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將軍,您的部隊,每天都是這麽開餐嗎?”一名記者忍不住好奇的問道。
胡迭點了點頭,但又說道:“也不是每天都一樣,菜色經常也會換一換的,畢竟老吃同樣的東西,容易膩味,也不利於營養的均衡充補。”
愣了一下,記者感覺自己的腦子有些發暈:肉吃多了怕膩味?還不利於營養的均衡?這是在說笑嗎?在這個全國絕大多數國民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時代,居然會有這樣一支軍隊,已經連吃肉都能吃到膩味了?還得不斷的變著花樣來考慮營養的均衡?他們這真的是來當兵的
嗎?
“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們部隊,每天都吃得這麽好嗎?這得花多少錢啊?”
回過神來,這記者沒忍住,又出言問道。胡迭淡淡說道:“當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體力,沒有充足的體力,連訓練都無法完成,還談什麽殺敵報國?這夥食的標準是有點高,但也是沒辦法,他們原來的底子太薄
,不吃好點,什麽時候才補得回來。”
這時,那名也不知是中統還是軍統派來的記者,也突然插言問道。“胡將軍,根據我剛才的觀察,您這部隊如果每天都照這樣的標準開餐,那您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五頭以上的生豬,數十隻雞鴨。一兩天還好說,長時間這麽供應,就憑這
附近的民力,怕是難以負擔吧?”
這話,可謂是說到了眾人的心裏。
雖說這豬和雞鴨都不是什麽稀罕的東西,但在這戰亂的年月裏,連人都沒得吃,一般的村裏,又有幾戶人家能有那閑心和餘力來養這些家畜的?所以,別說是農村,這肉價在城裏也是居高不下,就算他們這樣的記者,按說收入也算是不錯了,也不是天天能吃得起肉的,偶爾稱上一點,那也隻能是沾沾油水,根本
不可能像這些當兵的一樣放開了吃。
看了這人一眼,胡迭當然知道這是對方在摸他的底,不過,對於這點,他卻是早有準備,笑了笑,說道:“我估計,你們這次過來,應該還沒有去周邊的村裏看過吧?”
聽到這話,記者們不由一愣,下意識的點了點頭:他們此行,就是為采訪老秦軍和胡迭這位抗戰英雄而來,誰會沒事往村裏跑?
見此情形,胡迭說道:“這個問題我先不回答,等吃過飯,我們一起去這附近的村裏轉轉,到時,相信你們就會明白了。”聽這話,雖有些不解,但記者們也都沒有反對,隨即,也就安下心來開開心心的享用這頓美餐:炊事員的手藝不算太好,大鍋飯,也肯定談不上多美味,但好在油水夠厚
,吃起來自然格外的香。
這樣的飯菜,在這樣的年月裏,還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
用過飯後,稍微休息了一下,胡迭將部隊裏訓練的事務安排好,便領著這群記者向附近的村子走去。
來到村裏,根本不需要他多作介紹,記者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座村子的與眾不同,那就是每家每戶,竟然都養著成群的雞鴨,少的有十幾隻,多的,三四十隻怕是也有的。
“養這麽多雞鴨,他們哪來的這麽多餘糧?”
一名記者顯然也是懂農家事務的,見此情形,不由驚訝的問道。養雞鴨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雞鴨也是要吃糧食的,在這個人都吃不飽飯的時代,一般人家,有誰能喂養這麽多雞鴨?這一天下來,怕不是就得吃掉一兩個人的口糧了
吧?
這時,也剛好看到有幾戶人家在給雞鴨喂食,記者們好奇的圍過去,看清那雞食之後,就更是驚訝了,因為村民們給這些雞鴨喂投的,竟然都是蚯蚓和蝗蟲。
雖然看著挺麻人的,但懂行的人卻都知道,這絕對是上好的飼料,因為吃這些蟲子長大的雞,甚至能比吃穀子長大的雞還更肥,更有營養,味道也更為鮮美。
可是,這些村民哪來的這麽多蚯蚓和蝗蟲?尤其是蚯蚓還好說,這蝗蟲……也沒聽說附近有鬧蝗災啊?
