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吻洗罪惡·
鴛鴦蝴蝶夢:民國名媛往事 作者:吳安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有光斟酌了又斟酌,終於想到了一條萬全之策。在給自己打了n次氣、加了n次油之後,他豪壯地向張允和邀約,兩人去江邊散步。這裏得提一點,先前周有光雖然找了很多次張允和,但沒有一次是兩人單獨相處的,如今他不知打哪兒得來的靈感,居然開了竅,確實很有點勇氣。慶幸的是,張小姐這次沒有再逃避,居然答應了他的邀約。散了一會兒步,兩人在石堤上坐下來,大概是第一次獨處,都緊張得沒有一句話。這時,周有光從口袋裏掏出一本藍皮小書,是英文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書裏夾著個小書簽,是兩個戀人相見的那一幕.主題是“我願在這一吻中洗盡了罪惡!”
張允和看了一眼,心想:這個人真壞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亞的書,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當她還在怛怩不安時,周有光的右手突然就抓著了她的左手。遺憾的是,勇氣可嘉的周有光並沒有達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惡”的目的,但當張允和的第一隻手被周有光抓住的時候,她就把心交給了他。周有光的這次表現,給張允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看看,詩意的表白總是比直截了當要來得有效果,更何況張允和是一代有文化的大家閨秀。不過從現在看來,也許並非是因為那句話的緣故,張小姐既然能答應周公子的約會,那隻能說明,她早已經芳心暗許了。
然而,看似已經水到渠成,實則是水中花、鏡中月,兩人的戀情,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張允和二年級時轉入上海光華大學讀書,而周有光已經在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了。分隔兩地,這使得周有光的策略無法再繼續施展。
不過周有光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倒以詢問到上海玩的姐姐的情況為理由,給張允和寫了第一封信。這裏不得不再次表揚一下周同學的聰明,如果他像沈從文那樣,將充沛的感情付諸於筆端,痛訴衷腸,或許事情又會有另一番景象。
拿到信的張允和,大概也沒料到周有光會用這一招,有些“嚇壞了”,六神無主地拿給一位年齡大一點的同學看。而同學一看,隻不過是普通的來信,既然如此,她也就沒什麽理由去躲避了,隻好與他保持正常的通信。
大家也許有過結交筆友的經曆,如果沒有,或許也有結交網友的經曆。總而言之,寫出來總比說出來容易,兩人通過鴻雁傳書,不僅加強了溝通,也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或許,張允和對周有光的認識,這個時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轉變。
然而直到1932年,兩人才真正走人戀愛的季節。那一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日軍炮轟吳淞口,為了安全,張允和到杭州之江借讀,才子佳人,才又有了重聚的機會。說起張允和與周有光的戀愛經曆,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雖然兩人都是新式青年,身穿洋裝,口吐洋文,但在約會時,身子卻總是保持著一尺的距離,心中充滿了甜蜜,卻怎麽也鼓不起手牽手並肩走的勇氣。
因為兩人的距離感,再加上張允和獨特的相貌特征,曾鬧過一個笑話。有一次,他們去靈隱寺遊玩,途中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看到張允和後,便一直跟在他們後麵。兩個人往前走,他也往前走,兩個人停了下來,他也停了下來。後來,周有光和張允和說話的聲音低了下去,他便靠得更近了。二人便找了個隻能容下兩個人坐的樹根坐下來休息,沒想到,他也跟著側身坐了下來。後來,老和尚終於忍不住湊到周有光麵前,指著高鼻子的張允和低聲問道:“這個外國人來中國幾年了?”周有光笑著告訴他:“三年了。”老和尚恍然大悟,說道:“難怪中國話講這麽好!”大概張允和的鼻梁過高,有些混血兒的“風範”吧。
