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四年(公元年),曹植朝京都,曹丕拒絕接見並責之,將其置於僻遠的西館,不許朝覲。在這種情勢下,曹植追思罪戾,自念有過,於是向曹丕進獻《責躬》詩及謹拜表文,以責己之過,欲以此求得曹丕的原諒寬恕。曹丕閱其詩表後,“帝嘉其辭文,優詔荅勉之。”允許朝見。
曹植的詩及表文比較長,現從《曹植傳》中,選其三段,第一段辭曰:“於穆顯考,時惟武皇,受命於天,寧濟四方。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來王。超商越周,與唐比蹤。篤生我皇,奕世載聰,武則肅烈,文則時雍,受禪於漢,君臨萬邦。萬邦既化,率由舊則;廣命懿親,以藩王國。帝曰爾侯,君茲青土,奄有海濱,方周於魯,車服有輝,旗章有敘,濟濟雋乂,我弼我輔。”
曹植首先從亡父說起,“考”父亡指考。英明偉大的亡父啊就是我們當代的“武皇”。(曹**後被尊為魏武帝)他是接受上天之命,安定拯救了四方。“超商建周”,仁政超越商周,德教可比堯唐。“篤生我皇”,我皇是指曹丕,說丕生的偉大,是得天獨厚而生。“載聰”,其聖明如同武皇帝。“受禪”接受漢帝的禪讓,統治天下萬邦。“廣命”廣泛的分封兄弟,以此護維君王。接著說聖上封我為侯,主管青州一帶,猶如“方周於魯”,如同周親魯邦,聖上給了我如此的優厚待遇,我還能說什麽呢?“我弼我輔”,我隻有好好的為國家出力。
第二段曰:“伊予小子,侍寵驕盈,舉掛時網,**國經。作藩作屏,先軌是隳,傲我皇使,犯我朝儀。國有典刑,我削我絀,將置於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時惟篤類,不忍我刑,暴之朝肆。違彼執憲,哀予小子,改封袞邑,於河之濱,股肱弗置,有君無臣。荒淫之厥,誰弼予身!煢煢仆夫,於彼冀方,差予小於,乃罹斯殃。赫赫天子,恩不遺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榮華,剖符授玉,王爵是加。仰齒金璽,俯執聖策,皇恩過隆,祗承怵惕。”
“伊予小子”,曹植自稱,我是個愚昧的小子,“恃寵”從前依恃父寵驕狂,觸動了國家的紀綱。“皇使”,怠慢了朝廷使者,又違犯了我魏國朝儀。曹植的上疏,充溢了自責、自怨、自悔之意。而且從曆史上檢查起,表述了對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感恩戴德之情。
“**國經”是說自己違犯了當朝法令,乘車分馳道,開司馬門出;而後又怠慢“皇使”,以照朝綱,本應交法官審訊,但天子聖明仁慈(指文帝),待我兄弟情長,不忍讓我受刑,暴屍於朝堂,指“典刑”,而是將我改封“兗邑”,寬大處理。“小子”此為曹植自稱,“恩不遺物”,是說天子恩惠施及萬物,本句所言的“恩”,是指曹丕赦免其罪,遣其回歸封地之事。而且仍保留“要我朱紱”,這裏的要即為腰,係紅色的綬帶,朱紱光大,我榮我華。“金璽”,漢魏之時,諸侯王皆授金璽。天子仍授予我金印,“隆”指皇恩隆重,我恭敬地接受,心懷恐懼,誠惶誠恐。
第三段曰:“谘我小子,頑凶是嬰,逝慚陵墓,存愧闕廷。匪敢傲德,實恩是恃,威靈改加,足以沒齒。昊天罔極,性命不圖,常懼顛沛,抱罪黃壚。原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豪氂(máo),微功自贖。危軀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奮戈吳、越。天啟其衷,得會京畿,遲奉聖顏,如渴如饑。心之雲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
第三段主要是進一步抒寫自己對錯誤愧疚難安的心態,表述要改過自新,戴罪立功,描述渴望朝拜皇上,企盼曹丕能夠接見他。“小子”還是植的自稱,我身負“頑凶”的罪過,死後羞見亡父,“存愧”活著愧對皇上、不敢傲視、唯有依傍皇恩。“足以沒齒”,終身不變。“昊天網極”言皇上恩德之大,猶如天之無窮。人的壽命無常,願為“矢石”建旗東嶽,(指征代孫吳),以“微功自贖”,以贖自己之過。我等待“聖顏”侍奉皇上如饑似渴的盼望。“天高聽卑”,(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這裏是用以頌揚文帝的聖明,我皇可以“照微”,明察我的忠誠。
此次朝京都,曹植自念有過,宜當謝皇帝丕。而帝聞之使人逆止,不得見。於是植先入見清河長公主。清河長公主與昂(曹操長子)乃劉氏所生,因曹操將她嫁於夏侯惇中子夏侯楙,而夫妻兩人關係不和,長居朝中。太後聞之以為文帝要害曹植,而對帝泣。丕隨即答應接見曹植。此時植頭負鐵锧,徒跣詣闕下,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其說話,又不使冠履。植乃伏地泣涕,太後看了不高興,帝乃令其複王服,而後正式接見。(未完待續)
