,得來的卻是貢院昨晚起火,所有的卷宗在一夜之間都葬身火海。
此事一出,震驚朝野,雖然已然放榜,可是考生的卷宗依舊是重要東西,怎麽能這麽輕易的就被燒毀。
禮部尚書聽聞這件事後,也是冷汗漣漣,貢院走水,他這個禮部尚書的位置就是坐在懸崖邊上,隨時都有可能被人一腳踢下去。
走水的原因是因為守著貢院的兩人,見著天氣阧寒,就想要溫兩壺酒來暖身子,誰知道就這樣喝醉睡了過去。炭火被打翻在草席之上,很快蔓延開來。
考棚裏麵都是木料和蘆席一點就燃的東西,之前也不是沒有大臣提議過應該注意防範,把貢院的考棚換成防火的磚瓦,這樣萬一走水,還有撲滅的機會,但是禮部這些年屍位素餐,一直將這些問題棄置不顧,並沒有放在心上。
這場大火燒死了兩個守貢院的,也將裏麵的卷宗毀於一旦,陳信的查卷是徹底不成了。
申肅見著如此,心裏猜測是有人故意為之,不然哪有這麽巧的事,他們一查貢院就失火,所以就將這件事稟告給了皇帝,說陳信懷疑評卷之中有所不公。
他這言語惹惱了朝中老臣,他們閱卷這麽多年,向來都是以公正為主,陳信的懷疑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皇帝問著申肅道:“你說陳信懷疑閱卷得不公,可有何證據?”
申肅將陳信的卷宗給遞了上去:“這是陳信考完之後默寫的一份會試之時的答案,還請皇上過目。”
皇帝揮手讓人拿了上來,他大致看了看,問著禮部道:“陳信在榜上名次多少?”
“回皇上,應是三百七十八名。”
因著陳信跑來禮部要求查卷,禮部尚書是特意記了名次,生怕皇上問及此事。
皇帝冷哼:“你自己看看,這是掉尾的舉子能寫出來的文章嗎?”
太監將文章傳給了禮部尚書,禮部尚書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定睛一看,文章渾然天成,造詣頗深,隻是他不是主考官,不知其他人如何,所以就拿給了同考的幾位學士來看。
那幾位學士互相傳閱,而後對著皇帝回稟道:“啟稟皇上,微臣和其他考官對這幾篇文章都有印象,可是我們膽敢確定,這都不是一人所做。”
“是啊,皇上,單說這篇詩賦,和另外一篇策論,當時我們覺得極妙,隻是可惜不是一人所寫,不然必定就是會元。因為老臣和劉大人開過這句玩笑,所以記憶深刻。”
申肅皺了皺眉:“王大人,這些都是陳信一人所做,怎麽會是兩個人,他在放榜前就已經交給我了。”
皇帝問著那幾個學士道:“你們可知道這兩人的姓名?”
“這,老臣當時定的匆忙,倒是不曾仔細留意。”畢竟有將近四百人的張榜,他們隻是把選中的卷子留下,交於封彌官將考生的籍貫姓名再給添加上去,錄入榜上,又怎麽會記得哪張卷子是誰所做。
申肅對著皇帝道:“皇上,此事定有蹊蹺,還請皇上嚴查。”
貢院都被一把火燒了,就是想查也得有之前的卷宗才行,不然口說無憑,難道還能讓三百多名考生為了陳信一人將所有的答案再默寫一份交上來不成?
吳仲卻站著出來道:“申大人,我聽說你與陳信私交甚密,又去問了翰林院的幾個學士對著哪篇答卷最有印象,別不是你得知了這些消息,找到了那個舉子,讓這陳信照抄了一份交上來蒙混聖上。”
“你這是汙蔑!”申肅聽著吳仲之話,不知道吳仲居然敢這般想,吳仲卻對著皇帝道:“聖上,當日春茗宴上,眾舉子都看到申肅拉著陳信去了一旁悄悄說話,對著陳信極為賞識,他身為翰林學士,又有機會接觸貢院,我看陳信這卷子,值得懷疑。”
“皇上,您大可以將陳信叫來殿上,親自考驗他的才學。”
“笑話,為了他一個陳信開設特例,讓他重新參考,這對其他舉子有何公平可言。申大人是看著陳信此次名次低下,覺得沒了麵子,才出此下策吧。”
“吳大人,你……”
“行了。”皇帝看著兩個朝臣為了陳信在朝廷上爭來爭去,不成體統,怒溢言表,申肅和吳仲低了頭請罪,皇帝對著禮部尚書吩咐道:“把這策題給那些舉子看看,找出是誰寫的。”
“是。”禮部尚書散了消息出去,想要尋這貢生,但是不曾想,三百九十名的貢生,除了陳信,竟然無一人認領這個答案,皇帝聽了大怒,知道這事必定有蹊蹺,可是卻查不出這到底是誰舞弊。
皇帝下令刑部來徹查此案,這些主考官、封彌官和巡捕官都要一一拷問,對那些貢生同樣也是如此。禮部監管貢院不力,從重處罰。
這些看起來是為了陳信伸張科舉的正義,可是陳信的日子卻越發難過起來。他排在末尾本就被人嘲笑,如今貢院被毀,查不了卷宗,他甚至沒有辦法證明那些東西就是他自己所寫,禮部和翰林院的其他人因為這件事受到責罰,他和申肅的關係被人質疑,大多人並不相信這就是他寫的文章。
