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奸讒,在曹丕的典論文章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這無疑是因為他親身感受,幽思而作的《典論論奸讒》一直圍繞著立嗣問題而立論,他在一篇悼念其父樂府詩中論:“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一何早。”曹丕在經曆了嚴酷而漫長的立嗣鬥爭風波後,已感到身心交瘁,他就是披著一頭華發走上帝王宮殿的,因而他這篇典論文章,是明確有所指、有感而發的
《典論論奸讒》曹丕先後寫了五篇文章,第三篇是有關何進與宦官之間的互相殘殺的事,省略之,現主要圍繞立嗣的幾篇作介紹。
原文為: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何進滅於吳匡、張璋,袁紹亡於審配、郭圖,劉表昏於蔡瑁、張允。孔子曰:“佞人殆。”信矣!古事已列於載籍,聊複論此數子,以為後之監誡,作《奸讒》。
意思是說,如果奸邪的人擾亂朝政,不正確的愛好厭惡敗壞風俗。一個國家有這兩種事,想要不出現衰亡是不可能的。何進因吳匡張璋而毀滅;袁紹因審配、郭圖而敗亡,劉表因蔡瑁、張允而昏庸。“佞人殆”,孔子在論語中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謠,佞人殆”。佞邪的人危險啊!作為後世的鑒誡,姑且論說一下這幾個人,於是寫了這篇《奸讒》的典論。
袁紹自官渡之戰軍敗後,不久發病吐血,於建安七年五月(公元198)病死鄴城。袁紹有三子,平時喜愛老大袁譚和三子袁尚。譚長而惠,尚少貌美,紹妻劉氏則愛尚,數稱其才,袁紹欲以為後,而未顯紹死。別駕審配、護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支持尚,評、圖支持譚,眾以譚長應立之。配等恐譚立為己害,加之紹妻劉氏支持,乃矯紹之遺命,奉尚代父位。袁尚自號為大將軍、冀州牧,稱其兄袁譚為車騎將軍。紹妻劉氏性酷妒,紹死僵屍未殯,即將其寵妾五人分別拘之,下令皆殺之。劉氏以為死者有知,會與夫紹見於地下,乃下令髠頭墨麵,以毀其形,曹丕寫道:“冀州未破而家已亡。”按說,當時袁紹掌控了渤海一切,西麵占有全晉土地,南麵阻斷了黃河通道,北麵有匈奴做後援,擁有方圓兩千裏的地盤,數十萬兵將,完全有條件建立霸主事業。但因為不能“抑製愚妻”的行為,不能正確區別嫡庶長幼,像女人一樣自私,後來身敗名裂,失土喪師,自己亦重病死。“邪臣辟奸,二子相屠。”袁紹墳墓上的泥土還沒有幹透,家族寺廟已成為一片廢墟。他的過失可以說是十分嚴重的啊!在這裏,曹丕以自己局促不安的地位,其文所指是十分顯明的。接著他又例舉劉表家族的滅亡,為作《奸讒》論證。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縣)人,魯恭王劉餘之後,少知名,姿貌甚偉。是時山東起兵,獻帝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攻殺荊州刺史王叡,帝詔書以劉表代刺史。劉表在蒯越諸將幫助下,平定了江南接五嶺,北抵漢川,地方數千裏和帶甲十餘萬。而劉表畢竟乃一儒士,胸無大誌,謀無遠慮,不習軍事,試圖以“愛民養土,從容自保”。建安1年11月曹操於秋天直疾趨劉表的宛、葉之地,而劉表於八月間病死宛城。因劉表自以為宗室,乍前乍卻,以觀世事。他的去世使兒子們及部屬其間矛盾立即表麵化。劉表初以長子劉琦貌似於己愛之。後妻蔡氏愛次子劉琮,而討厭長子,而加妻弟蔡瑁及其外甥張允等都與劉琮交好,多貶譽劉琦,於是劉表生前也改變了態度。而與“琦疏矣,正為江夏太守,監兵於外”,而立次子劉琮為嗣。致使兄與弟反目。恰時曹操的軍隊臨近襄陽郊外,劉琮獻城歸降,而劉琦則投奔江南,弟兄分道揚鑣。
