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回題目是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詩句。該詩是曹植現存集子中較長的一篇,共分七章。有的版本有序,有的則沒有,本篇收入了序言,該詩也是他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分上下兩部分介紹,序和前三章為上部分,後四章為下部分。


    上部分內容如下: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餘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第一章曰:“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


    第二章曰:“太穀何寥廓,山樹鬱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第三章曰:“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鴟梟鳴衡扼,豺狼當路衢。蒼蠅問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白馬王彪是曹植的異母兄弟,白馬在今河南省滑縣東0裏,任城王曹彰是曹植同母兄,曹丕的大弟,黃初4年曹植、曹彪曹彰,同受詔回首都洛陽朝會,未料曹彰暴斃於洛陽。“會節氣”係漢魏的一種製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之前,諸侯藩王皆至京師行迎氣典禮。朝會畢,至7月欲還封地,據魏氏春秋說:“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不準在路上同住同行,植發憤告離而作此詩。”


    “承明廬”指魏宮殿建築物,魏文帝曹丕建始殿朝群臣,其出入之門曰承明門,兩側置廬。“歸舊疆”指回各自的封地。白馬王在初學記中載,荅曹植詩中說:“盤徑難懷抱,停駕與君訣。即車登北路,永歎尋先轍。”兩人分手後曹彪回白馬,可能走偏北的一條路,曹植則是回封地鄄城。“皇邑”,皇城指京都洛陽,“首陽”山名,在洛陽東北0裏處。“伊洛”,即伊水與洛水。伊水源出河南熊耳山,到偃師縣入洛水。洛水出陝西塚嶺山,流至河南鞏縣入黃河。兩水寬且深,沒有橋梁隻好乘船渡“洪濤”。埋怨那東歸的路太長,回頭看那洛陽京城,遠望心感悲傷。


    第二章寫途中的經曆,連日大雨,洪水泛濫,登高涉險,人馬疲累的情景。“太穀”,太穀關在洛陽東南50裏。“寥廓”空虛而寬廣,山上的樹木很茂盛。“霖雨”連日的大雨使道路泥濘,積水“縱橫”滿地流淌,隻好改路登“高崗”,長長的山坡連著雲天。“我馬”句,出自《詩經·卷耳》:“陟坡高崗,我馬玄黃”,玄黃指馬累病的樣子,歸途路上的艱辛,使人看了如曆曆在目。


    第三章亦稱“玄黃猶能進”章,寫兄弟之間被迫分離,怨恨小人搬弄是非,讒間骨肉,矛頭實際上是指向皇帝曹丕。


    “鬱以紆”,憂悶盤繞充塞於心中,“親愛”(此處即謂兄弟)之間正要臨歧分手。植贈白馬王彪詩後,彪感動的聲音哽咽說不下去,二人灑淚而別。


    “鴟梟”,俗稱貓頭鷹,人亦為其不祥之鳥,此句喻小人圍繞在君王周圍,下句的“豺狼”,也是比喻小人。“蒼蠅問白黑”,比喻佞人變亂善惡,汙白使黑,汙黑使白,控造謠言誣陷他人的名譽。“令親疏”使得親近者變為疏遠。最後兩句為想回京城的路已決斷。“攬轡”手持馬的韁索,猶豫不決的行走在路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