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太公派去的家丁趕到縣衙,正在升堂,家丁就繞到了後堂,縣太爺聽聞花家有人來,暫且撇了公堂上,家丁將花太公的囑咐說了一遍,縣太爺又回到公堂,當下宣判。
“高航對江家母子的訴狀本府宣告結案,由於花太公已經派人來知會過,所以本官宣判,高航起訴不實,打二十大板扔出縣衙,江氏你的請求自然成立,而江亭嘛,我考你一考,倘若你真有才,本府送你個驚喜!”
高航一邊被按在地上挨大板,一邊大叫著,口頭倒是逞威,但是越是硬氣挨的板子越重。其實官府與花府的關係在江城廣為人知,花府作為江城第一大戶,倘若沒有官府的依靠,如何混得風生水起,當然,有關係,自然大家也知道,花府私下裏對官府有過一些資金賬目往來,而現在高航已經不擇言地胡說八道了。
江母和江亭謝過縣太爺,江亭留了下來,縣太爺問道:“儒家五經,你讀過多少?有何見解?”
江亭答曰:“《詩經》《禮記》《易經》《尚書》《春秋》都有所涉及,慚愧的是,目前的理解還存在於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縣太爺一樂,說:“你從何識得這些經典?”答曰:“替人抄書,或者以工換書習得!”
“好!好!好!”縣太爺連說三個好,方才說:“貧苦人家難得出才子,卻有不少孝子,本官看你有才有德,有意助你學習,你意下如何?當下在城內開設了學館,設有學官,乃是有才之人,如若你有意,本官給你一個名額入學館學習。望你好好學習,參加科舉出個人才,為本府所轄地區爭光。”
江亭聽到消息樂壞了,激動得說不出話,對縣太爺千恩萬謝,蹦跳著告訴江母這個好消息。
“江亭,聽說你被縣太爺安排去學館學習,是不是?”花絮背著雙手跳到江亭麵前,披肩發如瀑,臉上是久違的笑。
“哼!關你什麽事!我說,花大小姐,你還是趕快回你的花家去吧,省得出來禍害人,我現在真的害怕你!”
“我又不是玫瑰,身上沒有刺,又不會紮你,你幹嘛那麽躲著我。我也不會害你,上次那件事又不是我故意的,是那個管家,最後不是被打了二十大板了麽,回到家爺爺又教訓了他一頓,你還不解氣麽?況且你還因禍得福了呢!”
“因禍得福?你還真好意思說出口!”江亭也是一句接一句,如連珠炮似的,說得花絮心裏發堵。“我的禍都是因為你,所幸最後沒有什麽事,否則我會恨死你的!先不說你花家仗著自己的勢力不與我贖回土地,然後你對我這麽步步緊追,究竟有個什麽目的,我現在很煩,幾乎所有有過舊情的鄰居都知道我家上過大堂,你知道對於一個上過大堂的人,在別人的眼裏是什麽意思麽?”
“我……我那是因為,算了……”花絮差點脫口而出,但還是忍住了,有些事不能說太早,也不能不說,總期待對方能夠體會,而有些人對於別人的暗示像長了榆木腦袋,真不懂,也有假裝不懂的,江亭恰好是前一種。“因為什麽?你心虛了?”
接下來的話花絮實在說不出口,這次在江亭麵前真的吃了一肚子氣,她也不再說話,用手指梳了梳流蘇,轉身不再理會江亭。
江母還算是開明,沒有因為之前的花絮的事而不讓江亭與花絮見麵,反而讓江亭多與花絮有些來往,都已是十多歲的孩子了,再要不了多久就加冠了,如果花絮與江亭互相對眼兒,豈不是一樁好事。江亭就是一根筋,不懂母親的意思,心裏就是因為之前的事心存芥蒂。
江亭心想花絮真是奇怪,看著花絮氣鼓鼓的離開,也就沒有管太多,徑直往縣太爺府衙走去。縣太爺姓陳,據說曾是京官,時運不濟,一層層貶到了江城,估計縣令太爺也不抱回京的願望了,也或許是皇帝陛下遺忘了他吧!