曹丕最後寫道:古代趙高、李斯奸詐是為貪權奪利,他們都是就近於父子骨肉之間挑撥離間,以使凶殘叛逆的陰謀得逞,這實在是可悲的啊!(未完待續)
《典論論奸讒》曹丕先後寫了五篇文章,第三篇是有關何進與宦官之間的互相殘殺的事,省略之,現主要圍繞立嗣的幾篇作介紹。
原文為: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何進滅於吳匡、張璋,袁紹亡於審配、郭圖,劉表昏於蔡瑁、張允。孔子曰:“佞人殆。”信矣!古事已列於載籍,聊複論此數子,以為後之監誡,作《奸讒》。
意思是說,如果奸邪的人擾亂朝政,不正確的愛好厭惡敗壞風俗。一個國家有這兩種事,想要不出現衰亡是不可能的。何進因吳匡張璋而毀滅;袁紹因審配、郭圖而敗亡,劉表因蔡瑁、張允而昏庸。“佞人殆”,孔子在論語中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謠,佞人殆”。佞邪的人危險啊!作為後世的鑒誡,姑且論說一下這幾個人,於是寫了這篇《奸讒》的典論。
袁紹自官渡之戰軍敗後,不久發病吐血,於建安七年五月(公元198)病死鄴城。袁紹有三子,平時喜愛老大袁譚和三子袁尚。譚長而惠,尚少貌美,紹妻劉氏則愛尚,數稱其才,袁紹欲以為後,而未顯紹死。別駕審配、護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支持尚,評、圖支持譚,眾以譚長應立之。配等恐譚立為己害,加之紹妻劉氏支持,乃矯紹之遺命,奉尚代父位。袁尚自號為大將軍、冀州牧,稱其兄袁譚為車騎將軍。紹妻劉氏性酷妒,紹死僵屍未殯,即將其寵妾五人分別拘之,下令皆殺之。劉氏以為死者有知,會與夫紹見於地下,乃下令髠頭墨麵,以毀其形,曹丕寫道:“冀州未破而家已亡。”按說,當時袁紹掌控了渤海一切,西麵占有全晉土地,南麵阻斷了黃河通道,北麵有匈奴做後援,擁有方圓兩千裏的地盤,數十萬兵將,完全有條件建立霸主事業。但因為不能“抑製愚妻”的行為,不能正確區別嫡庶長幼,像女人一樣自私,後來身敗名裂,失土喪師,自己亦重病死。“邪臣辟奸,二子相屠。”袁紹墳墓上的泥土還沒有幹透,家族寺廟已成為一片廢墟。他的過失可以說是十分嚴重的啊!在這裏,曹丕以自己局促不安的地位,其文所指是十分顯明的。接著他又例舉劉表家族的滅亡,為作《奸讒》論證。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台縣)人,魯恭王劉餘之後,少知名,姿貌甚偉。是時山東起兵,獻帝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攻殺荊州刺史王叡,帝詔書以劉表代刺史。劉表在蒯越諸將幫助下,平定了江南接五嶺,北抵漢川,地方數千裏和帶甲十餘萬。而劉表畢竟乃一儒士,胸無大誌,謀無遠慮,不習軍事,試圖以“愛民養土,從容自保”。建安1年11月曹操於秋天直疾趨劉表的宛、葉之地,而劉表於八月間病死宛城。因劉表自以為宗室,乍前乍卻,以觀世事。他的去世使兒子們及部屬其間矛盾立即表麵化。劉表初以長子劉琦貌似於己愛之。後妻蔡氏愛次子劉琮,而討厭長子,而加妻弟蔡瑁及其外甥張允等都與劉琮交好,多貶譽劉琦,於是劉表生前也改變了態度。而與“琦疏矣,正為江夏太守,監兵於外”,而立次子劉琮為嗣。致使兄與弟反目。恰時曹操的軍隊臨近襄陽郊外,劉琮獻城歸降,而劉琦則投奔江南,弟兄分道揚鑣。
曹丕最後寫道:古代趙高、李斯奸詐是為貪權奪利,他們都是就近於父子骨肉之間挑撥離間,以使凶殘叛逆的陰謀得逞,這實在是可悲的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