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集中表彰荀彧的文章甚多,其重要的不下十數篇,現將《請爵荀彧表》一文列下:


    “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守尚書令荀彧,自在臣營……奇策密謀,悉皆共決。常私書往來,大小同策……業之定,彧之功也!”


    “彧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歿世不忘……”


    從以上文字,曹操對荀彧的評價,不能謂之不高,信任不能謂之不誠。


    建安17年,曹操第二次東征孫權,從行動上曹操十分重視,決定把荀彧調離朝廷樞要尚書令的職位,表請彧負責勞軍,參丞相軍事。對荀彧的調動,震動朝野,反響不一。從表象上看事的,對曹操把建功最卓著的荀彧調離許都,為了更加接近丞相,是更加信任,謀殊功異之舉;知情者則認為預示著曹操對荀彧的不信任,雖參丞相軍事之名,負責勞軍乃不用之實。試想勞軍這樣的事務,用得著一個尚書令去做麽?豈不是大才小用?


    自然震動最大的還是荀彧本人,而彧本性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黷,謀能應機。自接到調離尚書令職位,令去勞軍後,仍談吐自若,常態不變。曹操出征前,曾召荀彧於丞相府,為其璽書犒軍,特向荀彧獻酒致意。曹操每當出征,對重臣、名將有個設宴的習慣,對荀彧也未例外。飲食禮畢,彧向丞相致謝,而後想留下有言與曹公。此時的曹操知道荀彧要說什麽,於是抱拳對彧做了個長揖,表示送客。荀彧遭到婉拒,遂不得言而走出相府。


    荀彧回到自己府上,家人仍沒發現他有什麽變化,如果說有什麽不正常,則是他把自己關在書房裏整整兩日。感慨萬分,彧自為尚書令,留守許都,與曹操常以書信陳事,他在書房就是整理這些東西。彧翻閱:“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這首慷慨悲壯的著名詩篇,道出了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苦難,譏諷了袁紹,激勵了部下和士兵,也感染了袁紹帳中一義士,此人即穎川荀彧也。


    荀彧字文若,彧以少有才名,南陽何顒曾譽荀有王佐之才。他開始投軍同鄉韓馥,不料袁紹已奪韓位,雖紹待彧以上賓之禮,但對紹誌大才疏、好謀無決,甚感失望。彧見漢王朝崩亂,每懷匡佐之心,但不能發揮。曹操雖弱卻有雄略鬥誌,頗為羨慕,當他得到曹操這首詩時,邊朗讀邊讚不絕口,稱其為真詩史也。荀彧每讀曹操命名“蒿裏行”這首反映漢末**所造成慘象的詩篇,使之催人淚下。荀彧知袁紹終不能定大業,於是乃棄紹從曹。曹操見彧歸來大悅曰:彧真乃吾之子房也!當即設宴暢談不盡,遂委任為奮武司馬,彧時年二十九。司馬乃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要職。可見曹操對荀彧的器重。


    時曹操屯軍於頓丘。(今河南清末)黑山軍首領於卷土重來,深入腹地攻打東武陽。曹操集諸將商量對策,皆主張還兵自救。司馬荀彧則主張:還兵不如攻於毒的本屯。他例舉了曆史上桂陵之戰的故事,也被稱為圍魏救趙。戰國時期周顯王16年(公元前5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求救於齊國。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以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內部空虛,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魏軍疲憊,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發動猛攻,獲得大勝,遂解去趙圍。如引兵攻於毒本屯,當武陽之危解矣。


    曹操聽之頻頻點首,讚同荀彧高見。於是曹操派出曹仁等進擊於毒本屯,將夏侯淳埋伏於中途。於毒聞報官兵進攻本屯,果棄東武陽而還兵,曹操指揮兩麵夾擊起義軍,大敗黑山軍於返屯途中,使於毒主力喪失殆盡。


    這是曹操整頓發展兵力之後,打的一個十分漂亮的仗。當時曹操的軍隊並不多,應當說是以少勝多之戰,是荀彧歸曹操後,成功之例,從此曹威名大震。


    公元196年,漢獻帝改年號為建安元年。董卓死後,獻帝自河東起駕還都洛陽。操欲奉迎車駕,召集諸將、謀士議論。諸多將領以山東未定、韓暹、楊奉等負功自傲,不好對付,未可卒製。而荀彧的意見不同,諫言勸曹:“昔晉文公納周襄王,顓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逞遠赴,雖禦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治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


    荀彧的建言,高瞻遠矚,看出他保漢室乃出自於真誠的忠心。從曹操的心術雖有不盡其意,但他還是完全采納了彧的意見。


    荀彧留守許都,與曹操常以書信陳事,他把自己關在書房就是整理這些東西。荀彧邊翻閱,邊撕之。是時征役草創,製度多所興創,荀彧常言於曹操:“昔舜分命禹、稷、契、臬陶以揆庶績,教化征伐,並時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猶舉民能善教訓者,叔孫通習禮儀於戎旅之閑。”這是曹操初創時,荀彧給曹操書稿的留底。


    荀彧在另一書中曰:“今公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使幹戈戢睦,大道流行,國難方弭,六禮俱治,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顯然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後,荀彧要曹操重視製度建設。


    荀彧與曹操從容論治之道,如此之類甚眾,曹操常嘉納之。遺憾的是,荀彧勞軍前皆一火焚毀之,故許多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之。可惜,可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