張允和的鼻梁到底有多高,從舊時的照片上也不能分辨得很清楚,可以看看另外一件事。那還是大學時,因為性格開朗活躍,張允和被選為女同學會長。在女同學會成立一周年的時候,田漢專門為她們寫了一出全是女人的戲。那時她已經是南國社的成員,一次臨時演一個女工,田漢說她鼻子高,不必再裝假鼻子了……這個事情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即:張允和的鼻梁確實很高很高。
經曆了漫長的愛情長跑之後,1933年,兩人終於決定結婚了。結婚前,周有光在給張允和的信中說:“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回了一封10張紙的信,意思卻隻有一個:“幸福不是你給我的,是要我們自己去創造的。”
看來,隻要幸福來了,擋也擋不住。
不過好事多磨,中國人講究良辰佳日,這對兩個新式青年來說,卻是一樁難事。他們開始選了一個周末的日子,印了200張喜帖,可等喜帖送到大姑奶奶那兒時,大姑奶奶拿了皇曆一查,見日子恰好是陰曆的月末,是個“盡頭日子”,便覺得有所不妥,建議日子重選。喜帖隻好作廢重印,這回選的是遠離盡頭日子的星期六,大姑奶奶才終於點了頭。
200張喜帖很快發了出去,可不幸的是,如果按陽曆算,這天是4月30日,屬於真正的“盡頭日子”。不過,兩人沒再重選,也許在他們看來,盡頭過後就會是新的開始吧。然而家裏的保姆卻不放心,又把兩個人的生辰八字拿給算命先生看,算命先生一口咬定:“這兩個人都活不到35歲。”現在看來,那該死的瞎子簡直該遭天雷活劈,這對幸福的新人,不僅活過了35歲,還在後麵六十來年的歲月裏相濡以沫,攜手並進。
按照周有光老爺子自己的說法,他們“真正戀愛是在杭州,在蘇州、在上海是朋友而已”,並自己給兩人的戀情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很普通的往來,主要在蘇州;第二個階段,到了上海開始交朋友,但是還不算是戀愛;第三個階段,我在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而她本來在上海讀書,正好趕上浙江軍閥與江蘇軍閥打仗,蘇州到上海的交通癱瘓了,於是她就到杭州的之江大學借讀。在杭州的一段時問,就是戀愛階段。”(摘自《周有光百歲口述》)也就是說,二老從朋友到戀人,再從戀人到夫妻,都是幾年幾年慢慢一步步走過來的,這要在當今的情侶們看來,估計會說他們“真能折騰”,但正因為這種緩緩的流水式的“折騰”,才使得這種戀情沒有隨著婚姻的來臨而逐漸消散,反而一持續就是幾十年,並隨著歲月的積累愈加深厚。都說細水長流,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戀情,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張允和看了一眼,心想:這個人真壞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亞的書,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當她還在怛怩不安時,周有光的右手突然就抓著了她的左手。遺憾的是,勇氣可嘉的周有光並沒有達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惡”的目的,但當張允和的第一隻手被周有光抓住的時候,她就把心交給了他。周有光的這次表現,給張允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看看,詩意的表白總是比直截了當要來得有效果,更何況張允和是一代有文化的大家閨秀。不過從現在看來,也許並非是因為那句話的緣故,張小姐既然能答應周公子的約會,那隻能說明,她早已經芳心暗許了。
然而,看似已經水到渠成,實則是水中花、鏡中月,兩人的戀情,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進展。張允和二年級時轉入上海光華大學讀書,而周有光已經在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了。分隔兩地,這使得周有光的策略無法再繼續施展。
不過周有光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倒以詢問到上海玩的姐姐的情況為理由,給張允和寫了第一封信。這裏不得不再次表揚一下周同學的聰明,如果他像沈從文那樣,將充沛的感情付諸於筆端,痛訴衷腸,或許事情又會有另一番景象。