如果真鬧了蝗災,那這些村民早該逃荒去了,哪有可能還如此悠閑的在家裏養雞養鴨?這個疑問,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因為順著村民的指引,記者們沒走多遠,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窩篷,裏麵用粗大的木架為框,細密的漁網為麵,搭建著一個個體積不小的箱
子,遠遠的,就能看到裏麵亂飛的蝗蟲。
看著村民們將一筐筐割來的青草倒在籠子裏,任由這些蝗蟲啃食,所有記者都隻覺得自己的三觀好像被粉碎了。
這些村民在幹啥?如果沒看錯的話,他們竟然在養蝗蟲?蝗蟲那是什麽?那可是千百年來,中華大地上最可怕的天災啊!這些可怕的蟲子一旦形成規模,那就是鋪天蓋地,會把沿途一切能吃的東西吃光,所到之處,堪稱是赤地
千裏。
可是,什麽時候,這東西竟然也能被人當成飼料來養殖了?這些村民難道就不怕這些蝗蟲一旦跑出來,就會瞬間吃光他們的糧食?當然,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出現意外的機率應該還是不大的,因為在這窩篷附近,竟然還駐紮著整整一個排的八路軍戰士,有這麽多人看著,這裏就算想出問題恐怕都難
。細心的記者還發現,在這窩篷附近的空地上,同時還堆放著好幾大堆的柴堆,旁邊還備有油壺,這應該也是為防止萬一而準備的:以蝗蟲的趨光性,就算這些蝗蟲逃出去
,隻要引燃火堆,應該也是能及時將這些蟲患撲滅的。
但即便如此,眼前的這一幕,也依然讓記者們難以置信,不過想想:利用采來的野草樹葉喂養蝗蟲,然後再用這些蝗蟲來養活雞鴨,這似乎還真是一條可行的方案?
看起來似乎也不難,可為什麽千百年來,就從沒有人想過要這麽幹?精明的人,回過神來,已經敏感的意識到,這分明就是一個大新聞:別的不說,光是這全新概念的養殖技術,如果真能普及,將能讓多少的國人受益?
胡迭點了點頭,但又說道:“也不是每天都一樣,菜色經常也會換一換的,畢竟老吃同樣的東西,容易膩味,也不利於營養的均衡充補。”
愣了一下,記者感覺自己的腦子有些發暈:肉吃多了怕膩味?還不利於營養的均衡?這是在說笑嗎?在這個全國絕大多數國民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時代,居然會有這樣一支軍隊,已經連吃肉都能吃到膩味了?還得不斷的變著花樣來考慮營養的均衡?他們這真的是來當兵的
嗎?
“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們部隊,每天都吃得這麽好嗎?這得花多少錢啊?”
回過神來,這記者沒忍住,又出言問道。胡迭淡淡說道:“當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體力,沒有充足的體力,連訓練都無法完成,還談什麽殺敵報國?這夥食的標準是有點高,但也是沒辦法,他們原來的底子太薄
,不吃好點,什麽時候才補得回來。”
這時,那名也不知是中統還是軍統派來的記者,也突然插言問道。“胡將軍,根據我剛才的觀察,您這部隊如果每天都照這樣的標準開餐,那您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五頭以上的生豬,數十隻雞鴨。一兩天還好說,長時間這麽供應,就憑這
附近的民力,怕是難以負擔吧?”
這話,可謂是說到了眾人的心裏。
雖說這豬和雞鴨都不是什麽稀罕的東西,但在這戰亂的年月裏,連人都沒得吃,一般的村裏,又有幾戶人家能有那閑心和餘力來養這些家畜的?所以,別說是農村,這肉價在城裏也是居高不下,就算他們這樣的記者,按說收入也算是不錯了,也不是天天能吃得起肉的,偶爾稱上一點,那也隻能是沾沾油水,根本
不可能像這些當兵的一樣放開了吃。
看了這人一眼,胡迭當然知道這是對方在摸他的底,不過,對於這點,他卻是早有準備,笑了笑,說道:“我估計,你們這次過來,應該還沒有去周邊的村裏看過吧?”