這也就罷了,偏偏在客棧裏的貢生都被刑部叫去一一審問,盤問會試之時的答案是什麽,有些人隻是即興而作,哪裏能夠全然記清,反倒弄出了不少的誤會。如此這般的天翻地覆,與陳信同住的貢生都恨上了陳信,有意無意的對他排擠欺淩,陳信明明是這場會試的受害者,卻成了一隻過街的老鼠,見不得天日。
申肅對著陳信道:“你別慌張,你先去奏請禮部,給你查卷的機會,我去問問我那幾個同僚,對你的卷子印象如何。”
陳信點了點頭,心情格外的沉重,雖然他也入榜,可是如此低下的排名,他都沒有臉回去見劉傅能,更別提何文宗這半個多月以來對他的栽培,要是查了卷子,看了閱卷官評語發現隻是自己文力的問題,隻怕是在京城貽笑大方。
舉子在考完試之後,籍貫、三代、姓名都會被裁下來與卷子對號封存,舉子考試執墨筆寫黑卷,謄抄官則執朱筆將舉子的卷子重新謄抄成紅卷。
隻給閱卷官看紅卷就是怕他根據字跡來認人,徇私舞弊。閱卷官將自己中意的卷子再薦給同考官,同考官合意的寫上“取,”由主考官再做最後一輪的參選,將最合心意的卷子寫上“中”,然後拆封考生的姓名籍貫一一對號,寫成榜單。再將黑卷和紅卷訂合一處,封存於貢院之中。
例律規定,落榜的考生在張榜十日之內可以查看考卷,但是像陳信這樣上榜,隻是不服名次的來查卷的人,一般都為禮部人所不喜。
上榜的來查卷就是質疑考官評判的能力,文章寫作本來沒有對錯之分,判斷文章優劣與高下,有時候難免會憑考官的主觀喜好,有些考官喜歡華詞麗藻,有些考官喜歡文質並重,但是隻要是好文章,考官大都不會走眼,給的名次也是比較公平。
考官大多都是翰林院的大學士,學富五車,又是皇帝欽點,怎麽容得他一個舉子隨意質疑。陳信在禮部頗吃了一番苦頭,還是申肅讓人通融了一下,才準許陳信明日查卷。
客棧之中中舉的貢士已經開始準備殿試,而落榜的考生鮮少有查卷之人,紛紛開始收拾東西準備趕往老家,畢竟京城寸土寸金,花銷太大,他們大多都是貧寒士子,難以支撐這些費用。
陳信一個人站在長廊之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眼裏卻出現少見的迷茫,其實他已然中舉,並不應該執著於名次,隻要殿試上能夠發揮才學,照樣能夠考上狀元,他為了爭一口氣,與禮部抗衡,似乎並不是什麽理智的選擇。
李兮若走到陳信的身邊道:“你當真要去查卷?與其花費這些時日,還不如在殿試上爭取榜首之位,獨占鼇頭。”
陳信有些不滿李兮若的話:“科舉之試本就應該公平公正,禮部因為不想得罪翰林院的考官,就對我多加為難,這本來就不是應有的態度。我想求的,不過是一個公平,隻要讓我看到考卷,我就會死心。”
李兮若皺了皺眉,她並非有心阻攔陳信,而是在陳信放榜之日她一直卜卦,可是不論怎麽算都是凶兆,陳信這次的查卷必然不會順利。
她向來務實,認為陳信把精力放在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上,還不如先準備殿試,隻要高中狀元,這些阻礙又算得了什麽。
不過陳信一直是死心眼,不撞南牆不回頭,他正想約著申肅一起去貢院查卷,得來的卻是貢院昨晚起火,所有的卷宗在一夜之間都葬身火海。
此事一出,震驚朝野,雖然已然放榜,可是考生的卷宗依舊是重要東西,怎麽能這麽輕易的就被燒毀。
禮部尚書聽聞這件事後,也是冷汗漣漣,貢院走水,他這個禮部尚書的位置就是坐在懸崖邊上,隨時都有可能被人一腳踢下去。
走水的原因是因為守著貢院的兩人,見著天氣阧寒,就想要溫兩壺酒來暖身子,誰知道就這樣喝醉睡了過去。炭火被打翻在草席之上,很快蔓延開來。
考棚裏麵都是木料和蘆席一點就燃的東西,之前也不是沒有大臣提議過應該注意防範,把貢院的考棚換成防火的磚瓦,這樣萬一走水,還有撲滅的機會,但是禮部這些年屍位素餐,一直將這些問題棄置不顧,並沒有放在心上。
這場大火燒死了兩個守貢院的,也將裏麵的卷宗毀於一旦,陳信的查卷是徹底不成了。
申肅見著如此,心裏猜測是有人故意為之,不然哪有這麽巧的事,他們一查貢院就失火,所以就將這件事稟告給了皇帝,說陳信懷疑評卷之中有所不公。
他這言語惹惱了朝中老臣,他們閱卷這麽多年,向來都是以公正為主,陳信的懷疑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皇帝問著申肅道:“你說陳信懷疑閱卷得不公,可有何證據?”