“陳縣令好!”陳縣令轉過身,見到是江亭,隨即命人去泡茶。
“有什麽問題需要幫助嗎?”陳縣令問。
江亭搖搖頭,說:“我此番是來感謝大人的!”鞠過三躬,陳縣令卻笑了。“你不必謝我,身為一方父母官,自然得為你們主持公道,你這般大禮叫我如何受得?”
江亭也不多說,直切要害,問:“大人,那天你宣判是為何那般偏向於我的?”
“嗯?莫非你也認為我跟花家有天大的交情,或者是權錢交易?”江亭不說話,也不否認。“那你就想錯了,那花太公乃是家父的故交,故是多給花家一些麵子,卻也饒不得花家知法犯法,見有不平,該有的公道還是得有。再說那管家那般囂張跋扈,多少仗了花家的勢,所以有機會教訓自然得教訓。”
仆人端來茶水,二人坐下邊喝邊敘。“隻是那花家派了家丁來,說明了花絮乃是自己逃出的,與你無關,自然不能冤枉了你,而我又得賣一個麵子給花太公,所以田產的事你們既已談妥我便不再插手,該給的教訓還是得給!”江亭聽得連連點頭。
陳縣令臨了來一句:“我看多半是花絮在背後給你求情!”
敘著敘著,一位身披裘氅的中年男人繞過回廊進來,綸巾包裹的煞是好看,蠟黃的麵皮,身材頎長,手執鵝毛扇,儼然是個先生。
“我來引薦一下,這位是林修賢林先生,乃是我從西洛請來的先生,早些年我們在京師論道時,我總是不及他也,我可是佩服得緊呐,現在他將擔任學館館長,他的學識,我覺得與朝廷博士不遑多讓。”
江亭聽得名頭,頭皮一麻,仿佛久旱逢甘霖,拜倒便呼:“先生在上,請受後生一拜!”
陳縣令說道:“此後,你便是林先生的學生,學館你也可去,你須得用心些,可莫要讓我失望。!”
臨近傍晚,江亭才辭別而去,陳縣令也不留,與林修賢望著江亭背影問:“此子如何?”似是自問,因為林修賢並沒有回答他,而他們心裏自有答案。
“高航對江家母子的訴狀本府宣告結案,由於花太公已經派人來知會過,所以本官宣判,高航起訴不實,打二十大板扔出縣衙,江氏你的請求自然成立,而江亭嘛,我考你一考,倘若你真有才,本府送你個驚喜!”
高航一邊被按在地上挨大板,一邊大叫著,口頭倒是逞威,但是越是硬氣挨的板子越重。其實官府與花府的關係在江城廣為人知,花府作為江城第一大戶,倘若沒有官府的依靠,如何混得風生水起,當然,有關係,自然大家也知道,花府私下裏對官府有過一些資金賬目往來,而現在高航已經不擇言地胡說八道了。
江母和江亭謝過縣太爺,江亭留了下來,縣太爺問道:“儒家五經,你讀過多少?有何見解?”
江亭答曰:“《詩經》《禮記》《易經》《尚書》《春秋》都有所涉及,慚愧的是,目前的理解還存在於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縣太爺一樂,說:“你從何識得這些經典?”答曰:“替人抄書,或者以工換書習得!”
“好!好!好!”縣太爺連說三個好,方才說:“貧苦人家難得出才子,卻有不少孝子,本官看你有才有德,有意助你學習,你意下如何?當下在城內開設了學館,設有學官,乃是有才之人,如若你有意,本官給你一個名額入學館學習。望你好好學習,參加科舉出個人才,為本府所轄地區爭光。”
江亭聽到消息樂壞了,激動得說不出話,對縣太爺千恩萬謝,蹦跳著告訴江母這個好消息。
“江亭,聽說你被縣太爺安排去學館學習,是不是?”花絮背著雙手跳到江亭麵前,披肩發如瀑,臉上是久違的笑。
“哼!關你什麽事!我說,花大小姐,你還是趕快回你的花家去吧,省得出來禍害人,我現在真的害怕你!”