聽到這話,記者們不由一愣,下意識的點了點頭:他們此行,就是為采訪老秦軍和胡迭這位抗戰英雄而來,誰會沒事往村裏跑?
見此情形,胡迭說道:“這個問題我先不回答,等吃過飯,我們一起去這附近的村裏轉轉,到時,相信你們就會明白了。”聽這話,雖有些不解,但記者們也都沒有反對,隨即,也就安下心來開開心心的享用這頓美餐:炊事員的手藝不算太好,大鍋飯,也肯定談不上多美味,但好在油水夠厚
,吃起來自然格外的香。
這樣的飯菜,在這樣的年月裏,還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到的。
用過飯後,稍微休息了一下,胡迭將部隊裏訓練的事務安排好,便領著這群記者向附近的村子走去。
來到村裏,根本不需要他多作介紹,記者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座村子的與眾不同,那就是每家每戶,竟然都養著成群的雞鴨,少的有十幾隻,多的,三四十隻怕是也有的。
“養這麽多雞鴨,他們哪來的這麽多餘糧?”
一名記者顯然也是懂農家事務的,見此情形,不由驚訝的問道。養雞鴨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雞鴨也是要吃糧食的,在這個人都吃不飽飯的時代,一般人家,有誰能喂養這麽多雞鴨?這一天下來,怕不是就得吃掉一兩個人的口糧了
吧?
這時,也剛好看到有幾戶人家在給雞鴨喂食,記者們好奇的圍過去,看清那雞食之後,就更是驚訝了,因為村民們給這些雞鴨喂投的,竟然都是蚯蚓和蝗蟲。
雖然看著挺麻人的,但懂行的人卻都知道,這絕對是上好的飼料,因為吃這些蟲子長大的雞,甚至能比吃穀子長大的雞還更肥,更有營養,味道也更為鮮美。
可是,這些村民哪來的這麽多蚯蚓和蝗蟲?尤其是蚯蚓還好說,這蝗蟲……也沒聽說附近有鬧蝗災啊?
如果真鬧了蝗災,那這些村民早該逃荒去了,哪有可能還如此悠閑的在家裏養雞養鴨?這個疑問,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因為順著村民的指引,記者們沒走多遠,就看到了一排排的窩篷,裏麵用粗大的木架為框,細密的漁網為麵,搭建著一個個體積不小的箱
子,遠遠的,就能看到裏麵亂飛的蝗蟲。
看著村民們將一筐筐割來的青草倒在籠子裏,任由這些蝗蟲啃食,所有記者都隻覺得自己的三觀好像被粉碎了。
這些村民在幹啥?如果沒看錯的話,他們竟然在養蝗蟲?蝗蟲那是什麽?那可是千百年來,中華大地上最可怕的天災啊!這些可怕的蟲子一旦形成規模,那就是鋪天蓋地,會把沿途一切能吃的東西吃光,所到之處,堪稱是赤地
千裏。
可是,什麽時候,這東西竟然也能被人當成飼料來養殖了?這些村民難道就不怕這些蝗蟲一旦跑出來,就會瞬間吃光他們的糧食?當然,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出現意外的機率應該還是不大的,因為在這窩篷附近,竟然還駐紮著整整一個排的八路軍戰士,有這麽多人看著,這裏就算想出問題恐怕都難
。細心的記者還發現,在這窩篷附近的空地上,同時還堆放著好幾大堆的柴堆,旁邊還備有油壺,這應該也是為防止萬一而準備的:以蝗蟲的趨光性,就算這些蝗蟲逃出去
,隻要引燃火堆,應該也是能及時將這些蟲患撲滅的。
但即便如此,眼前的這一幕,也依然讓記者們難以置信,不過想想:利用采來的野草樹葉喂養蝗蟲,然後再用這些蝗蟲來養活雞鴨,這似乎還真是一條可行的方案?
看起來似乎也不難,可為什麽千百年來,就從沒有人想過要這麽幹?精明的人,回過神來,已經敏感的意識到,這分明就是一個大新聞:別的不說,光是這全新概念的養殖技術,如果真能普及,將能讓多少的國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