申肅將陳信的卷宗給遞了上去:“這是陳信考完之後默寫的一份會試之時的答案,還請皇上過目。”
皇帝揮手讓人拿了上來,他大致看了看,問著禮部道:“陳信在榜上名次多少?”
“回皇上,應是三百七十八名。”
因著陳信跑來禮部要求查卷,禮部尚書是特意記了名次,生怕皇上問及此事。
皇帝冷哼:“你自己看看,這是掉尾的舉子能寫出來的文章嗎?”
太監將文章傳給了禮部尚書,禮部尚書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定睛一看,文章渾然天成,造詣頗深,隻是他不是主考官,不知其他人如何,所以就拿給了同考的幾位學士來看。
那幾位學士互相傳閱,而後對著皇帝回稟道:“啟稟皇上,微臣和其他考官對這幾篇文章都有印象,可是我們膽敢確定,這都不是一人所做。”
“是啊,皇上,單說這篇詩賦,和另外一篇策論,當時我們覺得極妙,隻是可惜不是一人所寫,不然必定就是會元。因為老臣和劉大人開過這句玩笑,所以記憶深刻。”
申肅皺了皺眉:“王大人,這些都是陳信一人所做,怎麽會是兩個人,他在放榜前就已經交給我了。”
皇帝問著那幾個學士道:“你們可知道這兩人的姓名?”
“這,老臣當時定的匆忙,倒是不曾仔細留意。”畢竟有將近四百人的張榜,他們隻是把選中的卷子留下,交於封彌官將考生的籍貫姓名再給添加上去,錄入榜上,又怎麽會記得哪張卷子是誰所做。
申肅對著皇帝道:“皇上,此事定有蹊蹺,還請皇上嚴查。”
貢院都被一把火燒了,就是想查也得有之前的卷宗才行,不然口說無憑,難道還能讓三百多名考生為了陳信一人將所有的答案再默寫一份交上來不成?
吳仲卻站著出來道:“申大人,我聽說你與陳信私交甚密,又去問了翰林院的幾個學士對著哪篇答卷最有印象,別不是你得知了這些消息,找到了那個舉子,讓這陳信照抄了一份交上來蒙混聖上。”
“你這是汙蔑!”申肅聽著吳仲之話,不知道吳仲居然敢這般想,吳仲卻對著皇帝道:“聖上,當日春茗宴上,眾舉子都看到申肅拉著陳信去了一旁悄悄說話,對著陳信極為賞識,他身為翰林學士,又有機會接觸貢院,我看陳信這卷子,值得懷疑。”
“皇上,您大可以將陳信叫來殿上,親自考驗他的才學。”
“笑話,為了他一個陳信開設特例,讓他重新參考,這對其他舉子有何公平可言。申大人是看著陳信此次名次低下,覺得沒了麵子,才出此下策吧。”
“吳大人,你……”
“行了。”皇帝看著兩個朝臣為了陳信在朝廷上爭來爭去,不成體統,怒溢言表,申肅和吳仲低了頭請罪,皇帝對著禮部尚書吩咐道:“把這策題給那些舉子看看,找出是誰寫的。”
“是。”禮部尚書散了消息出去,想要尋這貢生,但是不曾想,三百九十名的貢生,除了陳信,竟然無一人認領這個答案,皇帝聽了大怒,知道這事必定有蹊蹺,可是卻查不出這到底是誰舞弊。
皇帝下令刑部來徹查此案,這些主考官、封彌官和巡捕官都要一一拷問,對那些貢生同樣也是如此。禮部監管貢院不力,從重處罰。
這些看起來是為了陳信伸張科舉的正義,可是陳信的日子卻越發難過起來。他排在末尾本就被人嘲笑,如今貢院被毀,查不了卷宗,他甚至沒有辦法證明那些東西就是他自己所寫,禮部和翰林院的其他人因為這件事受到責罰,他和申肅的關係被人質疑,大多人並不相信這就是他寫的文章。
這也就罷了,偏偏在客棧裏的貢生都被刑部叫去一一審問,盤問會試之時的答案是什麽,有些人隻是即興而作,哪裏能夠全然記清,反倒弄出了不少的誤會。如此這般的天翻地覆,與陳信同住的貢生都恨上了陳信,有意無意的對他排擠欺淩,陳信明明是這場會試的受害者,卻成了一隻過街的老鼠,見不得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