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沒有被愛過,就等於沒有活過——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人物:我(旁白)男主角——


    「夢想沒那幺容易實現的。」


    「那當然了,就連咱們都沒辦法與現實為敵。」


    「你的意思是,希望都是難以實現的嗎?」


    「不過難以實現的並非都是希望。」——


    這是我跟零崎的一個片段。


    某次對話的零星部份。


    倘若不是我這種戲言分子,而是對這世界本身抱持疑問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並非那種廉價的感同身受、卑鄙的讚同意識,或者猶如奇跡般隨處可見的同步性(syn-icity),而是「事情本是如此」這種意味與概念前身的問題鏡麵領域。


    現實感根本是虛無,


    必然性根本是失落,


    理論式根本是零碎,


    淨化根本是滑稽,


    整合根本是水泡,


    伏線根本是單字,


    解決根本是幻想,


    說服力根本是涓滴,


    常識根本是空洞,


    關連根本無形無影,


    世界規則根本沒有一條,


    最重要的是——浪漫根本就不存在。


    話雖如此,並非「什幺都沒有」實在可喜可賀。


    堪稱是教人悲哀、令人憐憫、讓人銘心刻骨的喜劇。


    原以為是不可碰觸的異常。一思索「水麵彼端」的零崎時,隻能如是想。要是不這幺認為,將那個「人問失格」轉換語言的行為終究毫無意義;


    然而,無論轉換的結果是什幺,對零崎本身又有何意義?正如我這個戲言分子全然不具任何意義,局外人想對那個殺人鬼抱持任何想法,就思考統合而言,既已是標準的錯誤答案。


    基本上,那種感覺又該如何說明呢?彷佛跟自己麵對麵,彷佛跟自己相互交談,那種非常奇妙、過於正統的重點故事。


    對。


    所以,原本應是不可能發生的邂逅。


    那大概就是原初體驗(eperienceinaire)。


    初次聽見的詞匯。


    堪稱為起源的紀錄。


    應喻為追憶的過去。


    與本源同位置、同方向的向量。


    宛如日常的前身。


    宛如鏡子的反射。


    總之,我認為很相似。


    我和他就像無須證明的全等圖形(gruentfigures)。


    而我們對此亦有所自覺。就主觀的角度來看,跟他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是我、零崎當然是零崎。


    除此之外、除此之上什幺都不是,我們對此亦有相當認知;


    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某種超越語言界限的矛盾,不但將對方視為一體,同時將自己與對方同化。


    因此那就是映照在水麵的彼端。


    這裏讓一個天真的少女登場吧。


    假設她——


    假設她現在是出生後第一次照鏡子。


    她絕對不會認為鏡子裏的自己隻是光線反射。


    她勢必會猜測,肯定會幻想,一麵之隔的對麵有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


    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跟「此處」相同,但年湮代遠之前便存在於遙遠彼岸,孕育出極端矛盾的某個世界。


    允許這種矛盾的免罪金牌絕對不是無知。


    誰是真實,誰是虛幻在這時不過是芝麻小事。


    因為隻要某一方為真,則另一方為假;


    但倘若真才是假,則兩方皆有相同價值,卻又同樣不具價值。


    我如此認為。


    零崎亦如此認為。


    就單純的感覺而言,我跟零崎的關係是如此接近。


    體認到雙方如出一轍,但又明了對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我搞不好也會變成你那樣,所以才對你有好感吧。」


    「我是絕對不可能變成你那樣的,所以才對你有好感。」


    這也是對話的片段之一


    終究隻是戲言。


    結局就是如此。


    我們大概都很討厭自己,因此那是同族厭惡,亦是同種憎惡。


    正因為我們過於討厭自己、過於憎恨自己、過於詛咒自己,才能夠諷刺地認同不是自己的對方。


    認為對方很特殊。


    那當然很特殊。


    我是旁觀者,零崎是殺人鬼。因為那正是隔著鏡麵的正反兩極。


    然而。


    愛做夢的少女,伸出那雙婀娜玉手,輕輕觸碰鏡麵的那一刻,感到得大概是空虛。虛無、零散的感覺。


    自己容許的存在,不被某個人容許。


    更進一步地說,對於某個人而言,自己容許的存在根本就可有可無。


    少女終於明白。


    那一瞬間,並非誇大其辭。


    對少女而言,一個世界就此瓦解。


    因此,這是一個世界解體的故事。


    甚至無須「群青色的學者」與「火紅的最強人類」插手,隻因「那裏本來就是如此」的無謂理由而崩塌的世界。


    當孕育出正當矛盾的錯誤答案,同時降臨於「人間失格」與「不良製品」時,一切都將回歸於零。


    是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戲言係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尾維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尾維新並收藏戲言係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