拿到信的張允和,大概也沒料到周有光會用這一招,有些“嚇壞了”,六神無主地拿給一位年齡大一點的同學看。而同學一看,隻不過是普通的來信,既然如此,她也就沒什麽理由去躲避了,隻好與他保持正常的通信。
大家也許有過結交筆友的經曆,如果沒有,或許也有結交網友的經曆。總而言之,寫出來總比說出來容易,兩人通過鴻雁傳書,不僅加強了溝通,也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或許,張允和對周有光的認識,這個時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轉變。
然而直到1932年,兩人才真正走人戀愛的季節。那一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日軍炮轟吳淞口,為了安全,張允和到杭州之江借讀,才子佳人,才又有了重聚的機會。說起張允和與周有光的戀愛經曆,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雖然兩人都是新式青年,身穿洋裝,口吐洋文,但在約會時,身子卻總是保持著一尺的距離,心中充滿了甜蜜,卻怎麽也鼓不起手牽手並肩走的勇氣。
因為兩人的距離感,再加上張允和獨特的相貌特征,曾鬧過一個笑話。有一次,他們去靈隱寺遊玩,途中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看到張允和後,便一直跟在他們後麵。兩個人往前走,他也往前走,兩個人停了下來,他也停了下來。後來,周有光和張允和說話的聲音低了下去,他便靠得更近了。二人便找了個隻能容下兩個人坐的樹根坐下來休息,沒想到,他也跟著側身坐了下來。後來,老和尚終於忍不住湊到周有光麵前,指著高鼻子的張允和低聲問道:“這個外國人來中國幾年了?”周有光笑著告訴他:“三年了。”老和尚恍然大悟,說道:“難怪中國話講這麽好!”大概張允和的鼻梁過高,有些混血兒的“風範”吧。
張允和的鼻梁到底有多高,從舊時的照片上也不能分辨得很清楚,可以看看另外一件事。那還是大學時,因為性格開朗活躍,張允和被選為女同學會長。在女同學會成立一周年的時候,田漢專門為她們寫了一出全是女人的戲。那時她已經是南國社的成員,一次臨時演一個女工,田漢說她鼻子高,不必再裝假鼻子了……這個事情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即:張允和的鼻梁確實很高很高。
經曆了漫長的愛情長跑之後,1933年,兩人終於決定結婚了。結婚前,周有光在給張允和的信中說:“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回了一封10張紙的信,意思卻隻有一個:“幸福不是你給我的,是要我們自己去創造的。”
看來,隻要幸福來了,擋也擋不住。
不過好事多磨,中國人講究良辰佳日,這對兩個新式青年來說,卻是一樁難事。他們開始選了一個周末的日子,印了200張喜帖,可等喜帖送到大姑奶奶那兒時,大姑奶奶拿了皇曆一查,見日子恰好是陰曆的月末,是個“盡頭日子”,便覺得有所不妥,建議日子重選。喜帖隻好作廢重印,這回選的是遠離盡頭日子的星期六,大姑奶奶才終於點了頭。
200張喜帖很快發了出去,可不幸的是,如果按陽曆算,這天是4月30日,屬於真正的“盡頭日子”。不過,兩人沒再重選,也許在他們看來,盡頭過後就會是新的開始吧。然而家裏的保姆卻不放心,又把兩個人的生辰八字拿給算命先生看,算命先生一口咬定:“這兩個人都活不到35歲。”現在看來,那該死的瞎子簡直該遭天雷活劈,這對幸福的新人,不僅活過了35歲,還在後麵六十來年的歲月裏相濡以沫,攜手並進。
按照周有光老爺子自己的說法,他們“真正戀愛是在杭州,在蘇州、在上海是朋友而已”,並自己給兩人的戀情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很普通的往來,主要在蘇州;第二個階段,到了上海開始交朋友,但是還不算是戀愛;第三個階段,我在杭州民眾教育學院教書,而她本來在上海讀書,正好趕上浙江軍閥與江蘇軍閥打仗,蘇州到上海的交通癱瘓了,於是她就到杭州的之江大學借讀。在杭州的一段時問,就是戀愛階段。”(摘自《周有光百歲口述》)也就是說,二老從朋友到戀人,再從戀人到夫妻,都是幾年幾年慢慢一步步走過來的,這要在當今的情侶們看來,估計會說他們“真能折騰”,但正因為這種緩緩的流水式的“折騰”,才使得這種戀情沒有隨著婚姻的來臨而逐漸消散,反而一持續就是幾十年,並隨著歲月的積累愈加深厚。都說細水長流,周有光和張允和的戀情,恰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