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要說是因為這個機緣,其實到也還不到那種程度,不過陪著我度過少年時代的活動並不是看電視,而是聽收音機。我十幾歲時,家家戶戶理所當然頂多都隻有一台電視機(自己房裏有電視機的同學都被視為英雄),而在五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我幾乎沒有看電視節目的決定權,這個負麵的事實也是造成我當時偏愛聽收音機的原因之一,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收音機這個媒體。


    國中時代聽am,高中時代則瘋fm。


    我設定了收音機的動能取代鬧鍾,在dj輕快的談話聲中醒來,上下學的途中我聽的不是錄音帶或cd、md,而是用耳機聽著卡片型的收音機,深夜則聽著收音機播放的西洋音樂。


    國高中時代,我最喜歡的廣播節目是從星期六的深夜零點到淩晨四點,長達四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當中有一段名為「支援考生」的專門時段,國中三年級,還有高中三年級時,這個時段給我很大的鼓勵。


    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以第一誌願考取了高中,後來也順利考取了東京的國立大學,對走過稻田中小路上下學、在國中修學旅行前往劄幌之前還沒有看過便利商店的我而言,事實上我參加考試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跟當時交往中的她在考完試之後前往某大型遊樂場去玩的借口而已。


    我向往的東京生活。


    事實上,我對東京並沒有憧憬到這種地步。就如同以一個可愛的十三歲魔女為主角的電影一樣,我雖然不是很喜歡自己所住的城鎮,但是我畢竟是在那個地方出生長大的。這塊土生土長的土地並沒有讓我有深刻的不自由感,足以促使我去向往都會生活。在講哥哥的收錄音機解體之後的十年,當時十八歲的我眼中,東京反倒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東京是一個有遊樂場的犯罪都市,是一個看不到天空的陰暗、充斥著無機物的城市。我對東京的認知僅此而已。


    我甚至曾經懷疑東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可是,對數學一直一籌莫展的我既然都已經考上國立大學了,沒有道理不去就讀。當然,不管我再怎麽矯飾,當時青澀的我,也不能說心中完全沒有把東京視為一個讓人愉快的都市這樣的躍動心情,所以半喜半懼,處於膽戰心驚的狀態或許是我當時最佳的心情寫照。


    因為我畢竟還是個孩子。


    可是,話又說回來,還有一個問題。


    我最愛收聽的節目「支援考生」,一到三月的時候就收到許多聽眾捎去的訊息,感謝節目長期以來的加油打氣,而其中占最多比例的是「因為要搬家,今天是最後一次聽這節目了」之類的聽眾。很不可思議的是,我竟然事不關己似地聽著dj朗誦這些聽眾的來信,然而隔了一個星期,接到通過考試通知的星期六晚上,我終於想到了這件事,頓時一陣愕然。


    是的。收音機的地區差異不能跟電視相比。幾乎沒有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城鎮的我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理所當然存在的事實。驚慌失措之餘我趕緊去查了資料,發現我可能會去往住宿的大學周邊地區可以接收到的電台幾乎完全沒有我目前收聽的所有節目。我並沒有刻意選擇地區性的節目來收聽,但是就結果來看,好像很自然地就變成這樣了。


    當然連星期六的深夜也一樣。


    其他的節目也是。


    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理解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一切都無所謂了的絕望感」呢?其實我本身並沒有陷入具體的危機當中。然而被剝奪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事實上也應該比自己的身體被切割更痛吧?聽不到的廣播節目再也回不來了。


    因為嚴格說來,同樣的節目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以為我在開玩笑,說得誇張。可是事實上我曾經想打消前往東京的年頭。然而,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父母會讓孩子隻為了「因為會聽不到喜歡的廣播節目」這樣的理由而消取已經辦好的入學手續。


    「我會好好錄下來,每個星期寄給你聽。」


    妹妹答應我的事情不到一個月就破功了,理由就是一不小心就忘了。我不想責怪妹妹,因為她是不小心的。就算是為了哥哥,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總是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像小學時曾經頻繁書信往來的筆友,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無蹤了一樣。而且錄音下來的節目跟在第一時間收聽的廣播在感覺上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就算有代筆作家,如果沒有現場直播,而以錄音下來的帶子來播放,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在任何東西都可以拷貝下來加以保存,而且網路這種方便的東西已經非常普遍化的現在,也許很難讓人去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在妹妹及錄音帶給我的一個月當中,我也不是隻漫不經心地聽那些錄音帶。我覺得融入新的風土也很重要,因此嚐試去聽遍所有在東京可以接收得到的廣播節目,不分am、fm。


    可是畢竟還是不行。


    就如東京的水和空氣與鄉下人的身體不合一樣,東京的廣播節目始終沒能深入我的內心深處。不管是遣詞用語,或者是內涵的意義,都沒辦法貼近我的心房。以現在的心態來看,其實馬上就可以看出那隻是自己的偏見,隻是我在「死撐」而已。我現在可以很篤定地說,我隻是以對其他事物的不滿形式來表達失去喜歡的事物的悲哀。然而,很遺憾的是,十八歲的我有著脆弱而容易受傷的情感,卻完全沒有柔軟的想法。


    我被一種宛如在某個地方遺失了非常重要的東西的感覺所俘獲,而這種感覺又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一樣,一進入五月,我就染上了五月病。跟之前交往的她也在這個時候分手了。我跟重考的她是遠距離戀愛,但是這也不能當成是一種理由。責任的確在我。當時不論跟誰說話,我都覺得心浮氣躁,味同嚼蠟。翹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心想,離被死當回老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盡管無顏麵對幫我出學費的家人和分手了的她,但是隻要回老家去,應該就可以在聽到那些節目了吧?應該就可以在愉快地等待星期六的夜晚到來吧?


    我雖然一直想著這件事,一整天無所事事地發著呆,然而不知道為什麽,我隱約覺得,就算我回老家去,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那些廣播節目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手機聽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尾維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尾維新並收藏手機聽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