“我又不是玫瑰,身上沒有刺,又不會紮你,你幹嘛那麽躲著我。我也不會害你,上次那件事又不是我故意的,是那個管家,最後不是被打了二十大板了麽,回到家爺爺又教訓了他一頓,你還不解氣麽?況且你還因禍得福了呢!”
“因禍得福?你還真好意思說出口!”江亭也是一句接一句,如連珠炮似的,說得花絮心裏發堵。“我的禍都是因為你,所幸最後沒有什麽事,否則我會恨死你的!先不說你花家仗著自己的勢力不與我贖回土地,然後你對我這麽步步緊追,究竟有個什麽目的,我現在很煩,幾乎所有有過舊情的鄰居都知道我家上過大堂,你知道對於一個上過大堂的人,在別人的眼裏是什麽意思麽?”
“我……我那是因為,算了……”花絮差點脫口而出,但還是忍住了,有些事不能說太早,也不能不說,總期待對方能夠體會,而有些人對於別人的暗示像長了榆木腦袋,真不懂,也有假裝不懂的,江亭恰好是前一種。“因為什麽?你心虛了?”
接下來的話花絮實在說不出口,這次在江亭麵前真的吃了一肚子氣,她也不再說話,用手指梳了梳流蘇,轉身不再理會江亭。
江母還算是開明,沒有因為之前的花絮的事而不讓江亭與花絮見麵,反而讓江亭多與花絮有些來往,都已是十多歲的孩子了,再要不了多久就加冠了,如果花絮與江亭互相對眼兒,豈不是一樁好事。江亭就是一根筋,不懂母親的意思,心裏就是因為之前的事心存芥蒂。
江亭心想花絮真是奇怪,看著花絮氣鼓鼓的離開,也就沒有管太多,徑直往縣太爺府衙走去。縣太爺姓陳,據說曾是京官,時運不濟,一層層貶到了江城,估計縣令太爺也不抱回京的願望了,也或許是皇帝陛下遺忘了他吧!
“陳縣令好!”陳縣令轉過身,見到是江亭,隨即命人去泡茶。
“有什麽問題需要幫助嗎?”陳縣令問。
江亭搖搖頭,說:“我此番是來感謝大人的!”鞠過三躬,陳縣令卻笑了。“你不必謝我,身為一方父母官,自然得為你們主持公道,你這般大禮叫我如何受得?”
江亭也不多說,直切要害,問:“大人,那天你宣判是為何那般偏向於我的?”
“嗯?莫非你也認為我跟花家有天大的交情,或者是權錢交易?”江亭不說話,也不否認。“那你就想錯了,那花太公乃是家父的故交,故是多給花家一些麵子,卻也饒不得花家知法犯法,見有不平,該有的公道還是得有。再說那管家那般囂張跋扈,多少仗了花家的勢,所以有機會教訓自然得教訓。”
仆人端來茶水,二人坐下邊喝邊敘。“隻是那花家派了家丁來,說明了花絮乃是自己逃出的,與你無關,自然不能冤枉了你,而我又得賣一個麵子給花太公,所以田產的事你們既已談妥我便不再插手,該給的教訓還是得給!”江亭聽得連連點頭。
陳縣令臨了來一句:“我看多半是花絮在背後給你求情!”
敘著敘著,一位身披裘氅的中年男人繞過回廊進來,綸巾包裹的煞是好看,蠟黃的麵皮,身材頎長,手執鵝毛扇,儼然是個先生。
“我來引薦一下,這位是林修賢林先生,乃是我從西洛請來的先生,早些年我們在京師論道時,我總是不及他也,我可是佩服得緊呐,現在他將擔任學館館長,他的學識,我覺得與朝廷博士不遑多讓。”
江亭聽得名頭,頭皮一麻,仿佛久旱逢甘霖,拜倒便呼:“先生在上,請受後生一拜!”
陳縣令說道:“此後,你便是林先生的學生,學館你也可去,你須得用心些,可莫要讓我失望。!”
臨近傍晚,江亭才辭別而去,陳縣令也不留,與林修賢望著江亭背影問:“此子如何?”似是自問,因為林修賢並沒有回答他,而他們心裏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