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篇膾炙人口、傳世的名作《步出夏門行》,寫於大約建安1年(公元07年),掃蕩袁紹的殘餘勢力之後。他得勝回兵大約是5月、7月出廬龍、登碣石山正是初秋時節,和詩裏描寫的景物相吻合。因此詩篇幅較長,故分做上下兩回敘述,上回介紹詩的“引子”和觀滄海、冬十月兩章,下回介紹後兩章。


    《步出夏門行》前兩章詩曰:(廈門是洛陽北麵西頭城門)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遊豫,不知當複何從?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前奏或稱引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觀滄海一解。(即一章)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鶤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鎛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幸其至哉!歌以詠誌。冬十月(即二章)


    曹操攻占了袁紹大本營鄴城後,袁氏兄弟雖還占有幽州、並州和冀州部分縣,但均已成了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既沒有主帥,還互相猜忌,這就給曹操各個擊破創造了條件。


    曹操十分明白放虎歸山的後果,決定繼續北征,遂留荀攸、崔琰等人,協助曹丕守鄴城。曹操出兵攻袁譚之前,先禮而後兵,袁譚接書後十分懼怕,乃由平原收縮人馬走保南皮(在今河北東南部,南運河東岸,鄰接山東,秦代置縣)。曹軍遂占平原,並略定袁譚占領的諸縣,而追擊袁譚。


    南皮,因東即黃河入海口,後無退路,困獸猶鬥,袁譚決一死戰,雙方均傷亡甚眾。曹操欲緩攻城,議郎曹純曰:“今懸師深入,難以持久,若進不能克,退必喪威。”曹操又一次身先士卒,乃自執桴鼓鼓舞士氣。士卒威奮,遂克南皮。曹操遣軍斬袁譚,並誅譚妻。


    袁譚敗亡,其二弟袁煕據守的幽州,則成為前沿,暴露無疑,全城惶惶不可終日。同月,袁將焦觸、張南叛煕,並對其攻之。袁煕無奈同兄弟尚逃奔三郡烏丸。焦觸自代幽州刺史,率諸郡縣官員投降曹操,曹操矯詔封焦觸等為列侯。


    曹操進擊烏丸柳城,開始遼東太守公孫康恃強對曹不服,當曹兵破烏丸後懼之。曹將見袁尚弟兄逃往遼東,紛紛要求乘勢征討。曹操對大家說:“尚兄弟可擒也,吾方使公孫斬送尚、煕的首級,不勞頓兵矣。”諸將聽了半信半疑。不久,公孫康果真斬尚、煕等,傳其首級送到曹操麵前,諸將紛紛求教。“公孫康斬送尚、煕首為何?”


    曹操隨即向將領們分析形勢,公孫康素畏袁氏弟兄,吾急攻之,他們則會拚力聯合起來,緩之則自相圖,互不相容。所以公孫必殺袁氏兄弟,表示忠於吾也。諸將聽之無不佩服!


    班師路上,雖依然很艱苦,但全軍將士十分振奮。時寒且旱,軍又乏食。曹操下令殺馬千匹慰勞將士,紮營昌黎(今河北)休整,距昌黎北十一公裏處有一碣山,曹操路過此地紮營,與他一個長久的宿願有關。曹操熟知秦始皇、漢武帝均登臨過碣石觀海,秦皇漢武的威舉當然深深打動著他。在東征烏丸勝利班師的路上,曹操東臨碣石,借以觀海意義非凡。


    碣石,指碣石山。《尚書·禹貢·導山》曰“……太行山、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在一個晴朗的日子,曹操率從騎數十,去四十裏渤海。這裏北風朔朔,山勢兀立。年過半百的曹操卻精神抖擻,下得馬來,登上碣石。從此遙望大海,宛如在海邊又似在海中,果真是意想不到的山河景象。不遠處他看到了秦始皇登臨碣石的刻石,石刻其辭有曰:“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天平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秦皇刻辭,述已之功,甚為恢宏。曹操對秦皇、漢武之武功,當是庶心鹹服,並有吊古之意。但曹操的落筆完全不同於秦皇,而是另辟蹊徑。表現了一個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的風範。通過對自然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胸襟,“水何澹澹”是說水波動蕩的樣子,“竦峙”是說聳立而高,“星漢”是指星河,後麵幾句則是寫的天際之寬、滄海包含之大,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他的詩也是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第二章的“孟冬十月”,古時的曆法立冬也稱之謂孟冬,立春亦稱孟春。這一章主要是寫歸途所見曹軍經過休整從昌黎回軍,次年正月到鄴城,在途中經曆了一個冬季。“鷙鳥”是指猛禽,“鴻雁南飛”、“農收積場”,是說冬天來臨雁南飛,百姓農事已畢。一路上“戚戚多悲”經過若幹“逆旅”,指宿營的地方,好似現在的旅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