曹植的詩及表文比較長,現從《曹植傳》中,選其三段,第一段辭曰:“於穆顯考,時惟武皇,受命於天,寧濟四方。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來王。超商越周,與唐比蹤。篤生我皇,奕世載聰,武則肅烈,文則時雍,受禪於漢,君臨萬邦。萬邦既化,率由舊則;廣命懿親,以藩王國。帝曰爾侯,君茲青土,奄有海濱,方周於魯,車服有輝,旗章有敘,濟濟雋乂,我弼我輔。”
曹植首先從亡父說起,“考”父亡指考。英明偉大的亡父啊就是我們當代的“武皇”。(曹**後被尊為魏武帝)他是接受上天之命,安定拯救了四方。“超商建周”,仁政超越商周,德教可比堯唐。“篤生我皇”,我皇是指曹丕,說丕生的偉大,是得天獨厚而生。“載聰”,其聖明如同武皇帝。“受禪”接受漢帝的禪讓,統治天下萬邦。“廣命”廣泛的分封兄弟,以此護維君王。接著說聖上封我為侯,主管青州一帶,猶如“方周於魯”,如同周親魯邦,聖上給了我如此的優厚待遇,我還能說什麽呢?“我弼我輔”,我隻有好好的為國家出力。
第二段曰:“伊予小子,侍寵驕盈,舉掛時網,**國經。作藩作屏,先軌是隳,傲我皇使,犯我朝儀。國有典刑,我削我絀,將置於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時惟篤類,不忍我刑,暴之朝肆。違彼執憲,哀予小子,改封袞邑,於河之濱,股肱弗置,有君無臣。荒淫之厥,誰弼予身!煢煢仆夫,於彼冀方,差予小於,乃罹斯殃。赫赫天子,恩不遺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榮華,剖符授玉,王爵是加。仰齒金璽,俯執聖策,皇恩過隆,祗承怵惕。”
“伊予小子”,曹植自稱,我是個愚昧的小子,“恃寵”從前依恃父寵驕狂,觸動了國家的紀綱。“皇使”,怠慢了朝廷使者,又違犯了我魏國朝儀。曹植的上疏,充溢了自責、自怨、自悔之意。而且從曆史上檢查起,表述了對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感恩戴德之情。
“**國經”是說自己違犯了當朝法令,乘車分馳道,開司馬門出;而後又怠慢“皇使”,以照朝綱,本應交法官審訊,但天子聖明仁慈(指文帝),待我兄弟情長,不忍讓我受刑,暴屍於朝堂,指“典刑”,而是將我改封“兗邑”,寬大處理。“小子”此為曹植自稱,“恩不遺物”,是說天子恩惠施及萬物,本句所言的“恩”,是指曹丕赦免其罪,遣其回歸封地之事。而且仍保留“要我朱紱”,這裏的要即為腰,係紅色的綬帶,朱紱光大,我榮我華。“金璽”,漢魏之時,諸侯王皆授金璽。天子仍授予我金印,“隆”指皇恩隆重,我恭敬地接受,心懷恐懼,誠惶誠恐。
第三段曰:“谘我小子,頑凶是嬰,逝慚陵墓,存愧闕廷。匪敢傲德,實恩是恃,威靈改加,足以沒齒。昊天罔極,性命不圖,常懼顛沛,抱罪黃壚。原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豪氂(máo),微功自贖。危軀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奮戈吳、越。天啟其衷,得會京畿,遲奉聖顏,如渴如饑。心之雲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
第三段主要是進一步抒寫自己對錯誤愧疚難安的心態,表述要改過自新,戴罪立功,描述渴望朝拜皇上,企盼曹丕能夠接見他。“小子”還是植的自稱,我身負“頑凶”的罪過,死後羞見亡父,“存愧”活著愧對皇上、不敢傲視、唯有依傍皇恩。“足以沒齒”,終身不變。“昊天網極”言皇上恩德之大,猶如天之無窮。人的壽命無常,願為“矢石”建旗東嶽,(指征代孫吳),以“微功自贖”,以贖自己之過。我等待“聖顏”侍奉皇上如饑似渴的盼望。“天高聽卑”,(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這裏是用以頌揚文帝的聖明,我皇可以“照微”,明察我的忠誠。
此次朝京都,曹植自念有過,宜當謝皇帝丕。而帝聞之使人逆止,不得見。於是植先入見清河長公主。清河長公主與昂(曹操長子)乃劉氏所生,因曹操將她嫁於夏侯惇中子夏侯楙,而夫妻兩人關係不和,長居朝中。太後聞之以為文帝要害曹植,而對帝泣。丕隨即答應接見曹植。此時植頭負鐵锧,徒跣詣闕下,及見之。帝猶嚴顏色,不與其說話,又不使冠履。植乃伏地泣涕,太後看了不高興,帝乃令其複王服,而後正式接見。(未完待續)